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山雅舍
-
2 # 我146283838
這是刑事犯罪,鐵定要嚴懲的。一,違規校外補課收取費用。二,威脅家長人身安全,已發生事實。三,給學校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四,社會負面影響大。五,對其調離工作崗位處理皮毛式的不疼不癢的做法不理解。六,你這個牛逼式的滾蛋玷汙了教師的神聖光環。七,其夫,棒兇的處理結果在哪裡?
-
3 # 二曲人
東漢的滅亡肯定與劉秀有關,他雖然英明神武,但有些事是歷史的必然,有些事是他管不了的。首先,他如果不建立東漢,就不會有東漢滅亡。其次,他生有子嗣,而子嗣的賢與不肖,他是決定不了的,兒子劉莊不錯,但孫子、曾孫做皇帝就越來越不行了,外戚與宦官專權,打擊有識之士,把朝廷搞的烏煙瘴氣,張角三兄弟發動黃巾起義,敲響了東漢滅亡的喪鐘,十常侍當權,外戚何進請董卓進京,東漢王朝正式進人倒計時。
-
4 # 觀古識今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某些很強大的帝國,如秦、隋,它們看似強大無比,但最終都是一個短命王朝。
秦帝國創始人嬴政死後,帝國僅存在了三年,就亡於農民起義;隋帝國創始人楊堅死後,這個國家也僅僅維持了十五年,就宣佈滅亡。
對於這兩個帝國覆滅的原因,歷史上眾說紛紜,但終其原因,就一點——這兩個國家的二代掌門人,都不行!
要知道,如果把一個王朝比作公司的話,第一代掌門人是創業帝王,第三代掌門人是守成之主,這個第二代掌門人,則是他們之間的“橋樑”。
第二代掌門人必須擁有第一代掌門人的創業本領,還要為第三代掌門人建立各種規章制度,以便讓公司穩定發展。這樣一來,第三代掌門人上任後,他就能夠遵循祖先的治國理念,順利接班,保住這份家業了。
所以說,對於一個公司、一個王朝來說,第二代統治者的強弱,將直接關係著這個帝國的未來。他對這個帝國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可惜的是,在這個方面,秦與隋的第二代掌門人就難堪大任了。他們其中的一個紈絝成性,另一個自以為是;他們都按照自己的思想胡亂治理,最終讓公司破產。
除了這兩個朝代,中國還有很多王朝都亡於二代之手。比如,讓蜀漢亡國的樂不思蜀之君劉禪,讓西晉衰亡的傻子皇帝司馬衷,南朝劉宋的無能之君劉義符,以及五代十國著名的“敗家四公子(後晉皇帝石重貴、後漢皇帝劉承佑、前蜀國王王衍、後蜀國王孟昶,這哥四個都是二代亡國)”,等等。
嚴格來說,西漢的第二代掌門人漢惠帝劉盈和明朝的第二代掌門人明惠帝朱允炆,這兩個“惠”字輩的人,也應該算是敗家的第二代。若沒有他們的軟弱無能,何來呂后大權獨攬、朱棣謀朝篡位之事?
可見,對於一個帝國來說,第二代統治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麼,對於這個剛剛建立的東漢王朝而言,這個第二代掌門人的能力又怎麼樣呢?這個第二代掌門人又會是誰呢?
也許會讓你瞠目結舌,這個東漢王朝的第二代掌門人,堪稱一個完美的繼承人。而這個人,就是陰皇后(陰麗華)的子嗣——漢明帝劉莊。
不過,您可能不知道,這個帝國的第二代掌門人,他竟然是一個“撿漏”的產物。劉秀心中的接班人,不是他而是郭皇后(郭聖通)的子嗣,其長子——劉強。
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還得從頭說起。
前面講過,劉秀一生的最愛就是他的夢中情人陰麗華。但是,劉秀登基稱帝后,他卻沒有立陰麗華為後,而是讓第二任夫人郭聖通上位了,並立他的子嗣為太子。
原來,劉秀隻身來河北開闢根據地時,他急需要當地豪強幫助自己。當時,河北有一個叫劉揚的軍閥,他跟劉秀是同族,也是漢景帝的子孫。
因為都是漢景帝一脈的子孫,所以劉秀和劉揚非常投緣,雙方也談得非常不錯。最終,劉揚同意歸順劉秀,聽從他的領導。但是,劉揚有一個前提,劉秀不答應的話,一概免談。
這個前提是——劉秀必須迎娶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為妻,雙方必須建立一個聯姻關係。
對於這個要求,劉秀比較為難,因為他剛剛迎娶了陰麗華,且一生只愛這一個女子,心中根本容不下別人。但是,為了得到劉揚的人馬、為了這個江山社稷,劉秀只能委屈一下陰麗華了,他迎娶了郭聖通,讓其成了自己的二房太太。
迎娶了郭聖通後,劉揚馬上兌現了承諾,他率軍投奔了劉秀,幫助劉秀掃清了河北群雄,並擁立他在河北登基稱帝了。
劉秀登基稱帝后,就要冊封皇后了。但這裡的問題是,冊封誰呢?是結髮之妻陰麗華?還是後起之秀郭聖通呢?
剛開始,劉秀打算立陰麗華為妻,讓這個夢中情人位居鳳位,母儀天下。結果,在這裡就看出陰麗華高尚的品德了。
這位賢德的妻子委婉地告訴劉秀:“請冊封郭聖通為後。第一,郭聖通的家人出了很多力,‘睏乏之情不能忘’,我們不能過河拆橋。第二,郭聖通生了皇帝的長子,論資排輩,也應該立她為皇后。”
聽完陰麗華的話後,劉秀被深深地感動了,他聽從了陰麗華的建議,冊封郭聖通為後,冊封其長子劉強為太子。但是,從此以後,他對這個妻子更加欣賞,更加寵愛了。
郭聖通被冊封為皇后後,有那麼一段時期,後宮“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劉秀頻繁地“開枝散葉,雨潤均沾”後,郭聖通就非常忌妒和憤怒了,她統治的後宮也就此“雞飛狗跳,永無寧日”。
原來,郭聖通就是漢景帝時期的“慄姬”,她痛恨皇帝多情,也厭惡那些勾搭皇帝的女人。為了讓皇帝專情自己一人(怎麼可能),郭聖通沒少跟劉秀吵架。她雖然沒有說出“皇帝是老狗”這種驚世駭俗的詞語,但她的所作所為,也八九不離十了。
因為,根據《後漢書·皇后紀上》記載,郭聖通留下了“數懷怨懟”這個詞語……看來,郭聖通沒少怨懟皇帝,沒少跟他對著幹。
根據史料記載,郭聖通幹了一件絕不能幹的事情,她結黨營私、干涉朝政,完全複製了呂后那一套。
就這樣,對於劉秀而言,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了。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劉秀以郭聖通“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漢高祖後呂雉和漢宣帝后霍成君)之風,豈可託以幼孤,恭承明祀”為由,廢掉了郭聖通的皇后之位,改立陰麗華為後。
母后被廢后,太子劉強惶惶不可終日,他接連請求讓位,去地方當藩王(聰明人)。剛開始,劉秀不同意,但大家“一來二去”後,劉秀就“含淚”同意了。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劉秀頒佈詔書,改劉強為東海王,冊封劉陽為太子。這個劉陽,就是後來改名的漢明帝劉莊。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病逝,享年六十二歲。同時,二十九歲的漢明帝登基稱帝,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時代。
明章之治
咱們都知道,一聽漢明帝這個稱謂,就知道這是一位明君。漢明帝也確實對得起這個名字,堪稱實至名歸,眾望所歸。
那麼,這位皇帝都幹了哪些英明神武的事情呢?
第一,這個皇帝有才華,有智慧。
史料記載,在漢明帝還當太子時,他就顯示出自己過人的才華了。光武帝重建漢朝期間,北方的匈奴分裂了,他們分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兩個部分。其中,南匈奴離漢朝近,就主動內附,對漢朝俯首稱臣。於是,光武帝冊封了南匈奴官職,還與他們和親。
看見南匈奴跟漢朝和親了,北匈奴也立刻派來使者,請求和漢朝建交,並迎娶公主。
對於北匈奴的請求,光武帝犯難了,就召開集體會議,問問大家的意思。在這次會議中,當時的太子、日後的漢明帝劉莊說了一番非常精闢的話,讓群臣對其刮目相看,也得到了父皇的信任。
劉莊是這樣告訴大家的:“如今不能接受北匈奴的和親建議。因為,如果我們與北匈奴和親,北匈奴就會以我們為後盾,繼續攻打南匈奴。南匈奴也會因為我們與北匈奴和親對我們產生二心,進而造反。因此,我們不能與北匈奴和親,還應該聯絡南匈奴,發兵北匈奴,解決這個心腹大患。”
事實證明,劉莊的這番話正確無比。他的這番話也成為東漢對匈奴的國策。
後來,就是在這條國策下,東漢聯合南匈奴對北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逼迫這群“上帝之鞭”西遷,去禍害歐洲人了。
可見,如此英明神武的皇帝,焉能不是一個明君?
第二,這個皇帝很仁愛,絕不濫殺無辜。
史料記載,漢明帝有一個同母的弟弟,叫作劉荊。此人生性張狂、暗藏野心,見哥哥登基,劉荊很不服,他就暗自給廢太子劉強寫信,忽悠他造反。結果,劉強害怕漢明帝怪罪自己,趕緊把這封書寫交給了漢明帝,並告發了此事。
一般來說,換成一個別的皇帝,兄弟這麼幹,就離死不遠了(比如雍正)。但是,漢明帝是一個宅心仁厚的皇帝,根本沒有怪罪劉荊,也沒有提過此事。結果,見哥哥如此“軟弱”後,劉荊竟然得寸進尺,加快了造反的步伐。
在封地,劉荊私自招募軍隊,打造兵器,他還找來幾個算命先生,問問自己有沒有“天子之相”。結果,見弟弟越來越過分了,漢明帝終於忍無可忍了,他裁減了劉荊的部隊,但依舊沒有怪罪他。
被裁減了軍隊後,劉荊這才發現,自己是如此軟弱。於是,他再也不敢造反了。沒過多久,他就害怕得自盡了。
得知劉荊自盡後,漢明帝非常悲痛,他追封弟弟為思王,其家屬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至於劉荊造反的事情,漢明帝根本沒有提過,也沒有追究其家屬的責任。
可見,對比那些稍有風吹草動,就要“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皇帝,在證據確鑿下,漢明帝也會念及手足之情,不會懲罰他們。這樣的一個君主,焉能不是一個明君?
第三,這個皇帝深知帝國的隱患,絕不讓外戚做大、做強。
史料記載,漢明帝深知外戚的危害性,他絕對不重用這些親戚,以防止他們尾大不掉,禍害國家。
光武帝在臨終前曾告訴劉莊,讓他為自己和二十八位創業的大臣繪製畫像,一起放在洛陽南宮的雲臺閣上,讓這些大臣陪王伴駕,並永遠歌頌他們的功績。
對於父親的遺願,劉莊立刻照辦。只不過他把一個叫馬援的大將軍畫像拿了下來,不讓他進入雲臺,要等自己死後再說。
為何?原因很簡單,這個馬援是劉莊的老丈人(馬援的女兒是漢明帝的明德皇后)。
可見,漢明帝此舉就是在釋放一個極其危險的訊號。他會嚴格限制和約束外戚,以防止他們做大做強,危害皇權。
事實上,終劉莊一朝,外戚勢力一直被高度打壓。漢明帝的幾個小舅子都不是位高權重的大臣;馬皇后的幾個妹夫也沒有得到像樣的官職,甚至還因為犯罪被殺掉了。
由此可見,漢明帝對於這些外戚就是這樣殘忍。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在位十八年的漢明帝因病逝世,享年僅僅四十七歲。他死後,其第五子劉炟繼位,史稱漢章帝。
漢章帝即位後,他繼承了父親的治國之道,並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內,發展經濟,廢除酷刑,提倡儒學,發展佛教,併發兵打擊北匈奴,保護了那條絲綢之路。最終,這位皇帝跟父親一起建立了一個盛世,史稱“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是東漢王朝的一個盛世,也是所有文人都向往的時代。南宋的著名教育家、理學家陳普就寫過一首詩,希望生活在那個時代。
後宮任姒古今希,前殿絃歌鳳已知。
孔子孟軻真薄命,不生建武永平時。
——《詠史上·光武明帝》
這個“明章之治”,就是這樣了不起!
當然,“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此千古不變之道理。東漢王朝在經歷了“明章之治”後,開始迅速地由盛轉衰了。
尾聲——帝國完結
史料記載,東漢王朝一共十四位帝王,共立國一百九十五年,時間不可謂不長,皇帝數量也不可謂不多。但是,大家還不知道吧,東漢王朝除了建國的第一任皇帝,承上啟下的第二任皇帝和最後一位皇帝外,剩下的十一位皇帝,全都英年早逝!
列一張表格,用來說明:
漢光武帝劉秀,30歲建立東漢,在位32年,享年62歲;
漢明帝劉莊,29歲即位,在位18年,享年47歲;
漢章帝劉炟,18歲即位,在位13年,享年31歲;
漢和帝劉肇,9歲即位,在位17年,享年26歲;
漢殤帝劉隆,1歲(實為百餘天)即位,在位一年(實為八個月),享年1歲;
漢安帝劉祜,12歲即位,在位19年,享年31歲;
漢少帝劉懿,也稱“漢嬰帝”,即位時年齡無記載,在位僅僅七個月;
漢順帝劉保,10歲即位,在位19年,享年29歲;
漢衝帝劉炳,1歲即位,在位1年(實為五個月),享年2歲;
漢質帝劉纘,7歲即位,在位1年(實為一年半)被殺,享年8歲;
漢桓帝劉志,14歲即位,在位21年,享年35歲;
漢靈帝劉宏,11歲即位,在位21年,享年32歲;
漢少帝劉辯,13歲即位,在位1年(實為五個月)被殺,享年14歲;
漢獻帝劉協,8歲即位,在位31年,39歲被迫禪位,東漢王朝亡。
可見,東漢王朝一共十四帝,除了開國的兩位君主年齡比較大,最後一位君主被養得好外(大家都懂),其餘的十一位君主死的時候,大多都是未成年。
小皇帝上位後,無法處理朝政,只能讓母后代勞。於是,東漢王朝前後共上演了六輪“外戚專權”的故事。這麼大規模、持續的外戚專權,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這六輪外戚專權的順序如下:
第一輪,漢和帝時,漢章帝皇后的竇氏及其家族專權;
第二輪,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時,漢和帝的皇后鄧氏及其家族專權;
第三輪,漢少帝劉懿、漢順帝劉保時,漢安帝的皇后閻氏及其家族專權;
第四輪,漢衝帝劉炳、漢質帝劉纘、漢桓帝劉志時,漢順帝的皇后梁氏及其家族專權;
第五輪,漢靈帝劉宏時,漢桓帝的皇后竇氏及其家族專權;
第六輪,漢少帝劉辯時,漢靈帝的皇后何氏及其家族專權。
就這樣,在這個神奇的迴圈下,東漢王朝開始了一段奇特現象——皇帝年幼登基即位,只能依靠母親,重用外戚,讓外戚執掌國家。過了數年,皇帝長大後,準備奪權,就重用自己最信任的宦官,奪回權力,結果又導致宦官專權。緊接著,皇帝英年早逝,又是一個年幼的皇帝登基,結果只能依靠母親,重用外戚,讓外戚執掌國家。過了數年,皇帝長大後,準備奪權……
皇帝英年早逝,新皇年幼外戚掌權皇帝奪權重用宦官皇帝又英年早逝,新皇年幼外戚掌權皇帝奪權重用宦官皇帝又又英年早逝,新皇年幼外戚掌權……
這個神奇的公式,就成為東漢王朝的死迴圈了。在這個公式下,東漢王朝的政治格局也成為“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形式了。
這個中心,就是皇權;這兩個基本點,就是皇權左右的外戚和宦官勢力。從此以後,東漢王朝就變成了一個“天平”,皇帝就是中間的那根秤桿,平衡著左右兩個秤盤,維持著這個王朝的平衡。
這種局面維持了百餘年,結果,等到了東漢末期,再也維護不下去了。
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為了奪權,準備誅殺十常侍,奪取宦官的權力。結果因為走漏訊息,宦官先下手為強,誅殺了何進,徹底消滅了這股外戚勢力。隨後,袁紹馬上起兵,誅殺了這些宦官,在替何進報仇的同時,也將這股宦官勢力斬殺殆盡。
雖然袁紹殺了宦官,替何進報了仇,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到底給這個帝國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因為宦官殺了何進,等於是摧毀了外戚勢力,而袁紹殺了宦官,等於是摧毀了宦官勢力。這一下子,皇權的“兩個基本點”都沒有了,這個國家的平衡出現了問題,需要加入一股新的勢力來維持這個平衡了。
結果,為了這個平衡,袁紹擅自做主,就讓董卓率軍進京,來填補這個空缺,讓帝國重新平衡了。當然,袁紹這樣做的結果,也只能跟曹操預測的一樣,天下大亂了。
就這樣,伴隨著“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終於到來。這個時代,真可謂: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繡公孫瓚,各逞雄才佔一方。
最終,伴隨著這些軍閥的崛起,東漢王朝宣告滅亡。當然,關於三國前期這段歷史,雖然還是東漢的歷史,但大家都熟悉,就不再闡述了。
-
5 # 關中拾遺
有人對東漢有句評價,“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論國力,東漢在滅亡之前還是很強的。滅亡的原因很多,有農民起義,勢力割據,土地兼併,階層對立,有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子嗣不旺等等。
始於劉秀手中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土地分配沒有做好。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國家,土地分配關係到國家發展和穩定。劉秀從起兵到發展壯大,到稱帝統一國家,一步步走來都是依靠很多勢力,也就是很多豪強地主資助了劉秀的起義,革命非但沒有革了原來豪強地主的命,反倒成了一家人。就是在國家統一過程中,為了減少損耗,劉秀對很多地方割據勢力做出了讓步和妥協,所以國家在形式上是大一統的,只有一個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具體到政令執行上,為了各自利益,就打了折扣。鑑於西漢末期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農民流離失所,流民造反,天下大亂,劉秀就採用“度田”制度,也就是統計各地土地,人口等真實情況,為國家稅收做個依據。但是,官吏很多是當年資助起義的豪強地主,他們對自己的情況不願據實上報,有的官員和當地豪強地主勾結,瞞報造假,他們對農民卻誇大數字,變本加厲。最後都是數字造假,報上去的和實際的相差甚遠。農民賦稅太重,造反了,劉秀知道後,要徹查貪腐官員,當時的很多官員就是豪強地主,能稱得上豪強地主的,手裡都有武裝的,面對生死,很多人也跟著鬧起來了。這下很多地方亂了,劉秀感覺要激化矛盾,國家動亂了,這事就不了了之。就是這樣一個不太受控制的階層,一直存在於東漢,影響了政令的執行。
回覆列表
前言
漢光武帝劉秀一生南征北戰,功業赫赫,挽大廈於將傾,扶漢室於既倒,被稱為是“天選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