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一農夫
-
2 # 老了愛念舊
第一,這句詩是為了杜甫表達對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不滿,對貧困百姓的同情。更是哀嘆自己貧困的流浪生活。
第二,朱門酒肉臭的“臭”,不是通常意義的味道臭,更不是說大戶酒肉吃不了都餿了。而是讀xiu,發音是“嗅”,意思也是嗅。詩裡的意思是鼻子裡能聞到大戶人家酒肉的味道。因為肉可以臭,酒永遠也臭不了。
第三,之所以說凍死骨,不說餓死骨。我的理解,人有餓死的,也有凍死的。但凡是凍死的全都是凍餓而死的。如果人吃飽喝足,是不容易被凍死的。就像所有的聾啞人,必然有耳聾一樣。你不可能管聾啞人叫聾子,只會稱呼其啞巴。所以說是凍死骨更貼切。
-
3 # 悠悠芳草心
有人說杜甫的詩很寫實,特別富有時代性。他悲天憫人,憂國憂民。他用他包含真情的文筆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句。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杜甫從心底流淌出來的血淚控訴。公元755年,杜甫得了個小官,他去看望在奉先縣的妻兒。將進家門,從裡面卻傳出悲痛欲絕的哭聲。原來,他的小兒子凍餓而死了。杜甫悲從心來,想起路過華清宮裡面傳出來的音樂,再聯絡到他一路上的見聞,杜甫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詩。裡面就有這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問題來了,杜甫為什麼寫路有凍死骨而不是餓死骨呢?我認為是杜甫刻意為之。
先看上一句:朱門酒肉臭。朱門指的是富貴人家。有錢有勢的人家酒肉酒肉都臭了。酒肉是香的啊,怎麼會臭了?
臭,讀音是xiu,也讀chou。在這首詩裡,xiu不是chou。富貴人家傭人很多,就是酒肉再多即便是發臭了也會被及時清理掉。所以臭應該指的是濃烈的香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富貴人家裡傳出濃烈的酒肉香氣。
為什麼香氣濃烈?是因為酒肉太多了,吃不完的酒肉。
下句:路有凍死骨。路上有凍死的屍骨。一門之隔,幾步之遙卻有凍死的屍骨。
為什麼寫的是凍死呢?
無家可歸。身上不僅穿的單薄 ,而且無家可歸。如果有家,即便是在冷也應該在家裡,在找不到吃的情況下也應該回到家裡。蓋上棉被也不至於凍死。
更全面上句寫的是酒肉臭,酒肉是吃的喝的,那麼下句應該寫穿的。窮人既沒有吃的,又沒有穿的,還無家可歸。這樣寫更能全面的反映無家可歸的人的悲慘,是凍餓而死的。如果寫餓死骨顯然寫的不全面。
綜上所述,杜甫之所以寫路有凍死骨更能表現餓殍遍野的悲慘景象,透過強烈的對比,把封建社會的黑暗揭露的淋漓盡致。 -
4 # 蔣新國
“朱門酒肉臭”說的是飢飽問題,“路有凍死骨”說的是冷暖問題。乍一看,句意的確不相稱。
那杜甫為什麼不寫“餓死骨”,非寫“凍死骨”呢?
清代趙翼在《甌北詩話》裡對杜甫有這樣的評語:
蓋其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杜甫)必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故深人無淺語。
杜甫素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寫詩精神。作為“詩聖”,杜甫難道連這點常識都不知道?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體現出的是一種雙關語境。“酒肉臭”是驕奢淫逸的象徵,“凍死骨”則是飢寒交迫的代名詞。一句“吃”一句“穿”,對比更寬泛,語境更深遠。
“酒肉臭”不可能只代表家裡食物豐富,“凍死骨”也不可能只因缺少衣物。
如果非要說“朱門裡只是酒肉食物多,路人確因缺乏衣物而凍死”,兩者沒有相稱關係,那杜甫不會要求富人拿出幾塊肉給窮人擋風遮寒。
可你覺得這個路人每天酒足飯飽,就因買不起衣服凍死了,這種機率有多大?
詩歌的靈魂是意境,絕不是逐字逐句的去刨根問底。
“餓死骨”語氣平緩,“凍死骨”語氣激昂。詩詞不僅講究平仄對仗,更注重音韻的語氣。“凍”字是後鼻音,洪亮渾厚,比前鼻音“餓”字表達出來的效果更強烈。
從這一點上就能體現出杜甫的精益求精:別人不過說到七八分,他必說到十分,甚至十二三分。
這首《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創作背景是:
天寶五年,杜甫懷揣夢想趕赴長安,準備大展宏圖。不料屢屢受挫,無奈之下,只得返往奉先妻子寄居之處……從自己的壯志未酬到民間百姓的疾苦,杜甫感觸尤深。
天寶十四年,杜甫終於奮筆寫下了這首傳世之作。其激憤情懷可想而知,不用“餓死骨”而選擇“凍死骨”想必是詩人深思熟慮,斟酌萬千才決定的。
彼情彼景不是我們所能體會到的……
更可笑的是,關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還有人建議改作“朱門裘皮爛,路有凍死骨”,甚至還有人指出,路人冷的都凍死了,酒肉怎麼能臭……
凡此種種。流傳千古的詩詞精典,歷代從無這樣的牛角質疑。我們確不斷創造性的發問,是“詩仙”“詩聖”愚鈍,還是我們自作聰明?
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
5 # 午夜陽光3226
在法醫學的死亡原因上,餓死與凍死是有嚴格區別的,一般來說,人即使再餓,由於求生的本能驅使,也會想方設法找能吃的東西,所以很難被直接餓死,而天氣寒冷,如果防寒衣物沒有,再加上飢餓禦寒能力下降,就會造成凍傷,行動更加不便,就很容易凍死,所以說路有凍死骨,才是符法醫學對當時社會人們死亡原因的鑑定。寫詩也要以事實為依據,更要符合科學的評斷,杜甫在這方面還是很嚴謹的。
-
6 # 楊金永先生
僅從字面理解:災荒連年,浮屍遍野,已經到了人吃人的社會啦。
(個性揚永,非邏揖思維判斷)
——中共黨員作家:yangyong國際
-
7 # 山野文香
大約是年十月至十一月間,正值唐玄宗與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避寒。杜甫也赴奉先縣看望暫時寄居在那裡的妻子,一路上看到名不聊生,到處餓殍遍地,世風日下。
此時詩人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初顯社會動亂的端倪,他敏銳的預感到天下要大亂,有感而發,寫下了500字的五言律詩。果不其言,同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造反,就發生了“安史之亂”。後人讚歎詩人的洞察力和靈敏的政治嗅覺,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現象。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開篇首句“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就說明了自己的窘迫,“長安城一介布衣書生,越活越沒出息了。”大體就是時年杜甫的真實寫照。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字面意思是:朱門(紅漆大門)指唐代官宦、富貴人家,魚肉吃不完都臭了,窮人因飢餓寒冷凍死在路旁。深刻揭示了唐朝世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還有一種解釋:富貴人家門前飄著酒肉的香味,寒風刺骨的路上躺著因飢寒而凍死的窮人。意思差不多,都是揭示唐代安史之亂前的社會差異現象。
詩人自己也飽嘗心酸。“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這個情節還是很悲催的,本來杜甫興沖沖的回家看望妻子。剛一進家門,卻是首先聽到的是嚎啕大哭聲,原來年幼的兒子因飢餓而死。我能夠將悲哀勉強達觀自遣,但是,鄰里街坊也因此嗚咽啼哭,更何況,我堂堂做父親的人,硬生生的讓兒子餓死,豈不慚愧死了。
原文欣賞: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唐代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甕,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幹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沉飲聊自適,放歌破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能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躡。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桔。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水從西下,極目高突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悉索。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既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窮有倉卒。
生當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鴻洞不可掇。
總之,從詩聖用詞的習慣來看,“凍死骨”、“餓死骨”是極具考究的,不是杜甫隨意用字。
竊以為,“凍死骨”描述的更詳細,如果飢寒交迫,沒有棉衣穿、也沒有飯吃,非得凍死不可。這就更加凸顯了唐朝安史之亂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反而,若用“餓死骨”只說明怎樣死的,但是,困苦程度不及“凍死骨”。
再者,從耐讀性,語氣上,“凍死骨”語氣乾脆肯定,不容置疑。“餓死骨”語氣平緩,不夠形象鮮明。
-
8 # 南野笑情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由於全文篇幅太長,就不再全詩抄錄,只擇其要述之: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
杜甫他老人家一大把歲數了還要憂國憂民,雖然當時已是外人稱頌的大唐盛世,實際卻是徒有虛表:國家徵收的稅銀不少,卻是一部分進了國舅的腰包,一部分給皇帝賞給了一些不該賞賜的人,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的錢卻很少.......因此,最終的結果就是——只佔了全國百分之零點零零幾的達官貴人卻擁有了99%的財富,而佔據全國99%的勞苦大眾,僅僅佔有了全國1%,甚至都不到的財富........
富人們揮金如土,夜夜笙歌,老百姓窮困潦倒,食不果腹.......
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便就是其中最經典的一句:
那高牆麗瓦的豪宅,那鮮豔欲滴的朱漆大門裡面,達官貴人們吃著肉喝著酒,那堪比頂級御廚烹飪出的肉香,那固態發酵珍藏百年佳釀的清香.......肆無忌憚的飄散而出,即使高牆大門也阻擋不住........真是羨煞神仙啊!
再看看,這朱漆大門外的大馬路上,天寒地凍,很多窮人因為沒有一口吃的,沒有一件禦寒的棉衣,而被活活凍死在門外.......
從他們死前那扒著朱門向內望的慘狀來看,生前的他們是多麼想吃到朱門內的酒肉,哪怕是一點殘羹冷炙.........
然現實就是這般殘酷.......只是相隔幾步,卻是苦樂不同的兩個世界.......
最可憐的是——
這些被凍死的窮人們即使被凍死了,餓死了,卻沒有人為他們收屍.......何等悽慘!
人間像這樣的不平事還有很多,同樣使我悲憤填胸,只是我已哽咽的不能再說出口來.......
讀者們都知道,杜甫是有名的憂民憂國平民詩聖,他一生之中作詩無數,幾乎大多數都是在抨擊社會,替勞苦大眾鳴冤疾苦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為什麼是凍死骨,而非餓死骨呢?
我認為有兩點:
一,凍即是凍餓的意思,路有凍死骨即——路上有凍死餓死的屍骨
凍已包含了餓的意思,無需累贅
詩人自所以用凍不是餓,是經過反覆推敲的
相較於餓,凍更能表現出當時詩人想要表達的意境
相較於餓,凍則更加震撼,給人在視覺上的衝擊更為的強烈
相較於餓,凍更加形象生動,更能讓讀者產生共鳴
二,在全詩的最後,有一句“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有一個飢字,與餓字相通,詩人考慮到若將凍死骨改成餓死骨,則就與後面的飢有了意思上的雷同,對整首詩的對仗與工整是不利的,思索再三,還是凍比較貼切。
-
9 # 白雲3498
杜甫的詩中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文句,是一種高超的寫實寫作技巧。只有處在貧困潦倒者的道境才能體會有如此秀美的警句從靈感中創作出來。
“朱門酒肉臭”是有貧困人家總是望著光陰好的人家,貧困的人吃不飽穿不暖。‘臭’是一種散發的氣味,從‘臭’中領略到富有與貧困。‘凍’是貧困。
-
10 # 烏秋898
杜甫的詩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中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句詩深刻反映出封建王朝貧富懸殊的鮮明對比,也反映出人世冷暖,世態炎涼的鮮明寫照。
朱門酒肉臭,這句詩說的是硃色的門(富貴人家)裡的酒肉放置久了都臭了,這也反映出了他們嬌淫奢侈的生活。
路有凍死骨,這句應說的是寒冷的冬天的路上卻有凍死的人,這說明貧苦的百姓餓死,病死,凍死在路上,沒人處理,屍體都凍僵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兩句詩是一種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讓人振驚,給人深刻的印象。
這首詩深刻描寫了統治者的腐朽,以及百姓的苦難,辛酸和
不幸,以淋漓盡致的筆墨直抵人的靈魂深處。以詠懷的方式表達作者對國家前途和百姓命運的憂慮,以及心懷天下蒼生,詩人一種愛國愛民的情懷也躍然紙上。
-
11 # 連海2020
路有凍死骨,更能說明飢寒交迫的悲慘景象,比餓死骨深刻的很多,也更襯托出了朱門的腐爛。漢語言文字的豐富是任何一種文字不能比擬的,語言文學大師們在用詞造句上的推敲功夫,那是字斟句酌,精雕細做,做的詩詞歌賦成為了文字運用的藝術精品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詩句中用推字好,還是敲字好呢?詩人賈島騎在驢上做著推敲的動作,都想得入了神,撞入大詩人韓愈的儀仗隊都不自知,當韓愈問請緣由後,兩人推敲了一番,韓愈才說還是敲字好才定了,用字的功夫下到如此了。為什麼是敲字好呢?因為是月下門,因為敲才能使裡面的人聽得見,也顯出了僧人的禮數。漢字做為象形文字,含義太深刻了,也很巧妙。如何恰入其份的表達用意,顯示了文學的修為,窮其一生也略知一二。古人用字比現代人多的多,康熙字典收錄的據說有幾萬字,現代漢語字典才幾千字,現代人用的詞彙又比古人豐富很多,這正是漢字生僻字用的越來越少的原因。字完全以一種符號存在的時代已來臨了。這並非說用字不重要了,而是我們更注重詞彙了,這是漢文字的進步。
-
12 # 大悔憶智周
這是互文,讓文字更簡煉而表達更豐富。
互文,就是上下文互相補充,加起來表達。
互文表示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裡,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互文的修辭特徵
互文的特徵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結構特徵:互省。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句前部分省去“壯士”,句後部分省去“將軍”,“將軍”與“壯士”分置,前後互相交錯補充。
二、語義特徵:互補。如:“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木蘭對著窗戶,已包含對著鏡子,“理”和“貼”兩個動作是在同一情境中進行的,譯時應將它們拼合起來。
酒肉過甚才會“臭”,沒穿的沒住的才會凍死在路上,吃穿住行都兩極分化,短短兩句詩,把當時的社會狀況概括得形象生動而又豐富全面。
只有杜甫才有這樣感同身受的刻骨銘心的體驗,並且有這樣一字千金的精煉準確的表達。
作為詩聖,杜甫的寫作富於天才和創造性,早已經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大膽創新而又不違背基本的規則,更不會有文字失誤。
這兩句詩既可以從寫作修辭手法去理解,也可以從生活常識去理解。
都酒肉臭了,衣服被褥大房屋還會少嗎,人都是凍死的了,還會有足夠的食物嗎?
所以上下兩句的意思是富人衣食有餘而窮人飢寒交迫。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杜甫一生,飽飯沒吃過幾頓,經常和窮人一道去官倉擠降價的陳米,扛著鋤頭去山裡挖黃獨、撿橡實供家人充飢,還曾開荒種地,就這樣愛子還餓死;茅屋為秋風所破,淒冷難以入睡,但只要“天下寒士”有房住,他願意他家房屋“獨破”,凍死也心甘;他死後無錢安葬,直到他孫子他才入土為安。
所以飢寒交迫的滋味他最懂,所以兩句就說到社會問題的點子上,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表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兩句勝過別人的千言萬語。
-
13 # 天明
飢寒交迫!衣衫單薄;食不果腹;住無片瓦;飢腸轆轆,凍臥街頭,還有比這更慘的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畫面感撲面而來。真實寫照!
回覆列表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兩句出自杜甫的五言長篇敘事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該詩是詩人的優秀代表作之一,寫作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初。當時是詩人在京城求官十年,剛被授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相當於八品以下的小官)不久,前往奉先縣《今陝西蒲城》探望寄居在那裡妻兒,誰知還未進門,便聽到妻子哭天嗆地的悲聲,原來他的兒子巳因凍餓而死。詩人悲痛萬分,回想到自已來時路過驪山華清宮,聽到裡面樂聲大作,原來是唐玄宗攜楊貴妃等皇親國戚們在那裡避寒,飲酒作樂。而路上卻有無數因凍餓而死的窮人遺骨,兩者形成十分強烈地反差。因此詩人用悲憤的心情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寫成"凍死骨“,而不是"餓死骨"呢?
農夫認為,這是詩人對於當時情景的真實寫照。因為當時是農曆的十月,按節氣已過了"小雪",這時的關中地區天氣已相當寒冷了。一邊是驪山華清池熱氣騰騰的景象,大魚大肉的酒宴,和尋歡作樂的笑聲,一邊卻是因凍餓而死的遺骨,兩者反差十分強烈。詩人用"凍死骨“,而不用"凍餓死骨“一是因詩句字數的限制,捨去了"餓“。另外詩人可能覺得"凍死"比“餓死“更悽慘和慘忍。就象成語用"飢寒交迫“形容窮苦,而不用"飢熱交迫"一樣的道理。
以上只是農夫個人的看法和猜測,不知網友朋友們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