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塗之人995

    白石老人言:“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是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似與不似",石濤先提,白石響應。

    作畫依靠畫者的眼睛攝取物象,再取捨提煉、造稿,然後透過畫者之手現於楮素。畫者紙上的形象,已不是稿上物象,更不是眼中事物的面貌。因此紙上形象與實際物象不同,它由實際物象得來,是加工整理過的形象——既“似”實際物象,又不是該物象的完全複製——象照像那樣地描繪。

    形象強調物象典型特徵,淡化物象非主要細節,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毛澤東語)的藝術形式。

    白石老人的草蟲,足可“亂真”——逼真,常題曰:“可惜無聲”,然而這些蜂蝶、知了、螳螂、蜻蜓、蟋蟀、蟈蟈、水黽、蟑螂、蒼蠅等生靈在老人腕底都有取捨,並非當下“大師”們那種照相式寫實。因此“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原則,在白石老人作品是一貫堅守的。

    2020.11.26 於聽雞廬

  • 2 # 多米諾尼加

    對於名人名言,不要形而上學,機械理解。白石老人說出了中國寫意畫的精髓,中國畫重寫意,其一幅畫的優劣重在傳神,表達一種思想和意境,他是抽象的,誇張的,恣肆的,是作者精神和思想的一種發洩和表達。中國畫重意和傳神,不象西畫重形和質地,要求精確地描繪景物具象。

    白石老人畫的蟲草雖然很細緻傳神,但非西畫聽刻畫的模樣,與相機拍照更是天壤之別。

  • 3 # 救風

    因為本人長期思考這個問題,所以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必須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廓清。中國傳統藝術,中國畫,它最先是從人們的勞動與生活中孕育出來的,記錄生產勞動,生活畫面,儘可能準確地用畫筆反映物件,這樣就形成了中國畫的雛形,隨著時代發展,中國畫不斷成熟,湧現了無數畫師,文人畫家。也就是寫實畫家與抽象派寫意畫家。這兩者都滿足不同人們的文化需求,而這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是可以並存的,或者說寫意的水平並非一定比寫實高,它們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寫實也有取舎選擇變化誇張,寫意更要把準物件的核心本質神采。

    這裡我們要解放自己,不能被個別歷史名人的話所限制,背上沉重的枷鎖。對於齊白石的畫來說,他本人所說的話與他所作的畫是絕對矛盾的,不能因為他是名人就不敢說,固定在一個模式一個腔調。畫的太似為媚俗,而他所畫的蜫蟲之類那是絕對亂真,達到極致,只差無聲,還怎麼能說它有高度藝術概括。可是,正是因為這樣,才達到了齊白石的藝術高峰,現在他的作品好多都過了億。怎麼說呢,社會大眾喜歡。這裡面,齊白石把寫意與寫實高度結合起來,其中昆蟲之類畫地逼真,而背景草木山水畫的相當寫意概括,這就更生動傳神。

    關於繪畫理論的一些說法有待澄清,一個有出息的人,他首先就有審慎的眼光,敢於質疑,敢於否定權威,還事物真實的本來面目,不能被存在爭議的說法所誤導。不能把寫實與寫意對立起來,不能把中國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藝術絕對對立起來,可以借用,相互融通,不要水火不相容。不要把“俗”錯誤理解了,看不起“俗”,要把它當大眾化看,藝術不被大眾接受也就沒有生命力。雅俗共賞才是藝術的出路。

  • 4 # 臨風堂教育

    中國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這裡的太似與不似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齊老所說的是整體的畫面效果,而不是畫面中某一個蟲草或者其他,齊白石晚年大成作品沒有一幅畫整體都很逼真的,因為寫意畫就是要表達出內在神韻而不在於畫的像與不像,一味追求形似只會落入俗套;

    也許會有人會說畫面中的部分蟲草確實畫的很逼真,這其實就是中國畫陰陽虛實的一種境界,陰陽虛實,留白,以形寫神,遺形取神,以實帶虛,虛實相生等等,這就是中國畫裡面的智慧,不全看整體的畫面效果,更多的是內在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放假回來要幫家裡做家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