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逆流的魚L

    年號是中國獨創並且傳到東亞其他國家的一種紀年方法。

    中國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的建元,此後形成制度,一直沿用到帝制結束。

    不論哪個朝代,哪個皇帝,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改元,要把年號改成自己的,因為這象徵著開始了自己的統治,而且為了表示對老皇帝得尊重,一般會在登基後的第二年改年號,頭一年還留給老皇帝。年號制度還關係到皇帝的正統問題,如果繼位就改元,或者使用別人的年號,往往被視為繼位非法或者臣服的象徵。

    漢武帝開創年號制度後,並沒有規定年號的使用多少,因此一個皇帝可以使用多個年號,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稱為“改元”,以圖順利,合法。

    明清以前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到了明清基本上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和皇太極。

    年號的制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皇帝自擬,比如漢武帝繼位後親自擬訂的建元等年號;另一種是禮部或者翰林院內閣挑選古籍等方式挑選幾個,由大臣商量後遞交皇帝親自裁決。比如崇禎帝繼位後,內閣擬訂乾聖、興福、鹹嘉、崇貞四個年號(另一種說法永昌、紹慶、鹹嘉、崇貞四個年號),崇禎帝選擇了崇貞,並改為崇禎。

    因為年號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和皇帝正統的標誌,一般選擇代表吉祥的好聽的字,一般以兩個字為標準,也有三到四個字以上的但是少數,因此古代年號寓意深刻,且富有內涵,例如康熙,康為安寧,熙為興盛,加在一起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

    一般年號都是獨有的,但是因為因為中國歷史悠久,皇帝眾多,年號更多,難保不會有重合的,但是一般重合的會相隔很久,例如,漢光武帝的建武,和西晉惠帝的建武就相差兩百多年但是即使這樣皇帝也不希望自己的年號和別人重合。北宋時,宋太祖趙匡胤更改年號,宰相趙普等人擬定年號“乾德”。趙匡胤很滿意,並且歷史上沒有這個年號。

    可是三年後,趙匡胤在宮中發現一面銅鏡,背後刻著“乾德四年制”。趙匡胤大吃一驚,自己才用了三年乾德年號,怎麼會出現乾德四年制造的銅鏡,難道穿越了?

    在調查後發現,不是穿越,也不是製作失誤,這面銅鏡確實是乾德四年制作的,只不過不是北宋的作坊製作的。而是前蜀製作的。

    前蜀是五代十國四川的一個割據政權。亡國皇帝名叫王衍,他最後一個年號就是乾德,後來前蜀滅亡後,後蜀建立,北宋滅亡後蜀,這面銅鏡作為戰利品被送去宮中。

    趙匡胤很生氣,沒想到自己千挑萬選的獨一無二的年號居然是人家用過的還是個亡國年號,太晦氣了,這幫文臣是幹什麼吃的,於是由此感嘆:“宰相須用讀書人!”

    中國最後一個公認的年號是清朝的宣統,此後中國隨著帝制終結,年號制度被廢棄,到是日本至今保留年號。

  • 2 # 一依音樂

    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年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由君主發起。漢武帝劉徹劉徹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繼位者仍使用當前年號,新年後改元。如永樂二十二年七月駕崩,八月朱高熾登基,以明年為洪熙元年。 年號制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號為“令和”。

    那為什麼皇帝登基要改年號呢?我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

    一、新皇登基改年號是主要原因,年號是統治者的意願,寓意新君新氣象,一般是期望國泰民安,統治永固。

    二、年號有紀念意義,為紀念某個特定的大事件,比如期待邊關無戰事,國泰民安,漢元帝改年號:竟寧。黃巾軍被平定,漢靈帝劉宏改年號為“中平”。

    三、有時候統治者為了社會的穩定長治久安,也會更改年號,比如武則天就曾經大佛的腳印特別有意義,然後改年號:大足。然後會特赦天下。

  • 3 # 歷史遨遊

    首先,年號的主要作用是表示紀年,而新皇帝的登基“改元”,則表示一個新的開始。

    一個新的皇帝登基,必須要有一個新的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

    在古代皇權至上的年代,任何和皇家有關的事情都被稱為大事。所以說年號不光只是一個名字,也不單單是一個新的開始,它是政權的自我更新的一個啟示,也代表一個新朝廷的變更的一個決心。

    有點和現在一個專案的代號相似,古人講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做重大決定之時都會有一番說辭,用以配合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

    年號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自此便形成了年號制度,用以表示紀年。作為創始人的漢武帝,也是比較任性,在位期間改了11個年號。

    自此之後,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少則一個,遇到大事多的,年號更是多達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而武則天也有著改年號癖好,在位21年擁有18個年號。

    難怪柏楊在《中國人史綱》裡說,中國的年號走火入魔,除了表示紀年的主要功能外,另外還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一個新政權興起,或者一個新帝王登基,或發生一件自以為很大的喜慶以及什麼理由都沒有隻是興之所至,都弄出一個新的年號。

    時間來到明清,還是朱元璋實在,覺的年號改來改去,太過麻煩,採用一世一元制,除復辟政變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這樣看起來就舒服多了。

    如果你研究過古代皇帝的稱呼,就會發現我們對皇帝的稱呼一般是三種: 諡號、廟號和年號,總結下來大約就是:

    秦朝:秦N世(如秦始皇)

    漢朝——隋朝:朝代名+諡號+帝(如漢武帝)

    唐朝——元朝:朝代名+廟號(如唐玄宗)

    明清:年號+帝(如永樂帝)

    是不是就一目瞭然了,說的再多,諡號也好,年號也罷,只是個稱謂而已。

    你看都要2021年了,他日本還是“令和時代”,這些都是我們老祖宗玩膩的而已。

  • 4 # 歷史影視小迷弟

    說到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就需要先了解一下年號了。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帝王用於紀念的一種名號。如我們經常說的“康熙”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在紀年時便是年號加多少年,如康熙元年,康熙六十一年等。

    北宋皇帝年號

    最早使用年號的皇帝

    最早使用年號紀年的皇帝是漢武帝劉徹,在他之前的帝王都沒有年號,一般都是帝王號加年份,如周平王四十九年。漢武帝於公元前140年繼位,這一年稱為建元元年。但也有一種說法是年號起源於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或元鼎三年(前114年),在這之前的年號都是追定的。但是不管年號始於哪一年,反正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

    年號的選定

    年號的選定一般都會選擇表示吉利祥瑞的字面,大多是兩個字,如朱元璋的年號洪武,朱棣的年號永樂;也有選擇四個字的,如武則天的天冊萬歲,宋太宗的太平興國等;個別還有使用六個字的,如西夏惠帝趙秉常用的天賜禮盛國慶。但是字數太多稱呼起來也不太方便,所以大多數的年號還是兩個字。

    改元

    皇帝改變年號稱改元,新皇登基時,新朝新氣象,為了表示與前朝不同,也含有除舊佈新之意,所以新皇登基後都會改變年號,一般是新皇登基的第二年成為某某元年,如公元1722年是康熙六十一年,這一年康熙駕崩,雍正繼位,但是第二年才是雍正元年。1722年雍正登基後仍然使用“康熙”這個年號。但是除了皇帝登基需要改變年號外,以下幾種情況也會改元:

    (一)自然界發生了某種自然現象。如公元前134年,出現彗星,漢武帝就在這一年改年號為“元光”。

    (二)根據帝王的活動事蹟。如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帶領群臣在郊外狩獵時,得一角獸,原來從未見過這種野獸,感到很吉祥,於是這年就改年號為“元狩”。

    (三)對皇帝歌功頌德。如如唐代的武則天,在位二十年,改了17個年號,什麼“天授”“如意”“長壽”“萬歲通天”等等。

    (四)為了紀念某件大事,如公元656年,唐中宗李顯出生,這一年便改年後為“顯慶”。

    光緒通寶

    只得一提的是,在明朝之前,皇帝更改年後的次數非常頻繁,往往一個皇帝使用多個年號,如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一共使用過永徽、顯慶等14個年號。明朝朱元璋繼位後規定每個皇帝只能使用一個年號,清承明制也是一個皇帝使用一個年號,所以我們稱呼明清皇帝有時候就稱呼他們的年號,如稱呼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棣為永樂皇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各有一位皇帝有兩個年號。明朝時明英宗朱祁鎮,他先後兩次為帝,使用的年號分別是“正統”和“天順”。清朝的皇太極在是大金大汗時的年號是“天聰”,是大清皇帝時的年號是“崇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部分男性愛喝茶葉,而女性基本上都不喝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