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共跳滴水線子
-
2 # 大白白野
春秋戰國距今較遠,周天子分封眾多諸侯國,像周初分封七十一個諸侯國,還有接收周天子管轄的許多封國、方國,我們又常說八百個諸侯國,反正那時封國很多,被滅國、被篡位、國王被趕走等等現象也有,只不過那時情況有些亂,史料少,諸侯國小,影響力小,我們有些不瞭解。
到戰國時期基本剩下七個大國了,而趙、韓、魏三國就屬於把晉國給瓜分了,權臣篡權。晉國國王姬姓,晉文公重耳曾為春秋五霸之一,後來晉國大夫智、範、中行、韓、趙、魏六氏勢力大,又互相爭鬥,範氏、中行氏出局,趙、韓、魏三氏又聯手消滅智氏,三家做大把晉國瓜分。
田氏代齊,周初,姜尚被封為齊地,建立齊國,後來陳國公子陳完到齊國,改為田氏叫田完,田完後人勢力壯大,取代了姜氏,成為齊王。司馬穰苴、孫武都屬於田氏。
燕王讓賢,燕王噲曾把王位禪位於國相子之,導致內亂。燕王噲和子之都被殺。
《戰國策》曾記載秦孝公有欲讓位於商鞅的想法。
秦始皇時期曾發生繆毐想叛亂事情,後被鎮壓了。
-
3 # 混跡於網路的胖子
看這話說的,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這不就是典型的權臣篡位嗎?
田氏本是陳國,陳國滅亡後,田氏就遷入齊國,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到田和這,呂氏齊國最後一個君主齊康公就只剩下一座城的封邑了,齊國其他地盤全是田和的了。而就這最後一座城,最後等齊康公死後,也被田和給吞了。田氏代齊就是典型的齊國權臣篡位。
還有晉國,曾經是多麼牛逼的存在。楚、秦、齊三國全在這位手裡吃了癟,可以說晉國不滅,真沒秦國什麼事,晉國就是巨無霸般的存在。
然而再巨無霸的晉國,最後也被自己的權臣給瓜分了。趙魏韓三國原來是晉國的卿大夫,晉國是出了名的沒有公族,權利掌握在六卿手中,幾大家族輪流執政,晉國國君反而是傀儡一般的存在。後來晉國幾大家族PK,最後就勝出了趙魏韓三家,然後這三家的家主自己一商量就把晉國給瓜分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也就承認了趙魏韓三家為諸侯國。
有一句話叫“春秋無義戰”,義戰都沒有,權臣把持朝政搞篡位自然也不會少的。
-
4 # 玉之溪
這是你不知道的歷史。我呢,略知皮毛,給大家說道說道。
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到了春秋末期,士族崛起,他們和公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士族是各個諸侯國有才有能的人物。當時由於諸侯國內各個公子為了王位,都開始培育自己的勢力。
春秋時期的晉國,由於公族(諸侯王本家)爭權奪利,公族中得人都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以便形成優勢。後來發生了重耳流亡事件,晉公子重耳,為了避免受到迫害,外逃30多年,在他身邊形成了眾多的追隨者,也就是門客,到了最後晉國公室由於人員凋零,而在國外的重耳,頗有聲望,於是就被迎接回來做了晉國國君,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重耳,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當時追隨他的人都受到了重用。漸漸形成了可以抗衡公室的一股力量。剛開始大家相安無事。到了春秋末期,士大夫階層成形,在晉國朝堂上形成了六家可以和公室叫板的家族。智氏、中行氏、趙氏、魏式、韓氏等六家。原本趙氏勢力最大,但是發生了趙氏孤兒事件。屠岸賈屠殺了趙氏全族,最後嬰兒趙武在程嬰等人的幫助下,長大報仇殺了屠岸賈,趙氏才又崛起。到了春秋晚期士族大家透過兼併戰爭,最終韓趙魏三家勝出,並最終劃分了晉國。
還有一個則是在齊國,也是春秋晚期,姜齊被田齊取代。當時的姜齊也是人心盡失,還發生了樂毅帥燕國兵差點攻滅齊國,到了最後齊國士族田單,大敗燕軍,田氏在齊國的聲望如日中天,最終取代了姜氏,做了齊國的國君。
這兩件事都是發生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之時,都是權臣取代國君。
-
5 # 依稀說史
古代社會中,君主的權力非常大,封建社會更是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在古代社會,君主擁有絕對權力,臣下一般情況下要對君主“唯命是從”。但是,不少朝代也會出現一些權臣。這些大臣有時候權傾朝野,有時候將君主玩弄於股掌之中,還有一些完成了篡權,建立了新王朝。
漢朝的權臣有霍光、王莽等。霍光掌握了皇帝廢立大權,但是並沒有篡權。王莽做為漢朝權臣,最終完成了篡權,建立新朝。權臣篡權的例子並不少,比如東漢之曹氏、曹魏之司馬氏、北周之楊氏等。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常打仗,有沒有出現權臣篡位時間呢?
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權臣篡位,也不準確。戰國時期,確實極少出現權臣篡權行為。但是春秋時期,卻曾經出現過權臣篡權行為。講到春秋時期的篡權行為,我們一定會想到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非常典型的權臣篡權行為。田氏經過數代努力,最終成功地篡權,取代了原來的姜氏齊國。三家分晉雖然經過戰爭,但也是權臣之間的戰爭。三家分晉之時,實際上就是三位權臣篡位奪權。
到了戰國時期,雖然有的國家也曾經出現過權臣,但是卻很少出現權臣篡權的例子。按道理說,戰國時期戰爭頻發,有些將領、大臣長時間手握兵權或者大權,很容易出現權臣。實際上,各國出現的權臣也並不多,權臣篡權更是絕無僅有。為什麼戰爭頻發的戰國時代,並沒有出現權臣篡權行為呢?
其實若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為什麼有些政權會被權臣篡奪。我們以王莽為例,來看看權臣如何篡奪政權。
1、皇帝年齡比較小。司馬氏、楊氏等家族篡權時也是小皇帝。
2、沒有過多外部壓力,內部相對穩定。
3、王族(皇族)的力量相對較小。
4、王族(皇族)失去了眾多支援,比如統治階層拋棄王族、失去了老百姓支援。
5、權臣長時間掌握權力,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集團。
其他權臣篡權的基本因素也大差不差。如果出現了這些情況,權臣就有可能篡權。當然可能還會有其他一些原因促使權臣篡權。如果不具備這些情況,權臣則很難出現,更難以出現篡權行為。
接下來,我們再來解決一下,為什麼戰爭頻發戰國時代為什麼沒有出現權臣篡權行為呢?
戰國王室、宗室的力量強大戰國諸侯的君主無一例外,都來自於貴族。有的甚至是百年、千年貴族。比如楚國號稱擁有八百年曆史,熊氏也是八百年的貴族。燕國也是八百年諸侯國,姬姓更是千年貴族。這些貴族只要不出現特別大的震盪,基本上能夠保持一定優勢。晉國曾經出現了公族自殘的現象,導致公族力量大大減弱,最終被私家篡奪了權力。
戰國各國的王室公族勢力強大,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本國老百姓也基本上只認本國的王室。比如,秦國的百姓只認嬴秦氏族,其餘人很難贏得秦人的支援。楚國人只認熊氏、齊國人只認田氏、燕國人只認姬姓。一方面王室的力量強大,另一方面老百姓又特別支援本國王室。權臣若想篡權奪位,則非常困難。一不留神,到手的權力也有可能隨時喪失。權臣若想保持地位,也要獲得老百姓和王室的支援,自然不敢貿然篡權。
外患大於內憂戰國時代列國紛爭,各個國家都要面臨外敵的壓力。即使秦國這麼強大的國家,也經常遭受五國合縱攻秦。各個國家的生存壓力都不小,當時各國都將主要精力用於對外。各個諸侯國都需要將主要精力用於戰爭,因此各個諸侯國國君都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很難出現將軍和名臣長時間擅權。
由於戰爭這個把利刃懸在每個諸侯國頭上,各國君臣只有勠力同心才有可能在大爭之世生存。如果國內出現內亂,或者篡權,極有可能整個諸侯國都被別人滅掉。一般情況下諸侯國君臣,會選擇各司其職。君主為了增強本國的實力,也會採取各種辦法加強君主的權力。國家大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君主手中,權臣想真正掌握權力非常困難。
各國君主年齡相對較大由於各個諸侯國都面臨者爭霸和兼併的壓力,所以不少諸侯國在選擇國君的時候會盡量選擇年長的儲君,儘量避免幼年君主,除非君主只有年幼的兒子,比如秦莊襄王。戰國各個的君主大多是成年登基,登基之後立即掌握了國家大權。成年君主即位,一方面可以儘量避免政權動盪,另一方面也使得權臣還難以“顧命大臣”的身份掌握國家實權。戰國期間的年少君主非常少,顧命權臣也不多。
君主的年齡較大,掌握國家政權的能力自然相對較強,控制大臣的能力也相對較強。一般大臣需要在君主的庇護下,才能擁有榮華富貴,也沒有多少大臣敢挑釁君主的權威。
名臣、武將更新換代快戰國時期,人才流動非常快。一個人可以在不同的諸侯國當官,也沒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背叛行為。所有就產生了一些非本國人的官員。比如秦國的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李斯等都不是秦國人,他們在秦國的根基非常淺,他們的榮華富貴與權力只能依附於秦王。有些武將也曾經在不少國家供職,比如廉頗是趙國名將,也曾經在在魏國任職。公孫衍曾經是秦國大良造,後來成為反秦主力。
這些文臣、武將的升遷、富貴,都全憑君主的意願。所以這些大臣只能專心為君主服務,並不敢有僭越之舉。所以,不少大臣雖然曾經位高權重,最終只要君主一句話,就有可能回到原點。
正是由於以上幾點原因,戰國時期並沒有出現權勢熏天的權臣,更沒有出現篡權奪位的權臣。
-
6 # 臥牛說歷史
沒有權臣篡位?不知題主讀的哪本書?
曲沃代翼、三家分晉、田齊代姜齊,這是比較著名的。至於弒君的就更多了。
春秋要是不亂,孔子也不會用“禮崩樂壞”來形容了。
不過,我想題主問的應該是為何像“三家分晉”、“田齊”這樣改朝換代的“篡位”吧。
我姑且順著這個方向回答下。
我們先要明白孔子在哀嘆什麼,他說的“禮崩樂壞”指的是社會秩序。現代社會的秩序靠法律來維護,西周就是靠的禮和樂(秦漢之後一樣)。
禮主要管的是西周貴族,天子、諸侯、卿大夫,底層百姓是沒資格享受禮的約束的。禮規定了天子什麼級別,諸侯什麼級別。
拿軍隊舉例。天子六軍,諸侯三軍(諸侯又根據大國、中國、小國分別掌管三軍、二軍、一軍),一軍1萬2500人。
當然,法律是在暴力機關的維持下才能順利執行。周天子連自家都城都守不住,更別提維持天下秩序了。
西周的禮紮根於分封制,週末、以及春秋時期,周公定製的秩序——也就是禮樂,雖有些混亂,但只要分封制沒有解結束,秩序便不會徹底崩潰。在某些方面說來,分封制是春秋時期很少出現權臣篡位的根本原因。
繼續解釋題主的問題前,我們先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是君,什麼是臣?這時候的君臣關係,不同於秦漢以後的君臣。
我分封你,我就是你的君,你就是我的臣。放眼整個天下,天子封諸侯,天子為君,諸侯為臣。其實,周天子不過是身份更高一些的“諸侯”,他底下分封的卿大夫,才是他真正的臣子。
同樣,諸侯是自己手下卿大夫的君,卿大夫便是諸侯的臣。分封制要求:天子只能管諸侯,管不到諸侯底下的卿大夫,因為天子不是卿大夫(諸侯)的君。
分封制的核心是血統論,周天子只能由周天子的後代擔當,諸侯同樣只能由其後代充任。
若把分封制比作遊戲,周天子(以及其後代)這個號能練到100級,諸侯撐死只能到99級。卿大夫(諸侯)在90級以下混。
因此,春秋前期有些權臣,雖然把持朝政,只會廢立君主,卻不會把君主踢下去,自己上位。因為分封制沒有徹底結束,“社會輿論”不允許。
這也是為何齊桓公能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原因——奉天子以令諸侯。
到了春秋中後期,貴族階級最底層計程車逐漸壯大,分封制開始瓦解(士和卿大夫、諸侯等的矛盾,可以看作奴隸主階級同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這裡不多做解釋)。
-
7 # 今古逸事
伊尹迎帝太甲歸豪都根據《史記·殷本紀》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訓三篇,襃帝太甲,稱太宗。
以上這一段,就是描寫的太甲繼位後的情景,帝太甲繼位三年,暴虐無道,不遵守成湯的法律,敗壞了德業,於是伊尹將其放逐到桐宮。桐宮就是埋葬商朝先祖成湯的地方,在今河南商丘虞城縣。伊尹把太甲放逐以後,自己代理了政務主持朝政,會見諸侯。
其實下面那一段懂一點歷史的都看得懂,大意是太甲反省了三年,悔過自責,然後伊尹就把政權交給了太甲。經過反省太甲開始賢德起來,諸侯們又來朝見,百姓安居樂業。
需要指出的是,在漢代以前,準確來說是西漢以前。
伊尹、周公這樣的權臣,乃是偉光正的。
上至君王,下至庶民,都認可這樣的情況。
這一是因為,自戰國以來,天下就是這樣個情況。
主少國疑之際,權臣乃自攝朝政,代君理政,待君王成年,便歸還政務,自退三百里。
在漢代成立數百年以前,除了呂不韋等少數人曾企圖破壞這一遊戲規則外,其他權臣基本遵循了這個遊戲規則。
而且,歷史表明了權臣想要篡位,是不可能的。
雖然歷史上也出現過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樣的例子,但那是孤例,而且是用了幾代人,花費百年才完成的事業。 自戰國之後,就再也沒有人能完成篡國的事情了。
哪怕是功高如商君、田單,強如白起、呂不韋,面對新君的屠刀,也只能引頸待死,最多逃奔外國罷了。
而在漢朝建立後,則是漢家本身的歷史所決定的。
高帝去世後,呂后當政,呂后去世,諸呂亂政,諸侯大臣共誅之,然後從代國迎立代王登基,是為太宗孝文皇帝。
就是這樣一個從代國而來,毫無根基的君主。
即位一年,就連拉帶打,將權力從功臣元老手裡拿回來,兩年盡罷曾經迎立他的周勃陳平,三年大權在握,政令出於己心。
漢武帝依然,元光元年,竇太后駕崩,權力就自動回到他手裡。
至於竇氏諸臣,除了跪在地上搖尾乞憐,別無他法。更不懷疑權臣能篡國!
因為不存在這樣的環境和機會。
劉氏當國百五十年,恩威已立,只要底層農民不起來造反,高層權臣根本動搖不了劉家的統治根基。
在此情況下,在公元前的西漢,周公是聖人,伊尹也是。
他們代表了一種社會思想如果皇帝不聽話,要敗壞國家社稷祖宗基業,那麼,忠臣們就應該學習周公伊尹好榜樣,阻止這個昏君的肆意妄為。
故而,伊尹可以放太甲,周公也可以先驅逐厲王,然後養大厲王的兒子,立為宣王。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毫不擔心權臣亂政。
直到王莽後,人們才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子玩?
居然可以這麼快的篡國?!
自然……大家都懂得。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春秋戰國時期弒君篡位很常見。
按照古代君臣的尊卑關係,臣子弒君是很明顯的以下克上,絕對不合規矩,但事實上在紛紛擾擾的春秋戰國時期,這種例子卻不勝列舉。
《史記·太史公自序》載: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春秋大概三百年時光,按照司馬遷的說法,被弒殺的君主足有三十六位,平均下來就是八九年一位,究其原因,跟當時君權太弱有關係。
春秋時期列國實行的都是分封制,權力是分散的,國君是世襲的國君,但其手底下的大夫們也是世襲的大夫,不僅有封地,還擁有自己的財政與軍隊,可以算作是一個微縮版的諸侯。
在這種情況下,國君其實時時刻刻處在臣子的威脅之下,而且威脅還不小,儘管國君有自己的直屬領地和親衛,實力一般強於大夫,可誰能保證大夫不會摸準國君的行蹤後,用小股力量實行斬首呢?只要國君一死,事情的變數就大得多了。
更要命的是,春秋時期的安保意識也很差,臣子是可以佩戴兵刃靠近國君的。
《左傳·莊公十九年》載: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鬻拳是個忠臣,所以只搞了次兵諫,萬一他是個準備充分的奸臣,一刀把國家給捅了,國君又找誰說理去?
不過也得益於這種制度,春秋時期弒君事件不少,但異姓篡位的事件卻比較少,更多的是異姓大臣弒殺國家後擁立宗室,自己獨攬大權,或者乾脆就是宗室發動政變弒君奪位。
這也是分封制最大的好處,用眾多的地方勢力來規避中央的奪位風險,而異姓篡位無異於奪人家產,在當時是很不受待見的,不僅要壓制國內的反對派,還要防範來自國際上的干預,尤其是那些一向以維護和平為己(幌)任(子)的霸主們,絕不會放過這種好機會。
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異姓篡位成功的就那麼幾件,最著名的莫過於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他們的共同點就在於權臣的實力已經過於強大,整個國際都找不到能輕易壓制他們的勢力了,沒有哪個勢力會為了一點虛名而去發起一場大型戰爭。
戰國時期,列國紛紛變法,分封制逐漸走向消亡,直到秦朝確立了全國性的郡縣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取代了分封制,儘管此後仍有反覆,但已經影響不了大勢。
在此框架下,只要中央說話還管用,那麼權臣搞定中央,也就相當於搞定了地方。到了明清時期,君權空前強大,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已經找不到威脅皇權的勢力,這時候,除了皇帝本身出問題(比如年紀小),基本不會出現權臣,權臣篡位更是徹底絕跡了。
-
9 # 遊弋歷史長河
在我國的歷史上權臣篡位的事情常有發生,比如西漢王莽篡位、魏國司馬氏篡位、北周楊堅篡位等。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裂成很多的小國,國家戰亂不休,民不聊生。不過在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歷史中,還是發生過權臣謀朝篡位的事情的。比較有名的就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三家分晉
背景
在春秋時期長期的諸侯爭霸戰爭中,諸多小的的諸侯國被大國所吞併。而中原的大國——晉國,國君的權力卻衰落了,實權被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所把持,這些家族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爭鬥,以奪取最高權力,經歷了一番鬥爭,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圖 晉國內亂
奪權之戰
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聯合在一起,打敗了智伯荀瑤,瓜分了晉地,這就是晉陽之戰。而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攻打智氏的封邑,智家的土地也被三家平分。自此韓趙魏三家成為晉國實際的統治者。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將韓趙魏三家正式封為諸侯。自此,韓趙魏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這就是“戰國七雄”。
圖 三家分晉
晉國滅亡的元兇——分封制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施行分封制,晉國也不例外。從晉文公開始,晉國逐漸強盛,但也由此把軍政大權分給了六卿,隨著晉國的強大,晉國國君卻失去了權力,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家大夫掌控了晉國,經歷了晉陽之戰後,韓趙魏三家掌握了實權,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圖 戰國七雄
田氏代齊齊國最初是在西周初建之時,由姜子牙建立,在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東方大國,齊桓公透過“尊王攘夷”,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但在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時,田氏取代了姜氏的地位,成為齊國實際的統治者。那麼田氏在齊國是如何一步步發家並取代姜氏地位的呢?
田氏的發家史
田姓的始祖是陳完。是春秋時陳國陳厲公的兒子,陳國滅亡後陳完逃到齊國,改姓為田,田完在齊國擔任工正一職務,他的後代田桓子在齊莊公時期開始得寵,田氏在齊國也由此開始壯大。
呂氏統治齊國主要依靠的是高氏、國氏兩家,這兩家與呂氏同出於姜姓,但到了田常擔任齊簡公的國相一職,田氏開始掌握了齊國實權。
呂康公即位後,沉溺於酒色,不理朝政。此時田氏的執掌者是田和,他把呂康公遷到海濱,只給一座城作為食邑,田和與魏國的開國君主魏文侯聯合上奏周天子,請求立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自身難保,也只能同意。田和正式成為齊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在齊國的統治地位。
圖 齊國疆域
這兩次篡位行為,都是內部權臣逐步架空了國君的地位,從而實現了謀朝篡位的目的。
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封建社會施行分封制度是不可取的,中央集權能夠較好地維護國家的穩定。
王朝興立,已如過眼雲煙一去不復返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歷史事件中學會吸取經驗教訓,來指導我們的現實生活。
回覆列表
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取代齊國都是典型的權臣篡位的例子,只不過時間久遠一點,是慢慢篡位的!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