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里居旁

    引經據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不是生搬硬套,引用恰到好處,為自己詩詞增韻添色,可起畫龍點晴的效果。未償不可。

  • 2 # 孤燈點文化

    詩詞使用典故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大量使用,牛人辛棄疾就很喜歡用典,我們學過他的那些詩詞幾乎每首都有好幾個典故,因此,辛棄疾當初也被批評“濫用”典故。

    但問題是,辛棄疾的濫用都是用得恰到好處,而我們今天寫詩詞的人,大量運用典故,大多都是在掉書袋。為啥這麼說?因為我們不像古代學子那樣熟讀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等,他們能信手拈來,用到文章最合適的地方,而我們只能在浩瀚書海里一條條地找。為了證明自己有水平,就必須多找幾個,然後拼湊在一起,儘管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本質已經不一樣。

    所以,我們看今天許多人寫的詩詞,要麼裡面沒有典故,要麼典故東拉西扯甚至生僻,給人一種很滑稽的感覺。

  • 3 # 塗之人995

    古典詩詞,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現較多思想內容,詩人只好字斟句酌,冥思苦索,推敲再三,反覆吟誦、比較,方得雛形。

    若有合適的典故,詩人總會使用它,以便讀者體會自己的思想、心境,讀到字句之外的故事。

  • 4 # 王用三驅

    老夫愚鈍,濫竽充數粗語幾句。引經據典,言簡而意深。既有說服力,而又節省篇幅,不是很好嗎。可現在,一個小事,囉裡囉嗦,不亞如裹腳布。使讀者望而卻步。到頭來,事與願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前教師有償補課管理越來越嚴格,為什麼會屢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