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逍遙叟

    這是個很無奈的話題,現代中國,相對說經濟發展比較滯後的農村確實如此,即是所謂的"魚和態掌不可兼得吧!"要想改變這種窘境主要還得靠自己的不斷努力,最好是找個適合自己發揮的事自主創業,如果能在自己家鄉有個自己哪怕是從小作坊做起的小型企業就好了,我也就是說說而已真正要想在交通不太方便,資金週轉困難,產銷鏈都不配套,需要外出打工的落後農村,創辦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是不太容易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事在人為能否成功就得看你的能奈和機遇了。創辦自己的小天地也不光侷限自己家鄉,在條件允許的外地也是可以的,有了自己的事業,或者打工積累了足夠錢,在外市外省也可以安家呀,全家老小一道生活在新的家鄉也是可以的吧。[ok][點亮平安燈]

  • 2 # 皇恩浩蕩如雲煙

    這個很無奈了,只能理解孩兒原諒孩兒了,在外打工很辛苦,有些在外受了委屈怕父母擔心,還要在父母面前強裝笑臉,父母孩兒要相互關心,自古忠孝難兩全,這也是很無奈的事,多關心一下在外打工的孩兒吧。

  • 3 # 北漂的小丁

    關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如果有條件的話,儘可能還是把老人和孩子接過去生活!一家人在一起比掙更多的錢要重要的多,要不然時間久了,就會面臨"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局面!

  • 4 # 難擇只路

      畢節4名留守兒童的離世,讓獨居留守兒童(無長輩照看,跟兄弟姐妹一起或獨自生活)受到關注。2013年全國婦聯的一份報告顯示,全國有205.7萬多獨居留守兒童。在這一群體中,年長的孩子要承擔照顧弟妹的責任,生活和精神壓力大,容易走極端併產生絕望情緒。專家表示,對監護缺失這些孩子,相關部門應承擔起相應的職責。

      1 悲劇發生我們該怪誰?

      “家庭、社群網路到政府三道防線的缺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旭東認為,貴州畢節悲劇發生原因可能主要源於三道防線的缺失:

      首先,無論何時何地,家庭應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第一道防線。但四名孩子的家長均外出打工,同村的親人也無盡到相應的看管責任。

      其次,社群網路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獨居留守兒童屬於高風險家庭,應該受到周邊社群網路的社會組織的重點關注,社群化的社會組織可定期探查這樣的高風險家庭。

      第三,政府沒有起到託底的作用。這樣四名孩子獨居的留守家庭,政府應該行動起來,比如監督其家長履行相應的監護責任,實在不行,撤銷家長的監護權。政府應該及時發現這樣高風險的家庭。

      2 外出務工父母該怎麼做?

      專家建議一週聯絡不少於一次

      總體來看,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孤僻、內向的性格。兒童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相處方式多成為其以後為人處世的方式。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對其為人處世的指導,留守兒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

      由於長期交流的缺乏,很多留守兒童與父母關係淡漠,留守兒童與家長關係呈現非情感的趨勢。

      很多外出務工父母與留守兒童溝通僅限於詢問學習成績和健康狀況。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事情越來越多,情感越來越細膩,但是家長往往忽視孩子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需求。家長與孩子平時電話等方式進行溝通時,除了學校生活,應該更多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比如可詢問孩子的學校生活、同學、朋友等更日常的生活細節。此外,外出務工家長應該與孩子的老師、在家監護人等保持溝通。

      家長可透過電話、網路等與留守兒童溝通,最好溝通頻率一週不少於一次。

      3 怎樣選擇合適監護人?

      農村應建立聯動機制對監護人進行監督

      監護人的缺失以及監護人相關意識的缺乏是留守兒童受到傷害的主要原因。

      調查人員走訪過程中發現,很多留守兒童完全沒有監護人看管、獨自生活,甚至還要照顧弟弟妹妹,這些兒童屬於獨居留守兒童,這樣的留守兒童與普通留守兒童相比更容易發生生命傷害以及各種意外傷害。畢節的4名兒童屬於這一範疇。

      社群應該為獨居留守兒童建立檔案,對獨居留守兒童建立登記,要求有父母或者相關人員履行監護職責。如果父母不履行監護職責,政府可撤銷監護人資格,為留守兒童尋找其他合適的監護人資格。這個監護人資格要透過村級為單位的政府的考察,此外,村裡還應該建立聯動機制,鄉里鄉親對監護人進行監督。如果沒有合適監護人,國家民政部門應該起到託底作用,承擔起相應的職責。

      4 如何填補法律空白?

      專家建議嚴重忽視應等同虐待

      北京京潤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介紹,我國留守兒童保護主要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通則》等相關規定。韓驍認為我國對留守兒童的立法保護不完善,大多僅是原則性規定,太過籠統,可執行性差,政府職責並不明確,未頒佈專門針對留守兒童問題的法律法規,在法律層面上無法為留守兒童提供有力的保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旭東也認為,當務之急是應健全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制度,增加其可操作性。我們建議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增加親子團聚權的相關條文,規定外出父母應關心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嚴重忽視應等同於虐待罪受到懲罰。

      在制度方面,明確政府在留守兒童救助方面的主體責任,建立留守兒童社群保護網路,如形成以村為單位的社群保護網路,明確強制報告制度,完善臨時監護程式。目前留守兒童管理受許多部門的管轄,監管協調比較差。應該強化政府主導作用,透過搭建平臺,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格局,提高非政府組織和群團組織在社會事務中的地位。

      【安全隱患】

      撿食花生中毒身亡

      劉奶奶的媳婦生下孩子小軍幾個月後就去廣東打工,將孩子留給母親照看。小軍3歲時開始上幼兒園,劉奶奶每天都會接送上學。劉奶奶某日在鄰居家打麻將,小軍在旁邊玩耍時撿食了地上的花生,當即全身發黑,中毒身亡。“農村為除蟲鼠,常在地上撒一些毒藥,小孩子看見吃的都喜歡撿,中毒身亡的悲劇不在少數。”此外,該村位於山地,每年6月開始進入山洪汛期,孩子走路上下學,路上的安全隱患極大。

      【監護人問題】

      “問題”孩子被拋棄

      詹老師也曾在該村小學擔任教師,她說校方只能保證學生在校期間不發生安全事故,由於找不到家長,難以管理放學後的“群架”。村裡有名的“打架女王”小芸,家中的奶奶管不住,而在外務工的父母再也沒有聯絡過她。小芸媽媽聽說女兒打架罵人學習差,將小芸弟弟接到廣州,告訴朋友說,生了個不聽話的孩子,不要了,再生一個。村裡有許多被徹底拋棄的孩子,詹老師說,父母通常會將孩子的問題歸咎於年老的父母,當自己無法彌補時,便任其“自生自滅”。

      【性格情緒】

      “自卑讓他們更孤僻”

      “我常常看見一些孩子發呆,不愛說話,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詹老師在一次六一兒童節問二年級的童童有沒有準備新裙子跳舞,童童低著頭一言不發,躲到角落哭泣。詹老師試著與她溝通,童童說媽媽沒有給自己寄新裙子,也沒有祝自己節日快樂,“絕望和自卑會讓他們越來越內向孤僻。”學校中大部分孩子存在嚴重的厭學情緒,經常以死威脅長輩。然而,許多家長並不在乎孩子是否上學,認為“不願意去上學就不去吧。”

  • 5 # 閒雲野鶴22685329

    農民工大部分都是這樣的情況,沒有多少人關注此事,都在吹捧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農民比以前有錢了,可有多少人能理解農民的幸酸?父母妻兒一年見不了幾次面,掙的錢也靠透支身體賺來的,如果能讓一家人團聚而且還能讓農民過好日子才能算農民真正的脫貧,才能算社會的真正進步!

  • 6 # 拉客仔峰哥

    這是中國社會獨有的現壯,5060年代,人們想辦法怎麼能吃飽,辛勤勞動,能吃飽就是最大的幸福,7080年代,人們想辦法怎麼能掙錢,正趕上打工潮,為了能娶媳婦,蓋樓房,只有出門打工,90,00年代,人們想辦法怎麼能提前消費,這個時代攀比風盛行,消費觀念和收入不成正比!

    從以上幾個年代可以看的出,7080後的人是最悲慘的一代人,這一代人正趕上中國的經濟改革大潮,農村的經濟落後,只有背井離鄉到經濟發的城市去打工,沒有理由,只有責任,妻兒一年四季都盼著能早日歸來,年邁父母都盼著能早日團聚,但這一切只能化作奢望,老家的房子成了臨時的客棧,打工的出租房成了長久的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何日是歸期,我想很多人都沒有答案!

    社會的現狀使很多人無法選擇,不能在身邊照顧妻兒,不能在身邊孝敬父母,自古就是忠孝不能兩全,或許我們只有選擇拼搏,只有選擇堅強,才能給家人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這也許是這一代人必須經歷的傷痛,生活的無奈和沉重的壓力,使我們都無法逃避,或許在多少年以後,我們才發現,生活其實就是這樣!

  • 7 # 嗨宇宇宙

    這個是無解方程式,有工作的地方裝不了靈魂、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過不了生活,70、80後最無助、最悲催的事情?只有經過這兩代人的努力辛苦希望孩子能不一樣吧!

  • 8 # 文清哥

    這個問題是許多農民工的心病,最心酸,也是最無奈的現實問題。

    要想打破這種僵局,就必須要改變增加收入的方向,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農民們為了打破這種僵局,為了生活更加優質。有許多的農村勞動力,便湧向了經濟發達的大城市。

    他們到了大城市 ,為了生活他們選擇了各行各業。為了家庭,他們一直在付出,他們一直在努力。

    他們把掙來的錢一分一分的存起來,然後寄回老家。提高生活的質量,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困難。

    這些農民勞動力當中,有沒文化的,也有沒技術的。他們純粹是靠體力,靠汗水,靠時間和青春,去換來相應的報酬。

    當然這些農村勞動力當中,也有許多有文化,有學歷的農民工。他們從事的工作相對來講比較輕,掙錢來的容易。

    不管農民工有沒有文化,始終無法改變給人家打工的事實。

    在這些農民工當中,有很多是從少年開始出外打工,經歷了中年,老年這些過程 。最終因為年齡太大,沒有地方去打工的情況下,才選擇了落葉歸根重回故里。

    當然在這千千萬萬打工人之中,有一部分農民工選擇了回家創業,也有一部分農民工,選擇了回家做生意。多數人選擇了,繼續在外省打工。

    他們選擇回家創業也好,做生意也好。都是為了離家近一點,目的就是為了既能掙錢,也能照顧家庭。

    要想照顧家庭的父母,撫養自己的孩子,夫妻之間的團聚。所以我們打工仔就必須要改變,目前的這種打工僵局。

    要想打破這種僵局,就必須要放棄在外面打工的想法,回到自己戶籍所在地的城市。在自己的城市同樣能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存空間。

    我們在外省能夠求生存,在我們當地同樣能夠求生存。至於用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工作?至於做什麼行業,那就因人而議了。

    我相信我們農民工,在外面能掙得到錢。在我們老家同樣行,同樣有本事掙錢養家餬口。各位農民工兄弟,你們說我們能做到嗎?

    想一想自己家中年邁的父母,想一想自己的妻兒。放棄外面打工的機會,回家去找自己掙錢的方向。難道我們不應該 ,努力朝這個方向去發展嗎?

    所以題主所提出的問題,其實打破這種僵局並不難。關鍵是看自己本人,放不放得下外省和本地的工資懸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不喜歡我的某個下屬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