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見腫消世界
本人認為,站在客觀和公平的角度看,以色列在納卡衝突中並沒有犯什麼錯。
納卡自開戰之後就讓人眼前一亮,有一種“耳目一新”感覺。因為亞塞拜然一方把無人機戰術用到極致——打散兵隊伍,打士兵聚集戰壕,打坦克、步戰車,打大炮發射車及陣地,甚至摧毀俄羅斯的S300導彈防禦系統。
無人機在納卡戰爭中的高調亮相,讓許多人感到恐慌,認為無人機已經改變了戰爭模式,改變了戰爭規則,亞美尼亞在納卡戰爭之中之所以輸,亞塞拜然的無人機起到了關鍵作用(土耳其的參與更是關鍵中的關鍵)。據報道說亞塞拜然的無人機來自於土耳其和以色列。亞塞拜然和以色列的關係非常緊密,時間也不短。亞塞拜然的石油天然氣供給以色列,以色列則給亞塞拜然各式武器,無人機是交易中的一項。
納卡戰爭開打不久,無人機大出風頭,亞美尼亞為此向以色列抗議,還召回駐以色列大使,據說以色列的總統和亞美尼亞總統通話,保證停止武器交易。看似熱鬧,實際沒一點用處,以色列和亞美尼亞的總統就是一擺設,他們溝通只不過是為了顯示總統壓也在為國家“服務”,是一個態度而已。
土耳其的無人機是組裝品,在無人機大開殺戒影片頻頻曝光後,土耳其無人機零部件供給方加拿大首先表示停止供應,所以土耳其後期的無人機供給有限,多數還是以色列在支援,所以,要說以色列有錯,也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候選擇了“站隊”——無視亞美尼亞的傷亡繼續支援亞塞拜然。但在交戰雙方來說,只能怪亞美尼亞沒有找到破壞“無人機”的訣竅,以色列首先是想賺錢,後才是“支援”。
印度在邊境“較勁”最初,以色列也是大開武器供應之門,子彈,導彈,只要印度要,他就賣,法國的陣風戰機等等,軍火商的機會就是“戰爭”,以色列的做法實在無可厚非,假如某一個地區有了熱點,我們賣不賣?本人想該賣還是要賣,既是在賺錢,也是在檢測武器效能,一舉多得。
納卡之戰終於結束了,可是以色列的武器銷售不會停止。
2020年12月6日 23.00
-
3 # 礦泉水163550980
1、戰術上講,提供無人機等武器裝備,增加了亞塞拜然軍隊的攻擊能力、加快了戰爭程序,一定程度收穫了亞塞拜然人的友誼,反之收穫了亞美尼亞人的仇恨和仇視,當然或許包括東正教徒們吧,想想當年希特勒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這種介入種族仇殺之間的戰爭形為恐怕為之不妥,有挑動種族仇殺及破壞人類與地區和平之嫌,人類和平的不穩定因素之一;加深了北約成員國之間的矛盾以及各國對其不良的看法,法國希臘等國的公開站隊足以說明問題,鑑於二戰時猶太人的悲慘經歷,針對人類種族仇恨應該是想法制止戰爭仇殺形為而不是火上澆油,不要把同情轉化為仇恨。。。
2、引起各國對未來無人機戰爭的重視,鑑於美國等國利用無人機等智慧化武器對他因高層人員進行的謀殺和在納卡戰爭中的出彩,將加速各國對無人機戰爭形為的利用和反制,至少無人機的戰爭應用將是未來戰爭的參考模式之一。。。
3、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公開介入,將使納卡成為外高加索地區的不安定因素,那麼俄怎樣應對才能使之避免成為影響俄安全的因素,則成為俄不得不積極小心應對的層面之一,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以及各國應該在納卡戰爭中汲取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參戰國與各關聯方將在未來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等等。。。
-
4 # 瀘州小本
2020年,以色列在納卡衝突中,再一次站在了亞塞拜然一方,這是必然的選擇:
其一,亞塞拜然境內有上萬猶太人。
其二,亞塞拜然是以色列對伊朗暗戰的天然據點,甚至會在今後的伊以衝突中扮演特定角色。
其三,以色列是最早承認亞塞拜然獨立並與其建交的國家之一。
其四,自亞塞拜然建國初始,以色列與亞塞拜然的防務合作一直在擴大,另一面,亞塞拜然成為以色列最大的石油供應國,二者完全攪和在一起。
應該說,不止是這次以色列在納卡衝突中站在了亞塞拜然一方,而且以往也是一貫站在亞塞拜然一方。
小本認為,以色列在此次納卡衝突中天然地提供武器裝備支援亞塞拜然,並沒犯什麼錯誤,非要說有什麼過錯,那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其一,以色列支援的亞塞拜然是“侵略”方,以色列很被動,另一個支持者土耳其都受到北約的制裁(加拿大停了土耳其無人機零部件供應)。
其二,要知道,納卡衝突背後利益鏈錯綜複雜,根本就沒有大國輕易站隊,美俄都作壁上觀,以色列有些猛浪了。
其三,以色列與土耳其關係並不好,卻一起支援亞塞拜然,而且雙方都大量提供了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無人機(技術),這有洩密風險。
其四,最重要一點,以色列的站隊(亞塞拜然),再加上伊朗支援亞美尼亞,美國自身又由於疫情和總統大選自顧不暇,迫使美國最終(事實上)放棄了親美的亞美尼亞,選擇兩不相幫,連調停都懶得介入。
小本認為,以色列的選擇是天然的,其在此次納卡衝突中站隊亞塞拜然無可厚非,所有不利後果都是在雞蛋裡挑骨頭,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亡!
回覆列表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衝突,上個月終於在俄羅斯的調停下籤署停火協議,長達一個多月的納爾戈諾-卡拉巴赫戰爭(2020 Nagorno-Karabakh war,以下簡稱納卡戰爭),宣告結束。
| 2020年11月,亞美尼亞軍人與俄羅斯軍人在一個檢查站乘車。在俄羅斯調停兩國以前,已經有多次調停都宣告失敗,這些調停包括國際社會、美國和俄羅斯。
停火協議規定,從2020年11月10日零點起,雙方全面停止一切敵對行為,並交換戰俘、人質和死難者遺體。
同時,俄羅斯向納卡地區派駐一支近兩千人的維和部隊,監督兩國執行停火協議。
看上去,全世界關注的戰爭,有一個還算圓滿的結局。
爭端的中心納卡地區沒有歸屬於任何一國,看似兩國打了個平手。
但實際上,在各方妥協迎來和平的表面下,危機仍未結束。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國的糾葛恐怕不僅沒有解開,還很可能成了死結。
因為在戰後,亞美尼亞已佔領的阿格達姆區要歸還給亞塞拜然;而亞美尼亞本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衝突後,早已佔領的克爾巴賈爾區(Kalbajar District)和拉欽區,也要還給亞塞拜然。
| 納卡爭議地帶的阿格達姆區、克爾巴賈爾區和拉欽區所在位置。
這相當於賠了夫人又折兵。
| 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之間的衝突結束了,但停火協議要求亞美尼亞人撤離克爾巴賈爾地區。人們撤離時,充滿憤怒、不捨、傷心,並放火燒掉了房屋,不給即將佔領這裡的亞塞拜然人留下任何東西。
而作為亞美尼亞和納卡地區最近的通道——拉欽走廊(Lachini mijantsk),則被俄羅斯維和部隊所接管。
| 納卡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戰爭衝突中,Mardakert、Fizuli和Jabrayil三個城市受到嚴重攻擊。亞美尼亞西南有一塊屬於亞塞拜然的飛地納西切萬,是亞塞拜然的自治地區。
目前兩方都沒有確切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資料,不過,推測下來,由於戰爭主要在亞塞拜然的控制範圍進行,其財產損失較多。
都說「哀兵必勝」,亞美尼亞足夠「哀」,它對領土、家園的渴求和全世界亞美尼亞人的團結,到了氣壯山河的地步。
但這場戰爭,亞美尼亞切切實實輸了。
| 由於亞塞拜然將正式接管克爾巴賈爾區,這裡的亞美尼亞裔居民正在大規模外逃。圖為當地居民撤離時放火燒燬房屋,一對男女相擁望著自己曾經的家園。
要知道,「哀兵必勝」的條件是「抗兵相若」,就是當兩邊勢均力敵的時候,「哀」的一方才會勝。某種程度上,導致亞美尼亞一敗塗地的因素,不是本來勢均力敵的亞塞拜然,而是遠在一千多公里以外的以色列。
以色列對亞塞拜然的支援,在這場戰爭中至關重要。而以色列的介入行為,很可能為未來的災禍埋下隱患。
納卡戰爭的天平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由於複雜的政治、宗教原因,成為外高加索地區的一對老冤家(參見《為什麼這兩個國界如此仇恨對方?》)。
它們爭端的納卡地區,面積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由於主要居民是亞美尼亞人,而土地卻屬於亞塞拜然,納卡地區因此在1991年舉行了公投。
在亞塞拜然國內民眾沒有參與的情況下,納卡地區以99.89%的壓倒性票數決定獨立,成為阿爾察赫共和國(或納卡共和國),得到亞美尼亞的支援。
| 阿爾察赫共和國位置
然而,阿爾察赫共和國並沒有得到聯合國以及絕大部分國家的承認,只得到了三個非聯合國成員國的承認。從國際角度上看,它仍是亞塞拜然的土地。
從蘇聯解體至今的爭端,便始於此。
這要只是兩個小國的爭端,還不至於成為國際焦點。在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爭端背後,牽扯著數個國家的博弈,關聯著從資源、經濟、政治、宗教、意識形態等多個方面的問題。
兩國的地緣位置實際上處於歐亞大陸的政治地震帶上。它們的爭端,會掀起層層海嘯,蔓延至中東、東歐、西歐和俄羅斯,從而影響世界。
表面上,亞美尼亞背後站著俄羅斯,亞塞拜然背後站著土耳其。
但由於亞塞拜然擁有天然氣和石油資源,亞美尼亞缺乏資源,俄羅斯在兩者爭端上舉棋不定,很難全面支援亞美尼亞。這樣,在俄羅斯猶豫的地方,土耳其就高歌猛進,希望使亞塞拜然變成自己的戰略前線。
| 塔納普天然氣管道線路包括安納托利亞天然氣管道、外高加索(南高加索)天然氣管道和亞得里亞海天然氣管道三段。從高加索開始,穿過土耳其、巴爾幹半島,最後接入義大利。這條管道的起點就是亞塞拜然。同時,亞塞拜然也是石油出口的大國,是OPEC+的重要成員。
亞塞拜然的獲勝,同時也是土耳其外高加索地區勢力的擴張、俄羅斯在該地區勢力的削弱。
本是土耳其和俄羅斯勢力的爭端,卻半路殺出了以色列,這使得戰爭的天平產生傾斜。以色列的加入,成了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
以色列空軍在全球範圍內都罕有敵手,這次戰爭更是證明了這一點。透過運用以色列的無人機,亞塞拜然始終佔據著制空權,而在現代戰爭中,制空權的掌握幾乎等於對戰爭的掌握。
另一方面,以色列武器進入納卡戰爭,也使這場戰爭升級為充分利用現代先進武器的戰爭,讓全世界感受到了先進武器的殘酷性。亞美尼亞正是在這樣殘酷的、不對等的條件下進行戰爭的,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對亞塞拜然阿格達姆區的佔領。
然而,亞美尼亞最終不但沒有從戰爭中得到什麼,反而還失去了更多。如果是亞塞拜然率先發起了這場戰爭,而國際力量卻支援亞塞拜然,這對於亞美尼亞是不公平的。
以色列與亞塞拜然
以色列作為一個猶太教國家,支援信仰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進行軍事行動,不是沒有原因的。
以色列和亞塞拜然的友好關係由來已久。
一方面,亞塞拜然境內有一部分高加索猶太人,而亞塞拜然對猶太人態度溫和;另一方面,亞塞拜然的後臺土耳其對以色列的態度,也比中東其他國家友好。
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而亞塞拜然則是北約獨立夥伴行動計劃的成員國。以色列作為美國的盟國,自然在中東親近這兩個國家。
在1991年亞塞拜然宣佈獨立後,以色列就率先承認了亞塞拜然。亞塞拜然則投桃報李,也承認了以色列。兩國自此開始了長久的友誼。
當然,這還只是民族和意識形態上兩國的聯絡,國際關係本身還是基於利益。
利益上,對於以色列來說,從阿拉伯國家獲得石油和天然氣是天方夜譚,因此亞塞拜然這個石油和天然氣上的資源國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據聯合國的統計,在2013年,亞塞拜然就有40%的石油出口到以色列,早已成為以色列最大的石油供應國。
2016年,以色列開始考慮從亞塞拜然那裡獲得天然氣供應。
對於亞塞拜然來說,以色列是軍事大國,可以在技術和武器上對亞塞拜然進行支援。
從1997年以後,以色列就開始將亞塞拜然的武器進行現代化,為其提供技術支撐,併成為亞塞拜然武器的主要供應國。
2009年,以色列航空防禦系統有限公司宣佈,將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投資建設一座工廠,這為以色列之後在亞塞拜然空軍上的支援打下了基礎。
此後,在2012年,以色列和亞塞拜然簽署了一項協議,這項協議保證國營以色列航太工業向亞塞拜然出售16億美元的無人機和防空導彈防禦系統。這套系統在2020年納卡戰爭中完全體現出來。
| 早在2016年4月14日,耶路撒冷的亞美尼亞社群成員手持標語和亞美尼亞國旗,在以色列外交部前抗議以色列向亞塞拜然出售武器。
以色列在納卡戰爭中對亞塞拜然的支援,有自身利益的考量。而在以往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的爭端中,以色列也始終力挺亞塞拜然。
《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一篇文章《以色列的亞塞拜然錯誤》(Israel’s Azerbaijan Mistake)提到:
「這是一種基於武器換能源計算的關係。耶路撒冷向巴庫出售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頂級軍事裝備,以色列從亞塞拜然獲得了將近一半的石油需求。但是,長期損害可能很快會超過短期收益。」
以色列的「魚和熊掌」
短期來看,以色列的確透過支援亞塞拜然與阿國關係更加密切,做到了「武器換能源」。
但是,從結果來看,由於亞塞拜然的勝利,停火協定規定原本在亞美尼亞手中的克爾巴賈爾區歸還給亞塞拜然,這就導致亞美尼亞主要水源賽凡湖(Lake Sevan)實際將由亞塞拜然控制。
湖泊的上游支流和水利設施會由亞塞拜然控制,這將使得亞美尼亞受制於亞塞拜然。《國家利益》雜誌認為,亞美尼亞85%的水供應變得危險。
這好像只是亞美尼亞的危險,但卻也是以色列的危險。以色列的水源主要來自加利利海,可加利利海的上游是約旦河,其源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
以色列擔心自己的水源安全,但如果以色列在納卡爭端上採取這樣的態度,其潛臺詞就像是告訴其他中東國家,以色列支援掐斷別人的水源。如此一來,掐斷以色列的水源也就很可能成為未來中東國家的可選項。
以色列在幫助亞塞拜然的同時,已經與自身的長遠利益自相矛盾。以色列另一方面的矛盾,來自道義層面。國際社會並不是叢林社會,雖然國際關係基於各國之間的利益,但也同時基於道義。當道義和利益相沖突時,一個國家如何選擇,這其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幫助哪一方是符合道義的,幾乎一目瞭然。亞塞拜然是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的獨裁國家,其現任總統伊利哈姆·阿利耶夫實際控制了這個國家,其父親是前任總統,在2017年還任命自己妻子梅赫麗班·阿利耶娃為第一副總統。
| 1915年,奧斯曼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進行種族滅絕,圖為土耳其士兵押送亞美尼亞平民前往監獄。從1915年至1917年,奧斯曼帝國屠殺了亞美尼亞的知識分子,並對其平民進行慘無人道的迫害,迫使他們流離失所,最終大部分死於飢寒交迫之中,受害人數在150萬人左右。至今土耳其不承認對亞美尼亞人進行過迫害。圖片來源:wikipedia
相比之下,亞美尼亞是信奉基督教的民主國家,不僅意識形態上靠近以色列,其民族精神與歷史遭遇也與以色列猶太人非常相似。
亞美尼亞人在歷史上遭到奧斯曼土耳其的壓迫和屠殺,在蘇聯治下也沒有使正義得到伸張,反而加強了恥辱。亞美尼亞的聖地目前都在土耳其境內,這就如同耶路撒冷長期不在猶太人手裡一樣。不論建國還是戰爭,流落世界各地的亞美尼亞人都驚人地團結,為自己的土地和信仰奮鬥,這幾乎就是另一個以色列的故事。不管從哪個方面講,道義都站在亞美尼亞人這邊。
| 舒沙的一座大教堂在納卡戰爭期間遭到炮擊襲擊,之後該鎮被亞塞拜然佔領,據《紐約時報》報道,「11月初,亞塞拜然軍隊從亞美尼亞控制權手中奪取了舒沙山頂城堡......他們在通往附近的史坦潘納克特(Stepanakert)的路上毆打亞美尼亞士兵,那裡是和平時期約50,000名亞美尼亞人的家園......」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但是恰恰在道義和利益中,以色列選擇了利益。以色列對亞塞拜然的幫助,使得自身利益更加穩固,卻也讓亞美尼亞很可能倒向伊朗,從長遠看,為以色列增加了反對力量。而對亞塞拜然的支援,也讓以色列一直以來的形象受損。以色列從建國至今,始終有恩必報,有債必償。從這個角度來說,以色列的確沒有改變,畢竟亞塞拜然在以色列受到中東孤立的時候丟擲橄欖枝。但當以色列成為大國,並涉足國際事務時,這一簡單的法則就不再可靠。
況且,以色列的能源需求如今已可以不限於亞塞拜然,同樣的能源也可以從塞普勒斯、阿聯酋等國那裡得到。
在國際社會中,以色列的表現過於成熟,也過於幼稚了。過於成熟,在於它看重利益而輕道義;過於幼稚,在於其仍沒有學會在保守底線的同時獲得利益。國際關係,事關利益,卻也關乎道德。如何守住道德底線,不僅關乎正義,長遠來看,也關乎利益。這不僅是以色列的課題,也是所有國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