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秦一農夫

    當然是詩人李紳自己了。作者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也就是旁觀者),對於當時的農業及社會現狀生髮出由衷的感嘆: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772一一846)唐朝宰相,詩人,安徽亳州譙縣人。

    李紳由於幼年喪父,是母親含辛茹苦,將他供養成人的。所以李紳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艱苦的環境中度過的,親眼目睹過農業生產的艱辛和農民生活的不易,內心充滿了強烈的同情廣大勞苦農民的思想,這才寫出了流傳千古,婦孺皆知的《憫農二首》。

    當小時候農夫在語文課本中初次讀到《憫農》詩時,深深感覺到能寫出如此樸實,逼真,字字充滿血淚情深詩句的詩人,一定是一個非常同情廣大窮苦百姓的好詩人,直到後來才知道,李紳在發跡後直到晚年,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君子“,據說他喜歡吃“雞舌",每頓飯要殺掉三百左右的雞,只為了取舌,其它雞肉都棄之不要了,其生活"奢侈"程度,令人不齒。

  • 2 # 惟德是崇

    《憫農》中的主人公是詩中的“農夫”,而不是作者李紳自己。

    《憫農》(二首)全詩是:

    (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從詩的題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憫農”者是作者李紳,作者“憫”的物件“農” 就是全詩的主人公。

    讀完全詩,“農夫”遭遇的悲慘結局——“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歷歷在目;“農夫”辛勤勞作的情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歷歷在目。

    一般選詩的時候,只選第二首,看到是“農夫”辛勤勞作的情景和“粒粒”糧食的來之不易。而讀完了全詩,更能看到“農夫”的悲慘遭遇——“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從而引起人們對“農夫”的極大同情。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僅僅“憫”“農夫”辛勤勞作之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更“憫”“農夫”命運之悲慘——“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在李紳的《憫農》(二首)中,詩中的主人公“農夫”,既是令人同情——“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悲劇形象,更是令人敬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勞動者形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現代女性離婚率持續增高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