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微大都護
-
2 # 歷史情感大視野
呂不韋對秦國有大功,秦王嬴政為什麼非要除掉呂不韋?
秦王嬴政也知道呂不韋是自己的父親,並且呂不韋並沒有造反的心思,為什麼非要除掉呂不韋?
呂不韋原本是一個商人,有一次在趙國的邯鄲遇到了秦國的王孫異人,這時候異人在趙國作為人質。他原本只是秦王二十多個兒子當中最不起眼的那個,作為人質送到了趙國。不過呂不韋知道之後,卻動了心思。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不甘心做生意賺那點小錢,想要成就更大的事業。於是就在異人身上下了功夫。
首先呂不韋把自己家裡所有的家產都變成現金,一部分供異人在趙國生活,打關係;一部分自己拿到秦國疏通關係,最終讓華陽夫人認了異人做孩子,並且起名子楚。儘管如此,當時異人身在趙國,而秦趙兩國連年交戰,所以,異人在趙國的生活過得非常艱難。並且也被趙國看管的很緊。儘管如此,呂不韋還是動用自己的資金,想辦法把異人救回秦國。
回到秦國之後,又費盡心機幫助子楚獲得華陽夫人寵愛,一方面在國內國外宣傳子楚的賢良,讓子楚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人。一方面在國內幫助子楚疏通關係,建立人脈,最終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之下繼承了秦國的王位。繼承王位之後,子楚更是將國政委給呂不韋,封為文信侯。從此呂不韋獨攬朝政大權,為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後來秦王嬴政繼位,繼位之後,稱呂不韋為仲父。學習齊桓公對管仲一樣。在嬴政剛登基的時候,呂不韋和趙太后是秦國實際的掌控者。所以他在秦國有很深的人脈關係。也為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考慮到成蟜可能成為嬴政將來的威脅時,呂不韋故意讓成蟜掌握兵權,讓對跟呂不韋有很深的矛盾的樊於期輔佐。結果正如呂不韋所料,樊於期唆使成蟜造反。這樣正中呂不韋計謀,一舉除掉了嬴政的政敵,這樣就徹底為嬴政的將來掃清了障礙。可以說秦王嬴政的一切都是呂不韋給的。
但是隨著嬴政的年齡增加,他越來越渴望自己能夠掌控大權,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治理秦國。但是很多時候,秦王的想法跟呂不韋的想法是不同的,有衝突的。而且呂不韋有著根深蒂固的人脈,所以很多時候,秦王嬴政都要讓著他。後來呂不韋擔心自己跟趙太后私通被秦王發現,於是就找了個嫪毐代替自己去伺候趙太后。但是這個嫪毐居然得意忘形,在掌握了一定的權利之後,想要起兵造反,被秦王嬴政發現,於是造反沒成反而被剿滅了。雖然嫪毐沒殺了。但是嫪毐是呂不韋推薦給太后的。所以理應治罪。秦王嬴政抓住這個藉口想要殺死呂不韋。
呂不韋在秦國內部以及諸侯之間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所以當秦王想要借嫪毐的藉口殺死呂不韋的時候,群臣很多人都反對。這時候秦王雖然表面上答應不殺呂不韋,只是讓呂不韋回到自己的封地進行反思。實際上心裡卻更想殺死他,因為嬴政看到了呂不韋將成為自己掌握秦朝大權的最大障礙。經歷了弟弟叛變和母親背叛之後的秦王嬴政這時候比誰都冷酷,比誰都無情。他唯一想要的就是國家大權,一統天下。
呂不韋回到封地河南之後,各國諸侯聽說呂不韋不做秦國的宰相了,於是都想叫到自己的國家任命宰相,輔助國家發展。各諸侯國的使者往來不絕,這引起秦王嬴政的極大擔憂。他深深知道呂不韋的影響力,對秦國更是瞭如指掌,一旦他被別的諸侯所用,而來對付秦國的話,恐怕秦國很快就會滅亡。所以秦王就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說道: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而封給你十萬戶的封地?你跟秦國有什麼關係,而封你作為尚父?秦國所給你的太多了,嫪毐的造反,也是因為你而引起的。我不忍心殺你,所以讓你回到自己的封地。你卻不認真自省,反而跟諸侯來往,這違背了我寬恕你的初心啊。
呂不韋得到書信後,剛開始十分生氣,罵道:我散盡所有家財扶持你的父親,有誰的功勞比我更大呢?太后本來就是我的老婆,送給了先王,你是我的親生孩子,有誰比我們的關係更親近呢?你為什麼這麼忘恩負義呢?但是過了一會,又常常的嘆息了一聲:我原本是一個經商的人,想靠陰謀得到別人的國家,姦淫別人的妻子,殺害別人的國君,斷絕人家的宗祀,上天怎麼會放過我呢。今天死也已經是多活了很久了。於是自己喝下毒酒自殺了。
呂不韋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無人能夠否認。秦王一定要殺死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影響了秦王掌控秦國的權力,阻礙了秦王前進的道路。而對於這一點,秦王是六親不認的。又因為呂不韋掌握著秦國大量的機密,所以他必須死。
-
3 # 小小人物596
個人認為沒有呂不韋敢不敢一說,新繼位,需要呂不韋的協助,嬴政很清楚呂不韋對於自己的用處,自己需要他來鞏固朝政,嬴政能夠統一六國說明他絕對不是等閒之輩,對於太過了解自己過的的呂不韋最後的下場也只有死。
-
4 # 飛哥要起飛
秦國的老氏族那麼強,再說秦人那種根深蒂固的好戰性格怎麼會容忍他架空,最主要的還是嬴政不是一個弱雞,估計呂不韋都沒想過這件事。
-
5 # 臥牛說歷史
與其問為什麼“敢”,不如問為什麼“能”。這裡就不得不提王權(皇權)和相權之爭。
宰相,名義上是帝王的副手,其權力卻奇大無比,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宰相和帝王處於同一階級。
說是副手,但國家大事一般都由宰相處理、決斷,帝王聽宰相彙報就好。宰相不僅僅是的“百官之首”,他還是大臣們的最高“長官”。
換句話說,文武百官不對帝王彙報工作,而是對宰相負責。
拿管仲來說,他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各級官員都是由宰相任命的。秦國的三公九卿,“三公”合起來就是完整的宰相(類似管仲那樣的),而九卿全部都是宰相的下級單位。
我國封建時代的皇權和相權的關係有點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帝王是國家(朝廷最高元首,宰相是政府掌管者),只是皇權和相權間沒有“強制”法律的區分限制。
皇權弱,則宰相必然強大,皇權強,則宰相必然不如一般的小官過得自在,因為兩者有著本質利益衝突——執掌天下。
漢武帝為何一直換丞相?他一是為了插手朝廷事務,一是怕丞相做的時間久了,他沒法制約。丞相有參與軍機、決策、執行(眼熟不?三省的職權)三大權力,一般事情宰相自己就搞定了。遇到大事,則是皇帝、宰相、文武百官開朝會一起決定。
皇帝的意見僅僅是佔據比重不同,而沒有一錘定音的威勢和權力。
漢武帝時期的中央集權程度肯定比秦始皇時期要高,可就這樣,漢武帝還得一直換宰相,試問秦始皇又能做到多好(跟人無關,純是制度原因)?
呂不韋能架空未親政前的嬴政,嬴政一旦成人,以嬴政的強勢,必然不允許一個能與他分權的人存在。呂不韋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造反,要麼退隱。
從秦朝確立了中央集權制以後,歷代皇帝大概只有兩件事不變:削弱地方和削弱相權。
始皇帝的三公九卿,漢武帝的大司馬、大將軍,目的都是為了分相權。在宋以前,宰相在朝會上有專座,可以不拜皇帝(某些朝代,不是所有)。到了宋朝,宰相變得跟其他大臣沒什麼區別了。
明清的內閣、軍機處等所謂的大學士,跟本算不得宰相,他們只是皇帝的秘書助手罷了,地位高,權力低。大學士若沒有其他兼職,如某部尚書,其地位就要比尚書低。
大學士既沒有決策權,也沒有執行權,僅僅有個參與權。宰相可以管六部,大學士卻不行。這也是張居正為何被指認為攬權。他雖是內閣首輔,但在朝堂上的地位是同六部尚書平等的。
-
6 # 劉一千五
秦王嬴政十三歲繼位,在行加冠禮之前,是不能親政的。看上去,似乎就是相國呂不韋架空了他,其實這是錯誤的。
秦國的法定輔佐大臣呂不韋和趙太后秦王嬴政十三歲繼位,呂不韋是相國,嬴政母親成了趙太后。呂不韋和趙太后是法定的輔佐秦王的人。呂不韋實行職責沒有架空秦王嬴政。
無論是正史,還是當前熱播的《大秦賦》,都沒有說呂不韋架空嬴政。這一點很重要。
眾所周知,秦國有一套完整的王位繼承法。一個王子沒有進行嚴格的"加冠禮",是不能親政的。秦王嬴政在二十二歲之前,年齡沒有達到加冠的要求,也就不算是成年人。秦王這個時期是要學習的,學習各種各樣的為王為君的基本知識。與此相應的是呂不韋的相國權利也要實行起來,先王以及宗室大臣指派的輔佐大臣要把政府部門的各類事物處理好。使政府機構正常地運轉。
王位繼承人必須到舉行成年加冠禮之後,才可以親政就《大秦賦》裡面的情節而言。秦王嬴政十三歲之前是王太子,在他父親莊襄王死後,嬴政繼位為秦王。嬴政是秦王了。但是,並不是說他就會處理國家大事了。一個再了不起的娃娃,放在今天也還在讀初中,除非是神童如甘羅,也是逞強而死,快刀易折。秦國在這方面比其他國家要嚴格。嬴政的母親趙太后有巨大的權利,她作為太后,直接輔佐兒子,她有太后璽和代管著秦王玉璽。呂不韋管外面的朝廷大政,趙太后管內部的決斷。這是秦國宗法賦予的權利。他們有這樣的權利。
秦王嬴政比他太爺爺秦昭王強得多,比他爺爺孝文王強得多,比他爸爸莊襄王強得多。這三個當太子當得不耐煩,即使加了冠也行使不了權利。嬴政加冠後,他母親趙太后把王璽還給了他,趙太后即使不被打發去雍朝閉門思過。她也要交出秦王璽,趙太后就走到後臺了。呂不韋依然行使相國權利。他聽命令於秦王嬴政,這是加冠後的情況。
歷代秦王,相國和太后專權的例子不少。但是,秦王嬴政比較特殊比如秦昭王,他母親宣太后厲害,她的兄弟厲害,他們把握了朝廷權利,秦昭王已經加冠,年齡也不小 。但是,他們的母親和舅舅還活得好好的,就是輪到他來行使秦王權利。後來範睢給他出主意,才把王權奪回自己的手中。秦昭王活得久,他的太子孝文王五十幾了才當上秦王,替昭王辦完喪事後才三天就死了。這才輪到秦始皇的爸爸繼位,三年後又死了。而秦始皇才十三歲。年齡小又不允許他繼位後馬上掌管帝王權利。所以說,秦始皇比較幸運。只有等到他長大成人之後,秦國還是他的!
看上去是呂不韋一手遮天,實際上他的權利只是相國本職許可權而已要說權利大,趙太后的權利比呂不韋大。
嫪毐是趙太后封的長信侯,山陽地也是趙太后給的。就憑藉嫪毐一個趕馬車的,他一無軍功,二無朝廷大員提拔,僅僅是得了趙太后的高興,才受到這樣的待遇。呂不韋是整死也不敢幹的。封侯的硬體擺在那兒 沒有符合要求的東西,就不能封。但是趙太后辦成了。這說明趙太后才是架空了秦王嬴政——當然要說架空的話。呂不韋是行使自己作為相國的權利而已。如果說架空,趙太后才有可能。
這一切都是在秦王加冠以前的事情。加冠之後,秦王嬴政收回了王權,他有了王權,把嫪毐、趙太后,呂不韋兩個集團給處理了。有這種魄力的人,誰還駕馭得了。
圖片來自於
回覆列表
九年傀儡生涯還不夠嗎?是個人就會反抗,何況在有著絕對王權的秦國,君主一句話你就得死,白起如是,蒙恬蒙毅如是,不死也得死,趙高雖然架空了秦二世,但是還是膽戰心驚,害怕哪天胡亥醒悟找他秋後算賬:攪亂天下,動搖國本,所以先下手為強,除掉了秦二世,何況呂不韋的佈局還達不到趙高那種地步,又怎能任意擺佈像嬴政這樣有虎熊之志的明君呢?何況呂不韋還是非老秦人,一來就躋身高層,引起朝野動盪,成蛟之亂其實就是老秦人與外來戶的政治較量,不純粹是一場反叛,在秦國之所以無法獨裁,不僅是有內外政治之別,還有派系黨爭:老秦黨,新楚黨,以及山東其他國家的無黨派人士,要想擺平前面兩個黨,一家獨大,這個操作難度很大,商鞅死於老秦黨,範睢死於沒有原則:同時得罪秦楚兩黨,搞垮穰侯,整死白起,這樣秦國也就沒有他立足之地了,倒是張儀誰都不得罪,可惜還是被趕走了,畢竟根基太淺,呂不韋能呼風喚雨,在於有擁立秦莊襄王之功,對嬴政來說,皇位就應該是他的,呂不韋大權獨攬得益於嬴政年少和太后趙姬的關係,等到嬴政加冠後,呂不韋就得乖乖交回權力,這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決定的,嬴政想一展抱負,必定要搬掉阻礙自己集權的相國呂不韋,而呂不韋根本就沒有其他退路,交權就是等死,不交權就等著被清算,像他那種通吃六國,聲名聞達於諸侯的經國之才,後退一步,都是萬丈深淵,最後就是由於退位了交通山東諸侯,這不擺明了找死嗎?秦國的宰相沒那麼好做,除了張儀善終,其他的做出巨大貢獻的全都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