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夜思160519196
-
2 # 星海小子
朱元璋第一次聽說劉伯溫,是在陳友諒的軍隊攻進應天時,他的部下胡大海曾經去請過劉伯溫,但是劉伯溫生性比較高傲,他沒有請動劉伯溫。
於是胡大海將此事報告給朱元璋,朱元璋特別重視,不僅因為劉伯溫學識淵博,關鍵是他懂天文,這在當時是十分稀缺,因此朱元璋對他十分重視。
胡大海沒請動劉伯溫,於是朱元璋就派手下孫炎去請劉伯溫,結果劉伯溫還是不願意出山,甚至回贈了一把寶劍給孫炎。孫炎完不成使命,也急眼了,於是對劉伯溫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劉伯溫知道再不去自己就要麻煩了,這才跟他去見了朱元璋。
劉伯溫剛到朱元璋麾下時,他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視,直到陳友諒的軍隊攻破太平時,大多數人主張逃出應天,此時劉伯溫才站出來,他的主張是戰而不是逃,這正符合朱元璋的心意,劉伯溫沒有像其他人那樣臨陣脫逃,這讓朱元璋很高興。
後來朱元璋和劉伯溫在是否救韓林兒一事上發生了爭執,朱元璋認為因該救,他覺得韓林兒還是自己的皇帝,而且安豐是南京的門戶,安豐失手,南京也將不保。
結果劉伯溫堅決不同意,他說,韓林兒雖然是朱元璋的皇帝,但卻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救出來也沒辦法處理。而且去攻打安豐的話,陳友諒的軍隊趁機打來,也不好辦。劉伯溫這次說的是對的,但朱元璋沒有聽劉伯溫的,最後還是去攻打安豐,救韓林兒,結果鑄成大錯。
在是否要攻打北元的爭執中,劉伯溫認為北元現在實力還是比較強大,而且王保保當時還活著,所以不能輕易冒進,這再一次體現了劉伯溫眼光的長遠。
在大明政權建立以後,朱元璋開始解決朝廷的鬥爭。當時朝廷內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以李善長為主要成員的淮西集團,另一個是以劉伯溫為主的浙東集團。
當時淮西集團的李善長被引為第一功臣,封為韓國公。而劉伯溫雖然也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只被封為誠意伯,而且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其實朱元璋這樣封,是因為他自己是一個鄉土觀念很強的人,李善長是他的老鄉,而且一直勤勤懇懇的工作,而劉伯溫只是一個外人。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劉伯溫做的判斷比他還要準確,比如龍灣之戰到安豐救援,劉伯溫就考慮到了連朱元璋都沒有考慮到的事。有這樣精通權謀之計的人在身邊,朱元璋不敢重用啊。
後來在淮西集團的李善長與浙東集團的劉伯溫明爭暗鬥期間,劉基逐漸佔據了上風。李善長髮現苗頭不對,這矛頭就要指向自己了,於是他就開始尋找代言人,而這個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在被李善長推上淮西集團的首領寶座後,他就對劉伯溫展開了攻擊,而且最終他勝利了,成功扳倒了劉伯溫。
胡惟庸的才華其實沒有劉伯溫高,他就是一個跟平庸的人,但是,朱元璋選擇了站在他這邊,選擇重用他,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在朱元璋看來,胡惟庸對他的威脅最小,所以朱元璋才讓他成為了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爭鬥中的勝利者。
後來有一次朱元璋和劉伯溫談話,在朱元璋問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等幾個人是否適合當宰相時,劉伯溫說他們都不適合,然後朱元璋又問那劉伯溫他自己當宰相呢,劉伯溫回答說他並非不知道自己可以,只是他嫉惡如仇,還是讓朱元璋再仔細挑選,結果從此以後,朱元璋對他不信任,最終,劉伯溫被遣散回家了。
而胡惟庸在取得兩個派別的最終勝利後,他變的越加猖狂,貪汙受賄,貪贓枉法,排擠任何他看不順眼的人,挑戰朱元璋的權威,甚至私自截留奏章,處決犯人等等,而這些,都沒有經過朱元璋的同意。
但是朱元璋對於胡惟庸的這種目無章法、以下犯上的做法卻沒有任何表示,這樣看來的確很反常。因為就連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李善長悄悄做錯點事,都被他勒令退休,而胡惟庸呢,沒有軍功,沒有政績,啥都沒有。
原來朱元璋的目標並不是胡惟庸,他想要扳倒的是一個制度,那就是流傳了幾千年的丞相制度。他一直覺得這個制度制約了他的權利,所以他需要找一個藉口來廢除這個制度,而胡惟庸,這個無德無能,恣意妄為的人,正好是他廢除丞相制度的一個很好的藉口,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慢慢收集胡惟庸做的所有違規事情,為最後扳倒胡惟庸,扳倒宰相制度收集證據。
果然,胡惟庸越來越放肆,他私自和朝中官員拉幫結派,結黨營私。有一次,在出遊中,胡惟庸的兒子墜馬,死於路邊馬車輪之下,胡惟庸一怒之下,就將馬車伕殺了,但他沒有通知相關司法部門。朱元璋知道了,在聽完胡惟庸的訴苦後,只說了四個字“殺人償命。”這讓胡惟庸膽戰心驚。
但他後悔已經太晚了,於是就一條路走到黑。結果在洪武十二年,占城國使節來朝進貢,胡惟庸沒有報告給朱元璋,這讓朱元璋長期積累的怒火終於爆發。而且,此時火上澆油的是胡惟庸竟然和汪廣洋把這事的責任推到了禮部身上,這讓朱元璋大動肝火,最終將胡惟庸斬殺了。
扳倒胡惟庸以後,朱元璋就取消了丞相制度,重新安排了機構分流人員,他的目的達成。
所以總的來說,朱元璋重用資質平平的胡惟庸,而不是重用博學多識的劉伯溫,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他的最終目的是要廢除千年流傳下來的丞相制度。因為他覺得這種制度分割了他的皇權,這讓他很不開心。
其次,他要選對合適的人幫他廢除丞相制度。劉伯溫太聰明瞭,他有可能看出朱元璋心裡想的這個計劃,所以萬一重用他,他就會勤勤懇懇工作,不會讓朱元璋抓到把柄。但是胡惟庸這個人,資質平平,卻權利慾旺盛,這就很容易被朱元璋抓到把柄,最後幫他廢除丞相制度。
最後,因為劉伯溫精通權謀之術,所以朱元璋害怕他有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威脅。而胡惟庸,就顯得平庸多了,對他造不成威脅,所以朱元璋決定重用胡惟庸,而不是更有才華的劉伯溫。
-
3 # 普天藍
從朱元璋的角度講,他只能用能力比他低的小人胡惟庸,駕馭不了能力比他強的劉伯溫。劉伯溫屬於那種一眼就看穿的聰明明白人,自然也能看穿朱元璋的小九九心思,作為領導朱元璋其實心裡很討厭劉伯溫這種人。
朱元璋在爭奪天下的時候劉伯溫這樣的高人還是有用的。天下平息之後劉伯溫這樣的高人就成了絆腳石,朱元璋眼裡的眼中釘,其實這也很正常,劉伯溫水平太高,朱元璋自己也知道根本不是對手。倒不是因為劉伯溫會反叛搶朱元璋的皇位,而是和平時期內心狹隘的朱元璋根本就不允許身邊有一個比自己聰明的人存在。再加上劉伯溫這樣的知識分子在朱元璋面前本身就很清高,這讓放牛娃做和尚出生的朱元璋心裡就很不爽,所以朱元璋就三番五次給劉伯溫找事整他,找事整他的目的翻譯過來意思就是:你劉伯溫怎麼還不早早去死!終於在朱元璋的反覆摧殘下,劉伯溫最先早早的就過逝了。透過劉伯溫的案例就是聰明人千萬不要表露自己有多麼厲害,別人不會因為你聰明厲害就羨慕你,反而會三天兩頭給你找事整死你,這才是殘酷的真實世界現狀。我記得不知道哪個電視劇說過這麼句話,選人用人的邏輯首先要看這個人是不是自己人,其次才看這個人有沒有才能。如果這個人不是自己人,哪怕他的水平再高,最終也只會是一塊絆腳石必須除掉!
下面再來談一談胡惟庸這個人,胡惟庸是個有上進心的小人,他與劉伯溫區別就在於整天的心思都在思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從來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這樣的人現在也到處都有。當然朱元璋也看透了胡惟庸這個小人的所作所為,所採取的策略就是用小人來盯小人的方法監視胡惟庸的一舉一動。胡惟庸自己還傻乎乎的認為自己多麼聰明高明,熟不知他的一切舉動都在朱元璋的眼裡。至於歷史上的胡惟庸案,到底是胡惟庸自己真的要造反還是朱元璋捏造他造反,現在已無從可查。但是按照朱元璋的邏輯,不管這些悍將權臣到底有沒有造反行為,必須都得死在老朱前頭,這個結果才是重點。
雖然朱元璋靠各種手段在那個時代笑到最後成了最大贏家,但是朱元璋也是常人不可能算無遺策,他萬萬沒有想到的就是幾百年後他的後世子孫會被大肆屠殺屠戮殆盡。這恐怕是朱元璋活著的時候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其實朱元璋的對手陳友諒也有很多精彩故事可講,但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在下面留言!
-
4 # 鄭火炎焱燚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吧!
朱元璋雖說是帝王,但是他也是人啊,從古至今沒有哪個領導會喜歡一個清高的人。能夠用你就算不錯了吧!
1.況且我認為在問鼎天下後,朱元璋作為執掌天下的總舵主,更需要的是管理型的官員,而劉伯溫是屬於能夠出奇謀的人,行軍打仗,獻計獻策,運籌帷幄是他的強項,因此在打天下的時候,劉伯溫這種清高個性很符合朱元璋。
2.但是在天下打定以後,國家需要治理,人員需要管制的時候,能夠左右逢源,遊刃有餘的胡惟庸就比劉伯溫好用的多了,胡惟庸既能夠揣摩聖意,又能治理官場,很是受帝王之用。
-
5 # 遖唻苝暀
劉伯溫就是那個看穿看透朱元璋的人。
所謂君威難測,但劉伯溫例外。
越是聰明的人,就越惹人討厭。
劉伯溫是朱元璋最倚重,最討厭,最妒忌,最不放心的人。
朱元璋是玩弄權謀霸術的頂級行家。
劉伯溫是洞察一切參透天機的智聖。
劉伯溫才智過人,朱元璋嫉賢妒能。
朱元璋討厭劉伯溫,就和曹操討厭楊修是同樣的道理。
-
6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如果劉伯溫是君子,那胡惟庸就是奴才。以皇帝的視度看,有能力的奴才可比剛直不阿的君子好用的多。
劉伯溫雖有才華,但太正直,眼睛裡不揉沙子,劉伯溫對人對事的要求比較苛刻。
久而久之,難免會與同僚關係緊張,進而引發朝廷內部的爭鬥。
因此,就算朱元璋讓劉伯溫做了宰相,劉伯溫的才能也很難得到盡情發揮。
胡惟庸就不一樣了,胡惟庸的真才實學或許比不上劉伯溫,但卻既擅於周旋各派勢力,也很善於琢磨朱元璋的心思。
而且在處理複雜的政務上,胡惟庸也的確是有一套!
電視劇《朱元璋》中的胡惟庸,既是個能臣幹吏,同時又是個噬權如命的人。
因此,朱元璋便投其所好將其封為宰相,利用胡惟庸能力強、表現欲大、權力慾旺盛的特點,讓胡惟庸為朱家王朝賣命。
而胡惟庸也沒有讓朱元璋失望,在他擔任宰相期間,也的確幫助朱元璋把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然而,伴君如伴虎。
後來,朱元璋又擔心胡惟庸過度膨脹,造成尾大不掉,對皇權構成威脅。
於是,便尋找機會,用包括毒死劉伯溫在內的藉口,以“害賢、謀逆”等罪名,將胡惟庸及其黨羽一舉剿滅,製造了明朝初年著名的“胡惟庸案”。
綜上所述:儘管劉伯溫既是才子也是君子,但卻未必有手段統領百官輔佐皇帝。
而胡惟庸雖然不是君子,但卻既有駕馭百官的手段,也有輔佐皇帝處理複雜政務的能力。
況且,胡惟庸又善於揣測上意,是不可多得的好奴才。
所以,朱老闆自然會選擇“既能幹又能幹得好”的胡惟庸做宰相啦!
-
7 # 培哥默默向上遊
簡單來講,劉伯溫有獨立的人格,不是奴才!胡惟庸是徹底的、惟命是從的奴才!
劉伯溫有膽識。陳友諒大軍兵臨應天,其它大臣建議朱元璋拋棄應天逃跑。劉伯溫堅持己見,建議朱元璋堅守,他願與應天共存亡,贏得朱元璋的尊重。
劉伯溫有遠見。朱元璋要去救皇帝韓林兒,劉伯溫勸他不必救,救來無用。朱元璋固執己見,救來韓林兒,硬搬來一個頂頭上司,搞到自己很不爽,不得不佩服劉伯溫有遠見。
劉伯溫見識高。朱元璋建都稱帝后,曾推薦三人問劉伯溫:誰人可為丞相?劉伯溫分析入木三分,稱三人之才,都不足以為丞相。劉伯溫的回答客觀、正確,卻讓朱元璋很不高興,他忌妒劉伯溫才高八斗,比他高明。
朱元璋氣量不大,功成名就後,當然容不下比他有謀略的劉伯溫。而劉伯溫為人低調、正值,不貪財戀權,不拉幫結派,不阿諛奉承、不吹須溜馬。劉伯溫助朱元璋成就大明帝國,選擇隱退,始終保持獨立人格,自然難討朱元璋歡心。
胡惟庸就不同,本質是一個小人,一個惟上、惟命的奴才。胡惟庸人如其名,平庸無能,最大的本事就是拍馬屁,拉幫結派,到處攀關係往上爬,打擊異己。如他所願,他和丞相李善長的弟弟結為親家,抱住李善長這大樹上位,博得朱元璋的賞識、重用。
當時李善長是淮西派的代表人物,劉伯溫是浙東派的代表人物。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把清洗功臣擺上日程。用誰打擊劉伯溫呢?當然是胡惟庸這個狗奴才了。據說劉伯溫病了之後,就是吃了胡惟庸用詭計送來的藥死了。
胡惟庸害死劉伯溫後,飛揚拔扈,驕縱奢華,無法無天,最終作惡多端,威脅朱元璋統治,被朱元璋處死。
劉伯溫至死,正直無私,保持文人風骨。胡惟庸至死,奴顏媚骨,一身奴才相。
劉伯溫和胡惟庸價值觀不同,為人處世不同,拿劉伯溫與胡惟庸相比,簡直是沾汙劉伯溫人格。
-
8 # 漩渦鳴人yy
這就好比張良和蕭何,你要管理後方,你是想使用張良的,還是想使用蕭何?
胡惟庸是誰的門生!李善長!當初朱元璋征戰天下的時候,是李善長在朱元璋的背後組建起了一個龐大且複雜的行政體系網路,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錢糧管理機構幫助朱元璋征戰天下的同時,免除了糧草後顧之憂。
在朱元璋建國之後,朱元璋為了評定自己手中的勢力,將手中勢力一分為二,其中最為仰仗的當然是自己的那幫淮西兄弟,也就是淮西勳貴其中帶頭的老大哥。當然就是李善長和徐達!徐達常年征戰在外,在朝中作為主導的,就是李善長!但與此同時,朱元璋也明白,李善長勢力過於強大,也會危害到朝廷。同時也擔心他們互相包庇,因此在這之後重新扶植起來了一派勢力,這一派勢力就是以劉伯溫,楊憲為首。
李善長對此雖然有所埋怨,但卻也不敢多說什麼,為了能夠在處理劉伯溫的問題上面,自己不會髒手引起朱元璋的忌憚,所以他重新在懷溪檔裡面樹立起來了一個榜樣,這個榜樣。就是胡惟庸!
作為李善長的徒弟和未來的接班人,胡惟庸肯定得道理,擅長的重點培養在這其中,李善長最擅長什麼肯定就會交給胡惟庸什麼!
劉伯溫更加擅長的是大戰略,大策略,說白了,人家靠的就是靈光一閃。但是處理政務那就有點兒類似於溫火慢燉。
這恰恰就是胡惟庸的厲害之處,能夠代替李擅長處理政務,並且在最後獲得朱元璋的賞識,權傾朝野,沒兩把刷子。朱元璋根本就不可能信任他。
所以胡惟庸能夠握有更大的權柄,就是因為他能夠處理更多的事情,能夠更快地處理事情。劉伯溫恰恰不能,他只能在幕後進行策劃。
-
9 # 歷史逸事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發現還有一堆糟心的事等著他幹呢,套用現在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簡單來說,當時大明既有外敵又有內患。
在解決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復生產和生活的政策,收到了好的效果,幹掉外敵,就開始搞內患。具體地講,是派別鬥爭。
朱元璋手下有一大批能臣武將,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最大的兩個派別分別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淮西集團的總首領應該就是朱元璋,可是人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那麼淮西集團的首領就是朱元璋的老鄉李善長代理了,而朱元璋得到天下還有一個人功不可沒,那就是堪比張良的劉伯溫,他來自浙江,所以屬於浙東集團,他是浙東集團的靈魂人物。
李善長是大明朝開國的第一功臣,也是明朝的第一任宰相。可見在朱元璋心中,是相當認可他的。
李善長這個人的特點是外表寬厚,心胸狹窄,誰敢和他過不去,就一定要解決對方。
可偏偏劉伯溫根本不睬他, 於是兩派就開始了鬥爭。
第一回合李善長馬失前蹄,沒鬥過浙東集團,原因也簡單,他袒護親信李彬,可李斌犯法了,被劉基抓住按照法律殺了,而後李善長開始反攻,劉基一看苗頭不對,請假回鄉,以退為進,讓他的死黨楊憲接任御史中丞。
這位楊憲不簡單,他不斷收集李善長的把柄,並在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說李善長無才無德,不能委以重任。久而久之,終於見了效果,朱元璋慢慢對李善長有了看法,經常指責李善長。
這回李善長也變得精明起來,他也學習劉基,找一個代言人,讓代言人衝在前頭,但這個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於是他看中了胡惟庸。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而且他和劉基有仇。他很早就追隨朱元璋,卻一直不得意,總是幹些知縣之類的小官,但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長的推薦後,他成為了淮西集團新的領袖。
劉基這個人雖說權謀過人,但情商不高,言語過於直接,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他的壞話,朱元璋對這個足智多謀的人也起了疑心,於是單獨找劉基談話。
大致內容就是諮詢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丞相。 劉基十分警覺,馬上說道,這要陛下決定。
朱元璋又問楊憲如何?這又是一個陷阱,朱元璋明知楊憲是劉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來試探劉基。
劉基明白了皇帝這是在考驗他,他馬上回答:“楊憲有丞相的才能,但沒有丞相的氣量,不可以。”
朱元璋接著問汪廣洋如何?這是第二個陷阱,汪廣洋並不是淮西集團的成員,朱元璋懷疑他和劉基勾結,所以第二個提出他。
劉基見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淺薄,不可以。”
朱元璋說出了第三個人選:“胡惟庸如何?”
劉基說出了他一生中最準確的判斷:
“胡惟庸現在是一頭小牛,但將來他一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考驗還沒結束, 朱元璋終於亮出了殺招,他用意味深長的口氣說道:“我的相位看來只有先生能擔當了。”
接下來劉基的話讓朱元璋極度不舒服。
“我並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皇上還是慢慢挑選吧。”
這句話說得非常不合適,自居丞相之才不說,還說出所謂嫉惡如仇的話,誰是惡呢?淮西集團還是皇帝?劉基還不過癮,又加上了一句話:
“目前諸人,臣誠未見其可也。(現在的這些人,在我看來並沒有合適)
一個太強大的人,皇帝是不會喜歡的。自此之後,劉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 洪武三年,朱元璋讓他回家養老了。
劉伯溫有多厲害,朱元璋心知肚明,他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打江山時確實太好用了。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劉基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劉基還是想到了。
建國後,朱元璋卻害怕了,劉基對事情的判斷比他還要準確! 權謀之策比皇帝還厲害, 換了你是皇帝,會容許這樣的一個人在身邊嗎?將來他的厚黑學萬一用到對付後代身上,朱元璋想想,脊樑骨就發涼。
劉基走後,浙東集團的另一干將楊憲失去了劉基的幫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擠,被胡惟庸找個藉口殺掉了。
這兩個派別,淮西集團最終大獲全勝。
朱元璋選擇了胡惟庸做宰相,他沒有放過劉基,指使手下狀告劉基。朱元璋再次下詔處罰劉基,扣除了劉基的退休金。劉基拖著病體回京解釋。結果再也沒回來。
洪武八年(1375)正月,劉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視劉基,胡惟庸隨身的醫生給劉基開了藥方,劉基吃了藥後,病情越來越重,過了不久,就死去了。
關於劉基的死因,後來的胡惟庸案發後,醫生供認,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劉基的。這也成為了胡惟庸的罪狀之一。
胡惟庸勝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幫助下打敗了浙東集團,除掉了天下第一謀士劉基,現在他大權在握,李善長也要給他幾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後的勝利者嗎?胡惟庸並不明白自己勝利的真正原因,不是他比劉基更強,而是因為朱元璋站在了他的一邊。朱元璋對於兩大集團的鬥爭情況是很清楚的,他之所以沒有出來調解,是因為無論這場鬥爭誰勝誰負,最後的勝利者都是他。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胡惟庸,並不是因為他很強,相反,正是因為胡惟庸對朱元璋的威脅小,所以朱元璋才讓他成為了勝利者。而愚蠢的胡惟庸並不瞭解這一點。
於是,在打垮劉基後,胡惟庸越發猖狂,他貪汙受賄,排擠任何不服從他的人,甚至敢於挑戰朱元璋的權力,私自截留下屬的奏章,官員升降、處決犯人,都不經過朱元璋的批准。
洪武六年(1373),胡惟庸擠走了另一個丞相汪廣洋,獨攬丞相大權,並掌權七年之久。
朱元璋任由他胡作非為,並不著急辦他,因為他需要無德的胡惟庸盡情表演,然後除掉他身後的龐然大物。胡惟庸也是做夠了,死期也就近了。
胡惟庸死亡那是他咎由自取,從洪武十三年(1380)案發,連續查了好幾年,被殺者超過一萬人。
朱元璋在處死胡惟庸後僅一個月,就撤銷了丞相這個延續上千年的職位,取消了中書省的設定,安排機構分流人員。幹得雷厲風行、乾淨利落,這番操作給人感覺是早有預謀。
朱元璋終於藉著除掉胡惟庸廢掉了龐然大物——丞相制度。他不再害怕有人和他分權了,從此皇權高高在上,官員成為為他大明服務的奴僕,他成了最後贏家。
回覆列表
劉伯溫很優秀嗎?劉基就是被誇大了。劉基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已經處於事業的巔峰期,劉基的投靠只是錦上添花而已。相比李善長投奔朱元璋,兩人在營帳裡徹夜長談,推心置腹。劉基算什麼?有這禮遇?宋濂都能排到他前面去,當太子的老師。朱元璋在劉基投奔的時候,已經不是當初可以平心論交的人了,他已經是上位者,有自己的主意,就像去安豐救小明王,劉基強烈反對,但是朱元璋堅持,劉基也沒有辦法。知道了朱元璋的情況以後,劉基就有隱退的意思,大明一統天下以後,劉基很快就提出退休,朱元璋毫不猶豫就批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