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贏家笑到最後

    清軍只能走山海關嗎?英宗時期,蒙古也先大軍是如何打到北京城下的?朱由檢死後,明朝已經內部分裂了,南方的那些藩王的會不會各自為政? 大順軍,大西軍,明軍,再次混戰,直到打出一個新的王朝,估計還要再等幾十年。如果滿清沒入關,準噶爾的葛爾丹部會不會統一草原?滿清在沒有火炮的情況下,會不會打贏雅克薩之戰?如果輸了,老毛子會不會直接打到黑龍江以南?或者直接吞掉整個東北。

  • 2 # 食堂開講

    題主問題其實風馬牛不相及,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和近代日本侵略中國沒有一點關係。

    這個問題就好比,如果丘處機沒有經過牛家村系列。

    明朝滅亡是在1644年,近代中國被列強開啟國門是1840年,相差近兩百年;

    而近代日本首次侵略中國是1894年,相差250年。

    兩百多年的事,跟吳三桂有什麼關係?跟明朝滅亡有什麼關係?

    真要這麼問,還不如問如果沒有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唐朝是不是會一直強盛。

    這還更靠譜些,畢竟唐朝好歹也是中國古代巔峰,漢唐之盛時期中國的世界地位,遠不是明朝時期的中國能比的。

    我知道題主是在問沒有吳三桂投降清朝,是不是就能避免清朝入主中原,延續明朝統治,從而避免近代中國百年屈辱被列強各種凌辱。

    實際上,題主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明朝已經滅亡了。

    題主肯定忽略了李自成大順政權,在吳三桂投降清朝之前,他一直在為明朝效忠。

    可明朝已經在清朝和李自成內外夾擊下滅亡了。吳三桂投降清朝導致的不是明朝滅亡,而是李自成大順政權被清朝滅亡。

    就算吳三桂沒有投降清朝,從而導致清朝沒有入主中原,明朝也沒了,統治近代中國的可能是大順政權或者其他政權。

    總之,在吳三桂投降清朝之前,明朝已經完犢子了。之後能統治中國的不再是明朝,而是清朝或者被題主華麗麗忽視的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或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第二,如果明朝處於近代也打不贏世界列強

    確實,近代中國百年屈辱,清朝責任非常大,清朝統治,腐朽無能,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洗刷的,近代清政府被徹底釘在了恥辱柱上。

    可是,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近代中國的落後,不是清朝統治者一個人的落後,而是整個近代中國的落後。

    當歐洲進入近代史的時候,中國正好處於明朝統治時期,中國已經開始全方面落後歐洲了

    思想上來說

    歐洲文藝復興標誌時間,有的學者認為是1401年,換成中國紀年是明朝建文三年。

    呃,如果以但丁的《神曲》為標誌的話更早,但丁是在1300年左右寫的《神曲》,換成中國紀年是元朝大德四年。

    如果以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完成《阿非利加》為標誌,那是在1342年,換成中國紀年是元朝至正二年。

    也就是說,當明朝正在加強封建思想統治的,歐洲的文藝復興已經開始如火如荼的進行。

    經濟上來說

    1487年迪亞士發現了好望角,發現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線,換成中國紀年是明朝成化二十三年;

    1492年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換成中國紀年是明朝弘治五年。

    而新航路的開闢促使了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讓歐洲殖民地,遍佈美洲、非洲、亞洲,歐洲人的勢力已經到達了臺灣、澳門,而明朝還把歐洲當番邦小國看呢。

    政治上來說。

    歐洲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已經於1566年爆發,並於1609年取得成功,對應中國紀年分別是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和萬曆三十七年。

    而英國更厲害,1534年,英國通過了《至尊法案》,進行宗教改革;1563年,英國通過了《三十九條信綱》,穩固宗教改革的成功;1640年,又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換成中國紀年是分別是,明朝嘉靖十三年,嘉靖四十二年,崇禎十三年。

    也就是說,當歐洲在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時候,明朝還在進行封建君主專制呢。

    自然科學上來說。

    1543年哥白尼正式發表《天體執行論》提出日心說,這成為歐洲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標誌,換成中國紀年是嘉靖二十二年。

    1632年,伽利略發表《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愛因斯坦稱讚伽利略為“他成了近代物理學之父——實際上,也是整個近代科學之父。”

    這一年,換成中國紀年是崇禎五年。

    也就是說,在明朝時期,歐洲已經開始在進行自然科學革命,並在明朝滅亡後不久完成了自然科學體系。

    早在明朝時期,中國科學技術水平已經被歐洲甩在了身後,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明朝用的最先進的火器,都來自歐洲。

    總而言之,明朝時期,中國已經全方面落後歐洲。

    明朝時期,歐洲列強之所以沒有開啟中國國門,不是明朝有多厲害,而是歐洲列強輸出能力不夠,只能殖民到東南亞地區,印度地區,還不能直接進入中國大陸。

    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繼續發展,自然科學水平技術繼續提升,已經全面落後的中國,不可避免的要遭遇降維打擊。

    中國唯一避免捱打的可能就是,在歐洲列強輸出能力加強到可以打擊中國之前,儘早的向歐洲學習,改革政治體制,發展自然科學。

    可明朝能做到嗎?這個可能性比我現在開始要超越王大少爺大不了多少。

    事實上,明朝在這方面做得極差極差。

    先進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就不說了,明朝皇帝除非亡國,都不會進行改變;

    發展自然科學也不說了,這玩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當中國知識分子都在研究四書五經,致力於科舉,視自然科學為奇淫技巧時,這個永遠也別想發展起來。

    其他也不比了,就簡單說說直接關乎軍事能力的——火器

    火器當時主要有火槍和火炮,先來看火槍。

    明朝時期,明朝的火器還在元帝國的水平上龜速爬行的時候,歐洲的火器製造與使用已經開始飛躍。

    實際上明軍在火器研發上一直乏善可陳,明朝對火器的管控極其嚴格,不僅嚴厲禁止民間持有和研發火器,甚至連地方政府自制火器都是絕對禁止的,火器研發、製造和配發由朝廷統一組織和調配,

    從永樂年間到正德年間的一百多年裡,明朝火器幾乎沒有任何改進,還是拿著原始的“三眼神銃”去跟蒙古人打來打去。

    殊不知這種東西在西歐早已被淘汰多年了,在15世紀早期,歐洲已經開始出現了作為火繩槍早期雛形的“蛇杆式火銃”,開始了從火門槍到火繩槍的技術換代。

    相比火門槍,火繩槍,發射更為可靠,射程和威力均大大提高,且更便於訓練熟練射手。

    這直接導致弓弩在歐洲軍隊中退出歷史舞臺,而明朝還一直把弓弩當寶。

    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義大利戰爭中,西班牙軍隊已經開始全面換裝火繩槍。此時明朝火槍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了。

    既然落後,也就不要希望明朝能怎麼發展了,仿製你會吧?

    嘉靖元年(1522年),明軍在廣東沿海的西草灣一帶繳獲了兩艘為非作歹的葡萄牙船,接觸到了先進的火繩槍,但沒有立即進行仿製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朝沿海駐軍又在雙嶼島之戰中擊敗了一股海盜,在戰利品中同時發現了日本人與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繩槍。

    明軍驚訝的發現日本倭寇的槍械比葡萄牙人的更加精良,比自己手上的燒火棍更是好了不知多少。

    是的,你沒看錯,明朝時期,明軍的火器連日本倭寇都不如。

    一直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朝才開始仿製成功,時間用了30多年。

    作為明軍主力的九邊守備與京營,長期還是死抱著三眼神銃不放,就是不肯用新型的火繩槍。

    於是當歐洲用著最先進的火繩槍,並且冷熱兵器之比已經快要接近1:1時,明軍精銳的九邊部隊,其裝備的火繩槍在只佔全部單兵火器的五分之一不到,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滅亡。

    再來看火炮。

    火炮差距更大,早在14世紀末期,歐洲已經開始鑄造可發射數十磅重石彈的火炮,甚至還發明出了馬匹拖曳式火炮,極大地增強了火炮的伴隨支援能力。

    15世紀,歐洲的火炮在火藥上完成了顆粒狀發射藥對粉末狀發射藥的技術換代。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圍攻戰,甚至連奧斯曼帝國都用上了炮身長度5米多、戰鬥全重約17噸、發射出去的石彈重1500磅的“烏爾班巨炮”,成功轟塌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

    同年,在英法百年戰爭的關鍵性戰役卡斯蒂永之戰中,法蘭西王軍更是動用了三百多門加農炮和射石炮。

    而此時明朝用的還是亂七八糟的土炮。

    16世紀初(弘治末年至正德初年)明朝發現了歐洲最先進的新式火器佛朗機炮。

    一直到要到嘉靖元年(1522年),明朝才正式獲得這種炮,並於兩年後在北京仿製成功。

    火炮的仿製至少也用了20多年。

    更扯的是,當歐洲的火器正在隨著自然科學與應用技術的進步而有序發展時,明朝的火器製造則走上了“腦洞大開”式的發展道路。

    什麼“火龍出水”、“神火飛鴉”、“一窩蜂”等“新概念火器”一股腦的出來,看著挺威風,實際全都中看不中用。

    對此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就予以了全面否定:

    “以上之外,有火磚,一窩鋒,地雷,千里炮,神槍等,百十名色,皆不切於守戰,故不備,今皆一切禁之。”

    然而,就算是這樣,就算戚繼光發話了,也沒用。

    一直到明朝在關外被女真人打得節節敗退,明朝才重回正軌,這才繼續搞“技術引進”,繼續開始抄作業。

    而後在徐光啟主持下,透過葡萄牙傳教士的幫忙,先後在泰昌元年(1620)和天啟元年(1621),派人從葡萄牙佔據的澳門弄到了30門新型火炮。

    這30門火炮中,19門留在京師,11門送往寧遠城,這就是在寧遠之戰中“一炮糜爛數十里”的紅夷大炮。

    但是,這種被明朝當做神器的紅夷大炮在歐洲軍隊中僅僅是以英軍的艦載18磅長炮為標準制造的,只能算中型炮。

    簡單來說,明朝仿製的火槍、火炮,在歐洲已經是比較落後的裝備了,就這,明朝抄作業都不認真,瞎抄一通。

    當歐洲火器發展日新月異,明朝和歐洲的差距越來越大。

    到了後來明朝的火器水平不僅遠遠落後於西方,甚至連自己的對手女真人也比不過了。

    明朝連抄作業都抄不過女真人。

    實際上吧,明朝別說打贏歐洲列強了,明朝在對付清朝入關時期的表現也是不堪入目。

    清朝自皇太極繼位後,開始對明朝實行伐木戰術,不停的入關攻打明朝,掠奪明朝人口、財富,給明朝放血。

    第一次:崇禎二年(1629年,天聰三年),皇太極率兵繞過寧錦防線,從喜峰口進入關。

    三路大軍會師於遵化城下,勢如破竹的逼近京師重地,隨後帶著掠奪的大量人畜輕鬆撤退。

    此次入關除了豐富的繳獲,還斬殺、俘獲多名明朝武將官員,袁崇煥就是因為這次入關被崇禎冤殺。

    第二次:崇禎七年(1634年,天聰八年),皇太極統兵九萬,繞道內蒙從長城北部獨石口、得勝堡、龍門口、尚方堡等地入邊。

    此次皇太極突襲宣府、大同地區,攻克多個州縣,然後又是輕鬆的撤退,明朝沒有將領全都嚇得不敢出戰,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分率兵馬船炮投降了皇太極。

    第三次:皇太極命令阿濟格統率八萬大軍,分三路再次從獨石口入關並會師於京畿延慶州,蹂躪了各地一遍後,從容不迫的從冷口出關。第四次:崇禎十一年(1638年,崇德三年)皇太極命多爾袞、嶽託分兩路徵明。嶽託從密雲北邊牆子嶺,毀壞長城,破邊牆入邊。多爾袞統軍於青山關毀邊牆而入,兩軍會師通州,繞過北京,至涿州,兵分八路向西前進,一路順太行山,一路沿運河,六路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並進。

    第五次:崇禎十五年(1642年,崇德七年),命阿巴泰貝勒統兵十萬徵明,掠奪人畜財物,消耗明的國力。清軍入邊縱橫直隸、山東,俘獲人畜九十二萬。

    清朝五次入關,明朝將士官吏,大多膽怯畏戰,閉城不出,或待清軍歸時,尾隨相“送”,腐朽衰弱,不堪一擊。

    指望這樣的明朝能擋住近代歐洲列強?我們還是聊聊國足奪得世界盃冠軍的問題吧。

  • 3 # 普天藍

    你應該是歷史沒有學好才會問這樣的問題吧?

    吳三桂放不放清軍入關和幾百年後日本侵華不侵華有半毛錢關係!話說兩頭,吳三桂為啥放滿清入關?那是為了對付李自成,吳三桂為啥要對付李自成?那原因可就多了,或許吳三桂是為了愛妾陳圓圓怒髮衝冠為紅顏,或許吳三桂不想投降打心底裡就瞧不起農民軍起家的李自成,也或許是吳三桂手裡有兵想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反正就是跟李自成在山海關幹了起來,結果一打發現吳三桂手裡的3萬關寧鐵騎幹不過十萬李自成的農民軍。吳三桂索性開啟山海關大門放滿清6萬大軍進關徹底打亂李自成農民軍的陣腳,李自成是西北狼出身哪裡是滿清兵東北虎的對手,打一路敗一路,一直敗退回西北,最後兵敗身亡湖北九龍山。至於李自成的副將劉宗敏,也就是打鐵出生調戲陳圓圓坑了李自成那個坑貨,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到底是個啥結局,但是據說是被滿清活捉送到吳三桂面前活剮凌遲處死了。以上大概就是吳三桂的經歷,至於你說吳三桂為啥不全心全力效忠大明朝,我只能說崇禎根本沒有那個能力管住吳三桂這些武將,明朝崇禎末年已經是無可救藥了,其實農民軍李自成手下這些人大多本身就是大明朝的官兵出生。既然是官軍為啥會投農民軍?還不是缺錢,日子沒法過了。崇禎根本解決不了底層人民生活吃飯問題,他只關心的是自己的手裡權利能不能保住。結果李自成帶領農民軍打進紫禁城後,一切都沒得救了,只得吊死在紫禁城後面的景山上。那地方我還去看過,崇禎死之前連山都懶得上,直接吊死在景山東面那個小角落裡。

    下面再說說日軍侵華那段歷史,這都是滿清後期造的孽。要說問題源頭第一是慈禧,第二是李鴻章。慈禧內鬥方面確實有點本事,將權利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但是外斗方面就是外行,因為啥都不懂怎麼外鬥?慈禧甚至問別人英國在哪裡?李鴻章雖然比慈禧強點,但是能力也不夠,調教出的北洋水師拿出來擺擺樣子還可以,但是一開戰馬上就露餡,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竟然是個陸軍騎兵將領出生,雖然不怕死但是把海戰當陸戰打,一艦當先衝在最前面,結果第一個受傷導致整個水師失去指揮,各艦隻能各自為戰胡亂打。滿清唯一的一個還有點能力的人曾國藩已經在開戰前二十多年前就已經去世了,他在或許滿清並不會敗的那麼慘!

    以上就是所有歷史經過,我們讀歷史並不簡單是為了看故事,而是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只有不斷地反思總結教訓才能進步,在未來的道路上不會重複出現歷史上不該犯的錯誤!

  • 4 # 擦眼看世道

    主要看日本是否有野心,是否想替代中國做亞洲第一,只要日本想做亞洲第一就必然打壓原本第一的中國,即便明知道中國強大也一樣會動武,就像照樣攻打美國和沙俄一樣,雖然打沙俄是慘勝、打美國是慘敗,不過事實證明日本還是打了。

  • 5 # 肉餡小菜包

    不投降,吳三桂面臨李自成和清軍的兩面夾擊,清軍有山海關抵擋,李自成方面則無險可守。揹包餃子的結果就是,要麼被李自成滅,要麼被清軍滅。要麼投降李自成,要麼投降清軍。從當時吳三桂的角度,自然是清朝有前途,李自成是叛軍,道義上投降叛軍對名聲不好,投降清軍自然還能打著合作名義,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從最後的結局也證明了吳三桂的選擇是對的。至於日軍侵華,兩者並無關聯。

  • 6 # 洪雁紛菲

    什麼狗屁邏輯?吳三桂還能和日軍侵華聯絡上?不要以為總清朝誤我華夏,日本對中國的垂涎歷來已久,明朝時期就已經倭寇侵擾不斷,侵略北韓。就算沒有晚清末期的腐敗貧弱。日本也是早晚對中國開戰的。因為明朝和清朝一樣,對外禁海,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自以為大。處處天國大國自居,視國外各國如蠻夷。落後也是早晚的。結局比清朝也強不了多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明知道自己成為不了少數人,為什麼還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