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挺好玩
-
2 # 老劉
春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286年,齊湣王趁著宋國內部發生動亂的危難之際,派遣將軍韓聶大舉進攻滅掉了宋國。齊國實力由此而達到了巔峰。但是在消滅宋國後,齊國卻遭到了“趙、魏、韓、燕、秦”五國的聯合進攻,差一點就被從戰國曆史抹去了,齊國滅宋為什麼會得罪了韓,趙,魏,焚,燕五國呢?並引起公憤,而導致了“五國伐齊”?
當時的宋國,地處在今河南、山東一帶,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許多城池相當繁榮漂亮,這一點也是很受他國嫉妒的。何況齊湣王一向狂妄自大,橫行霸道,各諸侯國對此早存怨氣。而對於齊國此次獨吞宋國的行為,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公憤。如果齊國能夠和楚國、魏國、趙國、秦國等諸侯國分享滅宋的成果,也是絕對不會引發五國伐齊的戰爭導火線,選擇聯手進攻齊國,正好削弱齊國力量成為其他諸侯國的共同默契了。在五國的聯合大舉進攻下,曾經不可一世的齊國最後終究逃脫不了“失道寡助”的失敗命運,齊湣王本人逃走他國,依然是我行我素目中無人,最後也落得被國相淖齒剝皮抽筋的慘死結局。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導致了“一秦獨強”的新的戰國格局態勢的形成,為秦國採取“ 連橫諸侯、 遠交近攻”的戰略最終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
3 # 吆呵天怎麼又亮了
大家都想滅宋而肥自己!
就像幾條狗共同看到一塊骨頭,誰都想獨吞,誰又都不敢先獨吞,相互僵持不下,齊國突然佔為己有。
宋國不大但富裕,齊吞宋等於成了氪金玩家,他國豈能坐以待斃?
-
4 # 夜狼文史工作室
齊國滅宋,是戰國具有里程碑的一起重要歷史事件。
戰國的政治格局,初期是魏國最先嚐到了改革的紅利,成為風頭最盛的國家,但好景不長,一來魏國的改革僅限於軍事領域並不徹底,二來魏國處四戰之地,四處招敵,三板斧之後很快走向衰敗。
而取而代之的是東齊西秦,秦國在孝公一代進行了積極而徹底的變法,一舉改變落後捱打的局面。
而齊國在則在威宣兩代明君的仁治下,也走向田齊一朝最輝煌的頂峰。
東齊西秦發力胖揍武林盟主魏國,先是齊國在公元前354年和公元前351年孫臏兩次大敗龐涓,一對師兄弟的恩愛情仇背後,是齊國把領頭羊一把拉下馬。
如狼似虎的老秦人也沒客氣,隨後於公元前330年雕陰之戰中大敗魏軍,俘虜了魏主帥龍賈,並迫使魏國將河西之地全部歸還秦國。
一度風光無限的魏國只能是滿地找牙了。戰國進入第二階段,東齊西秦崛起稱霸。最具標誌性的事件,是公元前288年,秦國秦昭襄王約請齊國齊湣王,兄倆好一起稱帝,秦國稱西帝,齊國稱東帝。
雖然這二位的東帝西帝沒稱兩天就迫於各方面的政治壓力取消,但戰國七雄,齊秦坐大已是不爭事實。
但這個階段,無論是齊國還是秦國雖強,但都沒有吞滅另外五國的實力。
崛起不易,做大做強更難。相比較秦孝公之後,秦昭襄王和他的婆姨羋八子長期的務實(以蠶食近鄰趙魏韓為戰略重點),齊威王齊宣王之後上臺的齊湣王,很明顯就急攻近利。步子一大,就扯著了蛋。
很多人認為齊湣王是個昏君,其實不然,齊湣王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有為青年,上位就抱著把齊國做大做強去的,他初期的成績也非常驚人,一上任,齊國就在垂沙之戰打得楚國人丟盔棄甲,又在函谷關一戰率聯軍大敗秦國。
轉頭又把不聽話的燕國打得差點滅國。
最後又掉頭滅掉了最老牌最富庶的宋國。
等等,齊湣王,你丫有三頭六臂嗎?是不是太能打了。
一系列的勝利讓齊湣王以為自己就是黑木崖上的東方不敗。
他沒有想到,風光的背後,是四伏的危機。
國內矛盾加劇,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田文是一隻喂不飽的狼,與齊湣王反目後逃到國外,成了反齊勢力的頭目,後來五國破齊,田文是主要策劃者。
破而不滅,死灰復燃的燕國,卑微的姿態後面是擋不住的仇恨和殺氣
而齊湣王最信任的戰國第一職業打工人蘇秦,其實是個吃裡扒外的二五仔,總在想著法子的找坑給齊湣王跳。
宋國,是一隻肥美的羔羊,齊國想吃掉他,沒錯,以齊國當時的實力,完全有能力吃掉他。
但羔羊太肥,齊湣王一口吞下去,太撐!
就在齊國撐破了肚子躺在地上的時候,在戰國曆史舞臺上最低調的燕國人出手了,這次聯合了五國,這一次要了“東帝”齊湣王的老命。並打得齊國只剩兩孤城。
歸根結底,不是齊國滅宋得罪了韓趙魏楚燕,而是戰國亂世,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有便宜不佔,王八蛋。是不?
後來雖然田單化腐朽為神奇驚豔的復國。
但那之後的齊國,是嚇破了膽的熊孩子,問鼎中原,沒有那個心,也沒有那個實力。
只能是混吃等死唄。
-
5 # 歷史堆中的胖子
齊國的強大就是原罪,而現在齊國滅宋,那韓趙魏楚燕五國就更怕齊國了啊。
戰國中期,齊國與秦國一樣的強大,甚至經常將東出的秦國給壓回函谷關。先不說齊國曾經滅亡燕國,單說齊國強大的實力就足以讓其他五國害怕啊。要知道,當時五國除了要面對秦國的東出,還要面對齊國的蠶食啊。齊國對燕魏韓趙四國是屢屢出兵,奪走的土地可不比秦國少。
齊閔王更是在五國合縱攻秦時,獨自將宋國吞下,要知道宋國雖然不是戰國七雄那樣的大國,但也是頗具實力的中等國家啊。齊國吃獨食的行為本就讓其他各國不爽,再加上各國生怕齊國在消化宋國之後實力更強,所以就在燕昭王的主持下,各國形成了合縱攻齊的局面,並最終一舉將齊國打的幾乎亡國。
齊國滅宋,這事辦的確實不光明,一方面利用其他各國的力量伐秦,同時自己卻派人滅宋,其他各國怎麼可能甘心?再加上齊閔王四處樹敵,那齊國不被群毆才怪呢。
-
6 # 世界人文通史
就算齊國不滅宋,同樣也得罪了這些國家。只不過因為齊國滅宋這個導火索,徹底引發了後來的五國伐齊事件。公元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秦、趙、韓、魏、燕五國聯軍,一口氣攻下齊國72座城池。
在滅宋之戰、五國伐齊之前,齊國是東方六國之中(齊、楚、趙、韓、魏、燕)最強大的國家。齊國的霸業開始於齊威王田因齊,經過齊宣王田闢疆,再到齊閔王田地。
齊國的霸業已經延續了三代,而周邊的魏國、燕國、趙國、楚國都遭到過齊國的欺凌,卻又懼怕齊國的國力。其中,齊宣王曾經攻佔燕國全境,差一點就將燕國滅亡,因此燕國對齊國懷有深仇大恨。
此外,齊閔(湣)王田地憑藉齊國的國力,先後入侵趙國、魏國、楚國。諸侯都憎恨齊國,同時又不敢與齊國正面對抗,這是五國伐齊之前就有的“隱患”。
公元前286年,齊閔王聯合魏國、楚國一起攻宋。宋國是戰國七雄之外的中等強國,戰國七雄都自稱萬乘之國,而宋國據有淮北之地、擁兵十萬,號稱五千乘之國。
齊國在滅宋之戰中是主力,與宋國軍隊硬碰硬,雖然最終消滅了宋國,而齊國自己也元氣大傷。經過殘酷的滅宋之戰後,齊國還沒有來得及恢復元氣,很快就在公元前284年遭到“五國伐齊”。
其中,秦國原本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卻也加入了聯軍的行列,因為一個強大的齊國對秦國的威脅最大,秦人也想借此削弱齊國,從而為秦國將來的東進鋪平道路。
五國伐齊(秦、魏、趙、燕、韓)的名義領導是燕昭王,但燕軍的實力非常一般,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秦國、趙國、魏國的軍隊。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傳統,五國聯軍浩浩蕩蕩開進了齊國境內,讓齊華人猝不及防。
公元前284年,五國聯軍在濟西之戰重創齊軍,隨後長驅直入,一直打到齊國首都臨淄附近。由於山東平原的地勢幾乎無險可守,導致齊國軍隊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節節敗退。
那位志大才疏的齊閔王在逃跑的路上,偏偏遇到了以“救援”為名的楚國軍隊,因為不肯割讓淮北之地給楚國,最後慘死在楚華人的手中。齊閔王死後,淮北之地還是悉數落入楚軍的手中。楚國沒有參加五國伐齊,卻從齊國撈到了最多土地。
因此,五國伐齊的根本原因並不是齊國滅宋,而是因為齊國的國力威脅到了其他國家。所謂的滅宋之戰只是一個導火索,正是由於這個導火索削弱了齊國的實力,最終招來了諸侯的圍攻。
齊國本來是東方六國之首,國力可以匹敵秦國。但在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卻險些亡國,後來雖然僥倖驅逐了燕軍,但齊國卻丟失了大片領土,只剩下山東中部和北部等地,淪為不折不扣的弱小國家,在整個戰國後期在無作為。
最致命的是,由於齊國怨恨五國伐齊的仇恨,後來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始終“不動如山”,甚至主動與秦國結盟。等到公元前221年,秦軍終於打到齊國首都臨淄時,齊華人選擇了不戰而降,成了天下的笑柄。
回覆列表
公元前286年,宋國內亂。趁他病要他病,齊湣王派遣韓聶一舉功滅了宋國。但僅僅過了兩年,公元284年,韓趙魏楚燕五國組織聯軍攻伐齊國,這又是為何?
插手燕國內政,燕國參戰和打宋國一樣,齊國差點透過插手燕國國相子之參政這件事滅了燕國,後來燕昭王痛定思痛、發憤圖強,慢慢積蓄實力,就等著有機會報仇雪恨,收復領土。
其他四國想到齊國平日裡的小動作,加入了聯盟和秦國正面戰場的大戰不同,齊國在戰國中後期專門透過兩國打仗背後偷襲的辦法不斷蠶食別國土地和勢力,這就遭到其他國家的不滿。可憑藉著經濟霸主地位,單一一個國家又不敢之間面對齊國。這次好,燕國說出慘痛遭遇,四個國家積極配合,先打他一頓再說。
五國抗秦,齊國背後搗亂這五國直接面臨強秦的崛起,只有齊國故步自封,意識不到危機。五國聯合抗秦,他卻在配合秦國在背後搗亂,製造小摩擦。五國伐齊表面上是報仇,實際上是清除背後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