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史一樁
-
2 # 號條頭史歷hhh
1910年,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未遂,震動全國。
事實上,這場刺殺本質上是一次“鬥氣”的迴應。
從1895年到1908年,在孫中山和同盟會的領導下,發動了8次反清革命,然而均以失敗告終。一時之間,悲觀的情緒在革命者中蔓延。
孫中山
與此同時,維新派開始跳出來冷嘲熱諷,例如梁啟超直言這些革命領導者不過是“遠距離革命家”而已,用革命言論蠱惑別人送死,自己卻好端端地活著。在同盟會內部,以章太炎為首的之前光復會的激進分子,也開始指責孫中山、汪精衛等只會躲在幕後革命。
紛湧而來的指責讓同盟會評議部部長汪精衛坐不住了,決心以實際行動挽回名譽、提振士氣,這個決定便是刺殺滿清攝政王載灃。
為什麼會選擇載灃下手呢?當時的皇帝溥儀只是個孩子,並無實權,大權在握的是載灃。載灃本人是開明派,有改革之心,也希望開議會、立憲法,然而大清的利益格局並非他一人可以撼動的。因此,他本人成了革命黨仇恨的物件。
載灃,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
1909年底,26歲的汪精衛來到北京城,開始為刺殺行動作籌備。他以假名開了一家守真照相館作為據點,然後開始偵察載灃的行蹤。炸彈專家喻培倫負責製作烈性炸藥,黃復生則負責買一把巨大的鐵壺裝下十餘斤的烈性炸藥,製作炸彈。
經過一段時間的踩點,汪精衛弄清楚了載灃的蹤跡。載灃的醇王府在什剎海邊上,每天進宮上朝都要經過甘水橋。環境僻靜,橋下便是絕好的掩埋地點。
1910年3月30日夜,汪精衛正式開始行動。他們在橋下陰溝裡挖了一個深坑,把炸彈埋好,但引火電線不夠長,點燃導火索的人沒辦法藏身,當晚只好作罷。4月2日,他們帶著新的電線再到橋下掩埋,黃復生在一棵柳樹下藏身,準備等天亮載灃上朝時引爆。
一切佈置停當,沒想到還是出了意外。半夜的時候,有人手提燈籠經過甘水橋,發現橋下陰溝裡有新埋的泥土,扒開一探究竟,發現了隱藏的鐵壺。但是埋得太深了,沒挖出來,轉身走了。原來,那男子是個車伕,妻子離家三天未歸,車伕發現橋下有人影,以為抓住了姦夫淫婦,陰差陽錯卻改寫了歷史。
躲在暗處的黃復生看著這一切心驚膽戰,等這人一離開,趕緊去挖炸彈,打算毀滅證據。沒想到,不一會兒大隊的清廷衛士趕到了現場,黃復生只好先逃走,炸彈則被士兵取走。
汪精衛、黃復生和喻培倫三人商量了整夜,想著清廷雖然拿走了炸彈,但未必能夠找到放置炸彈的人。第二天,各大報紙就炸了,都是刺殺的新聞,並且分析稱是宮廷內部爭鬥。報紙的這種論調,讓汪精衛更加鬆了一口氣,並沒有逃走,而是開始策劃下一次暗殺行動。
汪精衛(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
其實,汪精衛大大低估了清廷密探的能力,發現炸彈後,朝廷立即明白是革命黨所為,報紙的言論,則是故意放出的煙霧彈,目的就是麻痺革命黨。原來他們從盛炸藥的大鐵茶壺入手,追查了北京城的鐵匠鋪,一番審問,很快找到了線索。汪精衛一行人便完全暴露在清廷的眼皮底下了,抓捕行動輕而易舉。
被捕後,汪精衛和黃復生都將罪名攬在自己身上,希望拯救隊友,儲存革命力量,載灃見狀大怒,下令凌遲處死。孫中山急忙四處託人找關係,最終找到富豪張靜江解囊,才暫時保住了二人性命。
最終讓二人免於一死的關鍵人物則是負責審訊的肅親王善耆,他的家庭教師是革命黨人,因此勸說善耆不要殺掉汪精衛,因為這樣恐怕只會激化革命黨人對清廷的仇恨,適得其反。善耆隨後又用這個觀點勸說載灃,載灃思量再三,最終點頭同意。
最終,以“誤解朝廷政策”之罪,判處汪、黃兩人終身監禁。就是在這段監禁期,汪精衛寫出了那句酣暢淋漓、流傳甚廣的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一年以後,武昌起義爆發,20多個省市群起響應。為穩定局勢,清廷不得不選擇釋放此前關押的一些犯人,其中就包括汪、黃兩人。1911年11月6日,監禁一年多的二人被釋放出獄,從階下囚變為人人推崇的革命大英雄。
汪精衛
雖然刺殺行動沒有成功,但汪精衛藉此一戰成名,也成功鼓舞了全國的革命士氣。只可惜,日後的汪精衛卻忘記了初心,成為了遺臭萬年的漢奸。
-
3 # 曉東筆談
汪精衛選擇採用極端手段刺殺清廷當時的實際統治者載灃,實際上是革命黨人多次革命失敗後的無奈之舉,而犯了“大逆不道”重罪的他竟然沒有被處死,也是載灃對革命黨人採取的安撫手段之一。
在汪精衛行刺載灃之前,革命黨人已經在全國各地進行了多次起義活動,如廣州起義、安慶起義、黃岡起義、鎮南關起義以及四川保路運動等等,但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
起義的失敗,在革命黨人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相當一部分參加者對革命失去了信念、對孫中山失去了信心,更有人職責孫中山等領導者只知道躲在幕後指揮,不到一線流血奮戰。
這一切,讓時任同盟會評議部評議長的汪精衛很是惱火。
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又擺在了革命黨領導人的面前:沒錢了。
幹革命需要人、需要槍、需要炮,更需要錢,之前都是孫中山、黃興在全國、全世界到處募捐來支援革命的費用。
現在起義多次失敗,能募集到的費用越來越少,沒錢就買不到武器、拉不到人,更沒法進行起義,這就陷入了惡性迴圈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汪精衛就想到了一個花費更少、“經濟實用”的方法——暗殺。
相比較起義,暗殺只需要幾個人、少數的武器槍炮,對清廷的統治者或高階官員進行暗殺,成功了,事半功倍,對革命黨人能起到極大的鼓舞,對清廷也是巨大的震懾;失敗了也就是犧牲幾個人,損失小很多。
汪精衛說幹就幹,他選擇的刺殺目標是載灃。
為什麼選擇載灃?
因為載灃一是皇帝溥儀的親爹,影響力大;二是載灃是當時的實際統治者,是全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權都掌握在他手裡。
但是刺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革命黨人之前也採取過暗殺行為,失敗多成功少。
比如針對安徽巡撫恩銘、兩廣總督德壽、清廷宗社黨良弼,以及對“出洋五大臣”的暗殺,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
汪精衛吸取了他們的教訓,在事前做足了功課。
汪精衛來到京城後,先在載灃家中以及上朝的路上進行蹲點,摸清了載灃的出行時間、活動規律以及安保情況,之後又到騾馬市大街定製了一個大鐵罐,把烈性炸藥填裝進裡面做成一個大型炸彈,準備趁載灃上朝的路上進行爆炸暗殺。
這次汪精衛是鐵了心革命成仁,他讓黃復生、喻培倫二人負責埋好炸藥,自己親自進行引爆,這基本上就是向革命同志說,這次我是準備為革命事業犧牲了。
因為當時的炸彈技術有限,不能像現在這樣進行遙控引爆,只能近距離手動引爆,這麼大的鐵罐炸彈,一旦引爆,汪精衛是必死無疑。
然而千算萬算,還是除了紕漏,暗殺還沒開始就失敗了。
原來黃復生、喻培倫在夜裡埋炸彈的時候,被一個路過的人發現了,路人見他們活動可疑,喊來了警察,黃復生、喻培倫一看情況不妙,又加上炸彈太大不方便搬走,二人只好扔下炸彈趕緊脫身逃走。
警察根據裝炸彈的鐵罐進行排查,透過製作大鐵罐的鐵鋪,找到線索發現是汪精衛他們所為,於是順藤摸瓜就抓住汪精衛,投進大牢。
按說汪精衛是革命黨,是清廷抓捕的物件,這次更是要刺殺皇帝的親爹、大清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按照清廷的之前做法,對汪精衛“千刀萬剮”都有可能,但是汪精衛在牢房裡有吃有喝,就是沒有人來殺他。原來,載灃有自己的打算。
載灃本人對汪精衛自然是恨之入骨的,恨不得把汪精衛“凌遲處死”。
但是載灃不是個糊塗人,他明白現在清廷的統治在革命黨人的衝擊下,已經搖搖欲墜,殺死一個汪精衛容易,可是這一來會激起全國的民憤;二來更給了革命黨人進行起義的理由。
在載灃猶豫不決的時候,清廷另一位位高權重的人物——肅親王善耆(女間諜川島芳子的生父),也來向載灃說,汪精衛現在不能殺,留著反而能向革命黨人顯示朝廷的“大度”、“寬宏大量”,能分化、瓦解革命黨人,為清廷爭取時間。
二人想法不謀而合,在這樣考慮下,載灃才下令放了汪精衛。
而汪精衛憑藉這次刺殺行為,威名大振,在革命黨人中的地位和威望迅速提高,也越來越得到孫中山的信任,並逐漸把汪精衛作為接班人來培養。
回覆列表
汪和黃復生等在北京謀炸攝政王府,機關敗露,被捕,審訊時,汪的供詞洋洋數千言,清廷不敢發表一字,恐怕激動國人的耳目。汪、黃的罪刑原定處死,後來載灃聽信幾個老成人的話,想藉此博寬大之名,並以緩和黨人的心理,才定為無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