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按現代級驅逐艦的排水量能裝“裡夫M垂髮”的話能裝多少枚?
12
回覆列表
  • 1 # 魑魅涅磐

    現代級首艦“現代”號1976年正式開工建造的時候,裡夫M艦載防空系統還處於測試階段呢?所以怎麼可能將還處於測試未定型的裡夫M艦載區域防空導彈系統裝備在全新設計的第三代導彈驅逐艦上呢?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是上世紀60年代隨著古巴導彈危機結束後,面對蘇聯海軍雖然擁有強大的反艦和反潛實力,但是也因為沒有航母而缺失的艦隊防空問題後。蘇聯為了增強其整個艦隊的防空實力,基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發展的61計劃型反潛艦艦體結構發展而來的一款具備“區域防空、反潛反艦”於一體化的第三代通用型驅逐艦。該級艦最核心的職責就是為編隊護航、承擔海上對海反艦、反潛和艦隊防空等作戰任務,特別是其裝備的兩座四聯裝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更是蘇聯為了對付美國航母特混編隊而“祭出的殺手鐧”。雖然為了增強艦隊防空實力,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在艦艏和艦尾位置各裝備了一臺單臂式防空導彈發射裝置,用於發射SA-N-7防空導彈,該導彈最大射程40公里,前後兩座單臂導彈防空發射裝置也恰好滿足了區域防空對於不低於30公里的射程和全向導彈防禦的雙重標準。當然自現代級導彈驅逐艦裝備服役以來,相比艦艏尾裝備的兩座單臂式導彈發射架而言,外界從未挪過眼球更為關注的還是其裝備的兩座四聯裝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畢竟裝備的3M80“白玲”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具有超過240公里的射程和重達1噸的戰鬥部裝藥量,使得白玲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一枚即可重創一艘萬噸級導彈驅逐艦,全艦裝備的8枚白玲超音速反艦導彈如果全部擊中航母的話,甚至可以讓美國8萬噸的小鷹號航母沉入海底。再說回裡夫M艦載垂直導彈發射系統,裡夫M艦載垂直導彈發射系統也是基於古巴導彈危機後,蘇聯為了增強其艦隊區域防空實力而研製的。該專案從1969年正式立項開始研製,為了降低研發成本和難度、以及加快研製進度,裡夫M艦載垂直導彈發射系統直接使用了陸軍此前裝備的S300P遠端防空系統使用的5V55RM遠端防空導彈,該導彈最大射程90公里,最大攔截速度高達4馬赫。但是從研製立項到1977年底開始首次發射攔截試驗,再到1980年正式裝備在蘇聯剛剛建成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上,裡夫M艦載垂直導彈發射系統從無到有也走過了十個年頭。而在這十個年頭中,蘇聯第三代導彈驅逐艦現代級,從1970年由北方設計局開始設計,到1976年首艦開工,1980年首艦正式裝備服役,可以說從時間節點上現代級根本“來不及裝備”更先進的裡夫M艦載導彈垂直髮射系統。當然後面隨著現代級導彈驅逐艦的發展,到80年代末期蘇聯也發展出了改進版本的現代956E型導彈驅逐艦,該改進版本除了對其艦載雷達進行了升級換代外,此前裝備的SA-N-7艦載防空導彈也換成了射程更遠、超過載飛行能力更強的SA-N-12防空導彈,同時艦上裝備的兩座四聯裝超音速導彈進行了升級改進,使得其射程更遠、超音速飛行速度更高。但是為什麼在改進設計的時候,蘇聯並沒有對現代E型導彈驅逐艦的防空系統進行“重型設計改進”呢?畢竟現代級的定位可是艦隊防空。其實這一點看看我國此前購買的四艘現代E型導彈驅逐艦中期升級改進的結果就能看出,我國裝備的這四艘現代E型導彈驅逐艦在升級改進過程中,雖然將艦艏的SA-N-7單臂式導彈發射系統換成了054A型導彈護衛艦裝備的32單元導彈垂直髮射系統,但是相比原先能夠裝載48枚防空導彈而言,改進後的防空能力反而是“不增反降”了也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恰好就是當年蘇聯在改進現代E型並沒有為其換裝更先進的裡夫M艦載防空系統的原因所在。至於沒有改進的核心原因在於現代級導彈驅逐艦使用的蒸汽鍋爐動力系統,蘇聯人熱衷的蒸汽鍋爐系統雖然有著不屬於燃氣輪機的功率輸出和更節能的燃油經濟性,但是蒸汽鍋爐也有一個比較大的缺點就是重量和體積都“特別大”,這就使得本來內部空間狹小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在後期升級該機過程中,由於艦載導彈垂直髮射系統需要內建到艦艇內部,往往需要侵佔至少三四層甲板空間,那麼對於本來艦艇內部空間就沒有多少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而言,不管是30年前升級改進現代E時還是幾年前我國升級改進只換裝艦艏32單元垂直髮射系統,都因為這個體積龐大的蒸汽鍋爐動力系統,使得現代級導彈驅逐艦雖然具有8000噸以上的排水量,但是實際被動力系統佔據後留給其他系統的有效空間幾乎沒有,所以這也是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後面基本沒可能大規模升級更先進艦載導彈垂直髮射系統的原因所在。當然還有一個比較淡的原因就是成本問題,裡夫M艦載導彈防空系統雖然是基於陸軍S300P遠端防空系統發展而來,但是初期的採購成本可不低,最開始蘇聯只將其裝備在更先進的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上,到後面再換裝到萬噸以上的光榮級導彈巡洋艦上,所以滿載排水量都沒超萬噸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怎麼會有幸裝備高階的“裡夫M”艦載導彈垂直髮射系統呢?

  • 2 # 國平軍史

    956工程,是蘇聯紅海軍時期,繼61型卡辛級以後研發的驅逐艦,艦長、艦寬和滿載排水量均有所放大,艦載武器系統有所提升,其最大排水量由卡辛級的5000噸提高到了8000噸。

    在70年代研發時,956型艦可謂全球範圍內,驅逐艦中絕對的龐然大物了;此時,滿載排水量8500噸的伯克級驅逐艦,連個影子都還沒有,畢竟80年代才開始設計,90年代初定型,比現代級驅逐艦晚10年研發。

    956工程,始於上世紀70年代初中期,蘇聯紅海軍規劃建造20艘以上,實際上共建造了14艘現代級驅逐艦,首艦於1976年初開工,1980年12月成軍。艦長156.5米,寬17.2米,最高速度32.7節,續航力4500 海里/18.4節。

    艦載武器有2座AK-130型雙聯130mm艦炮,4座AK-630型6管30mm近防炮;2座4聯裝9M38M2改進型射程120公里的“白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共備彈48枚射程25公里的SA-N-17型防空導彈單臂發射架。

    以及2具533mm雙聯裝魚雷發射管、2具雙聯裝PK-2誘餌發射器、2具6聯裝RBU-1000型300mm反潛火箭發射器等,機庫可搭載1架卡-27反潛直升機。

    之所以現代級驅逐艦,未能安裝“裡夫”遠端艦空導彈垂直髮射系統,是因為在首艦開工建造下水舾裝海試時,“裡夫”遠端艦空導彈垂直髮射系統仍然處於研發狀態,因此,不具備提前上956E型現代級驅逐艦的可能。

    即便“裡夫”艦載垂直髮射裝置提前研發成功,從956E驅逐艦上密密麻麻堆積的雷達、電子戰、火控系統和艦載武器來判斷,特別是其動力系統是數臺傳統老舊龐大的蒸汽輪機,佔據了艦體大面積的艙室,是不可能塞進龐大的“裡夫”艦載垂直髮射裝置的。

    “裡夫”遠端艦空導彈的垂髮系統,實際上就是將陸基S-300遠端防空導彈,彈長7米,彈徑0.45米,彈重1.5噸,搬上蘇聯紅海軍巡洋艦級別大型水面艦艇,由於S-300遠端防空導彈體積大,因此可以說“裡夫”是全球海軍中最大的水面艦艇垂髮裝置。

    正因為“裡夫”艦載垂直髮射裝置尺寸大,蘇聯紅海軍將其裝在了滿載排水量1.1萬餘噸的“光榮”級巡洋艦,以及滿載排水量2.6萬餘噸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上。

    也只有這兩型萬噸鉅艦,才有寬大的艦體,有著合理的適裝性,體積不夠龐大水面艦艇,硬是塞進龐大的“裡夫”艦載垂直髮射裝置,會影響艦體的穩定效能,影響載艦其他比如反潛作戰能力的發揮。

    當年,為了解決北海艦隊沒有防空驅逐艦的弊端,我海軍從俄羅斯引進了兩套“裡夫”艦載垂直髮射裝置,將其安裝在成熟的051B型驅逐艦艦體內。

    由於“裡夫”艦載垂直髮射裝置尺寸大重量沉,加上艦上的48枚待發彈,以及“墓碑”火控雷達的重量等,加裝“裡夫”垂髮的115艦和116艦,被命名為051C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由051B型驅逐艦167艦的6600噸提升至7100噸,是當年我海軍噸位最大的驅逐艦。

    此外,由於“裡夫”垂髮尺寸大,佔據了115艦和116艦大量的艦體甲板,導致這兩艘051C型驅逐艦沒有直升機機庫,貌似艦艉的直升機機庫,實際上是對露出甲板的S-300F防空導彈用鐵皮包圍了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生意怎麼選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