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井茶痴
-
2 # 尚茶
先打個不一定很恰當的比方吧,比如別人分給你一種很好吃的東西,你吃了後覺很好吃,是不是就想拿起包裝袋來看看究竟,或者說問問人家這是啥好東西?哪裡買的?再比如你看到一個你覺得還不錯的美女,你是不是還想更深入的瞭解對方?
葉底,俗稱茶渣,葉底承載的秘密,既有原料的,更有加工的……葉底並非要泡到最後一道才能看,從沖泡一開始就可以關注它。
相信很多人(懂茶的)在喝茶的時候,對茶葉的品質是很重視的。一般情況下,大家習慣透過茶湯的香氣和口感滋味來判斷一款茶是好是壞。
其實,葉底從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出一款茶的品質的。
再回到這個話題,喝完茶看葉底這個問題。
首先,我肯定你一定也是個很細心的人,至少你觀察到了你身邊的茶友有這樣的一個小習慣,喝完茶喜歡看看葉底,研究研究。
其次,從實際的情況來說,不說所有人都有這個小愛好的,因為,你還會發現你身邊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研究茶,即使人家是天天喝茶的人,也不一定會這麼去細緻的研究茶,也許人家就是細化那個茶香茶湯而已!
最後,說到真正會去觀察葉底的人,一定是對茶有著相關的專業理解和知識儲備的人的,至少他(她)是很喜歡茶,也喜歡研究茶的人,沒準她是茶農,茶藝師,製茶師傅,抑或是茶葉愛好發燒友等等。
對於看茶的葉底,從專業的角度來看,也是一種對茶葉的品質的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好的茶葉,從茶青開始,到茶幹,再到茶湯,最後到葉底,一路就有了自己的獨有的品相,每一個環節都能給好的茶葉的品鑑加分,檢視葉底,能看出當初茶青的樣子,是春芽還是一芽一葉,還是一芽二三葉,辨別類似金駿眉這樣的紅茶是很有必要的。
我這裡主要從紅茶的品類來解釋說看茶底能看出什麼名堂?
沖泡後的茶葉一般自然展開,製茶工藝正常的新茶,其葉底多呈現舒展狀,紅茶的葉底一般展開後是鮮活飽滿,挺拔有彈性,;若製茶中烘乾溫度過高使果膠類物質凝固或存放過久的陳茶,葉底多數不舒展;偏暗的紅色,多見於發酵較重的中檔條形紅茶;攤開的粗老葉片,多見於低檔毛茶;芽葉單薄細小,多用於施肥不足或受凍後缺乏生長力的芽葉製品;開湯後的葉底不展開,多見於陳茶或乾燥過程中火功太高導致葉底捲縮;條索緊結,泡茶用水不開,葉底也會呈捲縮狀態。
還有其他的5大茶類的葉底一樣也能看出茶道品相好壞來,大致都是要葉底比較舒張,飽滿有彈性的才是好茶葉,同時也能從葉底看出製作工藝,烘焙的程度啊等等的。
還有的呢,在做工上摻假,做出比較稀少金貴的老茶,這時候細心的茶人從茶底就能看出一二來了,缺少活性,是新茶在短時間內一焙再焙做出來的,既沒有陳茶的醇厚,又缺少入口即化的口感,唯獨就是火氣甚重。察看葉底,往往會發現,葉底看起來非常乾燥,多有烘焙過度的痕跡。
所以呢,看茶底,就好比是媳婦見公婆,在歷經水與火的考驗後,慢慢展示出其初的面目的!
回覆列表
當然這個只是一種習慣,一種滿足感,也是對茶葉質量等級的一種探索,在茶藝師哪裡就是一種講故事多了一個理由。
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最注重葉底嫩度的綠茶芽茶大家在泡茶的時候並沒有那麼講究,像我們泡茶用玻璃杯,不但泡茶的時候看著茶葉的慢慢舒展泡開,從幹茶的時候就可以看出茶葉的等級工藝淨度等各方面,泡茶時候更多是在印證對幹茶的判斷,至於茶葉嗎?更多的時候是泡過了直接倒渣渣桶了,沒有必要去看葉底,就像一泡茶精華都已經品嚐了,還要葉底做什麼?
觀葉底,甚至看了以後再塞回去的反而是那些沒有嫩度沒有等級沒有完整性要求的茶葉,因為泡茶的茶具不像玻璃杯那樣簡單直接,為了滿足好奇心,就需要觀看一下茶葉的具體等級就需要觀看一下葉底,那些能塞回去的就是膽量和勇氣非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