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曲精品庫

    黃巢出身於鹽商家庭,小時候便有詩才,據說五歲便能對詩,且又善於騎射,這樣的人,當然會想要透過科舉之路走上仕途,但是,成年後的黃巢,卻屢試不第,他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度名落孫山。科場失利的憤懣,再加上整個晚唐王朝的黑暗和腐敗,讓他對李唐王朝充滿了不滿,但在考試落第後,他反而豪情倍增,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不第後賦菊》。

    菊花自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後,似乎其承載的意象漸漸定格為隱士和傲骨,到黃巢的這一首《不第後賦菊》,才一改往日菊花的傳統意象,成功塑造了一種“我花開後百花殺”、手持長劍、氣魄恢宏、格調豪邁的英雄主義形象,對後世產生了許多積極影響。

    黃巢只流傳下來三首詩,其中有兩首都是以菊花為題材的詠物詩,另一首《題菊花》也非常著名,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將頑強的精神,必勝的自信寫得非常飽滿,但是,我卻覺得,這首《不第後賦菊》的境界比《題菊花》更雄偉、更豪邁!

    不第後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首句“待到秋來九月八”,寫重陽佳節到來前,詩人賦詩助興,大有一種奔騰、凌厲、渴望在即的味道,“九月八”其實是重陽節的前一天,詩人故意寫前一天,一者是為了押韻,一者是突出了一種迫不及待的氣氛,讓人讀之備受感染。

    第二句“我花開後百花殺”,以菊花傲霜盛開的堅強對比百花遇霜凋零的柔弱,造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菊花旺盛、頑強的生命力,同時,這也是詩人高度自信的體現,這或許暗示了腐敗的唐王朝如果在起義大軍面前,只能像“百花”一樣,被拉枯摧朽地毀滅。

    第三句“沖天香陣透長安”,寫出了菊花非凡的氣概,這香,不是溫柔的清香,也不是靜默的幽香,而是沖天之香,是群體散發出的合力之香,此句極有進取向上的精神,同時也肯定了團結的力量。

    末句“滿城盡帶黃金甲”,是說菊花滿城皆是、無處不在,遍佈長安的菊花,全都披上了金黃的甲冑!這句詩,說是寫花,則寫出了菊花盛開長安、遍佈世界的奇景,說是寫人,則表現了起義軍摧枯拉朽、主宰一切的勝利之景,兩者相互交融,難分彼此,神韻非凡。

    三、四句在一起,構成了對菊花“主宰”一切的憧憬和自信,讀之猶如正在統兵百萬,衝鋒陷陣,讓人心潮澎湃!

    此詩以比喻的手法,將菊花比喻為普天下被壓迫的平民百姓,以百花比喻腐朽的李唐王朝,透過菊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勝利,突出表現了起義軍必然勝利的壯闊景象,全詩雄壯激烈、氣魄雄偉、比喻新奇、瑰麗無比,難怪在後世中流傳如此廣泛。

  • 2 # 香山紅葉汪邦年

    黃巢的《不第後賦菊》,表面上是寫菊花,實際上是暗喻自己,是以物喻人,以景喻情。在詩人自己的意象中,他像菊花一樣,有著我花開後百花煞的霸氣,待到他黃巢起義成功,統領百萬身穿黃金甲的大軍入主帝京長安時,那種沖天的豪氣,就像滿城金黃色的菊花一樣,陣陣香氣漫透了整個京城!

  • 3 # 愚叟釣淺灘

    他的詠菊詩表面上看是一般的託物言志,其實是要氣呑山河。如“我花開後百花殺”表面上是說菊花開放時百花凋殘消失,骨子裡是以菊自喻,恰恰自己又是姓黃,更貼了。實指他要推翻的唐朝統治者們是凋殘的百花,只要他揭杆而起,必將所向披靡,就如秋來九月八的菊花,有己無其他。你說霸氣不霸氣?他的“沖天香陣透長安,”實指自己的反唐力量是沖天香陣要透洗都城,讓其姓黃“滿城盡帶黃金甲。”這又霸氣不霸氣?

  • 4 # 紅辰夢劫

    我是紅辰,為您解答。

    提起黃巢這個人,我們知道他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他有一首著名的詩——《不第後賦菊》。

    比起那些懷古傷今,滿懷浪漫主義的文人騷客,他詩中的菊花不再是悠然見南山的清高和風骨,而是表露出我花開後百花殺的肅殺之氣,

    黃巢是山東曹州冤句人(今山東菏澤),鹽商世家,不愁吃不愁穿,就是因為成年後科舉落第而對朝廷不滿,遂投入了農民起義的浪潮之中。

    可以說,黃巢文武全才,5歲就能寫詩,擅於騎射,精通劍術,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長大後曾幾次應試進士科,但皆名落孫山,在不甘和憤恨中寫下了這首《不第後賦菊》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第一句待到來年九月八,為何不是九月九,我們都知道每天農曆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用《易經》來解讀,“九”為數之極,為陽數,九九歸真,一元肇始,重陽節這天是不可多得的黃道吉日。而詩中寫九月八不僅是為了押韻,也是為了營造出一種緊迫感,與黎明前的黑暗同理。

    第二句我花開後百花殺,深秋時節,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在寒霜中盛開,體現出詩人要打破這個腐朽的唐王朝,建立一個“烏托邦”的決心和意志,“苟利國家生死以”的英雄氣概。

    第三句沖天香陣透長安,詩人用菊花的香味來喻意大軍攻入長安,解放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讓愛像花香一樣灑滿人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香便可衝破腐朽的天。

    第四句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遍野的菊花盛開著,就像給長安這座古城披上了金黃色的戰甲,表現出起義軍摧枯拉朽,推翻李唐王朝,所有人歡欣鼓舞的美好願景。

    離開長安後,黃巢繼承祖業成為鹽幫首領。我總說性格決定命運,這黃巢的為人脾性和《水滸傳》中的宋江好有一比,宋江曾說:“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黃巢喜歡結交江湖朋友,收養那些綠林道上的亡命之徒,成天和這些人混在一起,漸漸地,骨子裡的冒險基因被勾了出來。

    鹹通年間(唐懿宗李漼的年號),唐朝同南詔國便展開了長達十餘載的戰爭。這南詔國後來被段思平的大理國所取代,而段思平就是《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先祖,這都是互通的。

    連年的戰爭給平民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再加上統治階級的奢靡之風,老百姓們食不飽腹,衣不蔽體的情況下,無奈只能揭竿起義了。

    黃巢不是個安分的主,或者說他早有預謀,遂加入了唐末浩浩蕩蕩的起義運動之中,黃巢帶領的起義軍軍紀嚴明,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貼出安民告示,向貧民散發財物,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十一月,黃巢即位於含元殿,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

    中和四年(884年),黃巢兵敗戰死於狼虎谷(在今山東萊蕪市西南),時年六十五歲。黃巢流傳於世的有三首詩,除了前文提到的《不第後賦菊》,還有《題菊花》和《自題像》。

    紅辰說

    事分兩面看,黃巢起義軍善待貧民,但是也屠殺過富紳鉅商,還有很多外國商人,這也是他最後失敗的主要原因吧,你怎麼看?

  • 5 # 杜象應

    《不第後賦菊》全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就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他成年後,京考屢試不中時在長安城而作的一首“詠菊”詩。

    菊花,有傲骨高潔之品質,歷代文人墨客多喜愛並題詩墨畫。像陶淵明之傾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都別具一番趣味和特色。

    但是,相對來說“詠菊”能詠到黃巢《不第後賦菊》這種蓋氣如雲、魄力恢宏者較少。這是為什麼呢?

    《不第後賦菊》,初讀並不十分驚訝,詞句言及內容合乎自然規律,是地地道道的長安菊花城景象。

    之所以人們會常說:酒越品越香,其實,詩也一樣,“溫古而知新”。

    久讀《不第後賦菊》,為何有“像統兵百萬,霸氣之極”呢?

    俗話說:酒,越品越香,詩也一樣,“溫故而知新”麼!

    關於這首詩中言及場面規模宏大的程度完全取悅於黃巢內心所想:一個屢次科考不中的人,按道理陳述的話該是一位灰頭土面臉的笨笨生相。

    然而現實中的憤青黃巢卻不是這樣子的,他忘了考場之失意,卻在閒逛京城裡覓得了新的觸點,並一發而不可收地寫下了名篇《不第後賦菊》。

    統兵百萬:是以菊花領導且有巧合時間點:九月八。不選九月九,有為詩之押韻理由,但主因是為戰前動員令而設。於是,“九月九”之後的那戰況又如何呢?“百花殺”盡。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這裡面“菊花”代表被壓迫的基層百姓,“百花”暗指腐朽的統治階層。

    霸氣之極:菊花開了,因它是一花獨放,沒有與之攪和的異味,故此香氣沖天而瀰漫了整個長安,其單株花金黃色且遍佈京城裡。是不是有一點“點豆成兵”的感覺啊?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假若能時空轉換成真,儼然整個京城被菊花率領的雄兵已佔領。到處豪氣外放、殺聲沖天,每一個城牆下或拐角處都有身披“黃金甲”計程車兵把守。

    為什麼作者能如此匠心寫出“統兵百萬、氣勢之極”呢?

    這有一個歷史上的故事:黃巢五歲時,為因應父親的菊花連句而隨口說:“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有點“霸氣”,父不悅,欲打他。

    後來經一老者勸和調解,黃巢不得不另作一首《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意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是不是有和“桃花”一決高下的味道?可想而知黃巢人小志有高遠,長大後定能成人傑。雖然後來他領導的農民起義失敗了,但是彰顯了他的氣勢不可等閒視之。

    總之,《不第後賦菊》詩,是作者借菊喻自的內心感慨。由於他出身於鹽商家庭且又文武全才,故能統兵百萬、征戰沙場。

  • 6 # 月下空山聽清泉

    那些年吹過的牛不牛逼,吹過的牛實現了那才牛逼!

    假如我們說“我不愛錢”,誰關心?

    只有馬雲說“我不愛錢”,才有反差。

    假如我們說“掙它一個億是小目標”,有用?

    只有王健林說“定個小目標”,才有用。

    所以,黃巢這首詩之所以廣為流傳,霸氣十足,也是因為他真的在公元880年攻進長安,殺盡滿城男丁,磨碎血肉做軍糧!

    這才是“我花開時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真實寫照!

  • 7 # 歷史與文化縱橫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作者黃巢是今天山東菏澤人,世代以販賣私鹽為業。唐代末期由於雲南作亂,山東河北連續三年大旱,政府把私鹽收歸官辦,進行壟斷,鹽商生意更加難做了,經常是揹著一點鹽到處東躲西藏,鹽幫的一位大佬王仙芝先就發起了起義,而一向就有不滿的黃巢也跟隨起義。假如黃巢科舉得進,有了前途,那麼自然不會起義了。

    以黃巢之才又怎麼不能考中呢?唐朝的進士科考試是最著名的,最為看重的,很多宰相出身進士科,其餘還有法律課、明經科、史學等,進士科一年考一次,不過錄取率太低,百人中只有2名能夠錄取,難度不亞於現在的國考。考試的內容到唐朝中期出現了詩詞,憑藉一首詩就可以錄取。判卷主觀性很大,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沒有社會地位的農民、私販子,很難會考中進士做官。那些能夠考中進士的人除了臨場發揮外,所做詩詞、策論不錯外,基本都要提前拜訪主考官,而試卷也沒有做密封,一看而知是誰做的,這種公開的舞弊被認為是很自然的。向上之路非常艱難。

    黃巢不被錄取是很必然的。杜甫也不是進士出身的,李白根本就沒有進過考場。以他們性格所做的詩作很顯然是不會被考官看中的。

    黃巢喜歡做菊花詩,這首詩詞據說就是在一次落第後所做,可以說是標準的反詩。修過《五代史》的歐陽修說,黃巢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是一名粗豪的讀書人。黃巢的這首詩,日常口語化,表現出他對菊花的喜愛和了解。以比興的手法表現了黃巢的志向,與眾不同,“待到來年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表露出一股肅殺之氣。“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顯得非常直白,淺顯,沒有什麼思想性。想象生動、豐滿,有氣勢。

    黃巢家也是鹽幫老大,是不愁吃穿的,專心讀書不是問題。賣私鹽是在刀口舔血的過日子。也許黃巢應該考武舉,因為他從小喜歡舞槍弄棒,習得一身好武藝。沒有深入研究學問。因此,他做的詩就帶有一種赳赳武夫的氣質。練武講究功夫簡單實用,目標直接。而黃巢在此後的生涯中也表現出這個特點。

    與王仙芝轉戰湖北蘄州時,王仙芝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此時“草軍”經歷過大敗,只有5千人馬,多是鹽販子,朝廷給王仙芝的職務是一不入流的押牙,相當於宦官的一個侍衛隊長。王仙芝跪拜接旨時,黃巢如同梁山好漢李逵一樣,跳出來對著王仙芝就是一頓老拳。他斥責王仙芝背叛了兄弟,而背叛的代價是一不到七品的小官。王仙芝被打醒,無奈下,這5千人馬洗劫了蘄州,再次走上起義大路。

    黃巢與王仙芝分手後,獨自成軍,一度打到南方廣州,要求朝廷封他為節度使,不得。因為北方人不適應南方氣候,瘟疫叢生,只好放棄廣州再次北上,竟然殺入了長安,趕走了唐僖宗。黃巢得償所願,登上皇位,國號大齊。但是他又大殺唐朝元老重臣,連迎接他入關中的大臣也被殺。很快唐朝在沙陀李克用的幫助下,把黃巢趕出長安,流竄作戰全國九年的黃巢不久戰死。可見得黃巢的確是粗人一個,不懂治理之道。

    菊花香陣不能長久,黃巢想象中的滿城兵甲實現過,也許他的理想到此為止。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黃巢不愧是條漢子。

  • 8 # 八百米大刀

    改一改反詩:

    待到秋日九月九,我花來後百花走。

    撲鼻香氣遍長安,滿城盡蓋黃金布。

    最後兩句的王霸之氣尤其不好遮掩,改了“沖天”改不了“遍”,即使“黃金甲”變“黃金布”,“滿城盡蓋”的昭然氣象也改不掉。難改難改,反詩的氣魄反到骨子裡了。

    可見詩裡要有王霸之氣,主要是兩點:想象力要奇崛,視野要以宏觀為主,顯示自某以下無餘子的氣魄。動詞要儘量有力度,“盡”“殺”“沖天”等就很好,物象可以跟武力強相關,如“黃金甲”。

  • 9 #

    黃巢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農民起義,說他是農他不耕作,說他是商,他做走私,說他是仕,他沒有禮義廉恥仕骨子裡的堅持。黃巢,只是一個機會主義者。

  • 10 # 真牛46

    如果“中第”了,就走官道向上爬去實現自己謀私的個人野心。如果未“中第”,就造反用武力搶權來實現自己謀私的個人野心。農民只是黃巢實現個人野心的炮灰而已。黃巢起義根本就不是什麼所謂農民起義。一個最壞的殺人如麻的大野心家而已。《不第後賦菊》這首詩充分暴露了黃巢的狼子野心。

  • 11 # 琳琅文齋

    將一首洩憤的詩,寫得句句霸氣側漏,並賦予菊花完全不同的意象,黃巢是古往今來的第一人。

    01

    黃巢出生在一個世代販賣私鹽的家庭,雖然家境富足,但過的是擔驚受怕、刀口舔血的日子。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他從小就孔武有力、膽大妄為,骨子裡就有一種叛逆的基因。

    然而,黃巢又頗具才情,也許是想換一種生活方式,他在成年後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但均榜上無名,心中產生了不滿和憤恨,於是寫下了一首《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我注意到許多資料中說,這首詩是運用比喻的手法,寓意要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我不認同這種觀點。

    黃巢在落第之後,便返回老家,繼續做起了私鹽生意,後來還當上了鹽幫首領,到了50多歲時才揭竿而起,如果說此時他就有了造反的決心,顯然有些牽強附會。此時的黃巢只能說是個有理想的青年,他只不過借吟詠菊花,來抒寫自己的抱負,一吐胸中塊壘。

    02

    《不第後賦菊》與其它表達怨恨憤懣的作品不同,既沒有自怨自艾,也沒有譏諷牢騷,反而全詩充滿了激昂之情,語調斬截、氣勢恢宏,每一句都透著一種霸氣。

    第一句中“待到”二字看似很平常,其實分量很重。在其它詩歌中,“待到”更多的是表達期盼、嚮往的意思,而這首詩中,卻有了一層豪情萬丈的威脅意味,類似於今天我們所說的:“你給老子等著,到時候沒有你好果子吃。”

    第二句的意思是說,一旦有一天菊花開放了,就沒有其他花什麼事了。不僅將菊花盛開和百花凋零形成強烈對比,菊花的豪氣盡顯,而且一個“殺”字,充滿了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君臨天下的氣勢。

    而第三、四句,更是有了大軍壓境、攻城拔寨、直衝雲天的非凡氣概,瀰漫的花香就像結陣一樣穿透了長安,盛開的金黃色菊花遍佈全城。

    能將一種柔弱的花寫出這樣的霸氣,說明黃巢天生就是一個豪傑之士。

    03

    唐代是非常崇尚牡丹的,相當於當時的國花,黃巢的出生地,在如今的山東菏澤市牡丹區,這裡的牡丹名揚天下,被譽為“牡丹之鄉”“中國牡丹城”,然而黃巢卻顯得有些另類,他一生偏愛菊花。

    同時,在傳統文化中,作為“花中君子”之一的菊花,一般都用來寓意堅貞高潔、隱逸灑脫、思念感懷等,而黃巢對菊花的感受也和別人不一樣,他開創性地賦予了菊花完全不同的意象,在《不第後賦菊》中,菊花就彷彿成了氣度不凡、英氣逼人的戰士,具有了昂揚向上的鬥志,令人耳目一新。

    相傳黃巢在幼年時,還曾作過一首《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黃巢認為,菊花只能在寒冷的季節裡開放,是老天爺的不公平,有朝一日自己做了司春之神,就要安排菊花和桃花等一起在春天裡盛開,也能享受到春天的溫暖。

    這首詩想象奇特,口氣狂妄,一反常態地為菊花打抱不平,菊花在詩中成了生不逢時、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受委屈者,表現出了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也說明黃巢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

  • 12 # 紅塵彌勒

    黃巢本就是統兵百萬的一代人王,不過是命運不濟,落得個身死國滅的悲慘下場。

    否則的話,真的有可能出現以黃氏集團為首的家國天下。

    都說“詩言志”,黃巢的這首《不第後賦菊》,也正是作者內心宏圖遠志的抒發與激揚,也道出了黃巢這個人註定要在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煌煌一筆:

    《不第後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詩中可以看出,黃巢絕非寄人籬下的等閒之輩,他的志向何其遠大,他的氣魄何其豪邁,也正是他一生的絕佳寫照。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善於騎射,少有詩才。

    黃巢本來依附在另一個起義軍首領王仙芝的手下——

    乾符二年,也就是公元875年,黃巢與兄侄八人響應王仙芝的起義,成為王仙芝手下極為得力的大將。

    王仙芝戰死,他直接上位,號為“沖天大將軍”,指揮千軍萬馬同官軍作戰,兵鋒所向,無不披靡,一路狂飆,直接殺到了都城長安。彼時,黃巢已具百萬之眾,各個勢力無以纓其鋒。

    至光明元年,黃巢進佔長安,立國號大齊,登基御極。

    這樣一位統御天下的集權人物,當然胸中自有百萬雄兵,可不就是不可一世,霸氣側漏嘛。

    我們也可以從他的另外兩首詩中,細細品味這位神武一時的豪傑人物——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 13 # 玄坤文史

    簡單的詞句,只要用對了地方,再加上合適的氛圍,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黃巢的《不第後賦菊》,用詞就十分簡單,但讀起來,卻能讓讀者感受到磅礴的氣勢,銳不可當的力量,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讀者們,在聯想到黃巢寫下此詩的境遇時,情感上產生了共鳴,這簡單詞句也就有了感染力。

    黃巢

    黃巢有才,可惜生不逢時,他曾經也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但現實卻十分無情的潑了他一盆盆冷水,讓這位心有壯志的青年心懷不滿,黃巢所處的時代,大唐已經沒落了,朝政腐敗,社會黑暗,普通的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不容易,就缺一個振臂一呼的人。

    黃巢的經歷讓他對李唐王朝十分不滿,當他再次應試進士科,又一次落榜後,黃巢也總算想明白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何必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黃巢寫下了《不第後賦菊》這首詩。

    菊花是古詩中,我們最常見到的一種意向之物,象徵著清寒傲雪的品格,黃巢文武均有涉獵,按照史書記載,黃巢年幼時很有才華,但科舉卻屢試不中,黃巢家境富裕,這樣的人難免會心高氣傲,自然是相信自己能成就一番事業的,而“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就直白的表明了這種心態。

    特別是“我花開後百花殺”,懷才不遇之人很容易引起共鳴,曲高和寡的詞句恐怕還很難達到這種效果,別看今日不得志,他日誰能笑道最後這還不得而知,到了秋天百花凋零時,還在怒放的也就只有菊花了。

    那麼黃巢想要成就的是什麼呢?“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沖天的香陣代表的不正是強大而旺盛,不可阻擋的氣勢嗎?這種氣勢不是一個人,一群人的,而是天下眾生的,一個“透”字則展現的是無所不在,潤物細無聲的力量,要改變現狀,不是靠一個人,一群人就能做到的,還是要靠天下的黎民百姓。

    “滿城盡帶黃金甲”描繪出的是黃巢在實現抱負後,長安城將會出現的景象,以滿城“菊花”盛開來隱寓最終的勝利,立刻展現出主宰一切凌厲氣勢。

    《不第後賦菊》詩句簡單,直白,但卻能讓讀者感受到豪邁恢弘的氣勢撲面而來,具有強烈的代入感,讀者立刻就能聯想到黃巢的境遇,想逆流而上卻不能,不如將這天下攪個天翻地覆的強烈願望,熱切,激烈的情感是很容易感同身受的。

  • 14 # 十月的蘇格拉底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寫的這首賦菊詩,本質上更像一篇簡短的檄文,是他向唐王朝宣戰的檄文。

    黃巢本人並非良民,而是私鹽販子。在那個時代,販賣私鹽就是個刀頭舔血的工作,黃巢更屬於人狠話不多的角色,這種人寫詩都有一個特色,就是用詞簡單狠烈。

    例如朱元璋: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李自成:一身甲冑任橫行,滿腹玄黃未易評……

  • 15 # 豹眼看歷史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這首《不第後賦菊》讀起來讓人感到一陣陣殺氣撲面而來,霸氣地很。

    豹眼認為起碼有兩個原因,造就了黃巢能寫出如此霸氣的詩來:

    其一,屢試不第,怨氣沖天。

    其二,黃巢不是一般的酸秀才。

    無論啥詩,無非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情感。而這種情感又不能總是陽春白雪,更多是下里巴人,否則就是在裝腔作勢。把一些雞毛蒜皮、粗俗不堪的情趣入詩反倒更真實。

    更不是隻允許沒有知識的人,才有權力去寫下里巴人。一個教授興之所至,也可以撒尿合泥,管別人屁事。

    詩這個東西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它是骨子裡冒出來的東西,很難說是如何來的。

    但要去參加考試,還如此大爺,那就很難被錄取了。

    一個屢試不第的秀才,怨氣再大,一般是回家繼續發憤苦讀,等待來年再來。

    極個別的人,想想就來氣,發狠要造反,但幾乎是說說而已。

    可黃巢不同,他不僅說說,而且還真想幹,那他寫出來的東西就大不相同了。

    黃巢(835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

    黃巢出身於鹽商家庭,以前的鹽商堪比家裡有礦,有錢得很。但在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管多有錢,都沒有社會地位,要光宗耀祖,就必須金榜題名,以改變命運。

    黃巢自幼就聰穎,五歲能對詩,本指望能夠進士及第,走向社會上層。但運氣不佳,屢試不第,這讓黃巢怨氣太大。

    怨氣積累到一定程度,發洩出來的東西就不是隔靴搔癢了。

    短短的四句,句句都透出殺氣,字字如復仇的子彈。

    說幹就幹

    屢試不第,作為一個讀書人誰也不會開心,發洩一下情緒是人之常情,但幾乎不會就此造反。

    就算要造反,也是前怕狼後怕虎,這就是常言所說“秀才造反,三年而不成。”

    可黃巢不一樣,說幹就幹。

    乾符二年(875年),黃巢帶領兄侄八人加入了同樣是鹽販子出身的王仙芝的起義軍。

    王仙芝死後,黃巢被推舉為首領,號稱“沖天大將軍”。

    880年,黃巢率軍殺入長安,做起了皇帝。

    這個過程豈不正如他詩中所描繪的一樣嗎?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最終的結局沒有定論,有認為被殺,有認為出家。其失敗的原因也很多,但他嗜殺成性是重要原因之一,甚至說他喜歡吃人肉。

    據《舊唐書》卷150下記載:

    “[黃巢]賊圍陳郡三百日,關東仍歲無耕,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黃巢圍困陳州近一年,因軍中缺糧,就以數百(有說三千)巨碓,同時開工,流水線作業,加工人肉以供軍需。將大批鄉民、俘虜,無論男女老幼,悉數納入巨舂,頃刻磨成肉糜。

    陳州四周的百姓被吃光了,就“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徐、兗等數十州,鹹被其毒”。

    有資料說,據不完全統計,保守估計,黃巢起義軍這一年至少吃掉了三十萬百姓。

    黃巢起義軍有十多萬人,如果以人肉充飢的話,的確不是個小數目。

    史料記載,日食死屍三千具。這恐怕不是空穴來風,很可能是真的。

    由此可知,黃巢的確是個狠角色,他不僅嗜殺成性,經常屠城,而且以人肉為食。

    就這樣的狠人,寫出的詩就不可能僅僅是霸氣,殺氣騰騰也就不足為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過了25真的會衰老的越來越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