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血染戰旗紅
-
2 # 科學的糾纏態
長征五號失敗過一次或者一次半。
長征五號的研發始於2000年的大推力煤油發動機的立項,之前有人推測長征五號在2014年研製成功並實現首飛,但由於燃料儲箱研製失敗導致首飛時間推遲到了2016年。2016年11月03日迎來了長征五號的首飛,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的所有航天工作者都翹首以盼即激動又緊張。本來在18點準時起飛,但由於各種隱患未排除當晚甚至3次重置點火時間,反別是19點01分,20點40分,20點43分,最終在20點43分13.998秒點火起飛並在1821.01秒後器箭分離,發射圓滿成功。
然而第二次的2017年的7月03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失敗,此次點火後,傳來發射失敗的訊息。讓人不禁惋惜,因為我們的嫦娥五號是計劃在2017年升空,空間站是計劃2020年建成,這次失敗導致了嫦娥五號推遲了3年空間站推遲了兩年,火星探測基本按計劃執行,之後在做了無數實驗後查明,2017年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的故障原因,是由於火箭上的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在複雜力熱環境下,局部發生了異常,使得發動機推力極速下降,繼而造成了發射失利。在改進後分別在2019底發射成功,2020年3次發射成功。讓長征五號的穩定性有了大大提高,更增加了長征五號的可靠性。
上面提到的一次半失敗,其實就是第一次發射時,二級發動機最後時刻提前關機,最終衛星依靠上面級進入預定軌道,並且沒有造成衛星壽命減少,認定為發射成功,但也有人認為是部分成功。
-
3 # 電氣學苑
長征五號火箭“胖五”總計發射6次,成功五次,失敗一次,本次攜帶嫦娥探測器升空,是其第五次發射成功。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取樣返回之旅,我們萬分期待探測器帶著月壤安全凱旋!這是長征五號火箭的第六次發射!
下面我為大家詳細盤點胖五的總計6次發射經歷和任務。
01 首飛成功 ,攜帶實踐十七號技術試驗衛星,標誌著我國已經跨入世界大噸位火箭發射行列。2016年11月3日,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使我國運載火箭的規模實現從中型到大型的跨越,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
作為我國研製高度最高、體積最大、起飛規模最大、運載能力最大的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火箭高度達到了57米,有20層樓高,箭體直徑達5米,打破了我國40餘年來3.35米箭體直徑結構的限制;而且起飛質量達870噸,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4噸,比現役長征三號乙火箭運載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
此次“長征五號”的首飛成功,標誌著我國已經跨入世界大噸位火箭發射行列,將顯著提升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推動航天發射綜合能力實現歷史性跨越,是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基石。
02 第二次發射,實踐十八號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失敗!2017年7月2日19時23分,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今晚7時23分升空,原先預計將實踐十八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但發射後半小時,新華社發出快訊,宣佈任務失利。
03第三次發射,實踐二十號衛星,發射 成功。2019年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2000多秒後,與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分離,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次發射,我國徹底攻克了氫氧機技術。這是個重要的里程碑。意味著我國空間站、載人登月、火星探索等一系列任務都能順利進行。人類離太空又近了一步。
04第四次發射,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隨後,火箭上自帶的“行箭記錄儀”傳回了火箭發射升空,以及“拋整流罩”的珍貴畫面。據瞭解,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整流罩長度達到20.5米、直徑5.2米,是我國最長最大的整流罩。長征五號B火箭所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近22噸重,此次發射也是中國乃至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兩萬公斤”的航天器。如何做到安全可靠的分離,是此次發射任務的一大看點。隨著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五B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幕就此拉開。
05 第五次發射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長征五號火箭再出發,2020年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火箭在飛行了大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月球)取樣返回之旅。嫦娥五號是為了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而設計的月球探測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
06 第六次發射 ,也是2020年中國最具“分量”的航天發射,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2020年11月24日凌晨,我國現有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在破曉中劃出一道弧線,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這是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次發射,也是2020年第3次執行發射任務。此前,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遙一火箭成功首飛;7月23日,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
4 # 老祖宗還沒起床
六次發射一次失敗。
第二次發射掉海里了,沒什麼可說的。(有不少網友把長五遙2與16天后發射出問題的中星9A弄混了)
“本次長五目標軌道是200x34400km,而實際只打到200x29200km,不得不由遠征二號延長工作時間把載荷組合體送到200x37000km,由於遠征二號延長了工作時間,耗盡推進劑而無法進入墓地軌道。雖然長五設計GTO運載力為14噸,但本次長五飛行的載荷組合體(遠征二號加實踐17)共重不到12噸(推算為11.2噸)。沒有滿負荷還達不到目標軌道。根據航天港的討論,是二級有些故障”
問題歸問題,無論是從航天發射統計上還是從最後的結果上來看,說“第一次發射是成功的“是完全沒問題的。
-
5 # 沙漠之湖
“胖五”是我國目前技術難度最複雜、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它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抓總研製,實現了我國液體運載火箭直徑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
作為中國長征系列火箭中的“大塊頭”,“胖五”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能夠將我國火箭運載能力提升兩倍多。 既然是科學實驗,當然就有失敗的可能。
如果我們對長征五號所進行的積極改進和大膽探索做一番瞭解,就會明白,技術改進當然會使失敗率上升,發射失利固然是憾事一件,但在某種意義上也完全是在預料之中,所以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
以前發射成功率高是因為長征火箭不夠“壯”
從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至今,長征系列顯然成了一個“大家族”,實現了從常溫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運載能力覆蓋高、中、低各種軌道,能夠滿足不同載荷的發射要求。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長征五號誕生之前共實施了237次發射,發射成功率高達97%左右。而國際上,從1957年到2015年,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平均發射成功率是91.5%。這樣來看,長征系列火箭一直表現都很棒,也讓我們自然而然形成一種錯覺:但凡長征火箭發射,必定是成功的。
其實,縱觀人類的航天史,沒有哪一次的火箭發射能夠保證百分百成功。
即使是美俄歐洲等幾個航天大國或地區,近年來也頻頻出現發射失利的情況。
美國是公認的航天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他們的航天事故也最慘烈,僅僅宇航員就已經犧牲了17位。美國的德爾塔重型運載火箭發射251次,成功率為94.4%。歐洲的阿里亞娜火箭發射107次,成功率93%。成功率最高的是蘇聯聯盟號運載火箭,截至1993年4月發射了1012次,失敗17次,成功率98.3%。
其他國家就更不用說了。韓國發射兩次,全部失敗。從俄羅斯購買一級火箭後,才勉強成功了一次。
巴西5射4敗,載荷飛行3射3敗。已經徹底放棄航天事業,並將衛星交給中國發射。我們自己在探索航天技術的過程中也有慘痛的失敗,比如1996年長征三號乙的首飛,由於平臺的隨動環穩定迴路功率級無電流輸出導致火箭控制慣性基準錯誤變化,最終導致發射失敗。火箭起飛後兩秒姿態出現異常,22秒後頭墜地撞山,發生劇烈爆炸。
但不管怎麼說,長征系列火箭,是中國唯一一個技術真正過硬的系列火箭,97%的成功率確實厲害,如果我們繼續使用以前的技術,不探索難度極高的重型火箭技術,肯定能穩穩地保證順利升空。
然而,中國要實現航天技術的升級,調高難度係數,失敗率就必然就會有所上升。
由此我們也可以對中國將來的航天活動做一個預測:現在相當於系統的除錯階段,技術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暴露出來,所以會有一個失敗率上升的階段,當系統除錯成熟、技術問題解決之後,失敗率就會下降。
對於這次發射失利,廣大的民眾給予了充分的理解,紛紛為長五加油助威!期待它的涅槃重生。
-
6 # 魑魅涅磐
長征五號作為我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不僅承擔著即將開始的天宮空間站艙段發射任務。同時在過去幾年中,長征五號也在試射定型過程中,先後完成了包括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探測器、嫦娥五號登月返回器、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以及實踐系列大型衛星的發射試驗任務。可以說長征五號雖然只發射了六次,但是也就只有第二次發射失利,第一次透過軌道修正算是成功,從後面第三次到最新發射嫦娥五號登月器的第六次連續四次發射全部是成功的。
其實長征五號第一次部分失敗、第二次全部發射失利在航天發射中“很正常”,特別是長征五號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採用了247項核心關鍵新技術,新技術比例幾乎達到100%,核心的箭體結構、整流罩、發動機等全部屬於新技術的首次嘗試。尤其是整流罩採用了特別設計的馮卡門曲線外形,四個助推器頭部也都採用了斜頭錐造型,目的就是為減少空氣阻力,讓火箭獲得更大運載能力。而且相比之前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全新設計的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不僅新技術的佔比更大,而且零部件的總數量也翻了至少三倍以上。
其次航天發射本身就是一項高技術、高風險事業,國際上研製新型火箭時,採用新技術的比例一般不超過30%。而長征五號新技術的佔比幾乎達到100%,特別是關鍵的發動機、箭體結構都是全新研製的。那麼從長征五號六次發射中只失敗了一次來看,長征五號的新技術整體可靠性還是特別高的,特別是後面連續四次發射全部成功,更代表了長征五號的整體技術已經完全達到技術指標,並且整枚火箭的安全發射可靠性也逐步提升之中。
所以按照新火箭的研發試射來說,一般各國通用的做法是新火箭的前幾次發射中,只要連續發射2--3次全部成功,沒什麼問題的話,才算是這枚新型火箭正式定型。所以我們看到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現階段已經發射了6次,只有1次發射失敗了,今年3次發射全部成功,而且今年發射的幾次長5發射中,既有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近地軌道發射任務,也有包括天問一號的地火轉移軌道、嫦娥五號的地月轉移高軌發射任務,而這些任務恰好是長征五號的未來主要發射軌道,那麼連續四次發射成功,也就意味著長5整體效能不光達到了技術標準,而且在成熟可靠性上也已經達標。
再一個從航天發射來說,本來航天發射風險就很高,很多定型發射了十幾年、發射次數數十次的火箭在後面的發射中,也偶然會發生髮射失利的問題也很正常。比如我國長征系列航天發射中的“高軌將軍”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早在1996年就進行了首次發射,至今已經發射過70多次了,但是在今年四月初發射印尼通訊衛星時,依然因為火箭第三級出現故障導致發射任務失敗。
所以長征五號能在六次發射中、而且還是一枚採用很多新技術的首輪測試發射中,只失敗了一次,後面多輪發射全部成功,就代表了長征五號的整體可靠性已經完全達到設計標準的0.98,超越國際水準線0.95和我國此前的0.97安全發射可靠性標準線之上。
回覆列表
長征五號從2016年11月3日首次投入使用以來,截止目前共進行過六次發射任務。除了2017年7月2日那次發射失敗以外,其餘五次都獲得成功。
長征五號六次發射任務分別為:
2016年11月3日,發射實踐17號衛星,成功;
2017年7月2日,發射實踐18號衛星,失敗;
2019年12月27日,發射實踐20號衛星,成功;
2020年5月5日,發射新一代多用途載人試驗飛船,成功;
2020年7月23日,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
2020年11月24日,發射嫦娥五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