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聲

    “先文後墨“的觀點,是唐代書法評論家張懷瓘在《書議》中提出來的。他還拿嵇康的《絕交書》與王羲之的書法做比較,認為《絕交書》充分表現了嵇康的“平生抱負”,雖然王羲之的書法遠高於嵇康,但他認為嵇康的一紙草書仍貴重於王羲之的兩紙書,遂:“不易”。

    其實,張懷瓘的這一觀點是和歷代書法家一脈相承的,衛夫人的“重道,王羲之的“貴思”,孫過庭的“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善”,都是強調書寫者的文思,素養,只是,張懷瓘表達的更為明白。

    應該說,先文而後墨是有道理的。書,抒也,散也,都是說用書法表達內心情感,而不單是抄錄,模仿;顯然,如果書寫的不是自己的東西,字寫得再漂亮,模仿的再好,也等而下之。但是,一個重要的現實是,現在的我們,很少動筆,不要說毛筆,硬筆也很少了,這個現象有多麼普遍,說不清 ,若說普遍,應該不過份。那麼,在書法界,包括所有職業書法家和業餘愛好者,動筆寫自己的文章,這樣的人多嗎?說不清,可能不太多,所以,再用“先文後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品評書法家,就幾乎不可能,拿書協舉辦的展評來說,就不再是這樣的標準。但這是否是當下書法界存在的問題,或缺陷呢?

    剛剛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名為”夜雨2020“的網友,他介紹說,七三年在湖北,鄖陽,一個山溝,一個新婚小家,門上的一幅對聯:男方愛女方高山,女方愛男方心田。這副對聯看似簡單,卻有故事,雖沒有乾坤,日月,等高大上的詞彙,但那是自己為自己的家所寫的,情義真摯,有的方矢。縱然在規格上有些欠缺,也可忽略不計了。總之,有感而發的書寫,內容與書寫技法並重,是書法學習中不可偏廢一方的正常狀態,否則,抄來抄去何時了?在評價,鑑賞書法作品活動中,也應對書家的文化方面的積累及能力有相應的瞭解,促使人們動腦,動筆,讓書法藝術有土有根,更加茁壯。這樣看來,張懷瓘提出的“先文後墨”,還是可以借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因素會讓我們產生拖延的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