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永臣550

    紅樓夢第一回中的“悔之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從“悔之無益”後斷句既可。此處作者向讀者表達了“無益”和“有益”,往往讀者只能看到“無益”,而不能見到“有益”,就是因為其不能理解後面的“之大無可如何之日”。後面的這些字表達的道文化理念,就是與“無益”相對的“有益”。

    “悔”,表達的是對以往之事的思索思慮,表達的是純思維而無法彌補以往的過失,也可以將其引申為對以往歷史的唯心思維文化。孔子春秋,司馬遷史記等儒學史筆文化就是這樣的“悔”,就是這樣的唯心思維文化,這樣的文化就是“悔之無益”。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為什麼有害?就是因為這樣的文化誤導了後人的思維方向,耽誤了人的精力投向,耗費了工夫和資材(耗費了大量筆墨紙張。)。紅樓夢中的假,外在的假語村言人情故事就是“悔之無益”,所以作者開篇便告訴讀者不要按人情故事解讀紅樓夢的真。

    第二個“之”字與第三個“之”字都是“到”“到達”的意思。“之大無可”,就是告訴讀者到達“無可”的高境界就可有益。“大”是重大,看重的意思。“可”與“不可”相對,“無益”就是不可,“悔”就是不可。為什麼“無可”,為什麼“無”有益呢?因為“無為有根”,因為宇宙間的萬物,人類的萬事萬物都是從無中產生的。“無中生有”既是大自然運化物種的傑作,也是人類創造奇蹟之處。追蹤人類製造的各種工具、用具、用品,哪一樣不是“無中生有”的人類奇蹟。人類探索未知自然,獲得自然事物可以利用的內在特性,將其轉化為生產技術,製造出人類所使用的新產品,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道生一”,人類探索自然獲得“道”,進而“道生一”的整個過程就是“無中生有”,整個作為就是“無為”。這就是“無可”有益的道理。

    “如何”,表達的就是古道文化。“如”,即“女口”,也即古道文化之說的意思。人們都知道老子文化是尚女的,有很多人將其理解為老子崇尚母系氏族的原始社會,這是錯誤的認識,並不能正確解釋老子尚母尚女。“母”“女”都有孕育產生的功能,古道文化正是取孕育產生功能意,只是孕育產生的並不是肉體,而專指孕育產生新的技術或新的人造產品。只有這樣的孕育產生才能給人類帶來希望和前途,給人們帶來益處,這就是“有益”的根源。“何”,即“人可”,表達的是人獨具的特殊性,也是表達的人獨立具有的特大特牛的能力,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具有深入探索未知自然內在物理特性的能力,二是人具有連續不斷且無止境創新提高生產技術和人類製造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集中突出表現在人手能力上,或人手與大腦思維完美結合的能力上。人手始終是主導地位,大腦思維永遠服從服務於人手才能有益,離開人手的空想永遠無益。因此,道佛兩家文化分別將“人可”表述為“人的本質特性”和“自在本性”。

    “如何之日”,就是言將古道文化發揮作用到達光輝頂點,創造出大奇蹟大收益。“日”就是自然界的大光明,就是光輝的頂點。因此,後面的“有益”文字就是作者真意,就是整部紅樓夢的真。

  • 2 # 山上青松忠忠

    對做錯的事物,不必悔腦,知道而改之,下次做正就行了,做為經驗與長識。如因為那一次身沉精神不鎮,是一種受教育的經驗,變成了個人前進提高認實的過程,結果不育人身心那是認知的無益,從認識到那事的潔局就清醒了自己的高低,從事物中找經驗從心裡認識在做起自己,更明白,更聰明成日的做事立事人。

  • 3 # 莊銘傑律師

    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憶往昔悔不當初,其實毫無助益,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不用去想當初如果如何如何現在就能如何如何,因為沒有讓你透過如何作為從而改變過去的那一天。

    這句話奠定了全書的基調,也是曹公在面對家族敗落自己卻無力迴天的自我慰藉。天選之子的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除了受享情慾之外,也到了薄命司看了女兒們的命運,而女兒的命運是緊密依託在家族命運上的,他本應有憂患意識卻只貪圖享樂。他是有大才的,從他給林黛玉取了顰兒的字,姐妹們說他杜撰顰的出處時,他回道“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顯示出他是讀過四書,信奉儒家經典的,只是他不喜歡被杜撰出來的經典,所以厭棄求官入仕。

    難說賈寶玉在面對家族激變時沒有後悔,只是為時已晚,在賈母和王夫人庇護下成長的他,出了大觀園,是沒有能力去應對外面的世界的。所以曹公又言“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可惜無方。但從“好了歌注”“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一句,可見賈家的後代最終還是走上了入仕興復家室的道路。前人應該做而沒做的事後人做了,可能也是曹公對家族後代的寄望。

  • 4 # 棲鴻看紅樓

    我懷疑是抄錯了。

    這句話別的沒問題,只有“之大”二字,不知該往哪裡放。

    但是,我們想想,當初作者寫《紅樓夢》,雖然印刷術已經比較普及,但作者可完全是手寫。在最初的流傳時,也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所以有個別錯、漏、誤,不足為怪。

    古代是豎行。如果一個“矣”字寫得比較草,分得比較開,被抄手誤認為是“之大”二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這樣的先例並不是沒有。張愛玲曾質疑傅秋芳已經二十三歲,怎麼還敢覬覦年幼的賈寶玉?推測會不會是“二十一二”四個字寫得太密,被誤認作“二十三”了。

    我其實對《紅樓夢》的版本學沒有研究。我們能看到的,也不是作者手書的原稿,最多是抄手所錄。所以,似乎可以往這個方向考慮——只是考慮,不敢確定。

  • 5 # 海闊天空詩酒花

    這句話出現在書中第一回第一段,題主其實裁剪不完全,前面還有幾個字也應該一併放進來,才是完整的一句話。

    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

    要理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不妨看看這整一段講的是什麼。

    原文太長,這裡就不貼了,只翻譯一下大概意思:這是本書開卷第一回。作者自述曾經經歷過一番夢幻,所以隱去真事,假借“甄士隱”的手法,寫成《石頭記》。作者又說,自己這一生一事無成,但想想以前認識的那些女子,個個的行為見識都比自己高明。堂堂男兒竟然不如女子,實在慚愧。想來想去,就把自己辜負了祖宗父兄教養天恩的這一生寫下來吧,目的是告訴世人,曾經有過那些值得記載的女子,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無能而使她們埋沒於世。雖然現在生活困頓潦倒,自己才學也有限,但是也不妨用一些假語村言記述這一段故事,讓這些閨閣女子可以留名於世。既然是這樣的寫法,就叫“賈雨村”之類吧。

    這一段其實寫得雲裡霧裡很難明白,但正是暗示《紅樓夢》不能光看表面故事的關鍵。這裡說的作者,聽起來很像出家後的寶玉,而那麼鄭重其事說寫書的目的是要記錄那些閨閣女子,又實在令人很疑惑。所以有一種觀點,《紅樓夢》要反著讀,書裡藏著的是一段真實的悲愴歷史,那些女子其實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都是真正的男兒身,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作者一開始就點明“甄士隱”其實是“真事隱”,“賈雨村”其實是“假語村言”,也就等於告訴讀者書中處處,包括人名什麼的,都是謎語,背後又有寓意。

    不過這個題目不是探討《紅樓夢》背後的故事,這裡就不展開了。說回題主問的這句話,其實在書中是放在作者自述的堂堂男兒竟不如女子的感概之後的,相關原文如下:

    作者……自又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哉?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

    說完這句話,作者就說要寫書記錄自己無用庸碌的一生,目的就是要讓這些有見識的女子傳世。聯絡上下文,其實不難看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句感嘆罷了。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很慚愧、追悔莫及,但又已經於事無補——所以,接下去就說只能寫書了。

    嘗試把上面這一小段整體翻譯一下,可以看得更明白:

    作者……自己又說:“今天的我,風塵僕僕,一事無成,忽然想起當年自己認識的那些女生,一一仔細分析比較,就覺得她們的行為舉止、眼光見識,那水準都遠在我之上啊!為什麼我堂堂男兒,竟然比不上那些“女流之輩”呢?想到這裡,我慚愧不已,但後悔也沒用了,真的是無可奈何,一種巨大的無力感籠罩著,這如坐針氈的一天啊!”

    大概就是說,作者某天忽然回憶往事,想起那些明秀女孩兒以及不可挽回的一切,產生了巨大的無力和悲愴感。這一天因為有這些想法的產生,就變得很難熬了。到底是怎樣的想法呢?其實就是一邊慚愧不已、追悔莫及,一邊又知道事過境遷,已經沒有後悔藥可吃,所以歸根結底還是隻能“大無可如何”,深深的無能為力、無可奈何感。

    基於這樣的理解,這句話要直譯的話,我覺得應該是這樣:

    這真是讓人相當慚愧,但是追悔也沒用的,讓人感到巨大的無可奈何感的一天啊!

    前面有答主說“之大”可能是多餘的,我倒覺得這句話裡“之日”才可能是多餘的。因為我把它理解為“這一天”,很辛苦地放進句子中,依然覺得很牽強。假如沒有這兩個字,那就順多了,這樣翻譯就行;

    這真是讓人相當慚愧,但是追悔也沒用,徒擁深深的無力感啊!

    句意大概理解了,斷句也就容易了。這句話我想這樣斷句是合適的:

    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

  • 6 # 博學天空e

    我的斷解是: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後悔也是沒有益處的呀,人世間的事都是無可奈何日子啊!)

    2022、10、9 於鼓山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活一輩子,為了追求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