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魯南小郎中

    寒證與溼證作為兩大疾病證型是有很大區別的,也是中醫愛好者與喜歡養生的朋友比較關注的問題,對於寒證與溼證淺談如下:

    一、首先給大家普及一下中醫的“證”與“症”:中醫也可以說數咬文爵字,一個字代表不同的意思,雖然讀音相同,但意義大相徑庭,也是中醫愛好者對此比較模糊的地方。

    證:對疾病過程中所處一定(當前)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病勢等的病理性概括。證是對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兩方面情況的綜合,是對疾病當前本質所做的結論。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就診時所表達症狀,不同程度的暗示出所患疾病當前的病機。如寒證,熱證,溼證等。

    症:症是疾病引發一系列代謝、功能、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症狀、體徵和行為的異常。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就診時想要給醫生表達的各種不適症狀。如“鼻塞、咳嗽、咽痛、腰痛,乏力”等。

    本提問者的意思應該是寒證與溼證有什麼區別,不是寒症、溼症。

    二:寒證與溼證的區別:

    (一)寒證:分為實寒證與虛寒證:

    1、實寒證:是指寒邪侵襲機體,陽氣被遇,以惡寒甚、無汗、頭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脈弦緊等為主要表現的實寒證候。實寒證可以分為傷寒證中寒證

    主要症狀: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咳嗽吐白痰,脘腹冷痛,腹痛腹瀉,四肢厥冷,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面色蒼白,舌淡白苔薄白,脈浮緊。

    (1)、傷寒證:是指外邪襲於肌表,阻遏衛陽,陽氣抗邪於外所表現的實寒證,又稱外汗證,表寒證,太陽表實證,太陽傷寒證。就是在我們肌表受涼(風寒)時所受的證。

    主要症狀:惡寒、頭身疼痛、無汗、舌淡白苔薄白,脈浮緊。主要是身體淺表症狀。

    (2)、中寒證:指寒邪直接內侵臟腑、氣血。遏制及損傷陽氣,阻滯臟腑氣機與血液執行所表現的裡實寒證,又稱內寒證,裡寒證。就是我們內裡直接受涼所表現的症候。

    主要症狀:咳嗽、哮喘、咳稀白痰、脘腹疼痛、腸鳴腹瀉,舌淡白苔薄白,脈弦緊。主要是受涼後身體內裡表現的症狀。

    2、虛寒證:是指體內陽氣虧損,機體失去溫養,推動、蒸騰、氣化等作用減退,以畏寒肢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虛寒症候。就是體內陽氣不足,感覺怕冷的症狀。

    主要症狀: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稀薄,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就是身體一派陽虛怕冷的症狀。

    (二)、溼證:指感受外界溼邪,或體內水液運化失常而形成溼濁,阻遏氣機與清陽,以身體困重、肌肉痠痛、腹脹腹瀉、納呆、苔滑、脈濡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分為外溼與內溼。

    主要症狀:頭昏沉如裹,嗜睡,身體困重,胸悶皖痞,口膩不渴,納呆,噁心,肢體關節痠痛,大便稀,小便混濁。面板出現溼疹、瘙癢,婦女可見帶多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膩,脈濡緩或細等。

    1、根據受外感內傷不同分為:

    (1)、外溼:主要是觸冒風雨,或久居潮溼之地,身體感受溼邪而致病。

    主要症狀:肢體困重、痠痛、惡寒微熱、面板溼疹、瘙癢,病位偏於體表,是因溼邪鬱於肌表,阻滯經氣所致。就是體表感受外部溼氣。

    (2)、內溼:主要是脾陽虛衰,不能運化水溼;腎陽虛衰,不能蒸騰氣化水溼,水溼停聚與體內所致。

    主要症狀:表現為脘腹痞脹,不欲飲食,腹痛腹瀉,水樣便,大便粘馬桶,舌淡白苔白膩等。就是體內產生的溼氣。

    2、根據疾病寒熱不同,又分為:

    (1)、寒溼:主要是外感寒溼之邪邪,或體內虛寒與溼氣互結成寒溼之邪。

    主要症狀:畏寒怕冷,肢體困重,四肢厥冷,倦怠乏力,頭重如裹,頭暈目眩,腹痛腹瀉,水樣便,小便清長,舌淡白苔薄白膩,脈細。

    (2)、溼熱:主要是體內熱與溼互結成溼熱,或者寒溼鬱久化熱,成溼熱。

    主要症狀:發熱,汗出,口渴欲飲,噁心嘔吐,納呆,身重頭昏,心煩心悸,脘痞腹脹,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

  • 2 # 盛年中醫梁健華

    寒症。

    經常會出現畏寒,四肢冰涼,面色蒼白,四肢拘攣,大便溏,小便清長,腹脹、腹痛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甚則完谷不化,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全身浮腫,或白帶量多質稀。舌質淡白胖,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寒邪的特點:寒為陰邪,易傷人陽氣,寒性收引、凝滯、易出現筋脈拘攣和氣血阻滯而疼痛等症狀。

    溼症。

    長時間疲倦乏力,頭重如裹,身體沉重,很想睡覺,工作、生活提不起精神,或面色晦黃,不想吃東西,胃脘脹滿,大便溏,小便短小,四肢浮腫,泛惡欲吐,口淡不喝,手指頭長倒刺,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緩滑。

    溼邪的特點。溼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溼性重濁,溼性粘滯,溼性趨下,易襲陰位。

  • 3 # 金匱真言

    中醫將病因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外因中有六種病邪,歸納為“風、寒、暑、溼、燥、火”,這是根據自然界的氣候表現歸納。

    寒邪

    寒氣從外而來,可以引發一系列的疾病。在寒冷的天氣,我們的毛孔會收縮,出汗減少,關節疼痛,哆嗦,而寒氣從外而來,引起的疾病也是如此。怕冷、戰慄、關節疼痛、惡寒、面板紫紺,這就是寒邪侵襲肌表所致。

    如果寒氣侵襲到了體內,也是寒冷的表現。胃脘腹部冷痛,腸鳴腹瀉,寒氣在頭就會頭部冷痛,遇冷加重,遇到溫熱的邪氣就會減輕。《金匱要略》中有頭風磨散一方,以附子與鹽搭配,摩擦頭部,治療寒氣引起的頭痛;寒氣在子宮,就會引起痛經;寒氣在胸部,會引起胸痺,胸中冷痛。

    溼邪

    溼氣可以從外而來,也可以從體內而生。溼氣在體表,會引起全身痠痛,肢體沉重,不想動彈。《黃帝內經》稱之為“頭重如裹”,頭部沉重,像被一層東西裹住了,這就是典型的溼氣表現。溼氣很容易流向關節,引起關節疼痛,這種疼痛不像寒邪引起的疼痛,寒氣引起的疼痛帶有一種牽扯,溼氣的疼痛是沉重的痠痛。

    如果溼氣在體內,會阻滯氣機,氣滯則脹滿,可以引起胸悶、腹脹。溼氣停在胃腸,可以引起很多消化系統的症狀,不思飲食,腹瀉,大便粘膩。溼氣滯留人體下部,會引起小腹脹,小便不通暢,婦女的帶下過多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壽命最長的狗魚可以活到多少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