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飄刀
-
2 # 有時聊人文歷史
差距有,但是並不大。按照西方軍事學者歐陽泰在其著作——從丹藥到槍炮一書中的觀點,清朝軍事上真正的全面落後是在鴉片戰爭時代。
明朝的底子截止到洋務運動之前,滿清的火炮基本上是明朝的底子,甚至出現了倒退。
明末有一次軍事現代化程序,那就是引進歐洲的火炮技術。明朝當時很重視,專門請來葡萄牙的軍官進行培訓,如果正常推進,打敗當時的後金應該不成問題。
但是1631年,這支裝備了西方武器的軍隊因為搶了老百姓的雞,在山東引發了一場兵變,這場兵變有兩個結果:
1.孫元化為代表的西法神機派(歐洲武器派)遭到牽連,孫元化本人被處死。引進歐洲武器、戰術的程序被削弱或者終止。
2.這一支本來預備要剋制清朝的軍隊因為參與叛亂而渡海投降清朝。清朝方面稱之為——航海歸誠。這些傢伙成為了清朝的鷹犬,幫助滿清對付自己人,封王拜相。這支軍隊被清朝稱為烏真超哈,即重型軍隊之意。
從此,清朝具備了火炮作戰的能力——而且是當時東亞最為先進的火炮作戰能力。武器並不遜色於歐洲。
傳教士加持在康熙年間的重大戰役中,清朝命令北京的歐洲傳教士督造火炮。有老鐵說傳教士怎麼會造火炮呢?
在當時,歐洲派遣到東方的傳教士絕非庸手,而是經過各項專業技術培訓的精英。武器製造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培訓,這就相當於敲門磚,我來了,我有絕活兒,你留下我,讓我傳教,我絕對讓你有所收穫。
但是清朝的模式與明朝模式相比,有如下弊端。
1.這是一種交易式的製造模式,一旦清朝不能滿足傳教士的需求(也的確沒有滿足),傳教士的動力就會打折。
2.火器製造受制於人。
3.火炮技術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這正是清朝想要的),不利於技術傳播,也無法進行工業化生產。
因為上述種種,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的武器製造必然落後。實際上鴉片戰爭時期,清朝曾設法仿製歐洲武器及軍艦,但已經不能仿製成功。但是明朝是可以做到的。明朝的模式和後來的北洋新軍類似,從洋教頭到仿製同時進行,只不過歷史沒有留給明朝一個充足的時間段。
清朝雖然擁有了歐洲火炮,但是根據西方學者的研究,清朝並沒有掌握歐洲式的炮兵戰術,或者至少說,沒有同步更新(尚有爭議)。
步兵及其武器毫無疑問清朝是有火繩槍的,被稱為鳥銃,而且似乎裝備量還不少。不僅如此,清朝皇室還使用過燧發火槍。此外,清朝也有輪射技術,即鳥槍三疊陣。實際上這不算什麼了不起的技術。
(清朝皇室使用的火槍 為蒙古進貢的物品 具有濃郁的蒙藏風格)
但是,洋務運動之前,清朝的步兵武器也僅僅止步於火繩槍,還是明朝的底子。在康熙時代,攻打沙俄的戰役時,清朝曾從朝鮮徵發火槍兵進入黑龍江作戰,朝鮮歷史上稱其為羅禪征伐。
清朝徵用朝鮮火槍兵的理由,一方面是朝鮮作為屬國,有義務派兵參戰。另一方面是朝鮮火槍部隊比較厲害。因此可以反推,康熙時期清朝的火槍就已經出現了落後。而朝鮮火槍基本上是仿製日本火繩槍的產物。
從此以後清朝對步槍的瞭解始終處於停滯狀態。乃至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清朝還試圖派遣虎頭藤排兵衝鋒的方式擊敗英軍。而藤排兵衝鋒的戰鬥模式是鄭成功進攻荷蘭殖民者時代的戰術了。說明清朝對步槍的認知二百年裡沒有任何進步。
(乾隆時代 馬戛爾尼出訪清朝時英國畫師寫生作品 按照清朝思路 馬戛爾尼沿途能看到計程車兵應該都是精銳軍隊 注意他的火槍 與上圖火槍形制一致 可以說一百多年裡沒有任何變化 但是這種火槍如果放在清初 還算不上落伍 如果這幅畫寫實的話 清朝火槍與西方火槍相比 略顯粗笨 操控性不強 這很可能與清朝冶煉技術的退步有關)
射擊軍(沙俄射擊軍 肖像畫)
射擊軍在17世紀中後期達到了5萬人的總規模,實際上是以數千人為一個軍團的。這是一支標準的火槍部隊,配備戰斧以便近戰時使用與支撐沉重的火繩槍,但效果存疑。
射擊軍並非精銳部隊,只是一種駐防部隊,甚至可以說是民兵部隊(但後期射擊軍是世襲制的)。
總體而言沙俄射擊軍的技術含量不會被清軍鳥槍兵高多少。但是,從那個時期沙俄可能已經開始完全意義上的熱兵器化,與歐洲保持同步,就連普通步兵士兵的主要武器都是火槍。他們的作戰也開始完全熱兵器化,只會在肉搏時使用冷兵器。
相對而言,清朝的步兵在近代之前一直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熱兵器化。否則也不會有虎頭藤排兵這種古董吉祥物。
土耳其禁衛軍(土耳其禁衛軍)
土耳其禁衛軍是一支奴隸組成的軍隊,以南斯拉夫地區的少年為主要兵源。
截止到17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圍攻維也納失敗之前,土耳其都處於軍事強大的狀態。土耳其禁衛軍是一支火槍部隊,但是他們同時具有很強的近戰能力。
禁衛軍來源於斯拉夫地區的少年奴隸,經過極為殘酷的淘汰成為禁衛軍,說他們對帝國不忠可能也有些過分。但是九死一生的戰鬥經歷,不能婚育的帝國禁令,無疑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強烈的把握自身命運的慾望,唯一的辦法就是奪取帝國權力。於是,禁衛軍漸漸出將入相,規模不斷擴張,世襲軍官出現,伴隨而來的是禁衛軍戰鬥力的下滑,漸漸變成阻礙帝國改革的阻力。
清朝騎兵普遍認為清朝的騎兵比較強,但其實,清朝,尤其是後金時期的清軍主要以攻堅戰為主,也就是說,那時的清軍圍城與攻城能力不弱。
清朝的騎兵主要由蒙古人組成。滿洲人只有一支約五萬人規模的騎兵,其他騎兵部隊的普通士兵基本是由蒙古人組成的。尤其是生力軍,更是由各旗的蒙古王爺從自己的帳下抽調組建,基本屬於蒙古民兵。
與一般認知不同,那時的蒙古地區多多少少進入了火槍時代。比如準噶爾蒙古騎兵,主力的裝備就是沙俄或者仿製沙俄火槍所作。不過具體到清初,清軍內部的蒙古騎兵應該還是以弓箭為主的。
哥薩克(哥薩克與韃靼人作戰的油畫作品)
哥薩克的單兵戰鬥力很可能在蒙古騎兵之上,主要是哥薩克散兵可以熟練使用火槍作戰。但是作為沙俄正規軍的哥薩克其實是一支衝鋒型的長槍騎兵,從職能上講,明明是一支重騎兵屬性的軍隊,但是他們卻基本沒有裝備過胸甲。所以哥薩克騎兵的衝鋒能力並不算強。但是他們屬於全能型騎兵,所以擅長偵查,襲擾,偷襲,尤其是在遠東地區的滲透擴張,離不開哥薩克。
(哥薩克在西伯利亞的河流上作戰)
17世紀的哥薩克在西伯利亞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但是到了黑龍江,因為清軍的規模、動員能力、火炮數量,哥薩克的擴張受到阻礙。
奧斯曼騎兵作為中亞突厥族群后裔的土耳其人騎兵自然不會太弱。不過進入小亞細亞後,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實際上已經與滿蒙騎兵那種典型的草原遊獵兵相去甚遠。更加接近西亞的重騎兵風格。
(奧斯曼重騎兵實物 希帕西重騎兵裝備)
在輕騎兵方面,奧斯曼帝國擁有大量的韃靼—突厥弓騎兵。這些騎兵和蒙古騎兵屬性基本相同,都是典型的遊獵民兵,裝備弓箭與火槍。在西方影視作品中常常把東方遊獵騎兵描繪成純粹的冷兵器部隊,但是並不靠譜。
炮兵都差不多,奧斯曼可能更強一點,沙俄炮兵偏重塔防。清軍炮兵不說了,明朝的底子。
海軍都不怎麼樣,清軍最弱,清軍擊敗明鄭全靠施琅。沙俄早期擴張完全在陸地。
17世紀海上力量最強的是荷蘭,其次是英國。但是荷蘭強在海上貨運而不是艦隊,當時明鄭的海軍很強,可以仿製歐洲戰艦。而且明鄭和歐洲做貿易,硬性要求歐洲商人搭配火槍。
實際情況如果這三個國家在17世紀幹一仗,結果如何?
首先,清朝和沙俄在17世紀是幹過的,客觀的說,是平局。
沙俄和奧斯曼也沒少幹,但是在17世紀,沙俄還佔不到上風。原因比較簡單——沙俄樹敵太多。
1632年,沙俄聯絡奧斯曼、瑞典,準備聯合拿下波蘭。沙俄在東歐腹地抽調了許多貴族參戰,結果半獨立的韃靼人聞風而動,深入俄羅斯腹地洗劫俄羅斯人的莊園。這一侵略行動導致大量俄羅斯軍人從前線開小差返回,保衛家鄉。最終,沙俄決定建立長城。
沒錯,不止明朝,沙俄也修過長城。所以,長城有用。
清朝不是不修長城,清朝修的是柳條邊,實際上和長城差不多,不過為的是防範內地人進入東北,沒有軍事功能。
(沙俄為了防禦韃靼人修建的長城遺蹟 結合了一些歐洲幾何型堡壘的設計)
(沙俄修建的長城細部遺址 )
由此可見,沙俄在17世紀還處於拆了東牆補西牆的水平。採用的主要戰法是在敵人家門口碼箭塔,然後死守,徵發大量人員死守。
所以沙俄的改革總是滯後,原因之一是沙俄為了滿足其侵略擴張,開發荒涼動盪的邊疆,必須有大量的勞動力征發勞役。而沙俄並不是移民國家,歷史上從沒大規模開放移民。這樣的話,要徵發勞役,就必須束縛人口,而不是解放人口。否則就會出現現在的情況——西伯利亞空心化。而越是束縛人口,越不利於當時工業化的發展。所以沙俄總是後進。
關公戰秦瓊如果奧斯曼和清朝碰一下呢?
如果放在17世紀的在亞洲內陸地區,尤其是高原地區,清朝是可以和土耳其碰一下的。原因在於清朝有蒙古同盟這個小怪獸。蒙古騎兵的戰鬥力在當時雖然已經下滑。但是,蒙古人對於極端氣候、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仍然是其他民族望塵莫及的。
17世紀,準噶爾蒙古一支6000人的軍隊,走今天的新藏線,從外蒙穿過新疆,穿越數千公里荒漠,從今天中印實控線附近的阿克塞欽(自古兵家必爭之地)直上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歇了一冬,於來年春天擊敗了西藏當地的軍隊,佔領整個西藏。這樣的遠征,考驗的就不僅僅是戰鬥力,而是生存能力。這種數千公里的遠征能力,是昔日蒙古帝國得以建立的基石。幾乎是蒙古騎兵獨有的優勢。
奧斯曼土耳其的單兵戰鬥力、裝備,在17世紀的世界可能是一流水平。可是打仗不是開奧運會,不可能都在風和日麗的下午開幕。所以,如果奧斯曼土耳其和清朝都要穿越數千公里荒漠,在一個近乎無人區的地帶、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帶進行一場決戰,獲勝的很有可能是清朝,因為清朝在當地的動員能力更強。需要說明的是,在清朝歷次遠征行動中,漢族將領的表現也不遜色。
如果是在氣候環境較好的平原地區,17世紀的奧斯曼很可能輕易地擊敗清朝軍隊。
如果在高寒地區,差不多就是沙俄和清朝佔優,土耳其人的核心地帶屬於地中海溫帶海洋氣候,年均溫度和上海差不多吧。在零下30度的溫度裡,他們很可能和法國人、德國人一樣,直接凍屁。
-
3 # 韓信197999
清初火器發展還不大好,差距主要體現在軍隊的組織程度上。不過當時其他國家也在改革過渡期,軍隊組織度是否可靠還有很大變數,所以總體差距並不明顯。總的來說應該可以排在前列中游位置。
-
4 # 亂來
古二爺還有後續的軍事改革已經普及歐洲了,毛子和土雞這時候已經快成為弱雞了不過是憑著體量強撐而已,線列戰術成熟也就是晚幾十年的事,數量差距不大西歐強國基本吊打清軍。
回覆列表
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清朝初期清軍的戰鬥力在世界上屬於什麼水準?
事實上在清朝初期,清朝已經與西方交過手,這就是康熙年間的雅克薩之戰。
康熙年間,清軍先後兩次在雅克薩擊敗了進犯的俄國軍隊,取得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
然而從兩次雅克薩之戰看來,當時的清軍的實力,與沙俄軍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雅克薩之戰發生在黑龍江流域,白山黑水之間,本來就是滿族的大本營所在,而當時的沙俄重心顯然並非在遠東這邊,從歐洲到西伯利亞路途遙遠補給不便。
再加上兩次雅克薩之戰,沙俄的總兵力都沒有超過千人,而清軍出動的兵力一次3000人,一次2000人,都是沙俄的數倍。
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清朝這邊,而且沙俄到這邊來的並非其真正的精銳部隊,清朝出動的部隊,雖然也不能說就是其最精銳的部隊,但攻滅臺灣後獲得類似特種部隊的藤牌兵給派上了用場,清朝出動的部隊相對的精銳一些。
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都在的情況下,雅克薩之戰也不能說是完全的碾壓沙俄,打得沙俄毫無還手之力的,否則沙俄也不會在第一次受挫後,還會發動第二次雅克薩之戰。
所以如果以此來進行對比的話,當時的清軍的綜合戰鬥力應該還是要略遜於沙俄軍隊的,但差距並非清朝末期那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