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7
回覆列表
  • 1 # 逆流的魚L

    劉禪的名字和和佛教有什麼關係。劉備壓根就不信佛教,否則就不會投身到漢末群雄爭奪天下的戰鬥中了。

    劉禪的名字暴露了劉備的野心,就是奪取天下,自己當皇帝。

    為什麼呢?因為劉禪的名字和劉備的義子劉封的名字合在一起,就是封禪。而封禪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那是皇帝才能乾的事。

    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

    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只有去泰山去祭過天帝,然後在泰山下的梁父等小山上闢場祭地,才算受命於天地

    。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中國古代皇帝眾多,多達幾百人,但是能夠去泰山封禪的皇帝只有區區六位,一個皇帝如果自己功績德行不夠,去封禪不到得不到擁護,反而會受到恥笑。宋真宗前往泰山封禪被人恥笑了幾百年,以至於後世再也沒有皇帝去封禪。

    劉備給兒子取名封禪,就是希望自己當皇帝,並且做一個名垂青史的皇帝,將來封禪泰山。

  • 2 # 俚言雜談

    您望文生義了。建議您讀出聲來,就不至於錯得這麼離譜。劉備的兒子劉禪(音善)的禪,與佛教禪宗的禪(音饞),音、義均不同。

    (劉禪的名聲不佳,被譏諷為扶不起的阿斗)

    劉禪的名聲不佳,被譏諷為扶不起的阿斗。至於,真實的他,是不是長得胖胖呼呼,顯得傻啦吧唧呢?這倒未必。魏滅蜀之後,劉禪束手就擒,被封為安樂公,食邑萬戶,也算是可以苟且偷生、頤養天年了。

    此處樂,不思蜀,是不是顯得有點不要臉呢?其實,要命還是要臉,這是個艱難的選擇。劉禪的禪,是所謂自願讓位與德高望重的明君的意思,即古語中的禪讓。劉禪的字為公嗣,有公眾推舉擁戴之意。可見,當初,劉禪他爸劉備,還是頗具點野心的。

    只不過,形勢比人強,胳膊畢竟擰不過大腿兒。換句話說,即使劉禪他心裡不想讓位,人家也不答應呀。可見,禪讓也好,公嗣也罷,無非是在虛情假意之間,維持著最起碼的體面。

    (六祖慧能,對禪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佛教禪宗的禪的說法,起源於唐代,那時,劉禪早就作古了。禪宗的禪,有心中默想之意。佛教,包括其流派之一禪宗,均來自印度。禪字,是在翻譯印度佛教經典時,採用的既有的漢字而已,與之前的禪讓的禪,音、義均起了根本性的變化。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佛法的法,與早年間的法家的法不是一回事,卻與道教的道的意思相近;再比如,佛教的寺,原意並不是宗教寺廟,而是官府衙門的一種,比如鴻臚寺。

    (現如今,坐禪之意的普遍性,早已超越了禪讓之意)

    現如今,坐禪之意的普遍性,早已超越了禪讓之意,這代表著文化的進步。這一點很好理解,一看見這個禪字,您先想到打坐靜思,還是先想到那位樂不思蜀的庸人呢?

    佛教,或者禪宗,屬不屬於國學?當然屬於。理由是,雖然,佛教以及禪宗起源於印度,不過,自從六祖慧能將禪宗發揚光大之後,禪宗哲學,已經深入到了中華民族的內心深處,並且,無時不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

    劉禪的禪,與禪宗的禪,前者已沒落,後者卻早已開枝散葉了。所以說,文化的演進,就像一汪活水,腐朽的被先進的取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最後,我們還是再體會一下六祖慧能的這個著名的偈子中的禪意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3 # 風雨同露

    劉備並非佛教徒,取名劉禪用意是為“帝王之意”,“禪”字寓意禪讓的意思,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管誰稱帝都要禪讓於漢室,中興漢室、復興漢室之意,薪火相傳、綿延不絕,這就是取名“劉禪”的最終意義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人為什麼總是焦慮?是不甘心?慾望太多?或者是精神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