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追一個夢

    那你是感覺。

    電視劇裡只講權謀,軍事,你肯定覺得用好計,打勝仗的就是厲害人。

    內政,民生,治安,穩定這些電視裡也不演,就是演了你也覺得麼有啥,特別是那主政的給你來個無為而治,蕭規曹隨,你就會覺得這啥都沒幹,就成了名人了,一頭霧水。

  • 2 # 一貳一橙

    不管是電視劇還是小說,張昭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似乎就是一個迂腐無能、看不懂局勢的老夫子形象,他最受人詬病者,莫過於他在曹操南下的時候,聯合江東眾士壓迫孫權放棄抵抗,投降曹操,這一點到後來也被孫權好好地諷刺了一番。

    吳王即皇帝位,大赦……綏遠將軍張昭舉笏欲褒讚功德‬,未及言,吳主言:“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

    這就是指張昭勸孫權投降那件事了,孫權之話雖然有點過分,畢竟張昭作為江東元老重臣,江東士族之表率,當面這樣揶揄他總是不適合的,從曹操南下到自己稱帝,都已經過了二十多年了還惦記著,連張昭眾望所歸的丞相之位,也多次被孫權拒絕了,可見孫權對這事是有多介懷了。

    但事實上的張昭卻不像我們認為地那樣無能,演義主要說曹魏、蜀漢之事,江東在裡面從頭到尾都是一個配角,最多混個男三號而已,所以基本上所有以演義為基礎的改編劇裡,對張昭的介紹始終都是片面,甚至於還有點偏激,認為張昭是奸臣的。

    張昭出身于徐州名士集團,與當地的望族都有來往,在徐州動亂之時,張昭隨流民浪潮來到了江東,被當時正在攻略江東的孫策引為上賓,還親自去拜見了張昭的母親,同樣有這樣殊榮的,則是人稱“美周郎”的周瑜,這三人中,孫策和周瑜年歲相當,張昭則大他們二十歲,三人卻如同莫逆之交一般地來往,一起把江東做大做強。

    張昭和周瑜分別代表著江東最強大的兩股勢力:北方流亡士族和江東本土士族,而孫策要想在江東站穩腳跟,就必須依靠他們兩人的力量,在孫策的嘴裡,張昭是如同管仲般的存在,這可比諸葛亮自詡為管仲、樂毅的含金量要高得多了。

    而在孫策遇刺身亡後,張昭又是保住孫權,穩定了江東政權,當年孫策對張昭臨終託孤,說如果孫權行的話,就輔佐他,不行的話則張昭自己選擇別的能輔佐的孫家子孫,江東保不住的話,那就帶著孫家一眾“緩步西歸”,去鎮守江東前線的周瑜匯合,再做打算。

    不久之後,曹操平定了北方,開始統一南北的霸業,江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一壓力面前,張昭和周瑜兩大重臣也分為了主戰和主和兩派,張昭聯合諸多流亡北士向孫權施壓,要投降歸附曹操,結果遭到了以周瑜為首的本土士族集體反對。

    張昭主降,這事到底是對是錯?這要看從哪個角度來看,以孫權、周瑜方面來看,他們要的是割據江東,在亂世中建立起自己的一方霸業,而從張昭等人來看,他們本來就是因戰亂才不得已南下的北方士族,以前董卓、袁紹無力統一,坐看亂象就算了,現在曹操崛起,天下有恢復以前和平的可能,這對思鄉心切、不甘流亡的張昭來說,也是一個無可厚非的抉擇。

    張昭並非不忠心於孫家,這從他日後又為孫家賣命了近二十年就可以證實了,只是他更想結束著分裂的時代而已,對於自己的利益也有點凌駕在孫家利益之上了,而且他錯誤地認為曹操是真的天命所歸,直到曹操殺害孔子後裔孔融,夷滅其三族之後,張昭就再也沒提過任何投降的話語來看,可見張昭也意識到曹操的無道,非是統一天下的能人,只能繼續著這亂世的延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人小夥子跟大師學書法,寫的如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