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臻貴

    建文帝純屬自尋死路,換上清朝咸豐帝滅掉初期朱棣亦並非難事!

    明成祖朱棣起兵之初,燕王封地有駐軍約8萬,但朱棣直系兵馬僅約2萬,其餘均服從明朝中央,連燕京城都由朝廷管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設計擒殺張昺、謝貴,連夜奪取燕京的控制權,旋即攻略周邊通州、薊州等城,朱棣與燕軍後方才算穩固。

    而明朝百萬精銳,八月耿炳文三十萬已抵達雄縣,連戰皆敗朱棣也損傷慘重;李景隆接任增兵至五十萬,圍攻燕京險些成功;盛庸麾下保持三十餘萬,與朱棣打得難解難分;長期消耗燕軍必敗無疑,但關鍵時刻李景隆叛變,朱棣長途奔襲攻破南京城,建文帝輸掉靖難之役。

    建文帝“靖難之役”,其一,用人不當,黃子澄等腐儒不懂軍事,耿炳文擅長防守李景隆無資歷;其二,束縛將領,盛庸多次擊敗朱棣斬殺燕軍將領,但建文帝“勿使朕有殺叔之惡名”局勢逆轉;其三,諸王背棄,建文帝曾拉攏寧王朱權,但建文帝削藩與朱棣平分天下,使寧王朱權更傾向於朱棣。

    清末咸豐帝相較康熙帝差很多,但面對席捲江南的太平天國,第一,授予漢族地主階級募集武裝,湧現出彭玉麟、曾國藩等;第二,皇親重戚作戰不力嚴懲不貸,懲辦鑲藍旗賽尚阿等;第三,內務府私庫支援戰事,咸豐帝窮得連陵寢都沒能修建;正因為這三點因素,清朝逆勢重創太平天國。

    綜述:明朝建文帝國力強盛,精兵強將卻束手束腳;清朝咸豐帝八旗衰敗,卻能駕馭群臣延續國祚,應對措施尚算得當,若取代建文帝鎮壓兵少糧缺的朱棣,最多是敗得慘些但勝算極高,若換成手腕更出眾的康熙帝,以百萬精銳勢必穩操勝券。

  • 2 # 青史鑄劍

    首先糾正題主一個問題,朱允炆不是朱建文,你可以稱為建文帝,朱棣或者永樂帝,不要朱永樂。

    再看問題,如果讓平三藩時期的康熙做在朱允炆的位子,朱棣是蹦噠不了一個月的。

    朱允炆之所以失敗原因在於他沒有快刀斬亂麻,而是在削蕃問題上猶豫不決,聽信黃子澄方孝孺的腐儒之言,沒有快速的拿下朱棣。導致了朱棣有了充足的準備時間!

    朱允炆

    還有就是選將愚蠢!李景隆一個沒打過仗的花花公子,硬是讓他登壇拜將,做了一軍主帥!結果在北京城下眼看瞿能父子就要攻下城門,李景隆怕搶了他的功勞居然下令收兵!使得燕軍及時的堵住了缺口!

    等到鄭村壩,白溝河,他就蠢到了極致!讓燕軍徹底起勢!

    關鍵朱允炆還信了他的鬼話沒有追究他戰敗的責任!這也導致了最後李景隆和谷王最後開金川門放朱棣進南京!

    如果換作少年康熙,那就絕對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早在康熙親政時,他就用摔跤計收拾了權臣鰲拜!收拾三藩更是拉攏分化,最後雖然沒有徹底成功,但是再用兵上調兵遣將十分明智!沒有犯錯。

    康熙

    康熙的長處就是他很早就登基了,一直接受正統的帝王教育,那個時候滿人剛得天下,他的老師有文有武,而是後面還有孝莊教育他。沒有腐儒影響他。

    再看看朱允炆,他是因為爸爸朱標薨逝後哭的好,所以才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接受帝王教育比較遲,再加上老朱給他選的老師不行,都是方孝孺,黃子澄之流!(齊泰比這兩個強多了,要是早聽齊泰的,或許也沒朱棣什麼事了!)也沒給孫子留下什麼可用的武將!好不容易有個徐輝祖吧!朱允炆一直防著他不敢大用!

    朱棣

    這才導致朱棣造反成功!

    要是康熙對朱棣,怕是在朱棣回南京給朱元璋奔喪的時候,就把他軟禁了!哪有後來買些事情!

    朱允炆要是有康熙的一半那就沒朱棣什麼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了交通事故,老闆不承認勞動關係工傷判定不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