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飄刀
-
2 # laqpzm
自古所謂的名將,都是拿士兵的肉體堆出來的。他們在滿清打勝仗,那是滿人八旗兵厲害,不是他們當將官的厲害。到了大明,士兵不行,他就啥也不是了。中國自古以來只注重將帥,成績都是他們的,士兵從來就沒人提,包括古代的歷史、小說,現代的電影都這樣,只要有了名將,就能戰無不勝,仗好象都是將官一個人打的似的,從來不提士兵的勇猛。
-
3 # 論史
這個問題問的有深度,其實李成棟和金聲桓之所以在反正後迅速敗亡,其實失敗原因是有兩個方面決定的:一個是自身實力確實不足;另外一個是反正之後,南明永曆政權這個隊友實在是太渣。另外提一點,李成棟和金聲桓還是有區別的,金聲桓反正後雖然失誤很多,但表現可圈可點,就連在清廷供職的外國傳教士都點了個贊,一支孤軍吸引清軍主力一年時間,還想咋的?難不成還想讓他直搗北京嗎?
《韃靼戰紀》:開始的時候,他指揮一支大軍,熟悉韃靼戰術,奮勇及機智地作戰,但他難以抗拒韃靼越來越猛烈的打擊,為了安全,被迫返回該省的首府南昌。
而李成棟反正後完全活成了一個笑話,面對清軍連續兩次一潰千里,最後身死,這表現實在不值一提,兩人表現就屬這位反差最大。
這兩人之所以反清,原因眾所周知,無非就是在有奶便是孃的人格下,清廷沒有滿足自身利益,覺得封賞不夠,又派人壓制他們,受了委屈,於是就反了。大家看圖說話,我也就不再展開。說實話,他們兩人完全是以利益為導向,其降清的迅速程度可比扭扭捏捏的洪承疇、吳三桂順滑多了,完全不受禮義廉恥的影響,不帶一點臉紅的。
金聲桓反正原因。如下圖。
李成棟反正原因。如下圖。
言歸正傳,這兩人帶領的人馬確實比普通南方明軍能打多了,像李成棟的部隊在降清前隸屬於弘光四鎮高傑部,在軍中可是號稱精銳的,“所部諸將如前三營胡茂貞、李本深、李成棟等兵最強”,說他們沒有戰鬥力那是有失偏頗。但是這兩人降清時之所以打的順風順水,並不是只有戰鬥力的因素,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站在他們身後的清廷和清軍在發揮作用,所為“狐假虎威”者是也。
就比如說那個金聲桓在為清廷拿下江西時,拼命造勢,號稱八旗軍二十萬人馬馬上就殺過來了,只要投降,即可免於屠城。這個假訊息嚇得江西巡撫曠昭二話不說解印而逃,而南昌內外居民也盡數逃跑,根本就沒有像樣的抵抗。靠這一招,史稱金聲桓“孤軍傳檄,取十三府七十二州縣,數千裡地拱手歸之新朝”。所以當時金聲桓佔領江西全境是借重了清軍威勢,反而自身軍隊的武力值是次要因素。
《江變紀略·卷一》:聲桓宣言滿兵旦夕至,馬步二十餘萬,日遣牌諭江西速降,即免屠城,一日牌十四五至。巡撫曠昭懼,解印而逃。諸有司搢紳士民則皆走,江城內外一空。
而李成棟在降清後,雖然從戰績上看鐵蹄踏破江、浙、閩、粵,連續擒獲隆武和紹武二王,看似牛的不行,戰功突出。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含金量不足,按照《清史列傳》記載的推測,在其攻破廣東前,皆是隨同清軍行動,而據不同史書彙總,其打的多是鄉勇弱兵,如吳之藩、侯峒曾、沈猶龍等,戰鬥力較差,並不足以對李部產生足夠威脅,實際上真正打的硬仗並沒有多少,比如李成棟攻打嘉定時,缺乏訓練和組織的義軍懟上李部就是一邊倒的屠殺。
《鹿樵紀聞·嘉定之屠》:追擊成棟於婁唐,烏合之眾十餘燕,成棟分其騎十數處,落落散佈。兵既接,四面馳突,勢若風雨,鄉兵擁擠四潰,前阻長河,殺溺死者無算。
後在廣西桂林碰上敢於硬碰硬的官軍焦璉部的時候居然就吃了敗仗,“鏖鬥兩日夕,敵(李成棟)衄退”,隨後又去攻打陳子壯等人的義軍並戰而勝之,而陳子壯的義兵,戰鬥力怎麼樣呢?史載:“子壯兵皆烏合”。所以,李成棟之所以在降清後戰功赫赫,不是他的軍隊過於精銳,實在是對手襯托的好。而且在其南下廣東前,有清軍這樣的強力隊友兜底,贏面當然是很大。
在反正後就不一樣了,原來的的敵軍變成了友軍,原來的友軍變成了敵軍,效果完全反過來了,我先來說說金聲桓反正的事,因為金聲桓的例子集中反映了對手太強、隊友太豬是什麼體驗。
金聲桓是在永曆二年(1648)的正月於南昌反正,在反正前特地開了個會來討論進攻方向,有言直下江南者,有言西取武漢者,又有言重做流寇,機動作戰者。而被金聲桓所封的總督川、陝、山東、山西、河南五省兵部侍郎黃人龍則勸金聲桓先攻下贛州確保後方安全。附圖。
然後么蛾子就來了,金聲桓集中所有兵力攻打贛州,此時贛州城由南贛巡撫劉武元、南贛總兵胡有升、其他將領高進庫、徐啟仁等7000兵馬鎮守,金聲桓部二月包圍贛州,本該速戰速決,結果由於清軍防守嚴密,硬是咬了3個月,還沒把陷入饑荒的(事載《明季南略》)贛州城打下來。換個角度來說,清朝的贛州守軍在陷入困境的情況下像吸鐵一樣把金聲桓軍牢牢牽制了3個月,給清朝集結大規模的增援贏得了時間。
注意:在這個節點上如果城內的清軍像大部分南明軍這樣軟弱無能的話,贛州城真的能守三個月嗎?
而清廷聞知贛州被圍,命徵南大將軍譚泰偕何洛會率兵增援,清廷對贛州被圍一事高度重視,所派軍隊浩大,《小腆紀年附考》載為“步騎數十萬”,《聖武記》載為“二十萬”,雖然兩書在記載兵力規模上大機率誇大其詞,但是從譚泰的戰報上來看,清軍確實動員了滿、蒙、漢八旗主力,同時命令朱瑪喇的江寧駐防兵同譚泰軍會合,一起增援贛州,“議者王師之盛,前此未有也”。
為了使贛州解圍,譚泰採取了“圍魏救趙”之計於五月向南昌進攻,迫使金聲桓回軍,金聲桓與王得仁在回救南昌途中血戰,損失巨大,千難萬險撤入南昌,至此被困於南昌一地,堅壁不出,從一個包圍者變成了被包圍者。
然後,金聲桓和王得仁在這廂堅守,永曆政權得知後,當然也派兵救援過,讓人吐血的一幕來了,援軍不是兵弱被清軍遏制住,就是頓兵不前不敢救,彷彿在說:“聲桓,請開始你的表演。”,南明軍救援不給力,清軍在圍南昌之餘乾脆分兵攻打江西別處的反正勢力,“遂以餘暇旁收郡縣”,沒過多久南昌就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孤城了。
《小腆紀傳·卷六十五》:上命李赤心由吉安、李成棟再出庾嶺。赤心逗留不進,成棟駐軍信豐,不敢逾梅關。
下面的的史實就簡單了,明朝沒有一支援軍是給你的,南昌城於1649年正月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被攻破,蒙古旗兵率先攻入城中,金聲桓身中二箭,投水而死。另外一位主將王得仁被清軍俘獲後斬殺。
隊友後援的重要性在這個橋段體現的淋漓盡致,清朝一方是這樣的:雖然劉武元、高進庫、胡有仁等人守的時間長了點,苦了點,但增援一定會趕到,這不譚泰就率大軍來救了嘛。南明一方是這樣的:不管你守多長時間,都沒有人來救或由於救援不給力,你喊破喉嚨都沒用。
評:金聲桓、王得仁直呼坑爹!
至於李成棟這人的表現真是不提也罷!降清後,大殺四方。反正後,不堪一擊。表現大跌眼鏡,和金聲桓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而且這人野心很大,剛進入永曆政權就開始了一波內鬥,想把永曆皇帝攥在手裡,這操作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啊!,“時東勳恃反正功高,挾上以不得不東之勢”。
至於他和清軍作戰就跟笑話一樣,永曆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一次北上率3萬兵馬攻打贛州(《明季南略》謂20萬人,《所知錄》為3萬人,《南略》之數過於誇張,故採信後者),至贛州城下,城中大呼董大哥者三,李成棟誤以為其中軍董大成已經被清軍策反,居然慌忙逃竄,極其狼狽,就連寫《明季南略》的計六奇也想不通,怎麼好好的就謎之逃跑了呢?這場戰鬥李成棟逃跑原因成謎。至於我的估計就是,其遭到的贛州守將的襲營,其師遠征,比較疲憊,戒備鬆懈,被守軍偷襲成功,故跑路。
《明季南略·卷十一》:以二十萬眾大帥,豈無故獨走?其十將豈竟不知所以,隨行兩晝夜,獨不得成棟一語而奔乎?此必有說,姑志以俟考。
第二年正月,李成棟駐軍信豐,意圖二次攻打贛州,支援南昌,只是此時的南昌城已經被攻破,八旗軍主力迅速南下,支援贛州,從《清世祖實錄》記載來看,清軍率兵之將分別是正紅旗梅勒章京覺善、正黃旗梅勒章京宜爾格德,這回打李成棟部的估計就是真正的滿八旗兵了。李成棟部的反應如何呢?據《所知錄》記載,李成棟部聞知清軍主力到來,大部分將領得知這一訊息就慫了,竟然不聽李成棟命令挾持著李成棟就逃離信豐了(信豐未做抵抗的記載,於《清世祖實錄》和《所知錄》相合),最後在渡河的時候淹死。
所以,李成棟敗死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實力不足,欺負一下以前的同行還行,遇到真正的八旗主力士氣就崩潰了。
所以,李成棟和金聲桓之所以迅速敗亡,無非自身實力不足加隊友不給力,至於永曆政權確實是扶不起的阿斗,前線戰事激烈還忙於內耗,就是諸葛孔明、嶽武穆轉世估計都是來一個坑一個,更不要說李成棟、金聲桓了。
引用文獻:《清世祖實錄》、《所知錄》、《明季南略》、《小腆紀傳》、《小腆紀年附考》、《聖武記》、《清史列傳》、《豫變紀略》、《永曆實錄》、《鹿樵紀聞》、《江變紀略》、《韃靼戰紀》、《明清史料》
回覆列表
對於這兩個人的歷史沒有太多的研究,只是剛剛查了一下百度瞭解了一下,這裡說說我的個人看法。我認為他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軍紀的原因。
軍紀的因素在冷兵器為主的作戰時代,一支部隊的軍紀其實就是戰鬥力的外在體現,一支能令行禁止的軍隊,在冷兵器時代絕對的是一支強軍。
明朝的戚家軍,宋朝的岳家軍都是這樣的軍隊,在網上很多人質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諸葛亮的治軍能力卻不容質疑,而這就足以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冷兵器時代中,一支軍隊,只要武器不是差得太遠,不是說陷入地形上的絕對劣勢或者兵種的絕對相剋,那麼只要做到令行禁止,軍紀嚴明,敵人就算贏了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慘勝。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在冷兵器時代軍紀就是戰鬥力,所以戚家軍在大雨中直立不動才如此的震撼人心。只要整肅軍紀,至少能保證基本的戰鬥力。
軍紀散漫的軍隊不堪一擊,這也是農民起義初期,十萬烏合之眾往往被幾千正規軍擊潰,而抗倭的時候,幾千明軍被幾百倭寇追著跑的原因,哪怕它們站著不動,對方都不會贏得這麼容易。
而縱觀歷史,就會發現,在歷史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些軍隊在面對敵人的時候,戰鬥力低下一觸即潰甚至望風而逃,但當他們投敵之後,刀鋒轉向,他們的戰鬥力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提升,表現得反而比對敵的時候好不少。這裡邊固然有向新主子邀功的思想,但也不乏軍紀的原因。
李成棟金聲恆二人都是歸降清朝的明將,李成棟原本是隨著高傑被招安的盜賊,而金聲恆是隨著左良玉的軍隊。左良玉的軍隊的名聲向來比流民還可怕,可以說是披著官府外衣的流寇,這兩支軍隊的軍紀應該都不會好。戰鬥力也可以想見。
事實上當時的明朝除了隨著吳三桂投降的關寧鐵騎,其他的也沒有什麼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了,這也是南明沒有相南宋那樣站穩腳跟的原因,北宋滅亡的時候,宋朝的軍隊主力沒有大的損失,而明朝滅亡的時候,能打的軍隊幾乎和起義軍折騰光了。這導致了最後的南明靠的是李定國這樣的原起義軍和鄭成功這樣的地方實力派支撐。
然而為什麼他們投降之後,戰鬥力會提升呢,這裡也就是前邊提到的軍紀問題,在明朝末年,朝廷對這樣的軍隊實力派失去了掌控能力,這些人打仗的時候,都是看風向,保實力,明朝朝廷拿他們也沒有辦法,聽話的將領都給崇禎折騰死了。投降的時候,也不是說經歷了惡戰不敵而降。但他們投降之後,到了清軍這邊,那麼就不像明朝那麼好說話了。
比如臨敵不戰而逃,明朝拿他們沒辦法,清朝那可是會執行軍法,該斬首就斬首的,軍紀在清軍這邊是不可能如同明末那麼腐敗的。所以這個時候,在清軍之中,其軍隊的軍紀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整肅,戰鬥力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個在實際上也是很多投降軍隊戰鬥力提高的原因,因為他們投降的人會嚴格執行軍法,不會對他們客氣。
而從後來來看,這二人都是與當地的官員有衝突,然後又起義歸明,說實話具體情況不知,但很可能是這二人受不了律法的約束,無法無天慣了,其實不光是他們,開國武將很多都有這樣的毛病,而一旦脫離了清朝的管制,實際上明朝當時也無法真正管理他們,他們恐怕就是真正的一方諸侯放飛了自我,這樣軍紀很可能倒退會原來,戰鬥力也就下降了。
敵人的原因其實他們這種投降了又叛的情況,會使得手下計程車兵很迷茫為誰而戰,當然古代士兵清楚這個的本來也不多。
但當時的天下大勢是清兵勢大,當他們站在清兵這一邊的時候,和當他們與清兵為敵的時候,心理是兩種狀態。因為哪怕不直接和清兵打,也知道敵人的背後還有更可怕的敵人,而有清兵撐腰的敵人心態又是兩樣。
這一起一落之間,戰鬥力也是會有變化的。
所以我認為是這兩個原因造成的他們的戰鬥力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