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銀翼赤鳥
-
2 # 撫琴秋心老
魏國李悝、吳起變法,成為戰國早期第一強國。韓國申不害變法,後中途夭折。齊國有稷下學宮,主張百家爭鳴。恰恰戰國七雄以法治國的多,推崇儒家的少。獨崇儒術是漢武帝以後的事。
-
3 # 英俊的壞蛋
六國滅了還能復國,即使失了國,王族還能繁衍。
秦國卻經不起失敗,統一也只爽了十幾年,二世而亡再也不可能復國,王族死絕一個不剩,大部分死於胡亥,剩下的死於項羽。
-
4 # 我是cc啊
法家務實,儒家務虛,儒家把國家的希望寄託宇明君聖賢,顯然不適合戰國這種大爭之世,法家務實旨在透過變法儘快的強國富民
-
5 # 隴右行思見聞錄
秦國並沒有禁儒,相反儒家文化在秦國廣泛流傳。孔子門徒石作蜀,今甘谷人。在秦地傳授儒家文化。
秦滅六國是歷史的必然。整個春秋戰國歷史,其實是周秦之變。周王朝大一統天命觀,到郡縣制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的轉變。
周平王東遷,秦人入主關中,周秦之變拉開。秦人繼承了周的歷史文化遺產,擁有了關中八百里秦川的經濟資源。秦人以大一統,平定紛爭為己任,郡縣制為目標開始了一統大業的重任。
此時,南方是道家文化,東方儒家,中央周王室的封建文化,北方是三晉變法革新文化。西部秦國承擔起西周大一統重任,包容開放,變法創新,大力引進人才,興修水利。而商鞅變法是當時最徹底的變法,註定了秦滅六國。
-
6 # 神天天無聊
焚書坑儒的儒是方士……
而且六國也沒有縱儒
那時候主流是道家 兵家 法家這些
儒家和小說家這些一樣屬於下九流一類的
在漢朝之前是沒有系統的儒家文化的
你也不想想孔子本身有什麼著作?
如果他活著的時候成名會這樣嗎?
-
7 # 89time創意時空
秦是統一文字而焚書,是隻留一種文字。坑的是那些反統一的各國舊勢力公知。我覺得現在干擾中國思想文化崛起的嚴重洋奴化的公知也該坑了!
-
8 # 山裡樹水中魚
秦始皇統一六國,一直作為中土大地結束奴隸制~進入土地封建制的銘牌,著作於史冊。贏政的偉大點數: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集中政治信仰權威,尊法術廢儒術。秦朝的弱項:以戰功制覆蓋一切生產分配關係,未能徹底改革奴隸制的利益交往關係,焚書坑儒進一步激化六國原奴隸主們的反擊情緒。儒術為勞工底層所厭惡,但深得奴隸主統治階級的擁護。廣大奴隸勞動者只能將期望寄託在法術的公平平等的實踐上,秦始皇的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奴隸所受的束縛,但他在短期內仍然無法摧毀儒術的廣泛基礎性,抵抗不了奴隸主階級的復辟運動。
-
9 # 文利wenli
不管用啥,要因時而用,才算好法,亂世用能臣,嚴法重典,方可治世,盛世用仁德,才可安天下。恩威並用,陰陽平衡,才可長治久安。兵、法為用強之道,為陽,易見效難長久,不利於人心歸服。道家雖陰陽兼用,和儒,佛皆屬內守之道,為陰,利於人心凝聚,易產生消極思想,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缺乏創新和反抗精神。
法家思想主張“不法古,不循今”,核心精神是以法制為主。韓非子曾對守株待兔的故事做了評價: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商鞅也提過:“世事變而行道異也。”法家思想內容豐富,結構較為完整,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法家倫理思想。法家倫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
秦國的富強是變法的徹底原因,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秦六世先王百年的努力結果。分封制造成了近500年的混亂,勢必走向集權制的統一。其次秦國的迅速消亡也給後世深刻的教訓。漢承秦制,漢初採取的無為政策讓民眾休生養息,恢復根本,逐步融合,統一思想。。。正如老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不可操之過急,不然適得其反。。
-
10 # 沉140769451
秦國從未禁儒,秦始皇的朝堂上大把的儒生,有的還做了漢朝的官。坑儒只是謠言。焚書焚掉的只是民間藏書,並非過去傳言的諸子百家、列國史籍盡焚,焚書令不包括官方和秦國任命的博士們的藏書。破壞最大的是項羽焚咸陽和董仲舒主張的罷黜百家,及後來的科舉制度。從史料記載看,秦始皇絕對是個很能容人的帝王,“坑術士”事件僅僅是對一起犯罪案件牽連的人多了些,對於那些經常在朝堂上與自己持不同意見的儒生博士,秦始皇從未隨意殺害,比後世所謂的明君都要寬容、大度的多。說殺人,秦始皇怕是比漢武、唐宗少的多,還沒他們齷齪無恥!秦始皇晚年急於同時完成許多重大工程,其中大多數還是利國利民的,的確過度使用了民力,是不可否認的錯誤,但秦朝真的是因此迅速滅亡的嗎?恐怕並非如此。秦朝真正迅速滅亡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政權更替出現的趙高、李斯亂政,國家統治集團被首先從內部瓦解了,國家出現問題時,沒有人採取正確的措施來解決它,而是放任它迅速的擴大成為致命打擊。國家治理上不可能不犯錯,大錯也是可能的,出現了影響,並非就無可挽回,辦法總是有,並非只有改朝換代一條路。
-
11 # 臥牛說歷史
別拿儒說事。
首先秦沒有禁儒,其次儒家在七國(除了齊)的境遇都不太好。
秦國能滅六國,佔據天時地利人和,跟禁不禁儒沒什麼關係。
-
12 # 微微的言
此問應可商榷
戰國七雄爭霸時,秦國並未禁儒。
商鞅變法只是樹立制度的威權,並無禁言之舉措。縱觀七國,諸子百家入秦議政輔政,較之六國總和為盛。遂成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大局。史冊清楚記錄之事,大家翻書可知。
-
13 # 河東來
這是秦國的“原罪”之一,因為秦國對當時的社會階層基本上是得罪了個遍,這也是其“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
到秦始皇的時候,他對儒教的帝王、祭司階層道家、管理階層儒家徹底進行了清洗,意圖建立起“(道家)法教體系”,就是所謂“(道家由道派)變法(派)”,當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皇帝”(大神當中的大神,宇宙主宰)。
首先,秦國以呂不韋為代表,滅亡了道家道派的帝王,儒教教主、世俗國君的“周天子”,焚燬了其統治基本理論,據傳是黃帝著述的《道經》,就是根本消滅道家道派的“道家貴族負責宗教,儒家平民負責行政”的政教合一國家管理模式,建立“極端道家貴族同時負責宗教及行政”的政教合一國家管理模式,讓秦國演變為“人間神國”,也就是秦王朝。
其次,秦國本來與楚國道家貴族呈現出“秦楚一統天下”的局面,著名的贏秦太后是楚國道家貴族,行政管理人才魏冉是楚國道家貴族,軍事管理人才白起也是由道家指導的楚國兵家貴族,基本是秦國出資源,楚國出人才,結果秦國在強大起來後翻臉無情,最後連楚國也滅了,讓楚國人感嘆,“秦滅六國,楚最無辜”!
第三,秦始皇在羽翼未豐之時,尊文士儒家呂不韋為“仲父”(親父),尊武士儒家嫪毐為“假父”(乾爹),尊女士儒家趙姬為“太后”,為秦始皇坐穩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結果親政之後被其逐一清算,呂不韋的商人根基,嫪毐的假太監經歷,趙姬的歌姬生涯,全部被掀開,秦始皇這個“貴到極點”道家貴族思想針鋒相對這些“賤到極點”的儒家思想,且取得了勝利✌,也為其全面消滅儒教奠定了基礎,戰國儒家的《呂氏春秋》(類似於孔子的《春秋》,應該也叫《春秋》,只是為了區別,被稱為《呂氏春秋》)也被束之高閣。
故此,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真實情況是一場宗教戰爭,推行道家法派貴族的思想實行“變法”,而堅持道家道派貴族的思想則選擇了“殉道”,道家道派源自黃帝的《道經》被焚燬,道家法派源自老子的《道德經》被保留,“焚書坑儒”的真實情況應該是“焚道家道派的書,坑道家道派支撐起儒教的人”,廣大的儒家,面對道家道派媽媽與法派爸爸的爭鬥,只好選擇兩不相幫,裝可憐,結果法派爸爸對道派媽媽舉起了屠刀,坑殺了其核心“方士”,所以儒家後來掌握話語權之後,將道家法派開除出道家,命名為“法家”,秦王朝也成為了“暴秦”,因為“一家人竟然舉起了屠刀”,從“家暴”上升為“殺人”,有滅絕人性之嫌。
-
14 # 老劉漫談
秦並六國,古往今來有很多的觀點論述其原因,我們不用太深入的去思考就知道這肯定是個艱難複雜的程序。
題主把關注點放在了秦國“禁儒”和六國“縱儒”上,很有趣,但是這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首先,這個命題本身就是存在問題。秦國沒有“禁儒”,六國也沒有全部“縱儒”。其次,如果說是“禁儒”的秦國滅了“縱儒”的六國,但是二世而亡。而後世封建王朝大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卻享國祚少則數十年,多則數百年。
所以,秦並六國是歷史的必然。而題主的提法充滿了巧合。
秦並六國、統一華夏的必然性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消除封建割據實現華夏大一統。秦統一中國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客觀要求的。
主觀原因:
秦並六國的主觀原因在於秦國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諸方面都採取了正確有效的策略措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
1、商鞅變法: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2、政治: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1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官爵的等級和待遇。同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3、經濟: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婢。
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
4、外交:秦國奉行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也就是“連橫”。當時還有蘇秦身佩六國相印主張六國合縱以抗秦的“合縱”策略。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不變的利益。秦國充分施展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利用六國間隙,長袖善舞。
秦昭襄王時期只有“近攻”, 並沒有“遠交”,秦國在當時始終處於外交孤立狀態。
秦莊襄王時期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遠交近攻,是聯合燕國攻擊三晉,但為信陵君所擊破。
5、軍事:避私鬥,獎勵戰功。按軍功大小取得貴族爵位,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按貴族爵位高低分配田宅,無軍功者不可得爵,私鬥者受罰。“軍功爵”是以上繳殺敵首級數作為晉爵受獎的依據。此舉打破了“世卿世祿”的官制,士兵斬一敵軍官馬上可晉一級爵位,較之魏國只賞銅八兩的規定高得多。有了軍功即使是僕人也可以得到升官,沒有軍功即使是過去的貴族也只能享受平民待遇。這一策略使秦國軍隊佔全國人民的比例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秦國名將輩出,但我覺得可以濃縮成兩個字:白起。人類歷史上還沒有人比白起殺死的敵軍更多,論殲滅戰,千古之下無出其右。
客觀原因:
1、人民已經無法再飽受長期的戰亂之苦,統一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須的,秦順應了歷史的趨勢,在無數聲音的要求下,強大的國家順應了民意和天意。
2、秦優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東函谷、西散關、北蕭關、南武關。河水為其護國之河,崤山為其屏障之山。六國則平原相連,征戰不已,正是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秦積蓄力量的天然環境。
3、商鞅在孝公的支援下,新法得到推行。商鞅雖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孫仍繼續實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國的變法較東方六國更徹底,繼而使得秦國愈發政權鞏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軍力增強。
4、六國統治集團為秦的策略所瓦解。六國曾幾次合縱伐秦,甚至攻破函谷關,眼看就要到咸陽了,但是不是害怕打不下來自己成了秦國的報復物件,就是害怕別的國家趁勢坐大,所以不是中途退出,就是拖後腿,更別說後期還常常和秦國一起獲利。
5、秦國的國力積累水到渠成,到秦昭王時秦國疆土已超過關東六國的疆土總和。
儒學與秦國歷史書上教導我們,秦是透過商鞅變法也就是法家思想來變革社會,奮六世之餘烈強大起來,才有了吞併六國的實力。秦始皇時,秦朝又“焚書坑儒”,在史書上著墨頗多,給我們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於是,這很容易給人造成這樣的印象:在秦強大的程序中和秦統一後治理華夏的程序中沒有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活動的身影,甚至是“禁儒”。其實,情況並非如此。
秦統一前的儒
秦儒疏離,秦儒相輕,其來有自也。孔子西行不入秦,後來的儒家名士也極少入秦。儒家蔑視秦人秦風,認秦為愚昧蠻狄。秦國對主張復辟與仁政的儒家,打心眼裡也是蔑視的。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儘管孔子對秦國的政治頗為關心,並且對秦繆公高度讚揚,但孔子終生皆未到達秦國,他的學說在秦國的傳播的範圍應該也很有限。
孔子的弟子中有來自秦國的秦祖、壤駟赤、石作蜀等人,他們學成之後回到秦國,自然也會把孔子的學說帶到秦國去,成為秦國儒家和儒學的真正鼻祖。
石作蜀,字子明,號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縣十里鋪鄉)人。生於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歿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懷遠志,聰穎敏學,仰慕孔子。成年後,不遠萬里徒步東魯,投身孔門,得聖人教育和薰陶,身通六藝,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學成返鄉,他大力宣揚儒家學說,傳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風俗,為三隴一帶的文教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人尊稱他“石夫子”。可惜,石夫子生平和著述由於年代久遠,早已湮沒無存。《伏羌志》(甘谷舊稱“伏羌”)載:“(石子)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紀侯,明去封號,稱先賢。從祀孔廟。”宋代封侯時,有皇帝敕撰贊:
宣尼日月,無得而逾,奧有哲士,尚為學徒,登封偶聖,至德崇儒,以地進爵,斯文乃殊。
由於書缺有間,秦祖、壤駟赤二人如何把孔子的學說帶到秦國去、建立起秦儒家和秦國儒學的具體情形,已無從得知。
除上述孔子弟子中來自秦國的秦祖、壤駟赤、石作蜀等人學成之後回到秦國大力宣揚儒家學說外,秦國儒學發展史上還有另外一件重要事件,就是孔子弟子子夏教於西河之事。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史記》《漢書》之《儒林傳》亦有:“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子夏居西河”之說。
孔子之後“七十子”及其後學在秦國的儒學傳播或建設,至少取得了兩方面的重要成功。一是儒家《詩》《書》經典的廣泛傳播和教學;二是秦國儒家以禮法治國的觀念已深人人心。
秦統一後的儒
秦統一後,到底用什麼思想對國家進行統治。在這歷史的大轉折時期,秦的統治者也試圖建構起與統一大帝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然而,為了穩定形勢,使國家機器運轉,秦始皇將主要的精力投注到了官僚機構的建設上面,在利用法家學說建立專制統治的時候,在統治思想中也吸收了儒、墨、陰陽諸家的思想因素。
事實上,很難說秦統治者已經認真思考過這一重大問題,因而秦的前期,在施政定製上仍然基本以法家思想為依據,也兼採了陰陽家等的思想。秦設博士官,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均可立為博士,這表明秦始皇雖然不一定重視儒家學說,但至少開始時並不排斥儒家。
所以秦始皇說自己“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並“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這些“文學方術士”和“博士”中,有不少就是儒生。終秦之世,儒生在歷史舞臺上的活動史不絕書。如始皇二十八年“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公子扶蘇稱“諸生皆誦法孔子”;秦二世“召博士、諸儒生問”,博士諸儒生30餘人引《春秋公羊》之義以對;叔孫通降漢,“從者儒生弟子百餘人”。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不意味著儒學的被消滅。正因為儒學之盛影響到了秦的政治,才使得它遭到了這一厄運。同時,秦朝的“焚書”和“坑儒”,其直接目的是限制儒生,使其就範。因為如果要消滅儒學,就應在焚書時只燒儒家的經典,而不是“百家語”;在禁止民間收藏《詩》《書》的同時,也不應允許秘府收藏、博士掌握。而所謂的“坑儒”事件則是由方術士求仙藥不成引起,坑殺的460餘人不全是儒生,而且其罪名是“為妖言以亂黔首”,並非針對儒家的思想主張。所以,明人焦竑在《焦氏筆乘》中談到:“秦時未嘗不用儒生與經學也。”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也認為,如果以“坑儒”為盡坑儒生,乃“非其誠而又增之”,“以坑儒為絕儒術者,亦妄言也”。
秦並六國是歷史的必然。題主的提法充滿了巧合。
回覆列表
百家爭鳴時代,諸侯要的是實用強國術,儒家地位如孩童,孔子周遊列國,諸侯禮敬孔子卻不會採取主張。政治在漢朝才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