-
1 # 大蝦風輕揚
-
2 # 一翁16
水泊梁山中沒有好漢真正忠於宋江。若說迷忠者有幾位好漢:一,吳用不得不協助宋江,求穩。二,李逵,腦殘。三,花榮,師徒恩願。四,王英矮腳虎,因婚媒關糸。其他同床,同桌吃怕碗筷散,朝庭追寇而不得已抱團!☺
-
3 # 天香雲外飄
個人覺得可以分為下列三種情況來分析解答:
其一是在“敵對陣營”當中的。因為彼此之間都不是上下級之間的從屬關係,因此,此種情況就多了去了。大遼國舉國上下,田虎、王慶以及方臘的陣營等等,可以說都恨不得把宋江碎屍萬段,又哪裡會有“忠不忠於宋江”的說法呢?!
其二是在“梁山好漢”當中的。
(1)公孫勝。一來公孫勝是修道之人;二來公孫勝一直都是晁蓋的死黨。第三,公孫勝只熱衷於閒雲野鶴、視功名利祿如糞土。
(2)楊志。楊志一向都以自己是楊家將的後人而自居,楊志從來都不屑於落草為寇的。因此,不管是哪個當梁山泊首領,楊志對之都不會怎樣地衷心法的。
(3)關勝、呼延灼、董平和張清。此四位都是根正苗紅的朝廷命官,加入梁山只是權宜之計。因此是絕不會忠於宋江的。
(4)朱仝。朱仝綽號叫做“美髯公”。朱仝和晁蓋私下裡的交情是很鐵的。當初的時候,宋江等人為了賺取朱仝上梁山,唆使李逵狠心地殺死了小衙內。朱仝恨宋江都還來不及,又怎麼會忠於宋江呢?!
(5)李應。李應原本是一個大財主。李應加入梁山完全是出於意志之外的事情。專心致志地發大財才是李應的人生目標。
其三是,“既不是梁山好漢也不是梁山的敵人”的。
(1)王進。王進是小說當中第一個出場的好漢。然後,王進只負責調教好史進以及引發人們無數的遐想。
(2)智真長老。智真長老既是魯智深的師傅也是五臺山的的方丈主持智真長老的道行且深。智真長老只對魯智深一個人關愛有加,其他的基本上就基本不管了。
(3)欒廷玉。欒廷玉是祝家莊的槍棒教師。後來祝家莊被梁山攻破之後,欒廷玉也不知所蹤了。
(4)九天玄女。九天玄女往往充當著宋江“御用法師”的身份。宋江的仗打完功成名就之後,九天玄女也就不知所蹤了。
(5)蕭嘉蕙。和王進一樣,蕭嘉蕙登場亮相組織指揮了一場漂亮的打勝仗之後,就小說裡蒸發了。
-
4 # 燭影斧聲
首先要看如何理解這個“忠”字,個人認為,梁山好漢對於宋江多數談不上忠,比重更大的是義。
梁山的特殊性宋江雖然和王慶、田虎、方臘並稱四大賊寇,但梁山勢力與其他三處不同,就是他沒有公開舉起反旗,宋江也沒有稱孤道寡,說白了,即便梁山勢力再大,也只是一個草臺班子。
梁山中派系林立,相當一部分人是因為仰慕宋江的大名前來相投,我們習慣將之稱為“宋江派”,這一派可以算作宋江的小迷弟。除此之外,還有三山派、元老派很多,他們雖然沒有像宋江派一樣對宋江有一種近似盲目的崇拜和信服,但同樣對宋江頗為敬重,一旦山上產生了分歧無論是否認可,最終還是會遵從宋江的意思。
這是宋江特殊人格魅力造成的,但談不上臣對君的忠,即便是像李逵、花榮那樣的心腹,所謂的忠心耿耿也多是出於義氣。
所以說,並非鐵板一塊的梁山內部,有著些許矛盾,不過這一切尚在宋江的掌控之內,即便是面對招安問題,最終反對派也接受了現實。
不過,在徵方臘之後,確實有幾個人看清了世態炎涼,甚至悟出了生命的真諦,與宋江離心離德,並未選擇回京出仕,而最終這些人也得到了比較理想的結局。
大徹大悟的梁山好漢第一位是魯智深,在聽到錢塘大潮之聲時,猛然大徹大悟,迴歸本真,大字不識的他留下一首詩後,坐化。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第二位是武松,在人生不如意時,武松與宋江結識,可謂傾心相交,他有自己的想法,不然很可能成為李逵那樣的宋江鐵桿心腹。
徵方臘後,武松被包道乙砍斷一臂,也看透了功名利祿,於是拒絕和宋江回京,留在六和寺,照料重病的林沖。宋江見武松已成廢人,便沒有堅持,聽之任之了。武松也因此免受了奸臣的迫害,八十歲壽終正寢。
還有三位是混江龍李俊和他的兩個小弟童威、童猛。李俊是一個極有頭腦的人物,早已經識破了高俅等人鳥盡弓藏的詭計,只是出於兄弟義氣,所以隨宋江征討方臘,戰爭結束後帶著兩個小弟詐病未回京城。
後來遠征海外,李俊做了暹羅國王,說起來,是梁山好漢中結局最好的一個。
除此之外,公孫勝、樊瑞等修道之人早已無心官場;蕭讓、金大堅等在某一領域出色的人才本就沒多少強盜的習性,求的不過安身立命……
如果志向不同,甚至於三觀不同就算不忠於宋江的話,那恐怕整個梁山也找不出幾個忠於宋江的人。
我隱約還記得晁蓋打算讓位給宋江時,劉唐和阮氏三雄面色不善,不知道是書中記載還是曼德拉效應,或者就是單純的時間太久記錯了。
-
5 # 木子君的小屋
我是木子君,前來回答問題。
在梁山之上,甚至大多數人和宋江都沒有直接的仇恨,也並不是多忠於宋江,除了花榮、李逵、戴宗、吳用之外,大多數都是因為生活無著,被帶上梁山,比如林沖,要麼是被梁山以非常規的手段“請”上了梁山,比如秦明、盧俊義、朱仝等; 還有一些本是朝廷禁軍裡的軍官,因為和梁山對戰,失敗被俘,只能無奈上梁山。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整個梁山一百零八好漢,忠心於宋江的並不多,他們只是無奈之下的安於現狀而已。至少有五位好漢,是不忠於宋江,是誰呢?
一、雙槍將董平雙槍將董平在梁山上排馬軍虎將第五,他善使雙槍,勇猛無敵。因心靈手巧,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品竹調絃,無有不會,人稱風流雙槍將。
但從為人上來看,董平的性格是令人詬病的。他本是東平府兵馬都監,看了東平府程太守的女兒,多次求婚,卻一再被拒。於是在被梁山方活捉之後,投向梁山,攻破東平府之後,董平逕奔私衙,殺了程太守一家人口,奪了人家的女兒。
從這個角度來看,董平的投降,一是為了自己的保命,二是因為自己在朝廷一方面的上司對他不滿,他喜歡上司的女兒,求了幾次,人家不願意將女兒嫁給他,就直接滅了人家一門,將人家的女兒搶走。
這樣一個為了一個女子,就可以造反的人,到梁山,他的忠貞程度有多少呢?
總之,在我看來,董平是一個沒有底線的人,這樣的人,如果被朝廷擒獲,許以高官厚祿,或者說有一個絕色美女相誘,肯定會倒戈的。
二、美髯公朱仝朱仝是一個講義氣,對宋江有恩的人,想當年宋江殺了閻婆惜,被閻婆告到縣衙。知縣雖有意徇私,但又怕閻婆去州里告狀,只得命朱仝與雷橫去追捕宋江到案。朱仝來到宋家莊,讓雷橫等人守住莊門,獨自進莊搜查,在佛堂的地窖中找到宋江。他非但沒有抓捕宋江,還勸宋江遠行避難。返回縣衙後,朱仝又上下打點,終於使得宋江的案子被暫且壓下。宋江歷經波折,最終上梁山入夥。
再後來,雷橫打死新任知縣的相好白秀英,被打入囚牢。朱仝此時已改任當牢節級,替他上下打點。最終,雷橫被解赴濟州,由朱仝押解。朱仝在途中將雷橫放走,自己回縣衙自首,被斷了二十脊杖,刺配滄州牢城。
從這個角度,朱仝對宋江,以及雷橫都有著救命之恩。
而宋江是如何報答朱仝的?
朱仝被髮配到滄州之後,得到了知府的賞識和小衙內的喜愛,於是知府就讓朱仝成為一個男保姆,天天抱著小衙內上街上玩耍。孟蘭盆節時,朱仝帶小衙內去放生池邊看河燈,遇到了雷橫,他們請朱仝上梁山,朱仝拒絕,他們就殺死了小衙內,逼得朱仝不得不上梁山。
從這個角度而言,雷橫、吳用乃至宋江等人,他是因恩將仇報,完全欺負朱仝是一個老實人。雖然後來朱仝上了梁山,在眾人的調解之下,才消了那口氣,也不過是在當時情形之下的無奈之舉罷了。
宋江被高俅害死後,朱仝明明手握重兵,卻沒有任何的表示,為何呢?最大的原因,就是對宋江和梁山好漢的那一套,並不認同。
所以,他對宋江是不忠的,只不過以他的性格,他不像董平那樣無下限,對自己的朋友背後捅刀,但從此之後,各走各路是必然的。
三、入雲龍公孫勝公孫勝,薊州人士,是個雲遊四方的道士。他身高八尺,相貌堂堂,長著八字眉、杏子眼,身穿短袍,揹著松文古銅七星劍,腳穿麻鞋,道號“一清先生”。
按理說,這是一個世外高人,不應該沾染紅塵的,而他偏進入紅塵中打滾,先是參與了晁蓋等人的計取生辰綱,又和晁蓋、吳用、三阮一起上得梁山。
在梁山好漢中,我對他的動機是模糊的,他作為一個道士,由於宋徽宗趙佶本人通道,還自稱道君皇帝,公孫勝的地位應該不會太低的。
但他卻走向了朝廷的對立面,和一些殺生、喝肉、喝酒的人走在了一起。
相對於梁山上的其他人,他沒有太多的功名利祿之心,在江州救出宋江之後,藉口太過思念自己的母親,就離開了梁山。一直到梁山軍馬攻打高唐州時為高廉妖法所敗,被梁山上的兄弟所請,才再次回到梁山。
在梁山好漢受到招安之後,徵遼國,打田虎,滅王慶之後,他就離開了梁山,看透世俗紛擾,名利浮華,功成身退,回薊州潛心修道
從這個角度而言,公孫勝是一個世外之人,他的入世也不過是個人的歷練,在達到自己的目標之後,就飄然而去。
所以,梁山上的兄弟情誼,官場上的功名利祿,都拴不住公孫勝的,正因為無所求,所以,他不可能對任何人忠心,他只忠心於自己。這是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人,只會自己活著。
四、浪子燕青燕青是《水滸》裡的妙人,又名燕小乙,綽號浪子,步軍頭領,在梁山泊英雄中排第三十六位。燕青外形俊俏,遍體花繡,武藝高強,原是北京富戶盧俊義的心腹家僕,隨盧俊義上梁山,後在東京李師師處面見宋徽宗,促成梁山招安,在征伐方臘後退隱江湖。
在書中說:
燕青不止一身好花繡,更兼吹得彈得,唱得舞得,拆白道字,頂真續麻,無有不能,無有不會;亦是說得諸路鄉談,省得諸行百藝的市語。更且一身本事,無人比得,拿著一張川弩,只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並不放空,箭到物落;晚間入城,少殺也有百十蟲蟻。
從這個方面來看,燕青是一個多才多藝之人,更重要的是,他是盧俊義從小收養的孤兒,是盧俊義的家奴,因為吳用在牆上題的反詩和一系列計劃。讓盧俊義由大名府有名的富家員外,變成了一個囚犯。在這樣的情況下,燕小乙不離不辭,想盡一切辦法,保得自己主人的性命。
從這個角度而言,早期的燕小乙是忠於自己的主人盧俊義的,他上梁山,也只是因為自己的主人盧俊義上了梁山而已。
一個人的忠心只有一份,他忠於自己的主人盧俊義,自然也就不會忠心於宋江。
在後期,經過樑山上的一系列事件,比如說招安,徵田虎、打方臘,他慢慢地看清了這個世面,也擁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於是最終和自己心愛之人,曾經的名妓李師師一起歸隱江湖。
五、武松武松一直是《水滸》中,讀者們最喜歡的人物之一。他藝高人膽大,曾在景陽岡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贏得了大名。
而武松的性格是快意恩仇,他不拘義於所謂的俠義,有恩報恩,有仇報仇。他雖上得梁山,但對於宋江的招安政策有自己的看法。在宋江公佈招安政策時,他是第一個出頭反對之人。
雖然,他最終沒有堅持自己的看法,但為了報答宋江的知遇之恩,在後來梁山招安之後的一系列戰爭中,都儘自己所能,報答宋江。
在徵方臘之時,武松被武松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後來班師回朝時,武松拒絕回汴京,在六和寺出家,被封為清忠祖師,賜錢十萬貫,以終天年,最後以享年八十善終。
從這一點來看,後期的武松對梁山好漢的遭遇是有看法的,只因為宋江對他有恩,他就留在梁山軍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最後激流永退,得享平安。
所以,武松對宋江,最多隻是報答滄州柴大官人莊上,宋江對武松的高看和恩惠,雙方恩怨已了,武松自會抽身而去。
結語總之在我看來,梁山本就是各色人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糾結在一起的團體,對宋江的忠心都限度的。但他們至少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或者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或者是對宋江的看好,最對宋江保持著忠心。
但在我看來,以上幾個人,從董平到朱仝、公孫勝、燕青、武松,這幾個人各有性格,他們不忠於宋江,或者說不忠於他們的共同政治理想的原因也大不相同。
但至少,他們是不會被宋江畫出的大餅所迷惑,像一隻鼻子上掛了胡蘿蔔的毛驢一樣,被宋江驅使,他們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保持著自己的清醒。
當然,董平也有可能是無下限而已。
-
6 # 老黑雜談
這個問題應該是梁山上不忠於宋江的好漢,而不是水滸中。
畢竟《水滸傳》中,宋江只是佔據梁山的強盜頭子,不屬於梁山勢力的人幹嘛要忠於他?
因此,咱們只說梁山108將中,不忠於宋江的人。人數遠不止五個。
第一,一丈青扈三娘扈三娘全家老小,除了一個哥哥,全被李逵所殺。
宋江,扈三娘名義上的乾哥哥,不但不給她主持公道,反而把她嫁給了齷齪醜陋好色的王英。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從此落入了豺狼之口。
所以,扈三娘必然恨宋江入骨。只是她的小命都被宋江捏在手中,不得不虛與委蛇,留在梁山和仇人稱兄道弟。
另外,矮腳虎王英也不大可能忠於宋江。雖然宋江把大美人送給他當老婆。
可王英卻是一個能為了女人,捅兄弟兩刀的主。
扈三娘嫁給他後,必然會不停地吹枕邊風,挑撥王英和宋江的關係。
因此,王英也不太可能忠於宋江。
第二 ,小旋風柴進柴進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嫡系子孫。
按道理說,他這個身份很敏感,應該韜光養晦,隱忍低調。但他卻一反常態,仗義疏財,結交各路豪傑,甚至暗中資助梁山。
由此可見,柴進是個有野心,有抱負的人。
只是柴進的命運比較悲催,創業未半而被打入死牢。最終不得不上了梁山。
上了梁山後,以柴進的身份地位,還有對梁山的恩情,他坐前三把交椅是綽綽有餘的,可最終排名只是第十。可見,宋江對柴進很是提防。
而有野心的柴進,自然也是不可能忠於宋江的。
第三,玉麒麟盧俊義盧俊義好好一個大員外,被宋江害的家破人亡,不得不上了梁山。
他自然不會對宋江有多少忠誠。只是宋江許諾招安和前程,盧俊義才任由這個仇人驅使。
而盧俊義的僕人浪子燕青,自然是隻忠於盧俊義。
這裡咱們要說明一下,秦明的情況雖然和盧俊義類似,但秦明卻是忠於宋江的。
因為宋江把花榮的妹妹嫁給了秦明。美人在懷的秦明,自然忘記了仇恨,成為宋江的死忠。
第四,花和尚魯智深魯智深上梁山之前曾說過:“我只見今日也有人說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說宋三郎好,可惜酒家不曾相會。”
從這句話可以判斷,魯智深對宋江是持有懷疑態度的。
果然,魯智深上了梁山後,對宋江的態度也就是個不冷不熱,因為他看清楚了宋江的本質,就是一個貪戀榮華富貴的小人。
等宋江詔安之時,魯智深直接就跳出來反對,甚至和宋江互懟。
小說的最後,魯智深擒住了方臘。宋江大喜,說朝廷必有重賞。
魯智深淡淡的回了句:“灑家心已成灰。只想圖個清靜處,安身立命足矣。”
宋江接著勸,魯智深直接叫了起來:“都不要,要多也沒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魯智深這話說的夠狠,看似拒絕,實際上卻是嘲諷宋江。你要那麼多榮華富貴有用嗎?最後能落個囫圇屍首便不錯了。
由此可見,魯智深壓根就沒看瞧得起宋江。都瞧不起了,還哪來的忠心?
而宋江最後的結局,也不過就是個囫圇屍首。魯智深一語成讖,真不愧是《水滸傳》中,最具智慧的高僧。
第五,行者武松小說中,武松一開始對宋江是非常敬重的。因為宋江是他落魄時,唯一尊重他的人。
後來,武松因為鬥殺西門慶,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幾件事,對朝廷徹底心灰意冷。而宋江卻偏偏一心招安,讓武松對他的態度慢慢轉變。
等到宋江當眾提起招安時,武松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兩人的關係從此變為陌路。
第六,公孫勝公孫勝是閒雲野鶴的天閒星,本就是出家人,上梁山不過是顧念晁蓋的義氣。
待晁蓋死後,梁山也就沒什麼值得留戀的了。所以徵方臘前,公孫勝毫不猶豫的離開了。
在我看來,公孫勝是世外高人,他從不忠誠於任何人,哪怕晁蓋也不行。他對晁蓋的感情只是義氣,而不是忠誠。
小結此外,還有董平,徐寧,關勝等被迫上山的人,他們對宋江其實也沒什麼忠誠。
他們之所以聽從宋江的,不過是和宋江有著共同的利益,“欲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
7 # 登攀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發問:《水滸傳》中有哪些梁山好漢不忠於宋江?
其實,在水泊梁山108將之中,不忠於老大宋江的,又何止五位呢?
記得在前邊一篇小文中我說過,上梁山聚義的好漢們,來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人員也是形形色色,魚龍混雜,殺人的,縱火的,劫牢的,反獄的,搶劫的,流浪的,看病的,相馬的,有錢的,窮光的,上當的,沒轍的,耍把式賣藝的,狗皮膏藥蒙人的,等等等等,可謂亂紛紛,鬧哄哄。
從整本書來看,在這樣一幫人中,我認為,忠於宋江的只是少數。及時雨宋江的死黨僅僅有智多星吳用,小李廣花榮和黑旋風李逵。
其他的各路人馬,如二龍山派,登雲山派,朝廷投降派等,人員素質有高有低,心思更是百人百樣。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無論是身犯重罪,還是被騙上山,或者為了保全性命而投降,都是迫不得已而暫時棲身水泊寨中,倚身在“替天行道”這杆大旗之下。
您還記得混江龍李俊嗎?他在隨軍攻打方臘期間,除了出色完成交辦的任務,還抽空來個太湖結義,為自己找好了退路。
再說入雲龍公孫勝,幾番離開,其實他棄的是宋江,並非水泊梁山。
還有呼延灼,關勝等大咖,自從受封再次入朝以來,就不再搭理宋江,已經是形同陌路,毫無瓜葛了。
還有撲天雕李應,小旋風柴進等等的表現,都說明他們並非是宋江的“鐵桿兒”和“鐵粉兒”!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他們基本都不忠於宋江,為何宋江還能號令三軍,提調有方呢?
答案很簡單,國有國法,山有山規,既然你上了梁山,梁山已經是你最後的“救命稻草”,那你必須,也只有聽命於人,聽命於梁山決策者——宋公明,才不至於被淘汰出局。也只有保全了自己,才有可能保全自己的將來。
所以,水泊梁山絕大多數好漢並不是忠於宋江,而是他們都想依靠梁山,或多或少地成就自己!
一家之言,請您指教!
-
8 # 綠野萍蹤01
梁山一百單八將全體好漢沒有任何人反對宋江,同時,也不以忠於宋江而聚義。梁山好漢是忠於義氣,忠於“替天行道”之大義,為國家盡力。宋江不過是“霹靂大仙”指定的“呼群保義,把寨為頭”的寨主,假如宋江沒有這樣的身份,是絕對不可能完成梁山大聚義使命的。
梁山好漢肩負相同的使命,有著共同的目標,必定是“共存忠義於心,同著功勳於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忠義之士,根本就不存在誰對誰“不忠”。那麼,題主的問題又是怎麼提出了的呢?題主又是如何看出有五位好漢不忠宋江呢?
“水滸陰謀論”罔顧文字,不忠於原著以我對這個題目的理解,便不難猜出題主所指的五個不忠於宋江的好漢是誰,這五位“心存異志”的好漢大概是林沖、魯智深、武松、公孫勝、李俊。
為何我猜這幾位好漢對宋江不忠呢?因為,以“水滸陰謀論”來講,林沖是晁蓋的人,一併反對招安,而且,還是晁蓋暗中指定的接班人。宋江不僅一心要招安,還陰謀篡權,架空晁蓋,打壓林沖,篡奪了寨主之位。如此,林沖能不恨宋江嗎?
武松、魯智深也是極力反對招安的,大鬧菊花之會便是鐵證。道不同不相為謀,武松、魯智深能忠於宋江嗎?
公孫勝打完王慶,即將到達汴京時便中途離去,背離了宋江,肯定也是對宋江不忠了。李俊的情況更嚴重,不但自己脫離了宋江,還帶著童威童猛一併開了小差,做了暹羅國的國王,扯旗單幹了。
不知我這樣理解是否符合題主的提問要求,是不是能夠滿足題主對宋江的憎恨。假如我沒有猜對,或者沒有完全猜對題主心目中對宋江不忠的五位好漢,那就敬請題主諒解了。因為,我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更別說能夠滿足題目要求了。
但是,如果讓題主自己舉出五個不忠於宋江的好漢來,恐怕也是絕難自己說服自己吧。
說魯智深、武松大鬧菊花之會,反對招安便是不忠於宋江,那麼,比武松、魯智深鬧得更兇的李逵為何又是忠於宋江的好漢呢?
梁山招安之後,不斷有好漢脫離梁山隊伍,又何止公孫勝、李俊兩人對宋江不忠?因而,很多朋友便認為,梁山絕對不止五個好漢不忠於宋江,宋江可謂眾叛親離,除了吳用、李逵、花榮,包括親兄弟宋清而外,幾乎就沒有幾個人忠於宋江。宋江成了孤家寡人,梁山好漢也都成了心懷私怨,各自肚腸的一群魑魅魍魎。
這是最經典的“水滸陰謀論”,是完全罔顧《水滸傳》原著文字,歪曲背叛施耐庵原著精神的誤讀。也就是說,認為梁山好漢不忠於宋江的論調,完全徹底的不忠於原著。
那麼,按照原著文字及原著精神,有沒有不忠於宋江的好漢呢?
梁山好漢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曾經試圖回答這樣一個題目:梁山好漢是何方神聖,他們各自的歸宿又在哪裡。因其中的答案基本上講清楚了這個問題,便不再作答。此處,為了解答這個題目,我便按照《水滸傳》原著文字,簡單的講一講梁山好漢的來龍去脈,看看“水滸陰謀論”是不是站得住腳,梁山有沒有哪位好漢不忠於宋江。
《水滸傳》開篇故事是一篇“引首”,雖然只有短短的八百餘字,但卻是全書的基調,梁山好漢的出處就隱藏於其中。
“引首”中說,趙匡胤是上界“霹靂大仙”下界,開創“天下太平無事日,鶯花無限日高眠”的北宋王朝,“天下太平”就是天道,“霹靂大仙”就是替天行道的上界大仙。但是,因為北宋王朝的帝位傳承出了問題,妖魔出世,霹靂大仙便藉助玄武大帝降服的“妖魔”擾亂大宋乾坤,“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這回書中,寫的是張天師假借洪太尉之手“誤走妖魔”,實際上是張天師奉了“霹靂大仙”的指令,放出了天罡地煞。因為,這代張天師是虛靖先生,是道家最高法術“雷法”的發明者。“雷法”就是《水滸傳》中的“五雷天罡正法”,“霹靂大仙”就是雷部正神,沒有“雷霆”,哪來的“雷法”呢?
當洪太尉開啟伏魔大殿中的地窖時,書中寫道:只見穴內刮喇喇一聲響亮。那響非同小可,那一聲響亮過處,只見一道黑氣,從穴裡滾將起來,掀塌了半個殿角。
而當梁山聚齊了一百單八將,書中照應張天師祈禳瘟疫的情節,公孫勝住持羅天大醮,此時:“是夜三更時候,只聽得天上一聲響,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門上。”
“妖魔”出世是一聲巨響,妖魔“還道”上應天星又是一聲巨響,兩聲巨響都是“霹靂”。所以,梁山好漢都是“霹靂大仙”從玄武大帝那裡“借”來的神將。而玄武大帝又是紫薇大帝的麾下,所以,梁山好漢最終的歸宿就是道家紫府的北斗七星群。
梁山好漢從伏魔大殿地窖中來,是有“前世”之緣的,齊聚梁山“修行”還道,一同上應天星,怎麼可能心存異心,相互不忠呢?
假如以“水滸陰謀論”強行給梁山好漢劃派系,製造梁山矛盾,那就不僅是不懂《水滸傳》,甚至是妄圖摘取天上的星星了。北斗星群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題主能摘五顆下來嗎?
林沖等人絕不可能死忠晁蓋從上文分析可知,梁山好漢都是道家的星煞,齊聚梁山是絕不可能出現任何相互不忠的。因而,梁山大聚義後,書中有詩讚道:“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傑靈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
“水滸陰謀論”罔顧文字,閉著眼睛想當然,以續書《徵四寇》攻擊原著,因而,梁山好漢便成了各懷肚腸的魑魅魍魎。
透過文字解讀,藉助相關資料求證,我發現,“菊花之會”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產物,恐怕是1940年之後參假的文字,原著中大概並沒有這麼一段。因而,原本最先提出招安的武松,卻反對宋江招安,直接把頂天立地的武二郎寫成了一個自己扇耳光的小人。
魯智深說招安便要“各自尋趁”,但是,在續書中,花和尚不僅追隨宋江招安了,而且,還屢立戰功。被讀者視為梁山唯一好漢的魯智深,是不是也被續書惡意歪曲了呢?
“菊花之會”強化了宋江一心要招安,續書又以宋江的卑躬屈膝,搖尾乞憐求招安,於是,不斷攻打朝廷州府,斬殺宋徽宗國舅,旗幟鮮明反皇帝,甚至是反玉帝的宋江就成了一心只要招安的可恥投降派。“水滸陰謀論”也因為續書惡意醜化宋江而出籠。
實際上,施耐庵在原著中,已經點明瞭梁山真正要招安的人,正是被絕大多數讀者認定的造反派首領托塔天王晁蓋。這個細節,就隱藏在“高太尉大興三路兵,呼延灼擺佈連環馬”這回書中。
晁蓋、宋江原本都是一同“替天行道”的頭領,但如何“替天行道”,兩家所主張的路線卻是很有分歧的。直到晁蓋攻打曾頭市的故事中,晁、宋而頭領才統一意志,共同主張“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晁宋之間目標一致,但方式不同,其原因就是晁蓋不是道家的星煞,他不是從龍虎山伏魔之殿中逃出來的妖魔,最終也不會與一百單八將一同迴歸紫府、上應天星。因為,“托塔天王”就是毗沙門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是佛家的四大護法天王之一。
林沖上應天雄星,是“霹靂大仙”的戰將,他怎麼可能背叛教門,投奔以及死忠托塔天王呢?
梁山是道家星煞的聚義之所,書中明確寫道,梁山好漢完成大聚義,一同歃血盟誓:同聲共願,但願生生相會,世世相逢,永無斷阻。
難道梁山好漢包括林沖、武松、魯智深、公孫勝、李俊在內,都是些口是心非的宵小,明裡對天盟誓,暗地裡卻不忠於宋江?
其實,梁山好漢忠於的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之大義,而宋江則是“呼群保義,把寨為頭”的領導者。有共同的目標願景,領導就會有追隨者,梁山好漢追隨宋江共舉大義,哪裡會有心懷叵測的陰謀家呢?
-
9 # 淨月暖陽
這個話,應該倒過來說,水滸裡有哪幾個是忠於宋江的呢?這樣問才對!水滸傳有句名言,叫“逼上梁山”,從許多上梁山的人經歷看,並不是衝著宋江,衝著晁蓋上梁山落草為寇的,絕大多數被逼的,這才是主流。逼上梁山者,有被官府逼的,有被自己逼的,也有被梁山上的晁蓋、宋江設計陷害逼的。比如林沖,就算是被高衙內逼的,晁蓋、吳用去劫生辰綱,事情敗露,才逃上梁山,這算自己逼的,盧俊義是吳用用計陷害,給逼上梁山的。這樣的人很多,比如關勝、呼延灼和他們的副將,因征討梁山失敗,回去沒法交代,這才當了賊寇。徐寧是梁山為破連環馬給騙上山的……仔細數數,三十六天罡中,有多少是自願上的山呢?不多。七十二地煞多是三十六大頭領的跟班,不值一提。倒是二龍山的魯智深、武松、楊志等一些落草為王的小勢力,多少還算自願合流進的梁山。這些人,說不上忠於宋江,只是各種無奈,所以宋江才高喊著“招安”,不給一個正當出路,梁山是沒有凝聚力的,沒法打贏仗,早晚散夥!忠義二字,忠不是忠於宋江,還是忠於朝廷,只是杏黃旗上的大字,叫替天行道,這個“天”,還是宋天子。當然,宋江能坐穩頭把交椅,還是有幾個親信死忠的,他親弟弟鐵扇子宋清自然是,可份量較輕,幾個重要頭目,文:吳用,武:花榮,絕對忠心,能在宋江死後,自殺追隨於地下者,足見忠心程度。再有就是李逵了!李逵算死忠粉,沒有什麼利益考量的,腦殘!不腦殘的,應該還有水軍大統領混江龍李俊,上山資歷在水軍中算很淺的了,可被宋江委以重任,一段時間的忠誠度可謂是很高的,可李俊有獨立思考能力,知道見好就收,激流勇退,得了善終,算是個智者。這麼算算,終於宋江個人者,就算再加上個穆弘,也不過六七人,只是宋江用的不錯,都在關鍵崗位上,很好的控制住了梁山大局。這就如一個大公司,不見得個個都得是Quattroporte的心腹,只要關鍵崗位上的人是自己人,又有能力,足以!誰也做不到要公司每個人的忠心,凝聚人的還是要靠利益。這才是高手!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得分清一個問題,不忠於宋江和不講義氣、不忠於梁山是兩碼事,宋江雖然是梁山首領,有著“及時雨”、“孝義黑三郎”的稱號,但並非所有的好漢對宋江都心服口服,宋江也沒到亮出名號,所有人倒頭就拜的程度。
宋江
梁山好漢上山原因各異,並非都是慕宋江名聲追隨而來我們分析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上山聚義的原因,就會發現因為忠於宋江才上梁山的並不多。眾多好漢中,有因為原本就混跡於綠林江湖,上梁山只是因為梁山勢大;有被陷害迫於無奈才上梁山找一個落腳之地的;有原本是朝廷將領,在征討梁山的過程中戰敗,為免被追究責任,不得已之下才投奔梁山求生路的。
即使在梁山眾多派系中,屬於宋江一系的人裡面,也並非所有人都是對宋江心悅誠服的。比如美髯公朱仝,雖然曾經和宋江有舊,交情還是不錯。但宋江坑起自己人來照樣不手軟。原本朱仝雖然被髮配,但靠著自己會做人,以及強大的親和力,照樣被髮配地的知府看中,日子過得相當的自在。但宋江為了拉朱仝上山,將朱仝坑得不輕。知府對朱仝有知遇之恩,小衙內何其無辜,因為朱仝的原因小小看慣就夭折。
美髯公朱仝
朱仝能上山,完全被迫於無奈被絕了後路,對宋江表現不動聲色,心中存恨是難免的,畢竟這是陷朱仝於不仁不義啊。這也是為何宋江被高俅害死後,朱仝明明手握重兵,卻沒有任何表示的原因所在。
不忠於宋江的好漢何止五位?不忠於宋江的好漢,梁山一百單八將中何止五位之多,只是出於種種考慮,才暫時被利益或義氣所牽絆,暫時無路可去,不得不為山寨出力罷了。
宋江
下面拋磚引玉,挑出五位有代表性的不太可能忠於宋江的好漢出來。
第一位:盧俊義。盧員外本是河北大名府鼎鼎大名的富家翁,號稱槍棒雙絕,生活富足,在當地經營幾代,名聲也足夠。但宋江為了拉他上山,和吳用一起為盧俊義精心設計了一出好戲,將盧俊義坑得身敗名裂,出於無奈上了梁山。雖然說自己的妻子賈氏和管家有染,但這畢竟是家事,鬧不得家破人亡的程度,即使上了梁山,對宋江也不會感恩戴德,忠心恐怕是不會有的。
第二位:燕青。燕青不會過多解釋,畢竟是盧俊義的家僕,對燕青,盧俊義有傳藝之恩,又有主僕之義。燕青也是一位有情有義的好漢,對盧俊義自然是忠心耿耿,對宋江就算了,不提也罷。
燕青
第三位:公孫勝。公孫勝原本和晁蓋有舊,算是梁山元老級的人物。自從宋江上山後和晁蓋爭奪寨主之位,眾多手段讓公孫勝也是頗為不齒。特別是三打祝家莊,晁蓋斃命之後,梁山好漢越來越多,人數越來越興旺後,公孫勝借回家看望老母親之機一去不返,只是在徵遼時出面幫了梁山一把,之後就徹底離開了梁山。對宋江自然不可能是忠心的。
第四位:神醫安道全。安道全原本有神醫之名,生活的逍遙自在,但張順為了請他上山治病,假借安道全的名義將他的相,好李巧奴殺了。安道全憋了一肚子氣上了山,沒在救助梁山好漢的過程中動手腳已經算是他醫德良好,忠於宋江恐怕不大可能。
呼延灼
第五位:朝廷的眾多降將。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戰敗後出於無奈上了梁山,但他們想的無非就是暫時存身,曲線救國。一旦梁山招安,他們就可以重新回到官場。所以在宋江提出招安時,這些人是極為支援的。這些人對宋江也不大可能忠心,像雙鞭呼延灼,徵方臘之後也是被封實職,手握重兵,得知宋江過世,也不曾有任何表示。
李逵
梁山並非是鐵板一塊,宋江一系也不是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只是宋江懂得人心所向,擅長利用大勢,團結多數人,能夠給大部分人帶來利益,所以才會贏得人心,共同尊他為梁山首領。出於利益和義氣、大勢的因素,梁山好漢才能團結一致,共同在對我征戰中出力,但要談到對宋江忠心耿耿,恐怕也只有花榮和李逵,或許還有智多星吳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