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千江月84

    發生在戰國時期,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後來藺相如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既保護了和氏璧,也沒讓秦國佔了一點便宜。

  • 2 # 惟德是崇

    “完璧歸趙”,是發生在東周時代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前770—前476年為春秋時代,前475—前221為戰國時代)的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故事。具體時間,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應發生在趙惠文王五十六年(前283年)以後。

    “完璧歸趙”中的“璧”就是指價值連城的“和氏璧”。

    得知趙惠文王從楚國得到“和氏璧”之後,秦昭王使人送信給趙惠文王,願意“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惠文王知道這是一個陰謀,但是又懼怕不給秦國“和氏璧”後秦國對趙國的報復。

    後來,是藺相如對趙惠文王講明送與不送的利害關係,趙惠文王才同意送“和氏璧”給秦國。《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這樣寫道:

    “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取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趙惠文王在同意了藺相如的意見之後,又擔心沒有合適的人選來擔此重任。藺相如這樣對趙惠文王說:

    “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這就是“完璧歸趙”這個成語的最早出處。

    後來,趙惠文王“遂遣藺相如奉璧西入秦”。

    最後,藺相如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膽識,同秦國鬥智鬥勇,確保了“完璧歸趙”。

    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有大功,趙惠文王“拜相如為上大夫”。也正因為“完璧歸趙”後藺相如被趙惠文王提拔重用,引起了廉頗的不滿,後來矛盾得到解決,才又引出了“負荊請罪”和“將相和”的故事來。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必刪)

  • 3 # 一眼千年58

    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代,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得到楚地一塊名為和氏璧的寶玉,價值連城。秦昭王聽說後,派人給趙王送信,許諾願以秦國的15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既不敢拒絕,又害怕上當。正在對策未定、出使秦國尚無合適人選之時,宦官令繆賢向趙王推薦了他的舍人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提出了幾個困惑難解又很關鍵的問題。藺相如一一作答,並自願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他對趙王說:“……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倘若秦國將城池劃給趙國,和氏璧就留給秦國;倘若秦國不將城池劃給趙國,我就負責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帶回趙國。趙王感到滿意,便派遣藺相如奉璧赴秦。

    藺相如到秦國後,秦王坐在章臺接見他,他雙手捧和氏璧獻上,秦王大喜。可是藺相如卻很快發現秦王對他(實際上也是對趙國)的傲慢無禮、輕視和戲弄,看穿了秦王只想騙取和氏璧而不打算劃城池給趙國的恃強、貪婪用心。他於是用計取回和氏璧,並乗其不備,派隨從穿上粗布衣,懷藏和氏璧,從小路逃出,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他隨後也機智脫險回到趙國。

    以此為典故,“完璧歸趙”後來就成為一句成語,比喻把原物完整無缺、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賣房子時,是把新的家電先賣了好,還是與房子一起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