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獸山

    對於嫁接在超市運營平臺上的小吃店,生意的好壞第一關鍵是超市流量是否足夠好,能否從流量中轉化較多的小吃顧客;同時,小吃店提供的麻辣燙和米線等餐品,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能讓顧客品嚐甚至復購;再次,是否有與超市聯合或者獨立營銷的能力,這些付出有無必要或者是否合適還要衡量。如果小吃店不能認清這些問題又無力解決最好就是撤店止損。

    一、衡量超市流量對小吃店的價值

    小吃店、外租區商戶、超內供應商和聯營戶都是基於超市平臺生存的,超市生意好大家生意就沒得說。平臺型零售不僅包括傳統超市、還有連鎖便利店、購物中心和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這些平臺只要流量大生意都不會太差。不過線上平臺流量往往需要購買,其成本甚至可以與線下租金接近。從生態角度看,小吃店首先要了解超市流量等經營要素。

    小吃店的客流來自超市顧客,如果2000平米超市日銷8萬元,客單價是50元那交易筆數就是1600人次,這個1600人就是超市的基本流量。小吃店在核算租金人工等成本後,一天必須銷售500塊錢才能保本,如果1600人的轉化率是5%,那一天就得有80人消費,每人只要消費6.25元,但顯然單價不會這麼低。那以15元客單價計算,每天34人消費就可以了。

    簡單點說,小吃店轉化率是否準確先放在一邊,但超市流量高低一定會影響小吃店生意,在如今實體生意下滑中,超市如果交易筆數下降到1000人甚至更低也不是沒有可能。我接觸的客戶中就有日銷20萬業績被腰斬的且不在少數,其中的商戶生意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小吃店首先要核算並確定超市生態是否對小吃店有利,如果不理想小吃店再努力恐怕也是徒勞,其本質仍然是商圈選址邏輯。

    二、改善品質打造口碑提升消費體驗

    只要是餐飲類,菜品好吃不貴、新鮮衛生、菜品創新一定是最重要的基礎與競爭力。麻辣燙和米線這類小吃進入門檻低且容易被模仿,即使在超市內獨一家也不確定就會生意好,因為滿大街都是。個人開的和張亮、楊國福等品牌在產品線、體系支撐和服務上也許有所不如,但贏在成本降低。

    超市流量多少是超市的問題,如果小吃店的菜品對客流沒有吸引力,超市流量再大小吃店生意也不會太好,即使賺了多是因為低成本運營。小吃店如果可以持續改善菜品的品質、有自己特色食材、口味和配方,會逐漸打造口碑,消費體驗也會提高。

    一個店最終實現高銷售,都是來自產品力、品牌力和運營能力,小吃店不能缺少也不要覺得不必要。超市流量是生態,那小吃店菜品、特色和創新就是內在能力,兩方面結合起來創造的價值一定是1+1大於2的。如果這方面有所改善,就需要將好的體驗和口碑透過營銷傳播出去。

    三、借來超市流量並獨立社交化營銷

    超市雖然是平臺和流量來源,但小吃店還需要有自己全渠道營銷能力,比如標配化的外賣到家服務,與超市、超市內商戶、外部社群業態做聯盟引流活動,借來流量實現交易。比如基礎版本的與超市合作促銷,超市消費滿58元憑票麻辣燙2種素菜免費等,與超市的合作是將已有流量轉化率提高的方法並且成本很低。

    如果小吃店處於超市出入口較好位置,與外部社群商業做異業聯盟也是很好的選擇,而這些需要透過小程式等工具實現雙線打通。說白了就是超市流量不能放,外面的和線上的流量也要拿,找到有效流量就可以運作。營銷、裂變的技法有很多,能打通雙線的工具也不少,這些動作都是一種流量沉澱。

    作為實體店有較高成本是沒辦法的,成本不變就要將銷售做大,銷售做大就要與多方面合作獲取更多流量實現更多交易,網路就是用來打破實體店坪效天花板的。小吃店生意很差卻找不到原因,或者有感知無辦法是很可怕的。以為守著超市就能生意好那時不可能的,要有流量和營銷意識。

    四、建議與總結

    超市和小吃店都是實體店,實體店最重要的是選址,超市選址如何?小吃店在超市中的位置如何?是不是結算離開必經之路?店鋪招牌顯眼不?等等,都會對流量成本形成影響。超市外面有沒有競爭對手?內部有沒有其他美食可替代?不僅影響流量也干擾轉化和的客單甚至復購率。

    分析下超市流量和經營狀況,能得到這個超市平臺未來發展情況,它好小吃店就要想自己應該怎麼做好。作為餐飲店,自己要做好就離不開菜品是否好吃不貴、有啥特點、獨家配料還是服務好,要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做好口碑和消費體驗才是根本,即使有一天開不下去換一個地方也是必須的。

    在新的商業環境中,守店坐店等客顯然是不行的,線上只做個外賣平臺增加些成交恐怕也只是維持,因此需要更多營銷方法來構建全渠道能力。越是小生意越接近商業本質,在這個時代越需要這個能力。最後,如果以上這些都存在問題或無法解決,生意很差關店止損也是一個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馬保國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