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襄子1024

    諸葛亮在三顧茅廬時對劉備說了自己對天下大勢的看法,這是戰略層面的,但他一直並不長於戰術層面的計謀,在入川之前諸葛亮只有出使東吳算是有點功勞,其他基本沒幹什麼。在打劉璋的過程中,劉備帶龐統入川,以劉備識人之明為什麼不帶孔明呢?因為劉備也知道孔明擅長的是治國後勤工作,打仗謀略,出奇制勝不是所長。龐統死後法正更得劉備器重,也是因為法正能打仗,儘管法正為人不怎麼樣。從後來孔明幾次北伐來看,他也是鮮有勝績,司馬懿對他的評價也是過於謹慎,少奇謀。陳壽在三國志中也說他長於治國短於將略。

  • 2 # 舊書齋

    這個問題,其實在漢朝初年已經有了答案。劉邦擊敗項羽,一統天下,開始論功行賞。蕭何被評為頭號功臣。眾人不服,因為蕭何根本沒有打過仗,他所做的所有工作,僅僅是堅守後方,做後勤保障工作。

    劉邦解釋道,你們這些人,就好像是抓兔子的獵犬,頂多算是功狗,蕭何才是功臣。懟的群臣沒脾氣。

    劉邦的做法,被歷朝歷代所接受。也將治國理政,保境安民,穩定後方作為首要工作。只要理解這一點,就明白劉備為什麼沒有讓諸葛亮帶兵打仗。

    第一,劉備需要戰略性人才,能夠指明大方向,而不是攻城略地的將領。

    劉備的人才儲備雖然比較薄弱,但關羽,張飛,趙雲,這些人都能夠獨當一面,不弱於曹操孫權手下任何將領。

    可是劉備從徐州被打到荊州,一定是戰略出了問題,思路不對。因此,劉備需要蕭何式人才。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給諸葛亮的定位,也是蕭何。

    第二,劉備手下沒有太多兵力,無力開疆拓土

    劉備在荊州,兵不過三千,將不過關張趙雲,赤壁之戰以前,兵力也不超過兩萬,這樣的兵力,基本上就是炮灰,除非是回到一漢當五胡的漢武帝時期,或許還有點勝算。

    這種情況下,積蓄力量是第一要務,也和諸葛亮隆中對暗暗相和。取荊州,益州,都是捏軟柿子,也是積蓄力量的方式。

    直到佔領益州,當上皇帝,劉備給諸葛亮的定位,依然是蕭何式人才,他不負眾望,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

    只可惜,後來蜀國人才短缺,諸葛亮當了蕭何,韓信,張良的角色,他的能力,已經超越西漢三傑的任何一個。

    結語

    劉備作為帝王,他的眼光很好,也嘗試按照初漢時期的標準配備人才,於是,諸葛亮的定位是蕭何,法正的定位是張良,雖然沒有像韓信一樣的大才,五虎將也可以頂替。

    在這樣的戰略構想下,劉備不會讓諸葛亮大包大攬。至於後面的大包大攬,實在是沒人了,不得已而為之。

  • 3 # 朵朵佬爺

    諸葛亮主要是制訂作戰計劃,具體指揮打仗,劉備自己更內行。例如,赤壁之戰,諸葛亮與周瑜商定作戰計劃之後,回去安排人截殺曹操,奪取地盤,讓劉備成了赤壁之戰最大的受益者。劉備入川,龐統犧牲,劉備只能請諸葛亮入川,憑劉備那腦殼,是根本無法奪取西川的。有人認為,只有揮刀弄槍才叫打仗,真正會打仗的人,是料敵於先,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連槍也打不準哩。哈哈哈

  • 4 # 老實人62

    劉備招攬諸葛亮的真正用意是要利用諸葛亮的人脈關係,在荊州改變為劉表看門的地位,站能腳跟,以圖立身之地!為何不顧關張的反對,一意孤行?是因為他們沒看到諸葛亮的用處!劉備形容得諸葛亮是如魚得水,水是什麼?是立身之所!而曹操得郭嘉而喻為吾之子房!但由於曹操的進攻和劉表的死亡,讓劉備的願望迅速破滅,諸葛亮的存在也就只能是神一樣的存在了!說別的都是瞎扯。不及管樂一半,何談其它?

    那麼劉備託孤時不把軍權交給諸葛亮就很好理解了。明面是招諸葛亮的才能,實際劉備心裡明鏡似的,他用的諸葛亮是什麼。

  • 5 # 臥牛說歷史

    怎麼沒有?劉備打益州,後來招“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都留守荊州,這還不能說明問題?荊州的重要性大於益州,劉備把他的嫡系全留在荊州,直到益州局勢明朗後,才招來張飛等人。

    戰爭又不僅僅只有“正面交鋒”,練兵、徵兵、募糧、器械、運輸、情報等等,戰爭是一個大系統,玩過三國志的人大概都懂得。

    劉備跟曹操類似,擅長打仗,不擅長文治。劉備不缺打仗的人才,缺的是政治人才。他不讓諸葛亮領兵不是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而是不需要。

    一個可以1級打野的英雄,非得讓他上線跟隊友搶錢?

    劉備只要活著,除了關羽的襄樊之戰,他哪場戰爭沒參加?劉邦用韓信,那是因為他不如韓信,而劉備自己相當於韓信和劉邦的結合體。

    只要能看明白諸葛亮五次北伐程序的人,都不會說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至於說諸葛亮把蜀漢底子打光的,更是胡說!諸葛亮死後,劉禪支撐了20年呢!

  • 6 # 火焰如意

    ①劉備不懂軍事,有主見,重義氣。

    你見過劉備打過勝仗嗎?

    你見過劉備發表過軍事建議嗎?

    諸葛亮後期有拿得出手軍功嗎?

    歷史的答案告訴我們,這些都沒有。

    劉備早期雖然有一城一地,但是劉備守不住。

    人過中年,東串西走,寄人籬下。

    劉備年少時,喜歡美食,精美服裝,鬥雞遛狗,不喜讀書。

    造成了劉備起步太晚,只是一個看客。無法攪動天下風雲,默默地想著內心的抱負,復興大漢願望終究成空。

    與東吳之戰,諸葛亮也勸過,劉備不聽。只想給關羽報仇,關羽是劉備的手足,忠心耿耿。

    劉備之所以能在亂世四處奔走,還能安全轉移,關羽、張飛原因很大。

    從私人的角度看,就這一點,劉備有情有義,是個好兄弟。

    從政治角度看,劉備不理智,盲目發起戰爭,重情重義。

    ②諸葛亮軍事能力到底如何?

    從諸葛亮的三分天下格局看,諸葛亮是一位格局家、謀略家、政治家

    至於軍事家不敢恭維,我認為諸葛亮和曾國藩差不多

    曾國藩在前線親自指揮戰爭,總是打敗戰。一旦做好戰略佈局,讓別人指揮前線作戰,就能打勝仗。

    諸葛亮軍事謀略,不是沒有。從後期看,諸葛亮一生謹慎,與國力、親自指揮能力有關。

    諸葛亮適合做參謀,不適合親自指揮戰爭。

    劉備不適合指揮戰爭,不適合戰略佈局。劉備適合露露臉,表達愛民之心,聽正確的建議,執行正確的方案。

    拿劉邦做對比,劉邦少讀書,不懂軍事,不能處理事物。

    一遇問題,就說“如之奈何?

    現在該怎麼辦?這是劉邦正確之初,有問題不能解決就問。

    身邊有謀略家,張良。有後勤大總管,蕭何。

    韓信一次給劉邦的信,齊地無王不能安,封我做假齊王,齊地可安。

    在劉邦看來,韓信這是居功自傲,討要封賞。

    劉邦破口大罵,張良蕭何趕緊阻止,還踩了劉邦的腳。

    在兩人的一番解說之下,劉邦故作大方道“大丈夫要做王,就做真王,做假王什麼玩意

    另一次在洛陽南宮,劉邦看見眾將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說什麼,問身邊的張良怎麼回事,張良說他們在謀反。

    劉邦問為什麼,張良說封賞不公,擔心不封賞。劉邦又問怎麼辦,張良就問他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說是雍齒,張良建議速封雍齒。劉邦大擺慶功宴,封雍齒為什方侯

    群臣一看,劉邦最恨的人都得了封賞,也不擔心不對他們封賞。

    不懂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問。問正確的人,聽正確的建議,執行確定的決定

    在這一點看,劉備比劉邦差遠了。

    諸葛亮有軍事謀略,能力還是有的。但說料事如神,無所不能,就吹的有些過頭了。

    三國演義不算正史,三分實七分虛。空城計是假的,火燒赤壁是周瑜乾的。

    劉備是個好兄弟好朋友,不是一個好領導。

    諸葛亮是個好下屬、政治家、謀略家、格局家,不是一個好的提拔者。

    一生謹慎,兢兢業業,恪守本分。

  • 7 # 使用者遊魂

    三國時被羅慣中寫得與歷史現實岀入很大。幸虧羅先生伏筆寫得不錯,彌補了上面的偏向。三國時期大家都認為奸雄曹孟德,挾天子令諸候。其實三國時期的最大奸雄是劉玄德,非曹孟德矣。略舉幾個例子:①長板坡趙雲在曹操百萬軍中救岀劉阿斗,劉阿斗在趙雲懷中正呼呼大睡。劉玄德接過阿斗摔倒地上說“孽子,你竟為了你使我失了一員大將。”這樣趙雲就死心塌地為劉玄德服務。但是劉備也沒重用趙雲。②劉玄德白帝城託孤對孔明說:我看我這孽子不是帝王之料,希望承相適當時候取而代之。這樣一方面試探諸葛亮,一方面埋下伏筆。真意就是“千萬不要取而代之也”。曹孟德玩的是陽謀,劉玄德玩的是陰謀。陰謀比陽謀更可怕!所以三國時期奸雄非劉玄德莫屬!

  • 8 # 百代千秋史

    成都武侯祠內的諸葛亮像。臨機決斷,真不是諸葛亮所擅長的。

    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其實,這體現了劉備的知人善任,就諸葛亮自身而言,衝鋒陷陣、臨機應對,相較於戰略規劃和國家治理等方面的確不是他的長處和優勢在軍事方面出謀劃策的謀士中,劉備最倚仗的其實是法正

    諸葛亮很善於衝鋒陷陣和臨機應對?這都是小說《三國演義》的“貢獻”

    諸葛亮,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是“智絕”的人設擔當。在小說的世界裡,諸葛亮無所不知、無所不精、無所不能,特別是在軍事方面簡直是算無遺策。可是不好意思!這些都發生在小說裡。衝鋒陷陣和臨濟應對決斷真不是諸葛亮所擅長的,這一點在時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中可見一斑。

    諸葛亮在三國時就已經是“頂流”。魏蜀吳三國,人們津津樂道和推崇的就是諸葛亮。在對諸葛亮的諸多評價中,最具有代表性且中肯的要屬魏人袁準和東吳人張儼的“七問七答”。公元265年司馬昭離世。擔任東吳“外交部長”(大鴻臚)的張儼親往弔唁。在魏期間,張儼和魏國上層人士廣泛交流,促進友好感情。其中和袁准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談論起了諸葛亮,即收錄在裴松之為《三國志》所作註解中的“七問七答”。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他們是這樣說的:

    曰:子之論諸葛亮,則有證也。以亮之才而少其功,何也?

    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於應變,則非所長也,故不敢用其短。

    這一點從諸葛亮五次北伐而較少戰果就能夠得到驗證,也得到了後世人的普遍認同。

    成都武侯祠內劉備像。劉備能在東漢亂世中後來居上,這與他知人善任的能力是離不開的。

    所以,由於在臨機應對和決斷上存在短板,軍事方面諸葛亮並不是全才。而劉備沒有在這方面更多地讓諸葛亮參與,說明了劉備是知人且善任的

    諸葛亮擅長什麼呢?

    既然臨機決斷方面不是長處,那諸葛亮到底擅長什麼呢?這一點從劉備與諸葛亮的分工就可見一斑。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宜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

    二人的分工中,諸葛亮更多的是“總經理”似的角色:後勤排程、行政管理和財政收支等。加上前期對三足鼎立局勢的預判的“隆中對”,劉備離世短短几年之內就能“國以富饒”等方面,可以看到諸葛亮擅長是戰略規劃、經濟建設和國家治理等

    都江堰遠景。諸葛亮在蜀漢的治理上是為人稱道的,其中一點就體現在對都江堰的維護上。

    諸葛亮在軍事方面就一無是處了嗎?其實不是!軍事,是非常龐雜、系統和複雜的。在連弩、“木牛”和“流馬”等諸多發明創造,可以看出諸葛亮在軍械製造方面是行家。在安營紮寨方面,連司馬懿都佩服,說諸葛亮是奇才。而且,諸葛亮治軍嚴謹,使蜀軍富有戰鬥力也得到了時人的認可。在“七問七答”中也有體現:

    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軍大破,亮屯去數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亮之行軍,安靜而堅重;安靜則易動,堅重則可以進退。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此所以能鬥也。

    所以,在軍事方面諸葛亮除了臨機決斷,在其他維度是值得稱道的。

    軍事上的臨機決斷,劉備到底最倚仗誰?是法正

    如《三國志-蜀書-法正傳》所載:

    “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法正為劉備出謀劃策,無論是外部的敵人還是內部人都很服氣他的神機妙算。如《三國志-蜀書-法正傳》所載:

    “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對於法正的神機妙算,諸葛亮也很服氣,

    “亮每奇正智術。”

    法正,才是劉備真正的謀主。

    其實這一點在《三國演義》裡也是有所體現的,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中,諸葛亮勸諫不力,說了句:“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也。

    綜上,劉備在軍事方面沒有更多地倚仗諸葛亮是務實和明智的,因為這方面法正更擅長

  • 9 # 隔壁老王二小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從劉備集團人才隊伍看。劉備前期,軍事方面的人才很多。武有五虎將,魏延等,文有法正,龐統,黃權等,不需要諸葛亮統兵。

    二是從劉備集團人才分工看。劉備起家,還是有點模仿他的祖宗劉邦。韓信統兵,蕭何後勤,張良出謀劃策。劉備這邊,諸葛亮就是蕭何,龐統,法正就是張良,陳平,關羽就是韓信,可惜,除了諸葛亮,其他人都差了點。

    三是從劉備集團政治力量看。劉備在世時,有三股政治力量,元老派,荊州派,益州派。其中,益州派又有地方派和東洲派,可以說政治力量很複雜。但是兵權都是掌握在元老派手裡。關羽獨掌一洲。劉備在益州,打仗都自己上,漢中,伐吳都是自己上。荊州派是幫助劉備集團崛起的關鍵力量,實力很強,再掌握兵權,後期不好控制,這也是權利平衡的需要。

  • 10 # 午夜奢華

    諸葛亮自己並不想展現軍事方面的才能,文官上戰場,那都是被逼的。劉備夷陵之戰幾乎把蜀國的精英人才和未來人才敗光了。能當北伐統帥的除了諸葛亮外只有70多歲的老同志—老趙雲。

    他不上誰上?

    曹睿都御駕親征了,丞相北伐親征有何不妥?

  • 11 # 寄暇學宮

    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兩人在屋內嘀咕了半天。張飛和關羽也不清楚諸葛亮都說了點兒啥,反正劉備從此就和諸葛亮好上了。

    劉備和諸葛亮好到什麼程度,史書上記載劉備“於是與亮情好日密”。由來只見新人笑,有誰聽見舊人哭,這讓關羽和張飛情何以堪啊!

    關羽張飛實在忍受不了了,兩人就一起去找劉備。劉備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兩人也只有悻悻而回。

    等到曹操的軍隊打了過來,劉備這會想起關羽張飛來了。誰知張飛反將了劉備一軍:“哥哥何不使‘水’去?”

    碰到這麼個敗家弟弟,你還讓劉備怎樣嘛!劉備只好對張飛道:“諸葛亮最擅長煽風點火。你讓他去,你倆兒就不怕變成‘水煮魚’啊!”

    劉備從出道到三顧茅廬為止,跑過多少地方,什麼樣的人才沒有見過?劉備看人那可是老準了。

    劉備引進諸葛亮這個人才,原本就不是做為將領來引進的。諸葛亮一來就讓他去領兵打仗,就不怕把諸葛亮培養成趙括?

    諸葛亮自己也清楚擅長什麼,所以也從不主動請求帶兵出征。諸葛亮主動請纓:“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這一般都是文職乾的事情。

    諸葛亮出使東吳,吧啦吧啦幾句話之後,“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這才是諸葛亮擅長的。

    在打敗曹操之後,劉備就讓諸葛亮管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主要負責“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後,劉備認為諸葛亮就是自己的蕭何。劉備也就因此讓諸葛亮坐鎮大本營。

    劉備前去奪取益州,身邊就帶著龐統,諸葛亮與關羽就坐鎮荊州。劉備前去爭奪漢中,身邊就帶著法正,諸葛亮就坐鎮益州。

    劉備不缺能征慣戰的武將,缺乏的恰恰就是能坐鎮後方的文官。由諸葛亮來坐鎮大本營,遠比讓他帶兵出征更重要。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2 # 風雨中的梅雲

    其實在整個東漢末年的一段戰亂時期,最有眼光,最能識人的人就是劉備(沒有之一)在識人方面,曹操都要遜劉備一籌。劉備之所以一次都沒有讓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施展才能,是因為他知道諸葛亮的弱項就是軍事。相比于軍事,諸葛亮的強項卻是內政。說句不好聽的,若論起軍事才能,魏延都要勝諸葛亮半籌。還記得當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嗎?後期的司馬昭滅蜀,走的就是子午谷。就連司馬懿在聽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後,都駭然色變。我們說,魏延雖然不是劉備的結義兄弟。但劉備對魏延也是刮目相看的。在奪取漢中後,劉備的決定讓眾人大跌眼鏡。眾人以為,劉備會把漢中的治理權交給張飛的。就連諸葛亮和張飛也是這麼認為的。但劉備卻把漢中的管轄權交給了魏延。而魏延也沒有讓劉備失望。他在漢中,曹魏十餘年不敢犯境。再看諸葛亮死後,姜維守漢中,月餘光景漢中就丟了。別忘了,諸葛亮可是看好姜維而不看好魏延的。還有馬謖,也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結果讓諸葛亮揮淚斬了。大家看,劉備在臨死前,還告誡諸葛亮,馬謖之才不可大用。諸葛亮不聽。結果正如劉備所料。我們說,且不管劉備是忠是奸,也不說他是偽是真。單就看人的眼光來說,天下無人可比。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就是他的蕭何。我們說,對於劉邦來說,蕭何,韓信和張良。這三個角色缺一不可,而他們三個卻不能融合在一起。說白了就是他們三個,誰也取代不了誰。在劉備看來,諸葛亮就是他的蕭何。法正就是他的張良。關羽和魏延則勉強可是做他的韓信。我們說,劉備的五虎上將裡面,能夠獨立處理事務乾綱獨斷的人,只有半個。這就是關羽。我們說,如果關羽的脾氣能夠收斂一點,不那麼寧折不彎。那關羽就可以擔任劉備的韓信一角。魏延也是跟關羽犯同樣的毛病。他雖然在武藝謀略上遜關羽半籌,但脾氣和傲氣卻一點都不比關羽弱。這也是魏延在三國時期沒有朋友的主要原因之一了。假設魏延和關羽沒有這些缺點,那劉備的光景就好過多了。但話又說回來,如果關羽魏延都跟趙雲那樣人格完美無缺的話,劉備還敢不敢放心大膽的用他們呢?要知道,趙雲跟隨劉備一生,幾乎從沒像關羽魏延那樣有獨立領兵的機會。同樣的道理,馬超倒是有獨立領兵的能力,但就是因為他看見劉備,總是劉備長劉備短的直呼其名。明擺著看不起劉備。劉備還怎麼敢放心大膽的用他呀?所以,馬超也就活了四十多歲就享年了。準確來說,馬超是鬱鬱而終的。至於黃忠,雖然有百步穿楊的能力,在武藝上也不次於關羽。但畢竟是老氣橫秋了,就算是老當益壯,但在劉備看來,黃忠雖勇,但時日不多。他真怕自己把黃忠委以重任,黃忠保不齊會享年在上任的路上呢。所以,劉備一生不僅沒有給諸葛亮軍事施展的機會,他同樣也沒有給馬超,趙雲甚至是黃忠獨立完成戰略軍事的機會。說句不好聽的,就連張飛,也只能窩在梓潼(現在的綿陽)做個太守。要知道,梓潼的地理位置可比漢中差太多了。我們看,漢中的地理位置,漢中的周圍都有什麼?長安,天水,安定,梓潼。再看張飛所鎮守的梓潼,除了接壤漢中以外,就只能通成都了。所以,我個人覺得,劉備不是不想讓諸葛亮在軍事上施展才能。是因為他的直覺告訴他,軍事才能是諸葛亮的弱項。而且諸葛亮在識人方面,還不如他劉備。我們說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劉備覺得,只要用好諸葛亮的強項就行了。沒必要非得趕鴨子上架吧。所以劉備死後,蜀漢再無傑出的軍事人才的出現。這不是說蜀漢沒有軍事人才,而是以諸葛亮的眼光看不到而已。說得簡單點,諸葛亮並非是發覺軍事人才的伯樂。只從諸葛亮提拔的馬謖和姜維來看,就不如劉備提拔的關羽和魏延了。我們常說,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員工好壞用業績說話。說魏延不行吧?魏延守漢中,漢中十餘年安若泰山。說關羽不行吧?鎮守荊州那麼長時間,荊州也穩如泰山。至於說關羽丟失荊州。那是因為關羽的對手太多而且太過強大了。就這,這些對手出手還都是一些下三濫的手段。偷襲陷害綁架甚至是打悶棍,最後再給關羽來個掏襠。總之是怎麼卑鄙怎麼辦,怎麼噁心怎麼來。面對如此陰損缺德的招數,以忠義為本的關羽如何能抵擋得了?我們說,老虎都還有打盹的時候。更何況關羽以一己之力要同時應對一個五百年一遇的曹操和一個毫無底線的東吳鼠輩的聯合攻擊呢?如此陣仗,關羽就是輸了,那也是雖敗猶榮。東吳雖然說勝了,那也是勝之不武。可能是老天都覺得他們這麼做有失公平的緣故吧?所以對這些陰損的傢伙做出了槍斃的懲罰。君不見關羽一死。老天爺立馬就把曹操收走了。不僅如此,就連呂蒙,將欽,通通都死啦死啦地有。我們說,如果東吳不在關羽背後捅刀子。關羽會不會輸?至少不會輸得那麼慘。這是劉備眼光的獨到之處。再看諸葛亮,用了馬謖失了街亭,直接掐斷了諸葛亮的北伐夢想。用了姜維,漢中月餘光景就丟了。漢中一丟,等於直接打開了四川的大門。漢中不丟失的話,鄧艾上哪裡偷渡陰平小道?成都也不會陷落,劉禪也不會投降了。如此看來,劉備不讓諸葛亮施展軍事才能是對的。至於後來,那是因為劉備死了。對於身後事,劉備也管不了了。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掌蜀漢的軍事大權。那也是事急馬行田,不得已而為之了。因為當時的蜀漢的確是人才凋零了。所以,諸葛亮既做蕭何又做韓信還做張良。年紀輕輕的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 13 # 淨月暖陽

    劉備一直沒讓諸葛亮施展軍事才華?原因有三:其一,劉備一直兵少,沒得諸葛亮前,一度被曹操打得成了光桿司令,隻身投靠袁紹。徐州時也就兩三座城,關羽守一座,自己帶張飛守一座。赤壁大戰之前,不過統了一萬多人馬,分兵就是實力更加不濟。沒那麼多兵,那有機會讓諸葛亮單獨統,自然也沒展現軍事才華的機會。其二,部隊是君主的命根子,一定要抓在自己手上,輕意怎肯付人?帶跑了怎麼辦?造反了怎麼辦?所以每逢大戰,劉備會親自統兵。創業初期不說了,就那麼點人馬,到中後期,每逢大事,劉備都親征的。進益州如此,奪漢中如此,當了皇帝打東吳還是如此。劉備的確是個馬上皇帝。不得以分兵時,劉備也得把分權交到最信任的人手上。諸葛亮在荊州才投入劉備帳下,和關、張比,劉備更信任誰呢?換位思考,是你也會更信任關、張,那可號稱是“兄弟”呢!所以每每不得以分兵,首選關羽,次選張飛,再正常不過。關羽留守荊州,大家都知道的,假節鉞授全權。入蜀支援的張飛、趙雲、諸葛亮,主力部隊也在張飛手上,才有張飛義釋嚴顏。失荊州後,成都之外最大的一支部隊,就是駐守閬中的張飛,假節。其三,劉備有識人之能。都知道劉備白帝託孤之時,言馬謖不可重用,而諸葛亮不循,致街亭之敗,大家都說劉備識人準。對諸葛亮,雖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來,可劉備分得清,戰略與戰術家還是有重大區別的,諸葛亮在茅廬,指點天下,分析分析形式,謀劃一下戰略還行,可真領兵打仗,還是不及關張,衝鋒陷陣不及黃忠,名頭不及馬超,搞搞內政還行,所以並沒授諸葛亮什麼兵權,劉備在世時唯一一次讓諸葛亮與張飛、趙雲領兵入益州支援,也沒記載有諸葛亮打了什麼漂亮仗。後來的事實證明,諸葛亮確實打仗不行,六出伐山,無功而返,空耗國力。不要強辯,這是史實。並且在戰略上也有方向性錯誤,有六出祁山的勁,不如東出再爭荊州。諸葛亮是被後世神化了的,主要是手握大權不篡位自立,這在三國時期極為難得,如曹丕、劉備、孫權,包括前期的袁術,後來的司馬炎,奪位篡權稱帝的比比皆是,再不濟也是如董卓、曹操、司馬懿家父子三人,飛揚拔扈的做權臣,視帝王如無物。所以後世皇帝們,都讓臣子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才不斷拔高諸葛亮的才幹,不斷神化到呼風喚雨、能掐會算、其智近妖,真實能力沒那麼大。

  • 14 # 添天向上

    三國時期出了很多人才,也算是一個傳奇的時期。很多三國小說描述的,也正是這個時期中發生的傳奇故事,細緻地描寫了東漢群雄爭霸和三國爭霸的鬥爭,雖然增添了神話色彩,但是也讓讀者加深了對那個時代的瞭解,吸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三國中有很多我們熟知的文武奇才,也有很多令人驚歎的戰術,至今都還令我們為之敬佩

    其實諸葛亮在輔佐劉備後基本都處在戰後區,並沒有在戰爭的前線出謀劃策,更算不上是戰爭中的主力軍師了。當劉備駕崩之後,諸葛亮的地位並沒有隨之減弱,他還掌握了軍事大權。但是在北伐之前,諸葛亮根本就沒有率領軍隊出戰過,他只會紙上談兵,對於實戰他根本沒有經驗也沒有信心。

    我們現在回顧一下劉備發起的戰爭,其中基本沒有諸葛亮的身影,進攻四川時是龐統跟著劉玄德出戰的,攻打漢中的時候是法正,還有的時候是他獨自親臨戰場,其中基本沒有孔明的身影。有的人說是因為劉備不信任他,不相信他的軍事和個人實力,但是我覺得這些猜測是錯誤的。劉備把諸葛亮視為知己,還說過自己遇到了諸葛亮就如同魚兒遇到了水一樣,如果劉備真的不信任他,那為什麼還要在駕崩前囑託諸葛亮輔佐自己的太子呢,為什麼不把重任交給法正或者龐統呢?還要把自己努力打下的地盤託付給諸葛亮,這不就矛盾了嗎?

    據史籍中記載,劉備在收復江南後,就封諸葛亮為軍師大將,讓他掌管郡城,收取其中的稅賦來充實自己的軍隊。除此之外還記載著,劉備外出的時候,諸葛亮就留在城內鎮守著成都,掌管軍隊。看到這裡時應該有很多讀者已經明白了,劉備並不是不重用諸葛更不是不信任他。如果所有人都去打仗了,那朝廷讓誰來管理呢。就像曹操的手下荀彧,他是一名文將,也是留在朝廷輔助和出謀劃策的,出戰的基本都是武將。

    朝廷有人在堅守著,前線才能放寬心去打仗,在當時的環境下,如果沒有人堅守著大本營,說不定老窩都被人捅了。所以劉備留諸葛亮守家也體現了對他的信任,不用擔心他造反。

    當然劉備不派孔明出征不僅僅只是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雖然謀略才能出眾但是武術方面有些薄弱。他只適合留在後方出謀劃策,到前線只會添麻煩,劉備正是因為太過了解他了才會不帶他出徵。而龐統就和諸葛亮相反,他的實戰能力很強,在戰場上更是如虎添翼,劉備慧眼識珠可以正確判斷每個人的特點。而且諸葛亮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太過優柔寡斷不夠果決,在戰爭中這樣可是大忌,打戰要出其不意才能致勝。

    諸葛亮就算沒有出征但是也為劉備立了很多的大功,諸葛亮這麼死心塌地的效忠劉備是有原因的。諸葛亮就像是一匹千里馬,如果沒有劉備的賞識挖掘和培育,他可能還埋沒在深山中,所以他肯定要盡心的輔佐劉備。其次他們兩人的思想境界也是非常的相近的,正所謂知音難尋,遇到這樣的君主還有什麼理由不效忠呢?還有一點是諸葛亮自身的原因,他自身也有著遠大的抱負,而無處施展自己的才華,透過劉備他可以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諸葛亮從無二心的忠貞都值得我們敬佩。

    但是也有人說劉備更加重用的是另外一個軍師,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是不是如我們所想的那般親密這些也都無從得知了。

  • 15 # 小號哥

    提此問題的作者,其觀點根本不對。近乎荒唐,你們這些大儒還隨聲附和,實在可笑。先不要說《三國演義》當中,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自己建功立業,在此成功中經歷大大小小無數次的軍事行動,那一次不是由諸葛亮在幕後籌劃,再由關,張,趙,黃等將領來實行。那一次諸葛亮缺席,有人說是法正在指揮,胡說八道,法正原是益州牧劉璋手下的謀士,只不過在投降了劉備以後,被其重用而已。怎麼可能和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諸葛亮出山輔佐其左右相比,另外,也沒有聽說法正有什麼軍事才能。

    除了,在為關羽報仇這件事上,劉備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也沒有帶上諸葛亮,而是自己進行決斷。其他方面,特別是軍事行動,劉備總是躲在幕後,完全依靠諸葛亮在處理,決斷一切軍情事物,怎麼可能像編者所說的“劉備沒有一次讓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施展才能”。這不是信口開河嗎?

    恰恰相反,諸葛亮的真正才幹應該是在治理國家上面,而不是什麼帶兵打仗。可沒辦法,當時的西蜀無論在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財力方面相比魏,吳都是最弱的。所以,諸葛亮一方面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同時也為西蜀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以便在自己去世後能夠繼續存在,而連年對外用兵,先是平定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孟獲造反)。而後又連續六次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後,疲病交加,損在五丈原。可惜了,本來他可以先治理好國家,發展經濟,清理政治,而不是窮兵黷武。

    因為,當時在蜀漢內部有許多不安定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元老派和地方派之間的矛盾。元老派是指早年追隨劉備打天下的荊州部臣,其代表就是糜竹,簡庸。而地方派就是原劉璋手下的謀士,有法正,李嚴,有諸葛亮健在,還能頻他自身的威望平衡兩派的勢力。同時,在皇宮內部也存在奸逆,就是宦官黃浩,他在諸葛亮活的時候,就婁次向後主劉禪進讒言,破壞諸葛亮的北伐行動。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自諸葛亮出山以後,他把畢生的經歷都用在為劉備開疆闢土的軍事行動上面,而在治理國家方面則是寥寥無幾。也就是說諸葛亮主要負責軍事方面,而治理已經取得的領土,則由劉備委派具體官員來實行。諸葛亮根本就不管地方的具體事物,他只抓大的方面。這也可以從龐統初次投奔劉備,而當時諸葛亮正在外出巡視,沒有在荊州。結果鬧出一場誤會,就是劉備沒有拿龐統當回事,把他打發到地方去做縣令。可見,當時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當中主要抓軍事,地方上的事物都是由劉備委派具體官員來管理。怎麼能夠說是劉備沒有讓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施展才能,簡直就是笑話。如果真如編者所說,那劉備還能以荊州為跳板,先取西南四郡,然後再圖西川嗎?

    總之,沒有諸葛亮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劉備是不可能建立蜀漢王朝的。大家可以從《三國志》當中,對諸葛亮的一段描述,就能窺探一二了。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震盪黃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堪,婁耀其武”,其中的含義就是諸葛亮的大志就是建立偉岸功勳(恢復東漢,囊除奸兇),而又擔心自己餘生不多,未能北伐中原,擊敗曹魏,實現他在隆中和劉備規劃的建國藍圖。所以,頻繁對外用兵(六出祁山),顯示武力。

    從這段描述當中,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當時後漢三國時期,除了曹魏的司馬懿,還有誰能和諸葛亮在軍事上,一決高下呢?怎麼能夠荒唐的說是劉備沒有讓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施展才能呢?

    你們可以看看,無論是《三國志》,還是小說《三國演義》,其主要內容就是以戰爭作為主軸來貫穿全部的,當時,其中也夾雜了一些政治上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所以,《三國演義》就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戰爭大片,怎麼可能少了軍事大家諸葛亮的身影呢?

    你們以後提問題,要看準了再說,可笑的是大多數人還隨聲附和,進行回答,實際毫無意義。因為,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就錯了。

  • 16 # 金牛座四號

    諸葛亮有什麼軍事才能?領兵打仗真不是他強項。三國有那場大的戰役是諸葛亮打的?六出祁山那次達到了既定戰略目標了,也就是欺負欺負頭腦簡單的孟獲還行。

  • 17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劉備闖蕩了那麼多年,也曾兩次佔據徐州,可在碰到諸葛亮之前卻是一事無成。這中間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只要搞清楚了這個,那就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扮演的角色。

    劉備其實不缺大將,無論是張飛還是關羽,這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驍勇戰將,趙雲武力值也非常的牛叉,這三人哪怕是曹操也是想要得到的人才。至於土地、軍隊,那劉備在有徐州時也是不缺的。

    劉備在一開始就給自己集團的人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復興漢室”。劉備也一直用這個來招攬人心,所有的人都知道跟著劉備幹就是為了打下一片基業,然後讓漢室再次中興。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他是不知道要怎麼去做才能復興漢室。劉備知道要復興漢室,劉備身邊的人也知道要復興漢室,但怎麼復興?怎麼誅殺國賊曹操?這些他們都不知道,也就是說,劉備集團長期是有目標的,但卻沒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路線。

    而現在諸葛亮站了出來,諸葛亮告訴整個劉備集團,漢室可以復興,只要按照他隆中對的戰略來,打下大片的基業,重振大漢,那都不是問題。可以說諸葛亮的存在,在戰略上就把劉備將要走的路線給規劃好了,這是誰也無法替代的作用。整個劉備集團中,也只有諸葛亮有這樣的能力。

    並且諸葛亮還極善於內政,劉備不缺衝鋒陷陣的將軍,他缺一個戰略規劃者,更缺一個內政好手,諸葛亮正好彌補了這塊的缺失

    這樣說吧,持續兩年的漢中之戰,如果不是諸葛亮在後方將內政打理的井井有條,劉備很難逼退曹操。還有就是赤壁之戰後應該如何發展,這些都是諸葛亮來指明路線,至於攻城掠地則是關羽和張飛的事。

    劉備不需要諸葛亮去搞什麼軍事,他需要的是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和內政管理,這才是人盡其用啊。

  • 18 # 鄭說豫見

    劉備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但運氣不好,屢次失敗,顛沛流離,縱橫半生,才佔據了荊州,實際只控制荊州的三分之一,又趁機奪取益州,贏得了漢中,結果又丟了荊州。

    劉備用人還是有眼光的,身邊有一幫人一直跟隨,不離不棄。劉備說得到諸葛亮,猶如魚之得水。諸葛亮一直輔佐劉備,前期作為軍師,後期做為丞相。臨死在白帝城託孤,要求輔佐劉禪,甚至說出,劉禪能輔助就輔助,不能輔助可以自己幹。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話當然不能當真,諸葛亮當場表態誓死效忠。但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可見一斑。

    但劉備一直沒有讓諸葛亮展示軍事才華,沒有單獨領兵作戰,而是主要是作為民政管理人才使用,有點像劉邦對蕭何的使用,軍事上更倚重法正、龐統。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才開始領兵,七擒孟獲、六出祁山,諸葛亮竟然成為了軍事家。

    其實諸葛亮的才能主要還是民政、軍政事務管理,而不是領兵打仗。諸葛亮善於理政,注重公平,蜀中百姓雖然勤苦,但並不怨恨,都都佩服諸葛亮。訓練10萬軍隊,約定期限輪換,即便是戰爭狀態,也不毀約,讓士兵按時回家。軍中大小事務,諸葛亮總是親自辦理,處理的井井有條。諸葛亮甚至還發明運糧的木牛流馬,可連續發射的諸葛連弩,用來傳遞訊息的孔明燈。

    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自然很好,但不利於發揮其他人的作用,不利於發現人才。導致蜀國後期無人可用,文武凋零。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被排擠,被藉故貶為平民。僅有的大將魏延,諸葛亮也限制使用,在自己死後也要設計殺掉。西蜀無大將,廖化充先鋒,就是對這一現象的真實寫照。

    由於蜀國本錢小,打仗的風格也是謹慎有餘,不敢冒險,希望穩紮穩打蠶食魏國。每戰即便不能取勝,總不致於大敗。諸葛亮最後一次出祁山時,策略竟然是佔據險要的五丈原,引誘敵人進攻自己,以守代攻。可惜司馬懿並不上當,而是堅持長期對峙,硬是耗死了諸葛亮。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就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評價。

    這樣的風格,的確適合在軍中或者後方管理具體事務,或者在強大的一方,用於保留勝利果實。做為弱者,作為進攻方,處處周到考慮,謀定而動自然很好,但不冒險,肯定不行。兵法中,也有以正合,以奇勝的說法,不出奇無以制勝,諸葛亮六出祁山空餘恨,也幾乎是註定的結局。

    相比之下,劉備雖然也很弱小,但敢於冒險,永不放棄。雖然劉備屢次失敗,但仍有一幫人不離不棄,也不斷延攬新人加入,屬於打不死的小強,也最終能夠抓住機會三分天下。

    而諸葛亮只是小公司的管理層,不是老闆,自然不敢把本錢都賠進去,有些事情自己看的明白,也沒辦法改變。

  • 19 # 歷史挺好玩

    諸葛丞相施展軍事才能更多的是在漢昭烈帝劉備死後輔佐劉禪之時,劉備在世時,諸葛亮的工作更像是外交官和參謀長。

    劉備在世時,人才物盡其用,軍事方面並不缺人才

    法正、龐統二人在軍事方面表現的更多一點,而且在劉備初創蜀漢期間劉備勢力並不缺軍事人才,他們更缺外交人才。所以諸葛亮的首秀便是去和東吳方面進行了談判。

    入川以後,蜀漢勢力還是不缺軍事人才,反而缺乏實幹做事兒的謀臣,於是諸葛亮便成為了做具體工作的實幹派官員。

    直到劉備託孤,這一刻的蜀漢人才凋敝,諸葛丞相當仁不讓的成為了軍事人才。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的戰績綜合來說,其實還是相當不錯的。

    不是劉備不讓諸葛亮展露軍事能力,而是諸葛亮堪稱全才,哪裡有需要哪裡搬。

    捨不得把三分天下的總設計師放到戰場

    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劉備怎麼可能那麼輕易把臥龍先生放到戰場。諸葛亮屬於智囊團長,是那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大人物,除非面臨勢力傾覆的危險,諸葛亮才可能被劉備派出去參加戰鬥。

    諸葛亮是劉備為劉禪培養的輔政大臣

    沒有必要把二代人才放到現在來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由戀愛和相親差了點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