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杏林苑4

    謝謝邀請,談一下自己的淺見:《黃帝內經》是學中醫必讀四大中醫經典名著之一(《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也是集我國傳統醫學之大成之作,被奉為中醫理論的奠基鼻祖,它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結合了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了人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面,做出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和系統的理論概括,對後世醫學影響深遠。中國古代著名的中醫學大家無不深受《黃帝內經》思想的薰陶和影響。唐.王冰《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明.張景嶽《類經》、《類經附翼》、《類經圖翼》;清.黃元御《素問懸解》、《靈樞懸解》、《素靈微蘊》、以及近代、現代許多中醫大家無不深受影響,本人也是中醫愛好者,深涉此道二十多歲,在臨床中許多靈感來自於對《黃帝內經》的刻苦鑽研,舉一例子:前年兒子足部得了凍瘡,就根據《黃帝內經》“寒者熱之"理論制方:制川烏、制草烏、麻黃、生薑,水煎後乘熱泡腳,五天痊癒。《黃帝內經》理論博大精深,過去、現在、將來永遠是指導中醫臨床的思想源泉,是攻克許多醫學難題的金鑰匙!舍此而想在臨床迎刃有餘,應手起沉痾,是不可能的,自己的淺見,供中醫同道參考,不當之處,還請斧正。

  • 2 # 然空45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陰陽變化 永珍更新 其法則是陰陽分合 升降出入的規律 (化)是結果 (變)是過程 《黃帝內經》是講想要結果 必先懂過程 想要知過程 必先明(屬性) 想要明屬性必先要通(理性) 內經是講(太素)時空時的理性與屬性及過程 明白了這些病理的變化也就不難知曉 一理二氣三數(術) 得心應手了 先生改大夫 好比剛刀切豆腐 快的很

  • 3 # 袁聰

    我生於1962年,我學中醫從14歲開始讀《黃帝內經》。根據我個人的學習感覺、感受和感悟:《黃帝內經》既是學中醫的人高階高階超級智慧的科學體系,又是學中醫基本功底的基礎理論知識體系,是學中醫的人提升自我中醫修煉、修行、修養、高素養與高素質、高品質和高品味、高鑑賞和高欣賞、高認知和理解、高覺悟和高開竅、開高走低的啟蒙、啟發與激發先知先覺的啟迪心智、是開啟人生開悟智慧的金鑰匙………

    為什麼學中醫想成才,必須先要學好《黃帝內經》呢?這是由中醫自身的功能、效能與性質,本性和本質先決條件與知識基礎先天性具備、具有所決定的。學《黃帝內經》起點高,從某種程度和意義上來講,悟性高、格局高、智慧高、品味高,思維層次高、思想境界高,角度視野胸懷廣闊;中醫診斷治療醫術:是把人體生命放在宇宙觀、世界觀、自然觀中進行診斷治療,是宏觀診斷、微觀治療相結合的完美演繹………

  • 4 # 春曉華夏

    我雖然沒有學過中醫,但聽過也看過《黃帝內經》,深深的感覺到古人智慧,我想那是中醫的根本,源頭。想成為中醫人材,必須學好經典。

  • 5 # 李詠擇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最早經典著作之一,在此之前的醫學書籍已經失傳,唯有《黃帝內經》儲存了下來,歷代醫學家大都是從學《黃帝內經》起步的。如:

    漢代張仲景,唐代的孫思邈、王冰,金代的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明代的張景嶽、李時珍、吳又可,清代的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付青主,等等無一不是從《黃帝內經》學起。就連《難經》也是採摘《內經》的精要,設為81個問答而成的。劉完素根據《內經素問》中有關五運六氣、病機方面的原文,寫出了《素問玄機原病式》一書。張景嶽根據《黃帝內經》寫出了《類經》一書,分類編次為12類,390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註解每有獨到之見。清朝官方版的《醫宗金鑑》第35卷就是將內經中有關五運六氣這方面的內容,編成歌訣,並加註解及附圖。

    現代人名醫張錫純,在他寫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到,他就是看的《黃帝內經》才創出了許多方劑。

    名醫秦伯未閉門三年學習《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三書,出來後各科病無所不能,寫出許多醫學著作,其中《中醫臨證備要》一書,是初學中醫的入門書。

    其實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學習《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唯一的最早經典,它談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表裡虛實、臟腑經絡以及各種病證產生和變化的原理、治療的原則等等,在應用上確有作用,所以能成為指導中醫思想的總則。

    《黃帝內經》中的九大論是內經總論,天元紀大論、五執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陰陽應象大論、四氣調神大論,凡是大論都是綱,這九大論就是大綱,其它各論各篇是目。

    陳潮祖教授認為《黃帝內經》是進行病機分析的醫籍,該書討論病機的內容比比皆是,如六氣(風寒暑溼燥火)的天之病機,人體的十九條病機等。《靈樞、天年》篇指出:常人“五藏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面板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府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如果違反上述生理之常,就是病態。縱觀《內經》即可知道,該書從發病原因,病變部位,病變性質,氣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和盈虛通滯,疾病的傳變規律,以至某些具體證象,都有詳略不同的敘述。這些論述為後世發展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該書:

    在病因方面:《內經》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人體自身也是形神合一,形隨意使。

    在病位方面:《內經》以五臟六腑為主體,結合營衛氣血確定病位的概念非常明確。

    在病性方面:強調治病要辨別陰陽、寒熱、虛實。

    在氣機升降方面:“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在疾病傳變規律方面:總結了兩條規律,一是風寒之邪,從表入裡;一是五臟之間,相互移易。

    《內經》不僅對疾病發生髮展的各種共性作了病理分析,對於大量的證象也作了探討,給金元以後按病證分析病機以很大啟迪。如《舉痛論》是研究疼痛機理的專論,它指出五臟突然產生疼痛,是因“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同時分析了十四種痛證的不同機理。這一因寒引起氣血不通而痛的道理,即使再過五千年也將被證明是正確的。

    應該特別指出,《至真要大論》的病機十九條,以五臟為主體定位,結合病因、病性討論病機,早已成了探討病機的典範。其中“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心”,是將病因與病位融為一體的例項。而“諸痛癢瘡,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溼;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則是結合病因、病性探求病機的佐證。總而言之,《內經》對於病機的分析較為全面,已經為後世的病理研究開創了先河。

    鄒學熹教授認為《黃帝內經》不只是看病治病的一本書,它的角度視野廣闊,《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古人認為人與天地是相應的,應該知道天地對人的影響,故素問從人觀察天地而得出五行、五運、六氣、甲子、等。

    內經裡還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將人身健康與疾病視為一氣之變化,幾千年來,治病救人,延年益壽,收到了實效。天地萬物的本質既然是氣,就必須具有氣的性質,所謂“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氣者生化之宇,氣散則分之,氣化息矣,”(見六微旨大論)。所以萬物的榮枯變化,包括中醫學所研究的人體的健康與疾病在內,莫不由一氣之變化所產生,於是古人得出了“因形察氣”之法。因為“形有所止”,則“氣有所畜”,所以我們可以從看得見的、有形可徵之物,去察看不見的、無形的氣機變化,這就是中醫臟腑學、診斷學所根據的“有諸內必形諸外”、“從外以知內”的道理。

    《黃帝內經》的內容非常博大精深,我只能借陳潮祖、鄒學熹兩位教授的一點知識淺談一下,不對的請指正。

    自古流傳:“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在民間把“醫不三世”誤為行醫三代,這是訛傳。世,在這裡指的是三世的書,一世為黃帝內經,一世為神農本草經,一世為傷寒雜病論。實際上是指為醫者未讀過這三部經書的,就不服用他開的藥。秦伯未就是讀了這三本書後才成名的。

    自古至今凡是名醫,都是讀了《黃帝內經》的,有的還為此書作了註釋,有的還作了分類,此書是為醫的根基,不讀此書不足以成名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小朋友家長買棒糖分給孩子們吃,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