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天空之小明線上
-
2 # 紐紐檸檬
個人認為自己買房子、生孩子,父母沒有義務出錢。
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由於現在房價高,一套房子少則幾十萬上百萬,大城市的房價更高。子女踏入社會後,慢慢的就到了成家的年紀,可他們手裡有多少積蓄呢?我想大多數的年輕人,手上能拿得出的並不多。一套房子別說是全款購買,就算是按揭貸款買,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首付款也不低呀,好多都是一家人幾代人共同湊,才湊齊了那筆首付款。那是幾個人多少年的積蓄。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錢不夠就不要買嘛,等自己多存幾年了再考慮,為什麼一定要父母出錢呢?其實,這樣想也正常,父母把子女撫養成人,供子女讀書,確實沒有義務再為孩子買房出錢。出不出呢,全看父母自己的意思,看父母能否拿得出,也看父母如何看待這件事。
拿我所在的地方來舉例,2016年我們花50萬可以買到的房子,而現在,至少得一百萬出頭。前幾年十來萬甚至十萬以內就能付個首付,貸款20年,月供兩千多,可以拿下一套房子,擁有屬於自己的港灣。可現在,首付十來萬,能買到什麼樣的房子,大概就是單間配套吧。現在的行情,動不動首付二三十萬,甚至更多,貸款30年,慢慢還去吧,而且月供也不低呀。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可能盼望著早日長大,可真正長大後,發現並沒有孩童時代那麼無憂無慮。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們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好不容易讀完了書,開始掙錢了,可年齡也大起來,要考慮結婚生子了。為了給家人給自己的孩子一個穩定的居住環境,大多數人都會想著買房。可我們的工資有多少呢,每個月支出又需要多少,還能存下多少?就算兩個人一起存吧,可花也是兩個人花呀,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生活就是這樣,那家底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積累出來的。所以,很多年輕夫妻是在得到了父母的資助後才得以買房的。完全靠自己的當然也有,自己能靠自己的能力擁有自己想要的當然是件好事。
對於父母出不出錢,我是這麼看待的,假如父母手裡有餘錢,能幫到子女的可以儘量幫一把,有力的出一份力,因為是一家人,不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外人。一家人團結起來齊心協力,把日子越過越好,對於自己的子女,不要過於計較。我想,沒有幾個父母願意看到自己的子女過得舉步維艱,甚至債臺高築吧。如果父母能力有限,幫不了那也沒辦法。還有的父母,自己手上是有一些積蓄,不過他們是留著自己養老用的,不想拿出來給了子女。因為擔心自己老了以後沒有收入來源,靠不上子女。各人有各人的考慮,有自己的想法。
生孩子父母給錢的家庭也是有的,有的父母有那個能力,也認為自己的早晚都是子女的,家裡添了新成員,心裡高興,所以就出錢了。不管他們怎麼想,那都是他們的一份心意。也有的不願意給錢,或者沒有能力給,那都是他們的事,父母的確沒有義務給。
人與人之間無論是哪種關係,好與不好是互相的。我想,如果你真心實意的對別人好或者對自己的家人好,那對方是能感受到的。忘恩負義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善良的,有情有義的。對待家人,父母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適當的給與子女一些幫助,我想子女也是能看在眼裡的。而作為子女,不能一味的要求父母為你付出,不能時時想著依靠父母,更多的是要靠自己,要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對父母要懂得感恩,要孝順。
以上僅個人觀點。
回覆列表
因為沒錢,很現實很殘酷!
現在工作壓力大,人口眾多,工作又不好找,能有一個吃飯的地方都不錯了,需要買房子,還真是需要家裡支援,要不然除非個人能力特別強,否則只有做夢。生了孩子養不起,主要是因為攀比心理,過去的孩子也沒見吃什麼好的穿什麼好的,照樣長大,那時候大家都窮,現在不一樣了,財富積累了幾十年,貧富差距拉大了,大家所處的環境,造成攀比成風,自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