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hanshen2020
-
2 # 教育反思者
傳統教育優勢是基礎紮實,如果素質教育與之相矛盾,你怎麼選?
這是一個偽命題。教育就是教育,只區分是否做得好,不應該區分型別(這隻能說明教育有缺陷),不應該有型別選擇。因此,這不應該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
之所以有類似的疑惑存在,是因為人們對素質教育有誤解,以為會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騎馬射箭、唱歌跳舞、能說會道、氣質優雅……就是有素質,這是大錯特錯!
廣義地說,人的一切特徵都是素質。狹義地說,除開先天性因素之外,人的素質就兩條:能力與人品,其它的都是素質的表現方式,而非素質本身。
“傳統教育的優勢是基礎紮實”的說法,存在很大的誤區:
1,“傳統教育”中的“教育”一詞是純名詞還是動名詞?如果是純名詞,那是“培養後人超越前人的系統工程”,是一項惠及所有後人的特殊的公益事業;如果是動名詞,其內涵就只有教學。別濫用“教育”一詞。
2,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灌輸式,以“教”為核心:我教,你學。然後就是一週一小考,一月一大考,考前大量地反覆刷題,把孩子培養成“考霸”。這是培訓,不是教育。教育必須以“學”為核心,你學,我教。你是什麼人才,教育體制就能夠使你成為那種人才,使你的人生價值最大化。這才是教育。可以說:我們一直就是在“被培訓”,根本就不理睬你今後應該是什麼人才。
再說,當一回考霸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如果真是基礎紮實,那在成年之後的發展如何?
如果我們“兩頭都承認”:既承認基礎紮實,又承認發展有限,那就只有一種解釋:我們的教學方式非常好,但人種的智力有限,到了較高深的階段,就“不得其門而入”了,差不多就是“到此為止”了。還有其他符合邏輯的解釋嗎?
-
3 # 漫話神州
選素質教育,因為強調探究和生成,主動構建知識,突顯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激發了人的靈性,這是教書育人的長遠、根本的上策。
傳統教育即應試教育,強調理解和記憶,被動接受知識,體現人的機械性和重複性,扼殺了人的靈性,這是教書造人的狹隘、短視的下策。
回覆列表
教育要入鄉隨俗,要根據各國國情不能簡單地把傳統教育和素質教育人為地進行劃分,最好就是兩者有機結合互不偏頗,相互促進,對於傳統教育和素質教育,個人認為:
首先,教育本來就沒有傳統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分,建國以來,我國就提出了要培養德、智、體、美、勞的教育目標,對學生的學習和素質教育全方位發展有非明確的指導原則,只不過各級教育部門在近年來越來越以升學率作為學校優劣的考核指標,以致學校把學生升學率作為第一要務,學生家長和學生也跟著學校的節奏走,忽視了除學習成績外的學生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以致很多人以為中國的傳統教育不注重學生素質的錯覺。
其次,所謂的素質教育也不是什麼有別於傳統的教育模式,而是近年來國家教育部門針對部分學校過度偏向升學率而忽視學生面發展的糾偏行為 ,就如今年中央對學生體能和勞動技能提出要求就是很好的例子。但社會上有些辦學機構或學校片面地把西方教模式當素質教育,甚至有些以所謂的琴棋書畫、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當素質教育。
最後,中國是傳統的應試教育國家,如果聽從別人所謂的西式教育快樂教育,那可能高中都無法考上 ,但是一味地抓教育不注重孩子的素質均衡發展也是要不得的,最好就是兩手抓相得益彰,沒有必要去糾結什麼傳統和素質教育,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