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j戰鬥雞遊戲解說
-
2 # 記錄你的傳奇
在地球上並不一定要發射塔啊,只不過地球重力比月球大很多,又要帶很多東西過去,為了省燃料當然用火箭的方式是最好的。事實上如果不考慮這些我們可以在任何位置在上面綁個推進器都可以昇天的。
-
3 #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看慣了地球上的火箭發射,於是就形成火箭和發射塔缺一不可的先入為主認知,實際上火箭和發射塔只是一種騰空而起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我們吃瓜群眾作為發射領域的局外人,即使查資料知道所謂的探測器有上升器這一裝置,也是在雲裡霧裡,還是不懂上升器的工作原理,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用現實中常見的事情說明,才能讓更多的人容易接受。
我們最常見的騰空而起,那就是煙花了,其實上升器和煙花差不多,只不過煙花是把煙花包裝留在發射的地方,而上升器則是把包裝送起飛。
請想想用碗扣住待爆的爆竹,碗會隨著爆竹的爆炸而騰空而起,其實上升器也就是這樣,只是上升器裡的燃料要比爆竹高能低耗的多的多,而且上升器裡的燃料屬於可控釋放。
有人不理解沒有發射塔,怎樣保證上升方向,要知道現代飛行方向控制技術非常成熟,你家裡就有很多無人操作的玩具,所以不要奇怪有木有發射塔怎樣起飛了。
當然我們能把好奇心放在科技方面,是非常好的事,只要我們齊心合力,相信我們的的科技發展一定會加快速度,一定能成為科技強國,一定能率先成為宇宙遨遊的先行者。
-
4 # 冷泉26
我不是航天人,我試著說說題主提出的問題,行家可以看看我說的對不對。
一,沒有火箭,嫦娥5號完成採集月壤後,如何返回中國
火箭是什麼,火箭,實際上是一種提供動力的裝置,這樣的東西,月球上確實是沒有。但是,嫦娥5號完成採集月壤任務後,月壤由“上升器”升空帶回。上升器本身自帶動力系統,即所謂“火箭”,在其返回月球軌道、以及“尋找”軌道器和對接的過程中,都需要上升器自帶的火箭升空、加速、調整姿態等,最後完成對接。
當上升器接近軌道器時,由一個對撞式的抱爪機構將兩者相連線,然後月壤轉移到軌道器的返回艙。返回艙得到月壤後,在一個合適的位置脫離軌道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的四子王旗草原上著陸。
二,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5號如何升空
我們首先要知道發射塔的作用是什麼。
在我們的印象中,巨大的火箭“依靠”在發射塔上,當指揮員一聲“點火”!火箭噴出烈焰,騰空而起。
其實,點火發射,和發射塔一點關係也沒有。有關係,是在發射之前的準備工作上。如工作人員對於火箭起飛前的準備工作,需要從發射塔靠近火箭;火箭發射前的電力供應,也需要從發射塔提供;加註燃料等等,都離不開發射塔。一旦這些準備工作結束,火箭進入發射階段,火箭就會徹底脫離發射塔,自己騰空而去。
而攜帶月壤的嫦娥5號上升器,該準備的一切在地球上早已經準備好,不需要發射塔為其提供任何東西,因此,在上升器升空的過程中,就不需要發射塔了。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在嫦娥5號完成月球取壤後,就是這樣返回地球的。
-
5 # 諸葛小村姑
這個問題,在12月5號來看,已經沒有什麼疑問了,因為我們嫦娥五號的上升段已經與軌道艙進行了完美對接,正在返回途中。
嫦娥五號返回裝置
長久以來困擾吃瓜群眾的問題:“月球上沒有發射塔,怎麼返航呢?“ 看起來不用多解釋了吧!
我們的上升段看起來方頭方腦的,根本就沒有普通火箭的樣子,居然能起飛對接,讓很多吃瓜群眾感到不可思議。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搞清楚,在地球上發射火箭,為什麼要發射塔:
第一:CZ-5火箭的長度決定了需要扶持長征五號長度:56.97米
整流罩直徑5.2米
下面有4個助推火箭,底部直徑加起來也只有十幾米,這樣一個長長的物體,如果沒有發射塔的扶持,風吹吹可等都要倒掉。
因為我們地球有厚重的大氣層,必須考慮空氣阻力,長條形的阻力相對最小。
有人說,在三垂運輸的時候,不是沒有發射塔保護的麼?那是因為運輸的時候,每分鐘前進幾米,軌道平整度相當高,關鍵是沒有加註燃料,整體重心偏下部,下面有金屬扣件固定著呢。且天氣狀況良好,不會在暴風天氣垂直運輸。
到了發射塔,開始自檢或者加註燃料的時候,整個系統的受力狀況改變了,燃料加註可不是給汽車加油,三分鐘完成了,有時候會耗費一兩天,天知道這時候會不會刮來大風,把火箭吹倒?
更多的時候,考慮的是地面振動,地球上無感地震每天會發生幾千次,對人類個體來講無所謂,甚至是感覺不到,可是對細長型的豎直裝置來講,這樣的震動就是致命的,很可能被晃倒。
想想看,裡面滿是液氧、液氫或者其他符合燃料,摔在地面是什麼場景?前蘇聯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最後造成數十名航天專家在大火中報銷。這是血與火的教訓。
第二:發射塔的其他功能我們看到發射塔開啟的狀態,裡面有很多管道和樓層,這些管道很多是用來給火箭加裝燃料的,這些燃料很多都是低溫壓縮氣體,比如液氧,這玩意需要保溫。必要的時候,還要給火箭卸去燃料,難道要工人駕雲梯爬上去安裝管道不成?
同時,發射塔裡面也有很多檢測裝置和資料通道,用來與火箭的各種感測器連線,火箭的結構部分發生輕微的振顫、重心偏移都會被傳送到控制檯,用來判斷火箭整體狀況。
此外,發射塔還是宇航員進入的通道,也是檢測人員撤退的路徑,總不至於火箭一出廠,宇航員就被安置在裡邊吧?通常是燃料加註完畢,各項檢測透過,宇航員才會進入,這個時候距離發射可能只有兩三個小時。
(想想看,太空梭這樣的非規則形狀,沒有發射塔,直接就垮掉了)
點火發射之後,火箭上升,發射塔的任務就完成了,火箭除非遇到重大撞擊或者超強氣流,一般會按照既定程式上升加速,一級加速、二級加速甚至與三級加速的,最後超過第一宇宙速度,開始環繞地球飛行。
在真空狀態下,我們看到衛星也好、軌道器也好,什麼形狀都有,已經不是標準的圓錐體了,因為沒有大氣干擾,不需要形狀規整了。
看看嫦娥五號這看起來還有火箭的樣子麼?與咱家的箱子一樣摞在一起差不多吧,那是因為月球根本就沒有大氣層,上升階段不會受到氣流影響。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1/6,逃逸速度只有2.4Km/s,地球的是11.7Km/s,不可同日而語,需要的燃料不一樣,外形也就大相徑庭。
在月球,只要少許加速度就可以掙脫月球引力,不要考慮氣動外形,方的、圓的、X型,都可以順利起飛,只要火箭控制稍微調整一下即可。
知識無窮,多學習,才會解開疑惑。
-
6 # 會龍山下
既然現在月面上升器是個痛點,我們不妨換一個思路:下次載人探月,宇航員返回軌道時不要用火箭,用氫(輕)氣球如何?!
-
7 # 山野論史
回答的很多,似乎也很專業,但是都沒說點子上,其時普通的吃瓜群眾沒有那麼多天體物理學知識,很明顯,提問者是在質疑,地面上火箭升空是個複雜而繁瑣的過程,但是在月球上,沒人操作指揮,著陸器怎麼返回?
地面上起飛,即便是送一顆很小的試驗衛星,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且需要二級火箭和助推火箭才能起飛,這就需要發射臺和發射塔架來輔助完成這項複雜的起飛過程,參與的人員非常多,用時也很長。需要的燃料至少需要幾十噸。可是月球上沒有條件完成這麼複雜的起飛準備,也沒有那麼充足的染料,更無法搭建輔助的發射塔臺和塔架,返回艙是靠什麼裝置起飛離開月球的。
在地球上起飛,需要的推力非常巨大,這是因為地球的引力和巨大的空氣阻力,你看到的巨大火箭其實大部分是動力部分,真正送入太空的部分很小,動力部分到達預定軌道,基本都被拋棄了。而月球上起飛就簡單多了,因為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因為引力小,無法維持大氣層,月球上幾乎沒有空氣,所以也不存在空氣阻力。返回艙在月球上起飛與地球上完全是兩個概念。返回部分很小,沒有太多的功能部分,在只有地球1/6引力的月球起飛,在排除空氣阻力的影響,根本不需要地球上那麼龐大的推進系統,一二級火箭和助推火箭都合併成一個小小的推進器,只需要極少的燃料就可以把返回艙推離月球,而且很容易達到逃逸速度,進入預定軌道。剩下的就簡單了,按照預定的程式,一步一步完成返回過程。另外為了克服風阻,地球上的火箭造的又細又長,頂端圓錐形,功能部還需要整流罩保護,所以需要發射臺和發射塔架輔助,月球上沒有空氣阻力,什麼形狀都無所謂,不需要什麼輔助裝置。
提問者之所以有這個疑問,應該是把月球起飛過程想象的太過複雜了,沒有把月球的引力和空氣阻力變數考慮進去,誤以為也要像地球上起飛那樣,需要多級火箭和助推器才能起飛。
突發奇想,如果我在月球打彈弓,彈丸沒有風阻,月球引力又那麼小,打出個超音速應該沒問題吧?(正常扁皮彈弓,地球上彈速可以達到90-100米/秒)
-
8 # 使用者何生華
月球沒有發射平臺,在完成任務之後,怎樣才能夠返回來呢?大家都知道它在完成取土任務以後,有兩個預備過的機器實現完美的對接成功,把取來的月壤拿給小的機器,就完成了月壤的交接任務。這是第一步,第二步還是經過兩次變軌,才能夠回到地球軌道。地球上又還要儘快的裝上返回艙,經過大氣層才能返回地球。
回覆列表
自從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後,它的執行狀態一直牽動著人們的心。近日嫦娥五號在呂姆克火山登陸,呂姆克火山是月球上最年輕的火山,這裡的月壤具有極大研究價值。那麼問題來了,嫦娥五號發射的時候還能搭載火箭,可是回來的時候又該如何?月球上並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當嫦娥五號成功採集月壤以後,又該如何安全返航呢?
目前嫦娥五號已經在登陸月球,接下來的任務便進行月面巡視,並完成月壤取樣工作,隨後攜帶月壤返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該過程的完成與探測器結構有關。那麼你瞭解嫦娥五號的組成結構嗎?據瞭解,嫦娥五號主要由上升器、著陸器、軌道器、返回器等四部分組成。包攬地面任務以及月面任務,並且著陸器也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升器與著陸器主要負責重要的月面工作,這處結構對探測器返航至關重要。
有很多人說,既然已經能夠發射探測器到月球,那麼怎麼去便怎麼回來。但是令人頭疼的是,月球上可沒有火箭,也沒有發射塔,難道只能用一張單程票嗎?當然不是,想要完成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最後一步回就勢必要解決有去無回這個難題。那麼嫦娥五號究竟是怎樣返回地球的呢?根據探測器結構功能瞭解,大部分探測器都擁有和嫦娥五號類似的結構,例如美國著名的阿波羅十一號,它完成了世界第一次載人登月任務,同樣面臨過類似返回問題,因此它與嫦娥五號的返航過程幾乎一致。
一九五八年阿波羅號搭載土星五號升空,在沒有發射臺的情況下,透過多結構設計進行多次分離對接,最終完成地面返回任務。整個過程更多依賴的是人工調整,而嫦娥五號則不同,因為本次嫦娥五號採取月土之旅,首次採用了無人對接技術,登月艙和返回艙實現了全自動對接,自動完成登月、挖土、封裝等步驟。在探測器著陸以後,著陸器被拋棄在月面,而上升器在月球進行點火起飛,攜帶月土樣本進入軌道與軌道器對接,並將月土轉移至返回器。
完成轉移工作後,軌道器與返回器並將會丟下,上升器,一起點火加速,以高達二點四千米每秒的速度返回地球。而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返回器開始與軌道器分離,獨自加速進入大氣層,透過彈跳方式返回地球,最後於中國內蒙古大草原降落。這個過程便是嫦娥五號取完運長的返航過程甚是精彩,令人震撼。
嫦娥五號是我國深空探測專案的重要一環,目前已成為令世界矚目的焦點。嫦娥一號、二號探測器完成繞,嫦娥三號、四號完成落,而如今嫦娥五號即將完成回的任務,給嫦娥探月工程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幾十年宇宙探索計劃中,中國的每一步都穩紮穩打、小心謹慎,如今才得以彎道超車其他航天大國,嫦娥五號將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以雷霆之勢返回地球,把珍貴的月壤帶到我們面前,你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