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之前被一個同學問過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是需要道德約束的,但不知道要怎麼辯駁。
4
回覆列表
  • 1 # 樹欲靜而風不息

    法律和法治再怎麼極其完備,它只是人文條件的存在,是一項紀律約束。道德是一種精神約束,它深入人的心靈,使人能自覺地去履行這種標準,所以。法律和法治不能約束人的心靈,還需要道德來約束。

  • 2 # attomey

    道德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法律會很麻煩和低效。比如咱去飯店吃個飯,如何保證菜品與描述完全一致?如何證明咱真點了這菜?什麼都籤合同簽字畫押、拍照錄音?不可能吧。

  • 3 # 老宋如是說

    最近經常看到這樣的問題。

    我要告訴你:

    同學,你弄寧了。

    法律是約束不道德行為的最後防線,是為道德服務的。

    法律與道德,不是對立,不是零和,法律更不是凌駕於道德之上的霸權。

    法律僅僅是用來彌補道德不具備強制性的不足而已。

    法律也不可能“及其完善”和“完備”。

    如,法律不可能不讓人放屁,可是衝著別人的飯局放屁就是事了。

    再如,看一眼身邊走過的情侶沒問題,可是常時間盯著對方的伴侶看,就是問題了。

    法律不可能規定要離飯局多遠放屁,也不可能規定看人要看多久。

    那樣的話,可能再增加10億法官都忙不過來。

    事實是,在這類的行為確實是違背了道德規範的。

    法律也只能按“尋釁滋事”論處。(不管也不行,不管就可能釀成慘案。管又不可能處處管到位,只好弄把“利劍”懸在那裡,威懾著。)

    注意:法律不萬能。也別讓“喧囂”弄昏了腦殼。

  • 4 # 禾子水淼

    道德和法制是既有內在聯絡且又有明顯區別的兩個不同概念。法制重在依法處置違法犯罪事件,而道德重在規範人們的言行舉止。用“階級鬥爭”時期的話說,法制重點對付的是階級敵人,而道德重點是規範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

  • 5 # 法緣石

    法律和道德都是約束人類行為的東西。它們本身並不矛盾,道德是人類行為約束的高標準,法律是人類行為的底線標準。如果一個社會只重視法律而淡化了道德的培養和示範,那麼一定會出現"法出而奸生"的癌症化現象。而法律對人的制約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歷史上真的出現過民不畏法的事件,這個不能多說。一個好的社會一定要人民知法守法,他的前提是人民崇尚道德。國之棟樑能得到優寵,安分守己能獲得褒獎,辛勤勞動能安然度日。這才是大道之德,大道之德如風,風行則草偃。

  • 6 # 溪底石

    道德和法治,雖說都屬於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範疇,但二者還是有區別的。法治是隸屬於國家機器的,是帶有強制性的。而道德則屬於意識形態,它沒有強制性。只是在輿論監督,道德批判等方面起些作用。有些人法律法規不敢違抗,但任你道德輿論怎麼說,他也覺得無所謂。道德最多是臉面上的事情。他可以不要臉面。

    儘管社會的法律法規很健全,但還是要道德德治的。以法律法治為主,以德治為輔助,社會才能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裡治理。法律法治是剛,道德德治是目。只有剛舉才能目張。比如男女之事,強姦,重婚可入罪,通姦,亂倫則為道德所不許。可見,沒有德治的輔助,社會仍將處在一些小無序的社會狀態。

  • 7 # 佈道188

    法律法規應該是人們行為的底線,而道德應該是人文追求或者是對別人或自己的期盼。例如:現在對門的鄰居,首先不影響對方的生活是底線,但關上門自己家以什麼方式生活是你自己家的事,是女主家還是男主家,是敬老還是愛幼,只要你們自己認為過得好,就快樂的生活。沒有必要聽別人說三道四,也不能用你們家的生活模有式對別人指手畫腳。都是不對的。再比如公交車提倡給老人孩子讓座,不讓座對不對?不讓座對,同樣交費,公交車上有先到擇座權,讓座位只是個人禮貌行為。而一些老年人以為自己上公交車必須給他們讓座,讓年輕人讓座是它們的特權,不給他們讓座是不合法也是不禮貌的,用自己所謂的道德限制別人,為自己謀利。所以法律應該是最低文明標準。

  • 8 # 綠豆湯解酒千杯不醉喝

    道德是自古流傳為人修養準則,法治是現時社會對個人、團體行為的細緻法律規範條約。法治是國家制定,道德是個人行為表現,兩者相互映襯,公私互補。古為今用不成廢處。

  • 9 # 悠賈

    極其完備的法律和完善的法治是要靠合理的制度加以體現,遵守憲法和法律並不是體現在紙上的,重要的是讓憲法和法律的條款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落實。

  • 10 # 規範剛需型

    這個問題是悖論。法律和法治也要人的判評定。沒有具備道德的人的執行,何來法治的完善?法治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以法治為主以道德為輔,所以需要體制不斷切換人員,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審計,監察來打補丁。人的道德不是靜態的,是動態的。

  • 11 # 思葦

    我覺得,道德教化與法治兩者是相互補充的關係吧,同時也有各自的適用範圍。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大意是說,統治百姓,光用嚴刑峻法,則百姓只懂得避免受懲,卻不知道犯罪何以可恥;以德教化服人,輔之以禮,則百姓既懂得了道理,又有了羞恥之心,才會真正歸化。

    另外,我以為,道德教化適用於社會上想學好的人,而嚴刑更適用於那些頑固不化的人,以及罪大惡極的人。我們知道,小孩在成長中有時也是需要父母、老師的肉體懲罰的,因為光訓戒有時沒效果啊。成人也是與此類似的。頑固的人,透過法律與道德的雙面作用,還可能悔過;罪大惡極的人,只能用法律將他們投入大牢予以約束,甚至採用死刑、凌遲予以懲治。

    我的回答,謹供你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為債務不得已而離婚的婚姻能挽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