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閒同志
-
2 # 小數點9464
許多人以為宋襄公迂腐,其實這正是早期社會的淳樸,是可以稱君子的。欺詐,不折手段的利益之爭,是文明發展中的野蠻。現代文明必須要靠法律、條約,確定公義。而古代社會,是靠道德。典型的例子是孔子學術和先秦的《道德經》的出現是有文化歷史背景的,不是頭腦發熱杜撰的。
-
3 # 一個人的歷史
提到宋襄公,很多人會認為他迂腐,但實際上這位君主所謂的“推行仁義”,不過是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罷了。齊桓公去世以後,齊國陷入了內亂之中,宋襄公藉此機會輔助齊孝公回國繼位,從而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衛道者,進而組織諸侯會盟,想繼續齊桓公的辦法,成就自己的春秋霸業。
宋襄公不是奇葩,也不是真正的君子,因為他也是老道的政治家,只是很多人不按照規律出牌,讓宋襄公吃盡了苦頭。況且和齊桓公的齊國相比,宋國太過弱小了,宋襄公身邊也沒有管仲一樣的良臣輔佐,推行“仁義”是不得已而為之,並不是宋襄公不想學齊桓公,而是實力上確實不允許呀!
宋襄公想在春秋稱霸的關鍵,在於處理好與楚國的關係,在中原諸侯眼裡的楚國強大而野蠻,是個不通情理的國家,他們崇尚武力,不遵守禮儀,連周天子也不放在眼裡。楚成王在會盟時,直接安排伏兵把宋襄公抓了俘虜。宋襄公很不服氣,他大聲說:“你這個假王還能壓我這個真公?”意思很明確,自己這個公是周天子冊封的,而楚成王的王是自封的。他宋襄公只認周王,至於楚成王不過是個不懂禮數的蠻夷罷了。但是楚成王不和他講道理,宋襄公變成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宋襄公遵守約定沒有帶兵,但楚成王可不管他這套約定,他只知道擒賊先擒王。宋襄公在楚國做了大半年囚徒,最後魯僖公出面調停,宋襄公才被楚成王釋放。
宋襄公咽不下這口氣,但是他也沒辦法直接去和楚國較量,因為宋襄公儘管嘴上不服氣,從內心裡知道宋國弱小,根本沒有實力和楚國抗衡。就算當年稱霸諸侯的齊桓公,也僅是經濟實力強悍,政治策略對頭,在軍事上從來沒有擊敗過楚國,對於中原諸侯來說,楚國就像怪獸一般的存在,對於這個龐然大物,只能牽制安撫而不能正面對抗。因此宋憲功決定拿楚國的小弟鄭國出氣,因為在他眼裡,鄭國是個軟柿子,還是可以欺負一下的。
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對救鄭國倒是沒有什麼興趣,但是對於打擊不識時務的宋國卻可以不遺餘力。於是就發生了一次楚宋兩軍的正面對抗,楚強宋弱的局面下,如果正面對抗,宋軍必敗無疑。因此宋國大臣提出了趁著楚軍渡河到一半的時候,發動突然襲擊,但宋襄公拒絕了這一建議。
表面上看是因為這違背了自己推行的“仁義”,而實際上宋襄公當然知道自己打不過楚軍,征伐鄭國是為了出口氣,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目的已經達到了,如果採納了大臣的建議,恐怕也無法擊敗楚軍,同時還破壞了自己的仁義形象,那樣一來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因此,宋襄公不是君子,也不是奇葩,而是有政治抱負,但缺少實力支撐的可憐之人。沒有絕對的實力,只能成為歷史長河裡他人的談資和笑料罷了。
-
4 # 韓I949
春秋無義戰,五霸之中的宋襄公是頗有爭議的,以他所為不能算一個真正的盟主。因扶公子昭復齊有功就認為功莫大焉,應繼齊桓公為盟主,遂昭告天下議立盟主,後被囚於楚,獲釋後與楚大戰於泓水,諸將皆勸其待敵兵半渡而擊之,襄公自詡仁義不許,待敵兵過河未及列陣諸將又勸擊之,襄公又不許,其結果是大敗虧輸,兵敗負傷,逾年身死國破,以餘觀之,襄公之為人志大才疏,好高騖遠,不度德不量力,奢談什麼仁義古人云兵兇戰危,執政者當慎之,輕啟邊釁,兵者詭道也,兵無常情,水無常勢,戰機稍縱既逝,放著霹靂手段不用,卻講什麼仁義道德,去面對楚蠻夷之邦,齊桓公尚不能奈何於楚,何況區區一宋乎,貽笑大方,成為歷史一段笑柄。謝謝。
回覆列表
謝邀!宋襄公是真正的君子做派,不耍陰謀詭計,針尖對麥芒一是一,二是二好像是很愚昧,但此事留給後人深刻的記憶,社會不能實事求是,要靈活多變趁時而發,就不能重蹈覆轍,要說奇葩二千多年前就想到人和人要真誠相待,不容欺詐,但沒有做到,這也是人的悲哀吧!拙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