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0後從小被教育晚婚晚育,如今又鼓勵我們90後早結婚生娃,感覺以後會跟日本年輕人一樣的……
16
回覆列表
  • 1 # 牆外行人21

    階級矛盾是馬克思主義的說法,而結婚在中國更正於他的傳統意義,二者的結合比較新奇,在此迷惑只是表像,根生地固的應該是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之間的矛盾和相容的問題,生而為人,有舍有得,看一下捨得是啥,德的又是啥?

  • 2 # 米蟲6

    不算是階級矛盾,主要是傳統婚姻的基礎已經喪失了。女人不再需要男性供養,就不會願意再對家庭做無償貢獻。孩子不再是家庭未來勞動力儲備,男性對子嗣延續也不再執著。社會開放,性資源的獲得變得非常容易。婚姻好像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 3 # 自然界草藥的性質實圖

    誰都想成家,但計劃生育的原因,孩子少看得重,百依百順,心智不成熟,在家就不算皇帝一樣伺侯,至少也是半個皇帝一樣呵護長大的。這樣的孩子什麼家務都沒怎麼幹過,幾乎是巨嬰吧!但都想幹事業當老闆,又不肯吃苦,甚至連獨立生活的吃(外賣)穿衣(不願洗衣服)衛生間都很少洗(只是衝廁)。尤其是男孩根本無法自理,抱著手機打遊戲。天塌下來先玩一把再說,根本沒考慮成家的事!只是父母著急而己!假如你有女兒,願她嫁給這種男孩嗎?開啟手機網路遊戲,就知道男孩被父母養成了什麼!巨嬰都不配叫呢!所以這個問題太可怕了,這種家庭的父母不說兒子不對,反而說兒媳的各種不順眼!這樣不合格的兒子太多太多了!這種女孩也有,但要少點。這種人眼中是沒父母的,而且還沒玩夠,結婚?以後再說,先玩會遊戲。故此,女孩拼事業,連個上進的男孩都看不見,能看見勞累奔波的都已成家。久而久之成了剩女,誰的錯?

  • 4 # 雪域蒼狼雲中漫步

    不要以偏概全,順其自然也是一種自然規律的體現,謀體導向也有問題,強調階級分化就是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利己主義者處心積慮利用網際網路自媒體平臺滲透年輕人思想,只談享受,不願承擔家庭社會義務,再一個現在都講究結婚有房有車,年輕人負擔重,父母條件好還行,生活現實擺在那裡,門當戶對在現實生活中又慢慢大行其道,有錢有地位的不願找窮人,窮人也不願接受沒錢沒地位的,這個是現階段的一種現象,不應過分宣揚,中國的富人階層也應該醒醒了,中國的國策是共同富裕,該擔當的就要努力擔當,窮吊也別憤恨和失去信心,大家共同縮小差別矛盾共創美好生活,和諧共處才是相處之道。

  • 5 # 黃錄250

    不管是90後還是80後,到了婚齡大部分都想成家,我們要深層次瞭解沒有成家的真正原因,不要整天拿彩禮說事,其實大部分彩禮在高房價面前乃是九牛一毛的事,高價彩禮必究是極少數的少數,高房價遍地都是,高房價高物價等等,對於大多數月薪4千到6千的普通民眾來說想成家養家?你說容易嗎?單單一套房你這輩子就玩完了,更別談什麼高質量的生活了。對於上升到是社會問題?那是國家應考慮的事。

  • 6 # 努力的小蝸牛z

    這個結論基本沒有問題。

    縱觀歷史,固化其實是主流,劇烈的階層變動反而是罕見的。一個完善的社會結構應當是穩定的,能夠滿足各個階層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的各類需求。

    就中國過去的幾十年間來看,發生了比較大的兩次風潮。

    第一次是1960到1980年代的十幾年間。

    第二次是1980年到2010年的三十年間。

    這兩次劇變運動,帶來的是中國各層次人口出現了短暫的融合,這在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人口的融合帶來的影響是多方位的,人際宗族,婚姻乃至教育都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說回到婚姻上,這裡分為幾種情況:

    第一類是不同原生階層的人在一個熔爐中完成了鍛造,在他們安於現狀且彼此熟悉了熔爐的環境之後,便選擇了聯姻。這個熔爐可能是下放農村,可能是部隊環境,人是有惰性的,時間足夠長的話,很有可能會讓他們選擇安定下來。這個角度來說,婚姻並沒有成為階層流通的手段,而是成為了一種階層流通、穩定下來的標誌。

    第二類則正好與之相反。人是有惰性,偏好穩定,但同樣有尋求折騰的動機。第一類的婚姻多半出於被動,那麼第二類則是門戶大開之後的蠢蠢欲動,當一個社會環境擁有足夠的容量時,必然會出現一批人從低層流向高層而在高層穩定住之後,被高層的人選中從而完成婚姻的配對,這種配對是一種利益的交換,在階層流通中相當於一種合同契約,階層流通的一半在這之前就已經完成了,而另一半則需要透過一張結婚證得以確立和穩固。

    第三類則更為複雜,可以說結合了婚姻的古典式的功能和當下的實際情況。婚姻的一個原始的功能是被上層社會拿來作為改良基因或者防止自身朽化的手段,某種程度上既有花瓶的功用,又有改變自身種群多樣性的考量。因此,美貌在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都是一種硬通貨。

    與從前不同的是,美貌以前只能靠上層去尋找,如今則是雙向的選擇,被選擇的一方透過某一類平臺的展示,一方面被上層所認識,另一方面平臺的展現也提高了自身的溢價水平。

    大家熟悉的跳水運動員,香港名模,著名電視臺主播嫁入豪門都屬於這一類。再比如,一個女主播雖然有著極其混亂的過往,但是透過直播平臺洗白,成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網紅,然後以被一個人傻錢多,偏愛網紅臉的土豪娶進門。

    當然,第三類是目前來說比較興盛的一種,但是範圍太狹窄了,第一類現在基本上絕跡,第二類越來越罕見了。

    我們父母或者稍微大一點年齡的那一代,第一二類都很多。

    比如我父親,就屬於第二類,從浙江農村考上大學,因為工作的原因,認識了我媽,我媽家也算是大家族,因為對我爸的人品和業務能力都很欣賞,兩人走到了一起。

    但是現在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了。

    原因有幾個:

    第一個是教育領域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我父親每年會有公益活動,對教育進行資助。

    有一次他跟我說:如果是現在,他肯定考不上一本。因為先進的農村地區教育,比起之前真的天壤之別,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農村基礎教育,比起現在真的要好很多。因為歷史原因,很多的知識分子都下放到了農村,農村娃無形中受了益;現在呢?農村的師資力量是在倒退的。

    以此同時,兩極化的另一端,發達地區的教育則比原來更好。在農村地區師資吃緊的形勢下,人大附中的教師招聘則把標準提高到了清北海歸博士的水平。這只是一個縮影,現實是,教育作為階段流動的手段,在極大的弱化。那份香港某大學的社會研究報告,以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為例子,作為全國性的精英大學,和地方性的精英大學,農村生源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不斷減少。

    所以很多窮小子根本無法透過教育來到更大的世界,和白富美們邂逅,連見到的機會也沒有,更談不上結婚了。

    教育之路被堵死,其它的路徑也漸漸進入了穩定期。小學畢業,勞改犯,社會閒散人員在九十年代的那一波商業浪潮中的上位者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雖然這些人的百度百科詞條上,都人五人六、堂而皇之的寫著名校的履歷,但不用說都是後期的補丁。

    但今天,你已經很難再複製這條路了。如果不能在自身價值的提升上達到融入主流的標準,那麼高層的人為什麼要和你訂立契約呢?

    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阻礙了不同階層人的婚姻流通。

    資訊時代帶來的“品味隔絕”和“資訊鴻溝”讓社會階層不同的人在之前的二十多年裡完成了截然不同的資訊積累。

    在網際網路時代沒有到來之前,文化管制尚未放開的過去。兩個20歲年輕人之間的差別,用幾個月的時間就能彌補,無非是細微的生活習慣和一些“知道和不知道的認知漏洞”。《芳華》裡面的何小萍,在進入了文工團之後,最高興的事情是:從不能每天洗澡到可以天天洗澡,並不算是什麼本質的差別。

    不過這一切,早已今非昔比。

    資訊時代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夠滿足一個人的正面需求,又能放縱一個人的劣根性;網際網路是一個養豬場,把不同的人分割在不同的圈裡面,儘管只有一牆之隔,但是彼此之間看不到另外一個圈子裡在做什麼。

    當快手少年麼在城鄉結合部痴迷於種種非主流的搞笑影片的時候,和他們同齡的另一部分人正在知乎上接受著“更大世界”的滋養,而另一部分人則衝破了阻礙,在INS和湯不熱上接受著全球化娛樂浪潮帶來的衝擊。

    而當快手少年們還在繼續看著楊檸檬時,和他們同齡的另一部分人則把貝交全集,巴赫平均律十字箴言都刷了十幾遍,而另一部分人,則在星巴克昏黃的燈光下優雅地敲出了幾行程式碼,就瞬間把快手少年們的特徵資料收入囊中....

    資訊固化,作為階層固化的一個標誌,比起物質或者階層的差距更為難以彌補。一個從來沒有吃過西餐的人,五分鐘就能讓她入門。一個沒有見過衛洗麗的人,用了一次也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長久積累帶來的資訊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即便從知道到不知道,也無法輕易改變三觀乃至氣質。

    當然,這不絕對。譬如劉強東,作為一個10歲才第一次見到電燈泡的農村娃,成功多年之後早已完成了蛻變,生活方式完全是西式的。為了健康,他保持健身和游泳,甚至在家只做西餐,因為中餐講究重油,不夠健康。但是這個過程花了多久?至少十年以上。

    但有多少人能走這條路呢?即便在你剛剛脫離失敗,打上了物質或者階層躍遷的合格證,你真的能夠愉快的和白富美們愉快地玩耍交談?

    在八十年代,這個成本也就是一盤鄧麗君或者一套霹靂舞的水平,如今呢?

    而題主也提到了:之前的兩個男友都是家境相仿,雖然地域不同,但是感覺沒有隔閡。越來越感覺,如今這個年代,地域的因素越來越不重要。這個趨勢,越往上層,影響因素越小,資訊因素越大。

    而婚姻,實力懸殊的配對畢竟是少數。

    實力懸殊,意味著在某一個方面無限大,類似於非誠勿擾中的“爆燈”,譬如馬雲,即便他的性格再差,三觀再渣,甚至長相比現在還醜10分,如果哪一天放開徵婚,應徵者照樣成群結隊,絡繹不絕。

    但是在實力均等的情況下,兩個人的資訊差異造成的一連串差異,就會讓一樁在八九十年代會成的婚姻在如今這個年代泡湯。無論是性格衝突,消費方式不合,很多觀點談不攏很大程度上是資訊差異的問題,這個潛移默化的影響比起物質上的逆襲更難以消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保護女兒,我不準兒子帶同學回家玩,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