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榆樹852

    首先糾正。六零年末、七零年初,瓜菜粗糧為主就己經解決了肚皮問題;七零年中末,細糧便逐步在取代粗糧,到八零年初的農家飯桌上,玉米麵摻白麵,二合面的饃饃,和白麵麵條,就已經是平常飯食了。糧食產量大大幅度提高,確實呈現在八零年土地承包後,並一直連續高產到如今。但我認為,農作物猛然高產的直接因素,是水利設施當初正好完善,而化肥、良種恰在當時又為農田所普遍應用。

  • 2 # 安平144796971

    一、“改革開放”之初,正是化肥農藥良種投產應用時,大集體建下的農業基本設施還很完善,糧食增產具備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二、過去從生產隊抽調精壯勞力搞的公共建設,都下馬了。部分精壯勞力的迴歸,加上分田到戶後,全家老少齊上陣,勞動力有了保障。象我們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青少年,大集體時由於未滿十六歲,不能參加集體勞動生產,也投入了。實際上也是人多力量大,使“改革開放”初,糧食獲得較大的增產。

    但問題很快就出現了。隨著大集體的解散,農村道路、水利設施沒人管理,幾乎所有的共益事業,都停止了,田地慢慢荒廢了,許多水田變成了旱地,只能種經濟作物,糧食生產就下降了。我八十年代未到鄉政府工作,我們大廣西居然缺糧,要向東北調玉米補上。記得當時每個幹部,每月的糧供中,要配十斤玉米,吃大米長大的我很不習慣。當時領導從會必講:“無糧不穩,無工不富”,“民以食為天”的“老調”,政府又回過頭來,狠抓了一會糧食生產,但此時,政府是政府,農民是農民,並沒有實際上的效果。

    分田到戶,這種只松一時的辦法,現在看來不是好辦法。如果今天糧食進口被切斷,很危險。

  • 3 # 已到夕陽峽谷

    改革開放前,巳經吃飽肚子啦,大米,白麵已是家常飯。請不要否定以前,要事實求是。沒有全國人民艱苦奮鬥的27年,那有現在。可現在卻吃這麼多垃圾糧食和菜,改革開放前,吃的卻是綠色食品,這是鐵的事實。

  • 4 # 紫府74522705

    分田單幹前國家徵公糧,農民打的糧食都交公糧了,集體還留一部分,糧食分的少,怎麼能夠吃啊?分田後國家不要公糧了,都留自己吃,所以才夠吃了!分田後糧食夠吃還有個原因,那就是化肥用的多,集體時每畝地只能施五六十斤化肥,分給個人了,一畝地施一百二三十斤化肥,所以才增產。銀行給貸款,化肥供應也足,集體時化肥是按地畝供應的!化肥不足,告訴你增產原因就是化肥總得多!

  • 5 # 快快樂樂3442836664474

    這個問題似乎在抹黑新中國建立起來的那段歷史。提問者就是沒有對解放前後進行過歷史對比,也沒考慮過新中國成立前二十多年的國家經濟狀況和自然災害與國際的經濟封鎖,而只強調了農民吃不飽飯,捱餓,而且還指全國所有的農民。這是正能量的提問題嗎?毛澤東時代的農民都餓肚子嗎?我們也是那個時代當過農民的人,瞭解那個時代,請提問者好地去了解那段歷史後再提問題好不好?

  • 6 # 獨立寒秋5209

    馬三立說相聲:這倒黴的孩子!你說捱餓20多年從哪來的?有什麼事實依據?做為一個編輯或者工作者,不要人云亦云,信口開河。除了59、60、61這三年捱餓困難以外,其它時間捱餓的只是極少數,查詢一下國家的儲備糧就是了,恐怕比現的要多不少!沒有大量的化肥、優種的使用,即使包產到戶你能提高那麼多嗎?而化肥、優種都是70年代中期開始建設的。

  • 7 # 軒軒1512658

    要實事求是的評價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沒有前輩們打下堅實的基礎,你拿啥改革開放?不要把分田單幹看的那麼神,中國單幹了幾千年還不是那樣嗎?

  • 8 # 退而不休的人

    真正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70年代國家實施四三計劃的完成,從根本上解決了人民吃飯的問題,這是艱苦奮鬥的結果。

  • 9 # 360海岸線

    那個時期的農民為什麼捱餓,是因為那個時期交的公糧太重!一個地方種的稻穀,玉米,小麥,大多數都交給國家,支援政府公職人員和工人的口糧!自己留下少量玉米和高梁,紅薯這些粗糧一家大小充飢!一般小麥和稻穀,稍好點的全部交與給國家!留下的就是不好的,而且留下的不好的交不出去稻穀和小麥,還只能一家大小吃幾次!多數吃些玉米粥,紅薯和野菜,才能勉強度過一年。其它的就吃些高粱玉米紅薯,不夠就找些野菜,樹皮,充飢養活一家大小!還要義務出工大修國家水利建設,修公路,廠房!保障國家工業建設和國防建設的發展!那個時期的農民多數是餓著肚子,無條件的為國家默默貢獻!現在國家好了!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確在不斷詆譭農民,增加社會矛盾!

  • 10 # yvshou

    單提這一個問題只能說是或不是。

    歷史就是歷史,是是非非是歷史的一部分,畝產十萬斤是笑話是事實,十年文化運動砸爛法律是真真的。

  • 11 # 請叫我厚德載物

    1975年鄧小平說糧食剛夠吃,這是一個偉大的成績!

    1975年9月15日,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開幕會上發表講話。他說:二十五年來,在農業方面,我們由過去舊中國的半飢餓狀態做到了糧食剛夠吃,這件事情不可小視,這是一個偉大的成績,在工業方面,我們也打下了一個初步的基礎。

  • 12 # 白耀亮

    這個問題要70歲左右的農民才有能力回答,他們是親歷者。我是聽著父母講這種故事長大的人,還算有點資格吧?至於城市裡那些吃公家飯的,請你們閉嘴。

    那時候,農民都有一小塊自留地,每個人一分地左右,種出來的莊稼歸自己。十幾個人割一畝小麥,要一天時間,幹自己自留地的活,兩個人晚上加班就幹完了,那個用心的程度與幹勁天差地別。

    那時候我舅舅晚上去偷偷幫隊裡幹活,幹完了讓發小去舉報,第二天就弄個無名英雄在黑板報上登出來,這種事情很普遍。

    有次種紅薯,要挑水澆苗。最後就剩下幾溝沒澆了,都去挑水用不了,又沒人願意多幹,就僵住了,後來代表站出來說,我帶頭挑五擔水。最後用不了了,都倒在路上了。

    1993年時,我們縣裡還有幾家集體企業,我在第一石雕廠打石雕。裡面的副廠長,廠長把很多活都交給他們親戚去做私活。庫房裡很多藝術品都被他們倒賣了,然後拿個劣質產品去充數。最後第一石雕廠倒閉了,從第一石雕廠出來的職工辦的私企卻紅火的不得了。

    我不知道現在想回去吃集體飯的人都是幹什麼的,但應該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懶惰,裝樣子和投機取巧。勤奮自強的人不會有這種想法的。

  • 13 # Ii192968422

    我是60年的,本人認為,一,在改革開放前國家糧庫全國農民不種地可吃三年,農民照樣在種地那包括國家餘糧,包全國人民六七年能吃飽沒問題,二,雜交水稻研究一年比一年高產,加上化肥農藥大量生產和進口,三,開放後引進國外一些外資企業,包括中國稀土也開始出口,引進了不少的外資,國家有錢了就可向外國進口糧,四,開放後豬,牛,羊,雞,鴨,魚都吃飼料不與人搶糧吃了,五,隨著工業化的進步很多重體力勞動活都機械化,人民下體力小了,吃得也小了

  • 14 # 鄴城馮建林

    改革開放前,因吃大鍋飯,大家沒有生產積極性,化肥產不出,優良種子研究不出來,地裡產不出糧食,餓肚皮成了常事。改革開放後,工農業實行了聯產承包,科研成果得到實惠回報,中國人的生產積極得到空前提高,化肥產量迅速提高,科研良種層出不窮,農民勞動熱情高漲,糧食產量大幅提高,賣糧隊伍排到幾公里長,中國幾千年的飢餓問題解決了,中國人取消了布票糧票,糧棉達到滿足供應,人民溫飽一下達到徹底解決,人們拆舊房建新房,甩掉破棉襖換上了新棉服,各種現代電器進入農家。改革開放後短短几年時間裡,中國人創造了一項世界奇蹟。

  • 15 # 胡云抹

    這個標題明顯是誣衊性抹黑一切的偽命題,把建國之初貧困落後吃不好穿不好,但是上下一心建設新中國無私奉獻的老一輩創造的工農業、科技國防軍事、醫療教育水利等巨大基礎設施為國家在各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重建之初從一片戰爭廢墟上一窮二白搞基礎建設肯定要付出巨大的犧牲價值,但絕對大多數老一輩無怨無悔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強大走向今天,鋪平了一條偉大的復興之路。

  • 16 # 愚翁210

    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農民真正當家做主有了積極性,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人,糧食產量成倍提高,農民不捱餓了,城裡人隨便吃了。

  • 17 # 天一居士16

    1982年之前我們吃的都是玉米窩窩頭,棒子麵粥。包產到戶以後,從當年的麥收開始,就永遠告別了玉米麵了,這就是我的親身經歷,鐵一樣的事實。大鍋飯時期幹多幹少一個樣,出工不出力,莊稼長的一塌糊塗,包產到戶以後,除了公糧,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極大的帶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效果立竿見影,當年就吃上了白麵饅頭。

  • 18 # 使用者譚乃武

    改革開放前哪個省的農民餓肚子了,請說出來,我們都是五幾年出生的,說真心話我們從來沒有餓過肚子,

    文革時期餓肚子都是地富反壞佑,我們工農兵過得非常好。

  • 19 # 霧霾1756

    分田到戶一聲令下,各大隊及各小隊的儲備糧,種子糧都分到各位餓肚子的社員手中,社員群眾興高采烈第二天就飽餐一頓,吃完分糧到戶的儲備糧,種子糧,豬牛羊後就成群結隊南下到有個⭕️的地方賺現錢了,地也不種了,因為種子糧都在肚子裡轉變成無窮的力量,從此就過上了城裡人的日子,拿工資度日,大片荒蕪的土地就這樣行成了。

  • 20 # 彭城訥言

    這句話是錯誤的。如果改開前捱了二十年餓說明這個地方的人從幹部到群裡都刁鑽,自私、偷奸耍滑沒有公心。但凡有點公心都能吃飽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房地產開發商喜歡宣傳醫療、教育、養老是買房者的福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