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街味道
-
2 # 詩詞曲精品庫
《山居秋暝》是王維的名作,如果讓我來形容這首詩的話,我想,我會用六個詞語來形容,那便是:幽美清遠、靜謐空靈、動靜相襯、視聽相兼、虛實相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這首詩實在太美了!不過,既然題主問的是“第三至六句都是寫景,有什麼不同?”那麼,便重點說一下頷、頸兩聯吧。先來看原詩: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自然之美: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王維給我們描繪的兩組自然景象,讀完這兩句詩,如果我們能結合開頭兩句,就會發現,這個意境描繪地太美了!
一場秋雨,將本就非常美麗的山中景物洗滌地更加清潔,空氣格外新鮮,到了晚上,柔美、清澈的月光灑在了山峰、松林之上,所有的一切植物都一塵不染、青翠欲滴;秋雨過後的山泉水,也變得更加充盈,皎皎月光灑在泉水上,猶如一條流動的銀帶,衝擊在泉石上,發出叮咚的悅耳之聲,煞是可人!
詩人用了“照”與“流”兩個字來描寫清幽明淨的自然風光,一上一下,一靜一動,大自然彷彿都活了起來,而此刻的詩人,更是將自然之美與心境完美融合在一起,甚至連我們讀者都感動了。
自然造化之功,自然景物之美,在這兩句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天人合一之美: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寫完了自然界中的美景,王維將妙筆轉到了人身上。而且寫法也比較特別,是先寫聽到“竹喧”聲,再看到“蓮動”的景象,繼而再解釋“竹喧”、“蓮動”的原因,猶如電影鏡頭一般,極富層次感,帶著讀者一點點深入。
竹林中傳來了一陣笑聲,原來是浣紗的姑娘們,剛剛洗完了衣服,三五結伴、玩笑打鬧而歸,在亭亭的荷葉之間,分明在搖動分波,原來是漁船回家了。
這兩句詩的妙處,全在寫人而不見人,竹林中姑娘們,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可想而知,她們一定是非常美麗的,不然怎麼發出如此美妙的笑聲?而在夜晚之下,亭亭荷葉之中,確實只能透過荷葉擺動才知道有漁船經過。浣女、歸舟,全都隱藏在竹林、蓮葉深處,多麼富有詩意和情趣!
另外,這兩句全寫動景,但是寫動卻是為了襯托靜,“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正因為靜謐無比,所以詩人才能聽得真切,看得生動。另外,詩人特意選取浣女、歸舟,也突出了一種生活氣息,這是勞動人民最淳樸的美!
所以,第三聯的兩句詩,王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恬淡的山村風景圖,以動襯靜,將自然景物與人文之美結合的天衣無縫,讓人讀罷為之心醉!
-
3 # 梧桐樹邊羽
山居秋暝詩中第三至六句都是寫景,有什麼不同?
《山居秋暝》是王維的名作。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一首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十一尤”部的五言律詩。
《山居秋暝》是有點類似於南北朝遊仙詩格式,他並不是題主說的中二聯(三到六句)寫景,而是前面六句全都在寫景,然後再最後一句發一句感嘆。
這是一種相當平淡的寫作方法。
沈德潛的《說詩晬語》有云:
中二聯不宜純乎寫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景象雖工,詎為模楷?
中間二聯不適合全拿來寫景,就是拿的這四句做反例,雖然寫得很漂亮,但是我們不要學(詎為模楷)。
這兩聯寫景有何不同?
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寫無人之景。天色已暝,皓月當空;群芳已謝,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山石如珠,攬月之華。這是一幅幽清明靜的山澗夜色圖——這正是王右丞“詩中有畫”的境界。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寫有人之境。竹葉喧譁,是洗衣服的女子歸來了,蓮花搖擺,是漁船順流而下,打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
二聯都是寫景,卻各有側重,互為補充。頷聯側重寫物,山中清麗景物來表達隱示詩人志情高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來暗示自己雖然隱居,卻依然關心社會、百姓、朝政,是一個身在美景、心志高潔卻依然牽掛百姓的高人隱士。
就王維來說,意境空靈、字詞唯美是他的特色,但是文法結構可以說明顯不如後來者的排程安排。律詩的普遍文法“起承轉合”,是在大量文人作品的文學思路下總結出來最符合文章的行文方式。
律詩其實就是一篇小文章,當我們穿透平仄、辭藻之後,內容和意境的安排更多地在於詩人的創作思路是否與讀者能夠契合,讓讀者產生閱讀興趣和共情。
所以沈德潛說的對,他詩寫得很好,但我們不要學他。
打個比方吧,這就像喝水。
咱們看見王維喝河中的水,姿態優美空靈,但是咱們還是要喝燒過的開水——燒水就是一個規則提煉過程。大多時候,規範、規則其實是用來保護我們的。他能喝,是因為他免疫能力強大,能在保證天性的情況下健康存活,我們也能喝,但是容易生病拉肚子——我們也可以這麼寫,但容易荒腔走板,詞不達意或者陷入寡淡無味。
並非規則就一定是好東西(很多人為規定、強行規定就是不合理的),但是從大量作品中提成出來的公約,大多是好東西。
回覆列表
問題:山居秋暝詩中第三至六句都是寫景,有什麼不同?前言
山居秋暝是唐朝詩人王維的一首五言律詩,五律的中間四句往往一聯寫景一聯抒情,如果都是寫景的話,就會有些區別。
這首詩如下: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一、無人之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首詩其實前六句都是寫景,第一聯寫時令與地點,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是秋天的傍晚,雨後的山中。
頷聯寫具體的景物,明月,松樹,清泉,岩石,這四個意象與頸聯是有區別的。
二、有人之境: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頸聯也寫了四個意象:竹,浣紗女,蓮,漁舟。但是這個四個意象都是為了突出人物。
竹喧,是因為浣紗女經過,蓮動,是因為漁舟劃過,而漁舟也是由人所駕馭。
所以頷聯主要寫自然景物,頸聯主要寫人物。一個無人之境,一個是有人之境。
三、中間二聯的變化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中間的二聯需有變化。很多人談時,都會說到起承轉合,在五七律中,轉,往往是指二聯和三聯的變化。
一般來說,第二聯偏重於寫景,第三聯就會偏重於抒情,或者相反。總之,中間二聯要有變化。
如果中間二聯都是寫景的話,一聯寫近景,一聯寫遠景,或者宏大或者細微,或者如同王維這樣,一聯偏重於人物,一篇偏重於自然景物。
結束語沈德潛在《說詩晬語》批評這首詩的時候說:
中二聯不宜純乎寫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景象雖工,詎為模楷?
王士禎在《唐賢三昧集箋註》也提到:
寫景太多,非其至者。
這就是對於五律中間二聯變化的一種理解。我們做律詩的時候,中二聯儘量避免都寫景或者都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