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味寫春秋

    【原創問答】您這個話題可是個很廣遠的大題目。首先說,《敕勒歌》是北朝時期流傳的民歌,也稱“樂府”。但它與一般漢古詩有所不同,因牽涉到史學、民族學、文學等諸多問題,所以,《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作者是誰?其文學價值、史學貢獻等,一直存在著爭論。現根據一些史料作一分析考索:

    一、《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

    較早的民國時期《國文》課本,以及臺灣的課本說是蒙古族的一首歌;人民教育出版社編的《語文》說是敕勒族的民歌;有的文學史書則把它說成是鮮卑族的民間歌詞。

    這些不同解讀的背後,所折射出的正是西北各少數民族之間語言文化的關聯,以及所導致的這首民歌在流傳過程中語種的演變。

    由於年代久遠和史料的匱乏,我們今天還無法尋覓出這種演變的具體過程。但可以確認的是:《敕勒歌》的產生涉及敕勒、匈奴、蠕蠕、鮮卑這幾個少數民族之間語言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即使後來被“漢化”,但它的原生階段也是各少數民族交流傳唱的結果。換句話講,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境內各民族努力的果實。

    《敕勒歌》的作者是誰?

    各朝代說法不一,至少有四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北齊高歡帳下樂人所作;第二種認為是斛律金所作;第三種認為是斛律金之子斛律明月所作;第四種認為是斛律光父子合作。

    大部分研究人員傾向於:斛律的祖輩之人寫出《敕勒歌》,作為後人的斛律金來演唱的結果。

    三、《敕勒歌》有哪些價值?

    文學價值:首先,《敕勒歌》在佈局、結構、風格、表觀手法上都成功地吸收了漢詩的優長,又保持了少數民族詩歌語言的節奏和獨特粗獷個性,是民族文化間互相影響、南北詩風互相融合的實證。在用漢語記錄的北朝各少數民族詩歌中,《敕勒歌》是翻譯、加工得最成功的一種,我們只要與同樣記載在《樂府詩集》中其它的北朝少數民族詩歌加以比較即可得知。

    沈德潛贊它是“天籟”,提倡白話詩的胡適贊它是“神來之筆”,金代少數民族詩人元好問曾說《敕勒歌》與漢文化的關係是:“慷慨歌謠不絕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千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元好問認為,《敕勒歌》的豪宕慷慨風格是受中原詩風影響,其實倒毋寧說是敕勒族民族精神的體現。

    《敕勒歌》受中原詩風影響最大的應是其文學語言和表達方式。其詩中多處採用虛實映照、動靜相承、對偶比襯、疊字對句、情景交融等結構方式和表現手法,都是漢詩反覆強調、申說的,也是北朝樂府中鮮有的。

    《敕勒歌》的誕生受到了漢文學的影響,反過來它也影響了漢文學,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成就豐富了中華文化的藝術寶庫。它第一次以詩的形式讚美了祖國的北疆,激起了人們對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的好奇之感。在唐朝王昌齡、岑參等雄渾奔放的邊塞詩出現之前,在詩的國度裡,我國的西北邊陲一直是以大漠窮丘、塞風苦冷的面貌出現,也似乎是與孤城落日、戍樓刁斗的戰亂生活聯絡在一起,是曹操所作《苦寒行》的代名詞。

    然而,《敕勒歌》所描繪的卻是一種既開闊壯美又和平安定的北國風光,這裡地勢平坦,水草豐茂,生活安定,牛羊肥壯。這是另一種邊塞,和以往的描繪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基調。

    從文學發展來看,這種貞剛的河朔之氣,對聲律風骨兼備的唐代邊塞詩的產生,其作用不可低估。另外,這首敕勒族的民歌,卻受到包括漢民族在內的境內多個民族的讚揚和傳唱。並且在流傳的過程中,由敕勒語變為“鮮卑語”,再變為“齊言”。所有這些都說明一首優秀的詩作,它是民族的財富,也是各民族的共有財富,也將為全人類而共同擁有。

    歷史價值:這首詩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也是中華境內各族從征戰對抗走向和解交融的歷史見證,是一元主體、多元格局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典型個例,其史學、民族學上的價值絕不低於文學創作,同時,也為上層統治者的民族政策提供了正面的借鑑。

    《敕勒歌》中所詠歌的和平富庶的邊陲景象,首先是“羈縻”制度的產物。

    所謂“羈縻”,是相對征伐而言,它是中國古代中央政權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所採取的以安撫、懷柔為主要手段的統治方略,即透過封官爵、賜尊號,認可其統治的合法性,以及下嫁公主、輸賜金帛、保留其習俗、制度等來換取對中央政權的尊從、依附和朝賀,並納入中華版圖。

    這個萌生於先秦、定型於兩漢,為歷朝中央政權所尊奉並被制度化的“羈縻”方略,是維護國家統一,保障中央政權對周邊有效統治,避免民族戰爭和社會動盪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在中華境內各民族間由征戰衝突走向和解交融的重要前提。

    《敕勒歌》的基點無疑是對和平、安定、富庶居住地的詠歌和肯定。

    具體說來,詩的前四句: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是詠歌遷居地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在敕勒族移居的陰山腳下,草原的遼闊更顯得天幕低垂,這裡不再有徵戰,不再有殺戮。這種和平、安定的感受,只有在經過無休止的攻伐搏殺的慘痛經歷後,才會體會更深,才會彌足珍貴。

    後三句: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底見牛羊。

    則是在詠歌富庶,“草”對於中原地區,也許只是一種風景、一種點綴。但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則是一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草肥則牛羊壯。眼下,牧草長得比牛羊還高,要“風吹草低”才會“見牛羊”。

    牧草的豐茂,牛羊的肥壯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富足皆是題中應有之意。

    總之,古往今來的眾多研究者從文獻字、歷史學、文學等不同角度對《敕勒歌》的研究和探討,這對我們更好的瞭解中國歷史文化無疑是有益的。

  • 2 # 李利6638

    《欶勒歌》是北朝民歌從前6世紀時,我國南北朝有個叫“北齊”的政權,“敕勒”是當時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主要居住在叫做“敕勒川”的地方。這首民歌抒發的敕勒人對自己家鄉的讚美。欶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欶勒人居住的地方,在那陰山腳下。天空好像一頂大帳篷,籠蓋著四方原野。碧淨的藍天無邊無際,遼闊的草原一望無垠。風兒吹過,草兒低伏,展現出眼前是成群的壯牛肥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時劉備要是沒有怒摔阿斗,阿斗是不是就會變得聰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