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小區一個2歲小男孩經常打人,他的爺爺每次都是不以為然,老說“小孩子不懂事,打人不是故意的”,也不給人道歉也不教育,結果昨天打了一個小女孩,好像還有點嚴重,這個媽媽直接把照片拍下來,投訴到物管處了,希望這家人好好教教孩子,你說2歲的孩子打人該怎麼處理呢?
11
回覆列表
  • 1 # s玲子醬

    我會讓我的小孩離他遠一點,還有就是教她還手,太過分的情況我就會直接出手吧!不是所有家長都講理,該出手就出手

  • 2 # 文以修身

    我的孩子沒有打過人。孩子打架也不可絕對避免,如果無緣無故打人,那就要好好找著根源了。多問幾個為什麼?然後,帶著孩子認錯,道歉,讓他知道什麼叫對,什麼叫錯,並讓他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

  • 3 # 亦步兮歸

    首先了解對方孩子的情況,如果有問題,及時與對方父母一起去醫院做一下檢查,避免以後牽扯。

    然後,瞭解孩子打架的原因,當著對方的父母適當教育下孩子,讓對方父母有臺階下,同時也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以後不能隨便打架。

    最後回到家,安慰下孩子,給孩子講下道理,以後怎麼處理這類問題!

  • 4 # 雁落北京

    子不教、父之過,孫不教、爺的錯。若不教育必惹禍!

    兩歲的小孩子經常打人,他的爺爺每次都是不以為然。這是他爺爺不負責任,先教育爺爺!

    我同意他爺爺的觀點“小孩子不懂事,打人不是故意的”。但是,不給人道歉不教育,這是大人的錯。2歲的男孩子具有一定的攻擊性,經常打人,是一種引人注意的方式。這是生長髮育過程中的普遍現象。他對打人的行為缺乏正確的認識,需要大人正確引導、及時教育。

    我非常支援題主所定的家長拍照投訴的做法。留下證據,讓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情。如果嚴重的話,我還會帶著小孩子去醫院檢查、治療,讓對方的家長跟著全程參與,負擔全部費用。

    小孩子不懂事,但長輩聽之任之不教育,會讓小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以為打人是正常的,還挺好玩,甚至看到自己把別人打哭了還會有一種成就感,更激發了下次打人的興趣。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監護人起什麼作用?監督保護也。對錯誤行為不及時指出來、不採取有效的方式糾正,必釀惡果。真等到進了社會,讓別人來教育的時候,就會晚了。

    記得去年夏天,我帶著小孩在游泳池學游泳,一個大概五六歲的小孩子故意以掌往我臉上擊水,第一次我瞼了他一眼,想不到過一會兒又來了。我果斷進行反擊,回敬擊水給他。我不想欠他的,還給他!他媽媽就在泳池邊上,正好也看到了,很生氣地說“他還是個孩子"。我說“是孩子就可以挑釁人嗎?你問問他自己怎麼做的,要不要查了一錄影?”她無話可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還是要有的。

    發現教養不良的孩子,我們惹不起躲得起。但一旦遇上了,可以當個雷鋒,親自教育他一下,還可以順帶把大人也教育一下。跟自己的小孩子也交待,在什麼情況下要奮起反抗,學會自我保護。這就是我的觀點。

  • 5 # 寶媽創業生命育兒

    在小區,我的孩子打人了,(孩子應該在入幼兒園前3歲左右)

    簡單,上手,沒道理!事已經發生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面對現實解決問題:

    首先,我就在現場,不管對錯,言傳身教,蹲下,看看被打了的孩子傷勢如何,沒什麼問題,轉身向父母誠懇道歉,孩子傷的嚴重,找附近醫院檢查,帶著自己的孩子,先做好善後工作,和打了的孩子家長重新建立信任,先從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角度考慮

    接著,蹲下來,看著自己的寶貝,尊重他們的選擇,繼續在一起玩,還是離開回去,整個和孩子溝通的過程,沒有情緒,不評判,指責,當孩子做出了決定,大人彼此溝通,達成共識,繼續

    最後,回到家裡,心平氣和,和孩子溝通前做出分析,還是是因為敏感期,自我意識,還是因為情緒,還是因為個性,還是因為特殊場景,還是屬於自我保護,正確引導,建立信任,

    記得上次,在小區給一個寶媽媛媛做完諮詢後,正好趕著幼兒園放學,在滑梯上一起玩耍的孩子突然打了起來,都要滑,互不相讓,這時另一個寶媽跑過去不問青紅皂白直接把孩子拉了下來,嘴裡罵著自己的孩子,眼睛瞪著滑梯裡的孩子不服氣,

    這種場景之下,媛媛沒有急於過去,孩子們沒有因為那位寶媽帶走孩子而停止遊戲,他們又快樂的玩在一起,其實,有時就是這樣,孩子的世界沒什麼大問題,我們不必把不是問題的問題誇大處理,相信孩子自有他們自己的世界

    這時媛媛走到剛才那個帶走孩子的寶媽身邊,身邊的孩子其實早就忘了過去,剛才,那根本不是不愉快,只是一個小插曲,孩子想玩的樣子更讓媽媽生氣,媽媽一邊罵自家孩子不長記性,一邊看著孩子無可奈何,

    媛媛笑了笑,搭訕:兵兵媽媽,要不,再讓孩子玩一會,我們一會兒一起回家!

    孩子高興的得到默許跑過去,他們聊了起來,孩子有時打架也是成長過程的體驗,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沒有挑戰,沒有壓力,沒有屈辱哪來的勇氣?

    豁然開朗,兩個寶媽聊的不錯,正確的教育觀一定是關鍵!

    小結:遇到事情,不要急於判斷對錯,不是急事不急於干預,孩子的事更不能先評判自己過他人,冷靜,專業的學習育兒0-6歲敏感期,瞭解孩子內心需求,幫助孩子學會思考,面對問題,需要父母首先學會尊重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因為一個人而喜歡一首歌或者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