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紙上的宣仔

    有可行性,但是不好用。蘇聯已經替咱們試過了。

    上個世紀60年代,蘇聯建造的用於拱衛首都莫斯科反導系統,其A35“套鞋”攔截彈上裝的就是核彈頭。該攔截彈攜帶一枚A-350熱核戰鬥部,當量可達百萬噸級,毫不客氣的說,這玩意改改程式就能當戰略武器用。很難想象當時蘇聯的想法,居然用一枚百萬噸級當量的氫彈來反敵人的氫彈,沒錯,毛子就是這麼粗暴!

    A35“套鞋”反導攔截彈,其體型接近一枚真正的洲際彈道導彈

    蘇聯進行的核彈頭

    好在A35是高空攔截模式,實驗時的引爆的高度都已經在150公里甚至300公里了,所以對大氣層內的影響不大(什麼氫彈殺傷半徑也達不到100公里以上,況且是在大氣層外)。那麼這樣一枚反導攔截彈,對洲際導彈的殺傷效果如何呢?很遺憾,談不上有多強,儘管當量在百萬噸級別,但在大氣層外,對目標彈頭的殺傷半徑不過是區區200米,還不如炸彈之父在地上的殺傷半徑。原因就是大氣層外沒有空氣,核彈的威力很難傳遞,只能用用熱輻射和強電磁脈衝。且目標有著非常高的相對速度,攔截視窗稍縱即逝。

    A-35發射系統

    核彈在大氣層外爆炸的威力會劇烈衰減,加上目標移動速度太快,殺傷半徑可能還不如炸彈之父

    所以這麼簡單粗暴的攔截方式顯然是不好用的。之所以那個年代會選擇核彈頭來攔截,主要是那個年代的防空反導武器受制於電子器件和測控技術的落後,無法做到精確和靈敏地攔截,所以對可以概略殺傷的核彈頭都有著很高程度的依賴和迷戀。比如美國,雖然沒有采用核彈頭的反導武器,但是他們也試過給防空導彈裝上千噸級的核彈頭,以用於對付蘇聯的戰略轟炸機群。蘇聯除了在反導武器上裝大當量核彈頭外,其遍佈全國乃至世界的薩姆系列防空導彈也大都可以換裝小當量的核彈頭。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反導攔截彈的精度不斷上升,以愛國者為代表的的第二代反導系統已經可以用常規戰鬥部對付彈道導彈,到了標準-3已經可以使用KKV對目標進行直接撞擊。但這樣的技術對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要求極為苛刻,紅外器件、電子器件和測控技術必須面面俱到。

    KKV戰鬥部沒有任何裝藥,靠的是用紅外視窗捕獲目標,直接一頭撞上去,難度比子彈擊中子彈還高

  • 2 # 太陽125933863

    現在可以攔截了,成功率過半,沒有達到百分之百,只是現在也採用多彈頭分導再入大氣層運載工具,難免有漏網之魚,有效爆炸也夠受的,這才是難點。

  • 3 # 星輝650

    呵呵,核彈的殺傷力是爆炸,

    而且爆炸面積極大,

    你在自家上空攔截,還加一顆?

    是不是自家上空就至少兩顆核彈空爆了?想過嗎?

    核彈攔截的難度就在於,要擊毀但不能擊爆,

    這是個難題,

    前蘇聯和俄羅斯多年來不注重搞攔截,就是基於這種認知,

    普通導彈精準目標的攔了有用,大號核彈,攔了沒啥用,還多挨一份炸,只要起爆,那就是殺傷力

  • 4 # 沙漠之湖

    這種想法理論上是有可能的,一個核爆炸在高空中的覆蓋面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洲際導彈的彈頭能夠進入核爆炸範圍內,大機率也會被引爆或者損毀,就會達到攔截的效果。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首先從技術上來分析,洲際導彈末端是指已經臨近了目標上空,處於釋放核彈頭或已經釋放核彈頭的階段,這個時候核彈頭一般都是以20多馬赫的速度進入大氣層,在這個時候幾乎沒有攔截系統敢說能夠完全攔住,美國曾經用標準3海基反導系統測試過,對單一彈頭的攔截率在90%左右,但對於多彈頭、末端可變軌彈頭的攔截效果幾乎等同於零。這種想法理論上是有可能的,一個核爆炸在高空中的覆蓋面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洲際導彈的彈頭能夠進入核爆炸範圍內,大機率也會被引爆或者損毀,就會達到攔截的效果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首先從技術上來分析,洲際導彈末端是指已經臨近了目標上空,處於釋放核彈頭或已經釋放核彈頭的階段,這個時候核彈頭一般都是以20多馬赫的速度進入大氣層,在這個時候幾乎沒有攔截系統敢說能夠完全攔住,美國曾經用標準3海基反導系統測試過,對單一彈頭的攔截率在90%左右,但對於多彈頭、末端可變軌彈頭的攔截效果幾乎等同於零。

    在看看海灣戰爭中愛國者系統對付飛毛腿導彈,對付這種彈頭彈身一體目標巨大的導彈攔截率尚且不足30%,可見對於反導來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用小型核彈頭攔截末端洲際導彈,首先運載的導彈必須要有足夠的速度和射程,火控系統能夠精準地計算到洲際導彈運載的核彈頭能夠進入到爆炸範圍內。以目前的技術來看,美國的標準系列反導系統為最好,但在末端對付現代高技術洲際導彈,還是顯得非常吃力。

    再就是以後技術上能夠解決這個攔截率的問題,但帶來的後果也是難以承受的,敵方的洲際導彈雖然沒有在目標直接爆炸,但在目標高空起爆,所帶來的核輻射和核汙染,造成的損失也是無法估料的。

    目前美軍的戰略反導系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可以攔截遠端洲際導彈的GMD攔截系統,二是用於攔截中遠端導彈的“標準-3”反導系統。前者主要部署在陸地上的發射井中,後者則部署在美軍“宙斯盾”艦上。GMD與標準-3系統採用了“動能攔截彈”,關機速度達5.5公里/小時,具備在大氣層外攔截來襲洲際導彈的能力。該系統還即時修正來襲導彈方位資訊,確保能夠精確擊中目標。

    俄軍也有一套戰略反導系統,名為A-135“阿穆爾河”反導系統。不過與美軍系統不同的是,A-135充滿著濃厚的“戰鬥民族”風格,該系統的攔截彈採用的是精度不高的熱核彈頭,爆炸當量在萬噸以上。當預警雷達系統探測到來襲的彈道導彈後,A-135系統的攔截彈便迅速發射出去,以超過10馬赫的速度飛向來襲核彈。如果攔截不成功,便會自爆產生強大的衝擊波與電磁脈衝,爆炸所形成的快中子流還能在來襲核彈頭尚未達到臨界質量時提前引發鏈式反應,可以瞬間摧毀來襲的洲際導彈。

    不過,這種攔截方式是典型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為用核彈頭引爆來襲的核彈頭,將會產生巨大的衝擊波,容易對地面人員以及建築物造成重創。加上該系統精度差,覆蓋範圍僅限於莫斯科,所以A-135系統逐漸從俄軍退役。事實證明,相比於美軍高精尖的反導系統,A-135系統只注重殺傷半徑與威力,綜合性能落後,已經不再適用於當前的作戰環境。所以,俄軍開啟了研製第二代戰略反導系統的步伐。

    在2017年,俄軍新研製的A-235反導系統進行攔截測試,攔截彈成功地擊中了假象目標。相比於A-135系統,A-235系統的計算機裝置進一步更新,命中精度提高到了釐米級。為了避免攔截過程中對己方設施造成損壞,A-235系統的攔截彈配備了數千噸的核戰鬥部,能夠在保證己方安全的情況下精確摧毀來襲導彈。

    當然,以核制核的攔截方式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不止如此),攔截彈核爆炸的衝擊波殺傷和核輻射粉塵依然會給己方帶來很大威脅,屬於特定年代技術條件不具備的無奈保命辦法。所以現在各大國的攔截手段都走向KKV(動能攔截彈)了。

  • 5 # 天地獨行5

    中子彈的主要用途就是反導,利用強中子流擊毀來襲核彈頭的引信使其成為啞彈。美國70年代末的“斯普林特”反導系統就是使用中子彈頭的反導系統。

  • 6 # 高紅權先生

    至少對於美國來說,洲際導彈的末段是可以攔截的。

    美國對於導彈末段的攔截還分為兩個層次,高空攔截由“薩德”反導系統負責,中低空攔截由“愛國者-3”導彈負責(海基末段攔截則是標準-6)

    .“薩德”反導系統包括導彈發射車、X波段雷達以及作戰管理系統組成。導彈射程300公里,攔截高度為40—180公里。

    “薩德”反導系統從1993年開始研製,經歷過多次失敗,最後在2005年終於研製成功。從2005年到現在,“薩德”共進行過14次攔截實驗,其中包括誘餌彈等高難度實驗,結果14次實驗均取得成功。

    “愛國者-3”則是陸基中低空反導系統。其前身愛國者-1早已在三十年前的海灣戰爭中大顯身手。

    愛國者-3最大攔截高度20公里,射程50公里,最大速度5馬赫。

    標準-6是海基反導系統,專門用於低段攔截,與宙斯盾系統搭配使用。標準-6在最近的10次攔截實驗中也都取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

    如今,反導的攔截技術已經突飛猛進,遠非從前可比。像愛國者-3導彈,它不再採用爆炸戰鬥部,不再依靠爆炸後的碎片來攔截敵方的導彈,而是採用了直接撞擊的方式。這表明愛國者-3的精度已經達到了相當驚人的地步。

    有了“薩德”與“愛國者-3”,以及“標準-6”,再加上陸基中段反導的“GMD”系統,海基中段反導的“標準-3”系統,美國已經初步織成了一面反導的天網。以上五套反導系統當然是可以搭配使用的。實際上美國已經用以上五套反導系統進行過五次聯合攔截實驗,成功率也是百分之百。

    因此,洲際導彈無法攔截這個命題,至少在美國已經不成立了。

  • 7 # 薩沙

    確實,美蘇都有類似的武器。

    蘇聯這種武器是A135反彈道導彈系統。

    這是一套很有創造性的反洲際導彈系統,主要防禦莫斯科。

    A135誕生於1989年,在莫斯科附近部署了7個發射基地。

    這套裝置在1995年才有俄羅斯實際啟動,開始實戰化使用。

    A135的核心是兩種攔截彈,北約的編號是蛇髮女妖和瞪羚。

    前者的射程較大,後者射程很短,他們都是約1萬噸當量的AA-84型戰術核彈頭。

    這種核彈頭爆炸以後,可以形成強烈的衝擊波,進行廣闊的面殺傷,摧毀來襲的洲際導彈。

    在90年代,還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對付洲際導彈,這種核彈頭反導也就是死馬當活馬醫了,不至於坐以待斃。

    然而,瞎子也能看出這套系統的問題。

    採用核彈防空,第一核爆後,除了中子彈以外必然會產生嚴重的核汙染。

    而且這些核爆還就是在莫斯科上空,造成的惡劣後果可想而知。

    更慘的是,敵人發射的洲際導彈,未必是核彈頭。萬一敵人僅僅是常規彈頭,你到自己用核彈將家鄉汙染了,豈不是弱智。

    第二核爆的範圍其實有限。這種1萬噸當量的核彈,還不如二戰期間投在長期的胖子,它也有2.1萬噸當量。

    而且它必須是在高空不能再中低空引爆,不然等於是炸自己。而高空的地域是非常遼闊的,是立體空間,而不是地面那種平面空間。

    這種當量的爆炸,在廣大的天空中其實摧毀不了多少顆彈頭。

    尤其無法抵抗敵人多批次,多目標的飽和攻擊。

    所以,A135完全是迫不得已的方法,以最大程度減少洲際核彈的損失而已。

    目前,俄羅斯已經廢除了老舊的A135核彈頭,而採用更為先進的中子彈頭還有常規彈頭進行反導。

  • 8 # 軍武資料庫

    這種武器叫做A35反彈道導彈系統。

    它配合著大型相控陣天波雷達實現發現來襲導彈後的攔截工作。

    由於設計目標是用一枚攔截彈攔截多枚彈頭,戰鬥民族自然而然的就用到了核彈頭。每枚攔截彈上安裝了一顆當量為600噸的核彈頭。

    發射到大氣層外引爆。這枚核彈頭並不依靠衝擊波和熱輻射來打擊對方核彈,畢竟太空中傳遞不了衝擊波,而熱輻射對來襲彈頭的那點熱量還比不上來襲彈頭穿越大氣層摩擦所產生的熱量的1%。

    用的方式其實是原子彈爆炸過程中的電磁輻射(EMP)手段燒燬來襲導彈上的電子元件。

    但由於這種武器對分導式再入器起到的作用不大,因此在投入服役後不就蘇聯就開始研製利用動能直接摧毀單一來襲彈頭的系統了,這個也就是A350系統。

    A350本身和A35區別不大。只不過是使用了更精準的飛行控制機構。讓攔截彈可以撞擊來襲彈頭。摒棄了之前核彈頭的設計。

    不過目前A35和A350在並行值班使用中,莫斯科周圍有8個A35的發射基地,大有有60沒帶有核彈頭的反彈道導彈在備戰中。等到2030年之後,這些導彈才會陸續進入除役流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輩子不買房,你會過得很舒服嗎,為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