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京西玉人

    這位題主家長,您和孩子掏心掏肺的談心,您談心說什麼呢?一定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輪圓說一些大道理,您想想如果能聽的進去大道理的孩子,還用您費勁的去說嗎?

    之所以沒有改變,那是孩子嫌您煩了,您在那裡叨叨您的,孩子是根本沒有聽進去,才沒有改善明白不?

    孩子最忌諱當家長的在耳邊喋喋不休的叨叨,您越是叨叨孩子越逆反,最後的結果是您累夠嗆,對孩子沒作用。

    多用鼓勵的方法,肯定孩子的語氣,讓孩子感覺到您這個當家長的特別溫暖,說孩子時話不能太多,一定是一語中的,說的精闢到位。要知道有些孩子就是你越叨叨,他越不好好學,反而你不叨叨了,孩子倒是肯努力上勁了,所以您一定改變您的說教,變種方法,多多鼓勵。必定事半功倍。

    回答完畢!

  • 2 # 佈道188

    是孩子"皮條"了,1)是家長沒有在孩子心中沒有建立責任的概念,2)是孩子處在逆反期,(大致在初一到高一)對於皮條孩子來說就是家長或老師的話在孩子頭腦裡沒有執行力(不怕),皮條孩子的形成是多種多樣的,但不管咋樣形成的,都怕黑社會。為什麼怕是因為懲罰到位,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恐懼心裡。在家,家長不嚴,在校,教師不嚴。所有的耐心細緻的工作都會毫無效果。逆反心理是學生自己的世界觀初步形成,自己有一套自己認為正確處理事情的方法,與家長及教師的方法不同,而家長或教師在實際生活中限制它使用它的方法,產生的矛盾。解決問題需要證明和疏通。就是大膽地讓他作,出現問題分析原因,幫助它完善世界觀。

  • 3 # 白髮漁樵1215

    孩子也許正處於叛逆期,聽不進忠言逆耳。而且也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

    看到學子們在奮戰高考,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你們抱怨的現在是我們永遠回不去的從前。說這話的人,應該早已進入社會,體驗了社會的苦吧!

    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這點, 我非常佩服我婆婆的做法。

    我小姑子上學時,學習不好,婆婆苦口婆心都無濟於事。高考落榜,意料之中。婆婆讓她去復讀,死活不去。婆婆就心生一計:透過親戚介紹,把她送到上海最苦的紡織工廠打工。據說,當時小姑子在廠裡經常上夜班,每天干到頭暈眼花,精疲力盡,倒下就能睡著。再加上伙食不好,胖乎乎的小姑子半年就瘦了10斤(有減肥療效),手都磨出了繭子。小姑子整天哀聲嘆氣,哭哭啼啼。婆婆這時就問她:"你還願意回來繼續上學嗎?只要你願意學,不論多苦、多難我和你爸都支援你。”看到老母親都給了臺階下了,可以脫離苦海了,小姑子心裡一萬個樂意。

    回來後,她就開始發奮學習了。無奈底子薄,第二年又落榜了。又繼續復讀一年,終於考上了南京工業大學。現在是一名暖通工程師了,已經工作八年了。

    在這裡,由衷佩服我婆婆!八十年代,家裡都揭不開鍋,連老公上大學的學費都是貸款,他們村裡的好多孩子到了17、18歲就外出打工,唯獨他們家的三個孩子可以堅持讀書。婆婆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她支援小姑子讀了三年高三!

    所以當你的孩子聽不進去你的苦口婆心,渾渾噩噩混日子的時候,嘗試著帶孩子去看看底層勞動者的艱辛,看看他們的日常生活。有機會可以在寒暑假安排他們去體驗一下這樣的生活。比如酒店的洗碗工,送外賣,送奶工等等。

    實踐出真知吧。相信經歷磨難後,他會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

  • 4 # 追求快樂大本營

    題主提出的掏心掏肺跟孩子談心,希望孩子認真學習,但是沒看到改邊。怎麼辦?

    我不知道你是怎麼跟孩子談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題主按著自己內心感受來談的。與孩子交流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慢慢才能看到效果。再是學習成績的高低,是由天賦與學習習慣形成的。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還會出現變化。但是最重要的是孩子身心健康。

    因為從孩子出生開始,你才做媽媽,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都是邊學邊成長,孩子是在一點點的學習長大,做父母一定是身教勝過言教,在孩子心裡樹立榜樣,這樣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我在工作中遇到過一位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步步提高,有一次跟孩子說,有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看看人家多懂事,不但努力學習,還回家幫著媽媽做家務,因為孩子的媽媽太忙了。這位學生馬上說他的媽媽,為什麼老拿著我跟她比,你怎麼就不跟她媽媽比一下。一句話把媽媽頂在哪裡。

    所以想讓孩子有所改變,首先是父母的有所改變,否則一切免談,小的時候可能孩子怕父母,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思維也在變,變得有思想了,如果父母不跟著有所改變,想想孩子會聽你的話嗎?

  • 5 # 用力生活的滿月媽

    看過一個訪談節目,一位40多歲的復旦大學在讀研究生的媽媽講她的育兒過程。

    兒子小學時她把全部精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在學習上孩子沒達到要求就是不斷的吼、發脾氣,結果孩子二年級就出現了精神問題。她意識到不行,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報了夜校,帶著孩子開始自學會計,兒子願意就一起做在教室,不願意就和看大門的爺爺玩,沒想到孩子學習反而越來越好。

    報完會計她又開始自考大學。等兒子高考的大學並不特別好,她就對兒子說我到復旦大學等你。兒子根本不相信她能考上,但就靠著非人的毅力這個媽媽40多歲進入了復旦。

    媽媽的言傳身教給兒子很大的鼓舞和激勵,兒子隨後也成為復旦的研究生。

    影片裡媽媽一句話說的特別好:“我要做個領跑者,而不是說教者。”

    做為成人的我們也聽過太多的道理,聽得過程中感觸頗深,但也僅限於聽聽而已,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孩子的學習模式就是模仿,從身邊的親戚朋友學。孩子問題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從自身找原因。

  • 6 # 浩爸育兒

    家長“掏心掏肺”要是有用,每個孩子都是學霸了。這裡不是說家長跟孩子真誠交談沒有用,而是說在學習這件事上家長著急也沒用。

    家長越是覺得孩子的學習讓自己焦慮,越去“掏心掏肺”,孩子越覺得學習不是自己的事,誰著急是誰的事!

    很多家長經常會因為孩子學習和家庭作業的事情而爭吵,實際上我覺得很多孩子的對學習的熱情都是被父母慢慢“剝奪的”。

    家長總是焦慮某一次作業或者某一次學習成績,卻忘記了培養孩子的目的。我們培養孩子不是為了成為寫作業或考試機器,而是培養的是一個有獨立思想、有好奇心,能自主學習的人。

    在學習這件事上,父母往往表現的比最應該對學習負責的孩子更上心,幫忙尋找輔導資料,幫忙報各種補習班,但是孩子本人一點興趣都沒有。倘若父母比孩子還要用勁,那孩子的積極性會越來越低,而非越來越投入,表現出來的就是被“驅趕”著學習,毫無主動性。

    有些父母會採取強制或者過激方式逼迫孩子學習,並且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從長遠看來這類孩子一旦上了大學就會“一落千丈”,因為那個經常“驅趕”自己的人不在身邊了。

    要想孩子學習認真,學習有後勁,其實靠的不是父母的“掏心掏肺”,不是父母的“諄諄教誨”,而是靠父母培育孩子的“自驅力”。一個有著自我驅動能力的孩子,即使學習成績稍微落後一點,也會迎頭趕上,而且這個優勢會越來越大,甚至受用終身

    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並不在學習中解決,平時生活就可以培養孩子的自驅力。

    1.一些事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而不是父母“替”孩子決定。

    父母應該在平時生活中儘可能讓孩子自己掌控一些事情,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出明智的決定。如果孩子錯了,父母也不要用諷刺、挖苦的言語,而是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2.哪些事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

    簡單地說,不違反一般性的原則,比如涉及安全的事,就不能讓孩子做主。至於孩子是回家就寫作業,還是玩一會再寫,那是孩子的事,如果有責任也是讓孩子自己擔了。

    我們的目標不是承擔本應該是孩子的責任,也不是培養一個傀儡,而是培養一個在生活中能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和做出理性判斷的孩子。

    3.父母應該如何做?

    信任、支援、陪伴、引導。相信孩子能做好,提供孩子所需要的支援,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遇到困難不是“替”孩子解決,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做出行動。

    4.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

    一個具有成長心態的孩子,會把學習和生活上的挫折認為是一次經歷,會從中吸取教訓。

    各種研究表明有著成長心態的孩子,不會過於關注某一次考試的好壞,而是學習本身的意義,這種驅動是由內而生的,而這也是促進孩子學業進步的最佳方法之一。

    5.無條件地愛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歸屬感

    “父母愛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成績”,在父母愛包圍下的孩子是有安全感,他用不著把90%以上的精力用於對抗父母,他有更多的精力去在類似學習上事用心

    很多家庭在“家庭作業大戰”中逐漸破壞了孩子的歸屬感,破壞了親子聯結,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只有父母的“苦口婆心”,“掏心掏肺”,學習成績能好才怪了。

    總之,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更多的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家長要多從自身上找原因,找突破。孩子畢竟是一個心智未成熟的人,而父母如果做出改變,要更容易,效果也更好。

  • 7 # 曾許人間第一流

    你掏心掏肺講的是他還沒有接觸過的,也是他沒有了解過,所以他不能做到感同身受,自然談不上改變。

    都是從那個年紀過來的人,我想當年你的父母也是這樣苦口婆心的對你講“好好學習,將來才有出路,你心裡面想的是:我就算不讀書我將來也會過得很好,起碼比你好”,但對於現在的孩子,苦口婆心已經看不到改變了。堵不如疏,還不如瞭解孩子想要的是什麼,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讓他有一個影響,在朝著這方面去努力,效果會更好一些。

    就像 龍應臺曾給他的孩子寫過: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現在的孩子一代更比一代聰明,也一代更比一代幸福,他們接觸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辦法,在加上這個社所傳達給他們的都是經過美化了的東西,所以感受不到生活的真諦,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那樣,充滿美好和嚮往。

    所以現在教育孩子,也不再是像當年那樣棍棒加條子,才會有什麼青春期啊,叛逆期啊,其實當年我們是沒有,要實在是有,那就是沒打夠,在打一頓就好了。現在教育孩子會更難,更多的只有站在他的角度去想溝通,去想問題。有的時候,適當的讓他也接受一下這個社會的臉色,這樣或許對他來說會更深刻。

  • 8 # 堅定的錫兵6

    只靠和孩子談心就想孩子認真學習,我只想對家長說,你想的太簡單了。或者說你根本就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也不瞭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扮演的角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0--6歲,父母是教育者,6--12歲父母是引導者,12歲以上父母就是孩子的建議者。在孩子上初中之前,家長還是能鎮得住孩子的,也能對學習進行輔導,到了初中,孩子進入青春期,思維進一步成人化,有的家長也不能輔導孩子了,就是剩下和孩子講大道理的本事了。豈不知這些道理對孩子沒有一點作用了。說實話,你對這些道理的理解還沒有孩子深刻。

    這個時候家長要怎麼做呢?

    首先要給予孩子人生方向的指引,而不是講些大道理。我都能想到這些家長在講什麼。基本上是正反兩面來論證學習好的用處,最後把自己都感動了,孩子卻已經不耐煩了,因為孩子知道不管你講什麼,最後都落在好好學習上。我是把孩子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絡在一起,孩子還是比較認同,目前我們的目標是復旦大學數學系,上了大學再選擇研究的方向,最終應該是國家尖端的科技或者基礎研究。我家孩子因為有了方向,學習很主動自覺的。

    其次要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家長也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你都在學習,孩子也就不好意思了。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比你說一萬句道理都有用。

    所以,家長們,還是要多學習吧。教育是門大學問。

  • 9 # 阿娥你好

    明白溝通的重要性,清楚孩子的問題可以透過“談心”來解決,是家庭教育思維的一大進步,其實這位家長朋友離“願景”已經很近了。

    為什麼談完心後收效不明顯,是因為家長的溝通工作只做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還有待完成,家長透過談話把想法傳遞給孩子,完成了親子溝通的三分之一工作。

    另外的三分之二內容,我以3點建議的形式說明。

    認真傾聽並回應孩子的心聲,孩子會感到被重視。

    孩子生活經驗少,表達能力弱,父母過於強勢,容易導致孩子習慣性壓抑真實想法,把心思隱藏起來不說,假設他的需求是一個蘋果,你卻自作主張給了他一堆梨,孩子是該高興呢還是該難過呢,父母的話再有道理,孩子壓根不過腦,再掏心掏肺也白搭。

    踮踮腳就能夠得著的“美好”,對於孩子來說,更直觀也更務實。

    現在的孩子不用“求學”了,都是“義務教育”,家長不會引導的話,很容易就把“義務教育”變成“求著學”或“逼著學”,被動學習的惡果就是學習動力缺失。充分利用“三明治效應”,把“可達成目標”放中間,兩面分別是“鼓勵建設優勢”和“學會自我激勵”。

    做給孩子看,比說給孩子聽更有說服力。

    網路流行語: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練,一流父母做榜樣。坦白講,從保姆到教練再到榜樣,我的進階過程即是如此,直觀感受就是伴隨著我的脫胎換骨,孩子的狀態跟著煥然一新了。

    借用一下《越獄》劇照,劇迷都知道,男主斯科菲爾德智商超凡,基礎科學的常勝將軍,一語中的,男主無疑是天賦異稟和後天勤奮結合最好的例子。

    寫在最後

    “學以致用”是認真學習最實際的好處,孩子對學習無感,最主要的原因是和現實脫節,小學加中學12年時間都用來學習和練習基礎科學知識,沒能從學習過程中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是無法投入和保持熱情的,所以需要父母技巧引導和榜樣示範。

  • 10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家庭教育所表現出的方法不外掏心掏肺、不管不問和循序善誘三種。尤其是掏心掏肺對孩子,孩子仍不好好學習,不管不問孩子,孩子反而學習好現象困擾了很多家長。於是家長很矛盾,是不是不管不問就能促進孩子學習呢?於是專家學者站出來了,“當觀眾”“自由發揮”成了教育孩子的理論,誤導了很多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關鍵是認識孩子。

    首先,嬰幼兒期的孩子就是活脫脫的動物。給他談人生的偉大意義、學習的重要性就等於和牛彈琴。掏心掏肺地給他談學習,他除非是天才,否則是聽不懂的。

    興趣培養

    第二,人一出生都在不斷學習。尤其是嬰幼兒期孩子的學習速度是成人難以估量的。他們的學習主要是看和聽,他們的語言、行為都是從父母那裡習得的。正因為如此,家長“不管不問”能學習好現象就出現了。家長不知道孩子這些品質是從哪裡得來的,但孩子潛意識知道,或許是從家長那裡得來的,或許是從親友那裡獲得的。這就能解釋吃喝玩樂的父母卻養出了和自己不一樣的愛學習的孩子了。

    第三,興趣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位老師。嬰幼兒期的孩子,一直在尋找興趣。孩子的情趣獲得一方面是引導,另一方面是看和聽獲得。可見,孩子看和聽到的是正能量,就會獲得正能量興趣,反之就會獲得負能量興趣。因此,家長不管不問,孩子卻學習好是一種巧合,絕非好的教育方法。

    興趣培養

    第四,因材施教,循序善誘是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孩子一出生就帶著先天的氣質,有的活躍,有的膽怯。對於活躍的孩子,就應該管教大於鼓勵,對於膽怯的孩子則應該鼓勵大於管教。教育是一個從扶著走、牽著走、看著走、放開走的過程。孩子在嬰幼兒期,家長萬不可當觀眾,可以把自己的期望用行為賦予孩子,而不是掏心掏肺的說教。認識孩子是引導孩子興趣的關鍵,不認識孩子把自己的期望賦予孩子就是強加,就是徒勞無功。

    第五,家庭教育的重點是做人的教育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從嬰幼兒乃至小學低年級,都是規範做人和學習興趣培養,而非文化知識的學習。我們家長犯的最大錯誤是,沒有做自己應該做的工作,而是急於求成抓學習。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掏心掏肺又有什麼音呢?

    動腦動手是興趣獲得的路徑

    所以,認識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料,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把自己的意志賦予孩子、引導孩子興趣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做父母的切不可忘記做人教育、興趣培養是家庭教育的任務重點,要把自己言行和家庭雞毛蒜皮事務貫穿於整個家庭教育之中。有興趣才能愛學習,否則望子成龍成鳳都是徒勞的。
  • 11 # 櫻桃小王子

    一說到溝通,好多家長感覺就是,我掏心掏肺地跟孩子談心,希望孩子能夠馬上領悟,立即改變,朝著家長希望的方向去發展。

    一旦沒有看到改變,就認定溝通失敗,馬上對孩子喪失信心,立馬回到原來的態度,我覺得是不對的。

    萬事講究過程,變化也是要過程的,也許孩子已經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所改變,只是這改變還很微小,還不足以讓家長刮目相看。

    其次,我覺得,孩子暫時沒有改變,才應該是正常的。一次談心就想孩子馬上改變,那麼教育豈不是變成了一件超級簡單的事情。孩子需要好好消化家長與他的這次談心,更需要自己去想通,自己想通了,才能朝著家長所期望的方向去行動。

    最後,我覺得,家長現在的態度應該是,我把我的底牌亮出來了,那麼,未來的路,孩子你自己來決定怎麼走,是認真還是敷衍,你自己好好考慮。談話過後的過程,才是真正起效果的過程。

    不要看孩子表面風平浪靜,也許內心正在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改變。

    不要期望一次談心就可以改變一個孩子,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是一場持久站戰。聰明的家長,懂得如何開口,更懂得適時閉嘴!

    把改變交給時間,把決定交給孩子,既然已經盡力,那就靜靜地等待孩子自己想通,自己真正想學習了,才是真的改變!

  • 12 # 慧宜ch

    帶他去撿一天垃圾,飲料瓶,賣了廢品的錢才可以用來買飯吃。一直撿到晚上12點左右回家,問他是不是一輩子想過這種生活。他就會好好讀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女朋友突然不理人一個月,一個月後就說不合適好聚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