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覺因生
-
2 # 阿邯
1、如果你是初學者,剛剛和你談極樂世界,你是不大相信的。因為你已經習慣了二元對立的世界,認為高興和悲傷只是相對的,沒有悲傷,哪有高興?
可是確實有一個境界沒有悲傷,卻有內心的寧靜,讓你心生甘甜之美。
塵勞常常讓人太累了,二元世界也常常讓人內心矛盾不斷。而只有迴歸極樂世界才能真正找回我們自己。找回我們內心的寧靜,找回我們內心的充實,讓我們不再衝突,讓人沒有災禍!
2、相由心生,願為法船。
世間的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我們是隨著自己的慾望前行,還是隨著自己的願力前行,這點至關重要。就像哥倫布發現美洲,如果他不深信有那麼一塊美麗的地方,又有什麼動力讓他奮不顧身地前行。只有堅信才能讓我們如獲至寶,而只有理入才能讓我們心生甘甜蜜水,讓我們在前行的路上不至於迷惑,不至於痛苦不堪。
但是安於現在,就會困於現在。人生常會變得沒有意義和價值,而且還會時時困於眼前的痛苦和災難!
-
3 # 空觀道人12345
極樂,顧名思義即是精神上的最高享受!這個離苦得樂嗎?我個人認為是將生死置之度外!苦即是甜,甜即是苦,一切看淡,就像花凋謝的時候化開花落生也是苦的,死也是甜的,因為結了果,甜苦都在結果中!想想一個果子在成熟期之前果樹要經過多少風霜雪雨的苦楚經歷,最後結個大甜果而離去,也許你會從中悟到種因,歷險,花開,花落,結果,最後帶著甜而離去的始末過程吧!
極樂,是終極的快樂。快樂,是一種自在,真正的自在,萬物隨你而轉,而非你隨萬物而轉。根據我們一些佛教的高僧大德的記載,修行有成的人,它可以穿牆過壁,分身,飛行,隱身等。雖然神通不是應該追求的,而是修行路上的副產品,但是沒有神通,你又如何空口證明你所說的理論呢?佛家說的一切是緣起性空,那你既然信佛,你給我空一個試試。一些修行有成的師傅們,它們可以在空中行走,穿過石頭牆壁等,這就是證明。沒有神通,你就證明不了,不過是邏輯上,思想上的執著罷了。學佛,是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從一個執著,走向另一個執著。所以,達到了學佛的果位,最基本的也要阿羅漢果吧,把諸漏給斷了,才能到達自在的狀態。而到了阿羅漢果,你就基本可以有一些神通了,就算不給人展示,你自己心裡要清楚,沒有神通,是無法證明你已經到達了阿羅漢果的。而如何到達這個果位呢?只有四個字:學修結合。不能空學理論,不實踐,也不能廣修,不思考,要學和修同時進行。這也是離苦得樂的方式。離苦得樂,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苦?業是苦,我們這個身就是業報身啊,造了業,然後得到此身。所以,你想知道自己過去的經歷如何,不需要算命,只需要看看自己現在的狀態。只需認識本來自性即可,既然知道本來的自性是空性與智慧,那麼,只要透過修行證得空性與智慧。否則,不明本性,以錯誤的,被遮罩的認知,來認知一切,自然不能快樂了。當然,這是佛教徒的說法。對於普通人來說,要離苦得樂。有幾個方法。以苦為樂。雖然身處困境中,但是你能夠增強自己的忍耐力,時間久了,適應了,也就不苦了。內心勝利法。雖然你失去了很多,甚至本該是你的東西,也失去了,如果一味固執於自己的得失,確實是不快樂的。但是,你可以自我催眠,讓自己自認為很快樂,時間久了自己也就快樂了。很多快樂,本質上,都是一種自我催眠,即使那些看起來很快樂的人。雖然,人們一直告訴你,要正能量,但他們不會告訴你如何化解負能量。本質上,能量是無法被化解的,只能轉化,也無法被強調,它是自然而然出現的。佛教的很多思想,是深刻而系統性的,但是沒有接觸的人,第一眼看去,好像是悲觀厭世的。但是,只要深入學習,就知道,說世間皆苦,那是為了斷除苦,得到真正的快樂。比如,人們執著於一些易於變化的事物,自然就要承受事物變化成我們不喜歡的樣子的後果。比如,執著於自己的美貌,可是歲月不饒人啊,化妝只在面板上,內在衰老卻是必然的,如果一直執著美貌,能快樂起來嘛,肯定不行。但是,如果我們學了佛法,知道一切是無常的,就能以淡然心態面對了,不應得到而開心,也不應失去而悲傷,這樣一個平和的心態,更有利於獲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