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是。
公元1661年 正月初七日,順治帝福臨死於養心殿,遺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輔政。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這三個輔政大臣,被鰲拜搞掉的只有蘇克薩哈一人,並不是題目所說的三人。
要說皇帝或者皇太后授意鰲拜搞掉其他三個輔政大臣,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多爾袞的殷鑑不遠,豈可重蹈覆轍。但是要說皇帝或者皇太后要分化四輔臣,增加了皇室的力量,那是一定的,也是真實的歷史存在。
四人當中,索尼是順治時期朝中德高望重的元老。索尼不僅年齡最大,而且無論資歷還是能力也都不差,是首席輔臣。可也正是因為年紀大了,索尼身體一直都不太好,這就造成他經常不上朝,在朝堂上發表意見的機會並不多。
蘇克薩哈曾是多爾袞掌權時身邊的大紅人。順治登基後,在清算多爾袞的時候,蘇克薩哈有重大立功表現,進而得到順治的賞識和信任。後來就忝為四輔臣之一。
遏必隆是個和事佬,他誰也不想得罪,只想保住自己的富貴,遇事從不主動出頭。
鰲拜在皇太極駕崩之後,積極擁立皇長子豪格為帝,甚至一度與多爾袞等兄弟拔刀相向。正是因為鰲拜等人的“攪局”,才迫使多爾袞放棄稱帝,改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也就是順治皇帝,鰲拜因此也深深得罪了多爾袞。正是因為鰲拜的堅持和忠貞,順治皇帝對他大加讚賞。順治皇帝親政之後,鰲拜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重臣。
康熙剛繼位的時候年僅八歲,朝政都把持在四位輔政大臣的手中,這四位輔臣在短暫的和平相處後就開始勾心鬥角,漸漸的鰲拜佔據上風。這引起了孝莊皇太后的警覺,她要為康熙尋找可以抵抗鰲拜的勢力。
索尼和索額圖父子成為了孝莊的首選。孝莊打破了皇太極和順治的皇后均來自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這一傳統,將首輔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立為皇后。同時皇帝大婚,標誌著少年皇帝正在步入青年,其親理政事已為期不遠。
當鰲拜得知玄燁選後的結果時,竟與遏必隆一起入宮“奏阻”。孝莊皇太后走出了一步妙棋:此舉使索尼父子更加效忠皇室的同時,也使索尼同鰲拜之間出現芥蒂。
康熙五年(1666年),發生圈換土地事件。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人觸怒了鰲拜,鰲拜堅持要將三人處以極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蘇克薩哈知道自己若反對極易惹火燒身,只好沉默不語。康熙不允鰲拜所奏,但鰲拜最終竟矯旨將三人處死。這一事件說明,鰲拜在擅權亂政道路上愈走愈遠。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索尼雖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鰲拜的勢力,不過他臨死前的一個動作卻在其身後造成解決鰲拜問題的良好轉機。這年玄燁已年滿14歲,索尼上書請小皇帝遵循先帝順治14歲親政的先例,開始親政。
七月,康熙親政,加恩輔臣,仍命佐理政務。這也是孝莊特為康熙收權安排的過渡階段,以使他在實踐中逐步提高;同時也讓輔臣有個適應過程,將他們因交權而產生的失落感,減少到最低程度,從而保證此次權力交接穩妥進行。
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索尼去世後,鰲拜成為首席輔臣,遏必隆對他亦步亦趨,蘇克薩哈更加孤立。玄燁親政伊始,蘇克薩哈請求“往守先帝陵寢”。這個舉動別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蘇克薩哈已經卸任,那麼鰲拜、遏必隆兩人按理也應辭去輔政。
這一招觸及到鰲拜的要害,可鰲拜卻不想就這樣退出政治舞臺。於是鰲拜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奸詐、久蓄異志、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款罪名,提出應處凌遲、族誅之刑,企圖將他置於死地。儘管玄燁堅決反對,但鰲拜等不肯罷休,一連七日強奏,最終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其族。蘇克薩哈的被殺,使鰲拜與康熙之間的矛盾急劇上升。
蘇克薩哈被清除後,四大輔臣只剩下一個無足輕重的遏必隆,鰲拜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雖然康熙已經親政,但鰲拜並不想歸政於他。鰲拜飛揚跋扈,“欺君擅權”,“文武各官盡出門下”,甚至在“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攔截章奏”。此時的鰲拜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任何一個稍有抱負的帝王,都不可能容忍鰲拜這種權臣。康熙開始謀劃剷除鰲拜。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與近臣索額圖密謀後釆取行動,在鰲拜入朝時將其拿下,並宣佈鰲拜三十條罪狀,本應處革職、斬立決,但康熙帝念其往日功勳,將其免死禁錮。
“遏必隆因無結黨之事,所以免其重罪,但是革去太師之職及後加公爵,其原有一等公爵,仍準留與伊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遏必隆病重,康熙帝車駕親臨慰問。是年病逝,諡號“恪僖”。
以上簡述了四大輔臣的最終歸宿。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或者孝莊皇太后授意鰲拜搞掉其他三個輔政大臣這樣的事情,並不存在。
絕對不是。
公元1661年 正月初七日,順治帝福臨死於養心殿,遺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輔政。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這三個輔政大臣,被鰲拜搞掉的只有蘇克薩哈一人,並不是題目所說的三人。
要說皇帝或者皇太后授意鰲拜搞掉其他三個輔政大臣,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多爾袞的殷鑑不遠,豈可重蹈覆轍。但是要說皇帝或者皇太后要分化四輔臣,增加了皇室的力量,那是一定的,也是真實的歷史存在。
四人當中,索尼是順治時期朝中德高望重的元老。索尼不僅年齡最大,而且無論資歷還是能力也都不差,是首席輔臣。可也正是因為年紀大了,索尼身體一直都不太好,這就造成他經常不上朝,在朝堂上發表意見的機會並不多。
蘇克薩哈曾是多爾袞掌權時身邊的大紅人。順治登基後,在清算多爾袞的時候,蘇克薩哈有重大立功表現,進而得到順治的賞識和信任。後來就忝為四輔臣之一。
遏必隆是個和事佬,他誰也不想得罪,只想保住自己的富貴,遇事從不主動出頭。
鰲拜在皇太極駕崩之後,積極擁立皇長子豪格為帝,甚至一度與多爾袞等兄弟拔刀相向。正是因為鰲拜等人的“攪局”,才迫使多爾袞放棄稱帝,改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也就是順治皇帝,鰲拜因此也深深得罪了多爾袞。正是因為鰲拜的堅持和忠貞,順治皇帝對他大加讚賞。順治皇帝親政之後,鰲拜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重臣。
康熙剛繼位的時候年僅八歲,朝政都把持在四位輔政大臣的手中,這四位輔臣在短暫的和平相處後就開始勾心鬥角,漸漸的鰲拜佔據上風。這引起了孝莊皇太后的警覺,她要為康熙尋找可以抵抗鰲拜的勢力。
索尼和索額圖父子成為了孝莊的首選。孝莊打破了皇太極和順治的皇后均來自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這一傳統,將首輔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立為皇后。同時皇帝大婚,標誌著少年皇帝正在步入青年,其親理政事已為期不遠。
當鰲拜得知玄燁選後的結果時,竟與遏必隆一起入宮“奏阻”。孝莊皇太后走出了一步妙棋:此舉使索尼父子更加效忠皇室的同時,也使索尼同鰲拜之間出現芥蒂。
康熙五年(1666年),發生圈換土地事件。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人觸怒了鰲拜,鰲拜堅持要將三人處以極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蘇克薩哈知道自己若反對極易惹火燒身,只好沉默不語。康熙不允鰲拜所奏,但鰲拜最終竟矯旨將三人處死。這一事件說明,鰲拜在擅權亂政道路上愈走愈遠。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索尼雖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鰲拜的勢力,不過他臨死前的一個動作卻在其身後造成解決鰲拜問題的良好轉機。這年玄燁已年滿14歲,索尼上書請小皇帝遵循先帝順治14歲親政的先例,開始親政。
七月,康熙親政,加恩輔臣,仍命佐理政務。這也是孝莊特為康熙收權安排的過渡階段,以使他在實踐中逐步提高;同時也讓輔臣有個適應過程,將他們因交權而產生的失落感,減少到最低程度,從而保證此次權力交接穩妥進行。
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索尼去世後,鰲拜成為首席輔臣,遏必隆對他亦步亦趨,蘇克薩哈更加孤立。玄燁親政伊始,蘇克薩哈請求“往守先帝陵寢”。這個舉動別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蘇克薩哈已經卸任,那麼鰲拜、遏必隆兩人按理也應辭去輔政。
這一招觸及到鰲拜的要害,可鰲拜卻不想就這樣退出政治舞臺。於是鰲拜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奸詐、久蓄異志、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款罪名,提出應處凌遲、族誅之刑,企圖將他置於死地。儘管玄燁堅決反對,但鰲拜等不肯罷休,一連七日強奏,最終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其族。蘇克薩哈的被殺,使鰲拜與康熙之間的矛盾急劇上升。
蘇克薩哈被清除後,四大輔臣只剩下一個無足輕重的遏必隆,鰲拜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雖然康熙已經親政,但鰲拜並不想歸政於他。鰲拜飛揚跋扈,“欺君擅權”,“文武各官盡出門下”,甚至在“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攔截章奏”。此時的鰲拜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任何一個稍有抱負的帝王,都不可能容忍鰲拜這種權臣。康熙開始謀劃剷除鰲拜。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與近臣索額圖密謀後釆取行動,在鰲拜入朝時將其拿下,並宣佈鰲拜三十條罪狀,本應處革職、斬立決,但康熙帝念其往日功勳,將其免死禁錮。
“遏必隆因無結黨之事,所以免其重罪,但是革去太師之職及後加公爵,其原有一等公爵,仍準留與伊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遏必隆病重,康熙帝車駕親臨慰問。是年病逝,諡號“恪僖”。
以上簡述了四大輔臣的最終歸宿。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或者孝莊皇太后授意鰲拜搞掉其他三個輔政大臣這樣的事情,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