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幾年的小品無一例外都是以煽情為主,貌似脫離了喜劇的本質……
3
回覆列表
  • 1 # 登頂覽勝

    一:小品不一定都是喜。

    二:網路高度發達,各種影片自媒體,觀眾已經審美疲勞,笑點也高了。

    三:創作小品的團隊互相借鑑,缺乏創新。

  • 2 # 娛樂小扇貝

    “喜劇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以小品為特色的喜劇形式漸漸失去了過去的光彩。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品喜劇創作人才和演繹人才的青黃不接,以及其他喜劇形式的崛起,很難見到高質量的小品。

    沈騰小品片段

    1.小品喜劇人才隊伍青黃不接

    小品的衰落一方面是由於小品演員的青黃不接。小品開始大火,主要得益於春晚,從80年代末到2010年期間,小品可謂成為各大晚會最受期待的語言類節目。

    趙本山、宋丹丹的小品

    在演繹人才方面也是明星輩出,誕生了如趙本山、黃宏、鞏漢林、趙麗蓉、潘長江、陳佩斯、宋丹丹 、範偉、蔡明等小品演員,他們撐起了整個小品界,很多作品成為永恆經典,如《超生游擊隊》、《賣柺》、《如此包裝》、《主角與配角》等,看到他們的一瞬間彷彿就能笑出來。而如今,那些曾經的喜劇演員大多離開了春晚舞臺,雖然也出了一些如沈騰、賈玲、宋小寶、小瀋陽等新秀,但仍然難以扛起小品這個大旗。小品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由於創作人才的稀缺,如今很多小品沒有了精雕細琢,創作人才日益減少,演出的作品標準化、模板化的居多,很難給觀眾帶來啟發,觀眾也漸漸失去了興趣。

    2.過度商業化、團體化,形成區域性壟斷

    歡樂喜劇人節目

    透過《歡樂喜劇人》等節目,我們能夠看出,如今國內小品類喜劇過度集中於幾個團體,如賈玲的大碗娛樂、賈冰團隊、開心麻花團隊、本山團隊。他們幾乎成了各大喜劇節目的常客,也是冠軍的不二人選。而這些團隊為了生存,商業化更多一些,對參加一些晚會也不夠重視,晚會上的作品多是曾經用過的老橋段。商業化正讓小品變得功利了,很多人背離了小品帶給人歡樂、思考的初衷。

    賈冰小品

    賈冰在喜劇人節目上的表現更人眼前一亮,但後期經典作品變少了,後來參演徐崢喜劇電影,這也反映了小品演員處境的尷尬,他們也需要生存,畢竟晚會不是每天都有。

    3.其他喜劇形式的快速崛起

    德雲社團隊

    知名策劃人李誕

    喜劇類綜藝節目,讓其他喜劇形式開始崛起,如脫口秀、默劇等,特別是這兩年出現的網路綜藝《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奇葩說》等節目,更加迎合年輕觀眾的心理,吸引了一眾女粉絲。

    小品要想找回巔峰的狀態,小品必須進行改革,鼓勵和培養小品人才,特別是創作人才,給他們相應的報酬和社會地位,生產出更多高質量的戲劇作品,國內不缺乏喜劇人,缺少的是人才培養機制和隊伍。小品畢竟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時代呼喚英雄,期待更多小品英雄的出現。

  • 3 # 鄭捕頭

    曾經讓我們開懷大笑的小品,如今為什麼越來越逗不笑我們了?

    小品這個詞,其實經過了多次演變。最早它就是指演員或者學員在學校表演的一種作業形式,觀眾很少,演員們以此做表演練習。那個時候的小品,是包括喜劇和其他悲劇正劇的。

    自從1984年陳佩斯、朱時茂表演《吃麵條》,小品這個詞逐漸成為喜劇小品的代名詞。從那時候開始,一說小品一般就是指喜劇小品,不管陳佩斯、趙本山誰是小品王都是如此。

    不過在這些年裡,小品確實越來越變得不可笑,而且一般到最後都要進行主題昇華,非要感動一把觀眾否則作品就顯得沒有意義。然而最後只能落得哭笑不得。

    那麼,小品逐漸成為這樣,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一,晚會的力量

    小品這種形式,最早是從春晚而來,後來也是由於春晚而開始變了味道。其實1984年的《吃麵條》就是純搞笑,沒有任何意義在其中,這也是為什麼導演在直播之前遲遲無法做決定的原因。

    這段小品並沒有完全諷刺陳佩斯扮演的想出名的演員,即使有也是為了搞笑,其他重大意義就更不存在,最後的最後,也沒有非要弘揚主題把觀眾演哭。

    隨後幾年的春晚小品,也都不太強調意義,即便有時候氣氛有些感動人,也是情之所至,是情節的自然伸展,不是硬煽情,比如趙本山的《小九老樂》和《我想有個家》。

    然而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一些人的小品開始上價值,其中以黃宏為主要代表,很多時候到最後演員都要感慨一把,音樂也變得煽情。作為春晚也越來越強調節目的意義,而後連同趙本山等人也開始往作品中加入意義,或者是極為主旋律的內容,非要把觀眾搞哭。

    春晚這樣做,其他綜藝節目和衛視節目也都跟著效仿,後來的後來,小品就變得越來越煽情,乾乾脆脆像當年《吃麵條》那樣純粹逗人笑的小品,如今幾乎找不到了。

    其二,小品創作的乏力

    其實不管是純搞笑也好,還是笑中有淚也好,只要作品本身水平足夠高,這都不是問題。就像前面說的《吃麵條》,還有趙本山的《相親》,這都是純逗笑作品,而後來笑中有淚優秀作品比較典型的就是賈玲那段《你好,李煥英》。

    你被這些作品逗笑,你被這些作品搞哭,這都是作品和表演本身的魅力,這沒有什麼不對。問題就在於,這樣的作品如今實在太少,我們並不是排斥所有的笑中有淚,而是排斥低質量的笑中帶淚。

    小品的衰落

    隨著抖音等眾多網路搞笑影片的火爆,小品這種曾經讓我們念念不忘的喜劇形式,也許會越來越遠離大眾視野。就像電視晚會越來越少人看,很多電視喜劇節目也越來越少人捧場一樣。

    趙本山告別舞臺,陳佩斯不演小品,沈騰投身大銀幕,賈玲現身綜藝,曾經逗笑我們的那些小品演員們,如今越來越很少見到。

    可惜嗎?有一點。

  • 4 # 獨具鼠眼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觀看娛樂節目的渠道越來越多,各類人群的興趣愛好不盡相同,小品的收視率越來越少,缺乏藝術創作的積極性,小品的質量降低,所以喜劇性越來越遠。但是,接地氣,喜劇性,正能量的藝術作品老百姓還是非常歡迎的,但願這樣的小品越來越多,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

  • 5 # ugfmbcw

    快餐時代,各行各業,都是己最快的方式掙錢。誰還靜下心來搞創作,等你把好的作品創作出來,人家早成億萬富豪了。

  • 6 # 圖騰162

    這個是作品的原因,能夠吸引人的話題就那麼多,沒我快好的素材,老一輩的人年齡大了,新一代的又接不上,有點名氣的去發現影視圈了,

  • 7 # 原石859

    現在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文化越來越豐富,人們希望看到有文化,有內涵的文藝作品。反觀現在的文藝作品,低俗,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像神劇一樣。特別是東北的一些小品嚴重醜化了東北人,不是傻瓜就是知商有問題。但凡讀過路遙張賢亮將子龍小說的人都不會喜歡現在的小品。就像前幾年央視的,你幸福嗎。

  • 8 # 喬治Mr

    1編劇創作能力有限,編劇沒有閱歷經歷,憑空想象,翻來覆去都是那些內容,各種借鑑抄襲,強加網路段子。

    2審查嚴格,總局的一些人,閒的蛋疼,要引導輿論,要正能量正向,必須要讓小品非得有意義才行,編劇創作受限制,導致大部分的小品都沒那麼可樂了。

    3現在大多數小品,都要到最後非得有些個強行煽情的的底,看的尷尬症都犯了。純粹能從頭笑到尾的小品幾乎沒了。

  • 9 # 和和生生

    精典的小品在春晚只要演過一次,就讓你不會忘記,例如:從開始的陳佩斯、朱時茂搭檔演的《吃麵》,《主角與配角》;趙麗蓉,鞏漢林演的小品:《如此包裝》、《打工奇遇》;趙本山、範偉更是把小品演到了極致。

    那麼,是什麼使現在的春晚小品越來越不受歡迎呢?我想存在幾條原因。1,缺乏精典的創作段子。一個好的小品的成功,離不開好的劇本,如趙本山的《賣柺》、《賣車》等都是何慶魁創作的,堪稱精典。2,小品在選擇演員上存在千一篇一律。近幾年小品一律,不是選影視明星,就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跟班,小品取材源於生活,但要高於生活,小白臉和漂亮臉蛋只存在於影視劇,而小品是靠大的反差和落差演繹達到喜劇效果的。3,小品取材不貼近生活。在這方面猶其突出,我們看一段小品的演出,不是欣賞維也納鋼琴演奏曲,不是讓你如痴如醉進入音樂殿堂,不是著重於陽春白雪,就忽視了下里巴人,望編導三思。

    所以,小品還的走基層路子,要大眾化,通俗化,體裁要源於生活,但要高於生活,精典不斷,笑聲就不會斷。

  • 10 # 章魚小丸子130700823

    我覺得主要有幾個原因:

    1、春晚節目安排的太多,沒有給足小品發揮的時間,春晚總共就4個小時,卻安排了將近40個節目,很難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加那麼多的包袱。

    2、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數人都有手機,電腦。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每天都能接觸到有趣新鮮的資訊。可以說春晚只是眾多娛樂節目中的冰山一角。而過去人們的娛樂資訊少,只能在一年一度的春晚上感受到有趣的事物。以前都是春晚上的話題被人們津津樂道,而現在的春晚都要借鑑當年一些比較火的事物。

  • 11 # 同學馬丁

    個人認為,小品的政治化現象或許本身無可厚非,但是過度的政治化只會讓小品本身的喜劇效果大大削弱,為了喊口號而喊口號,強行煽情絕對會令臺下的觀眾深感不適。

    其次,劇情脫離現實。比如今年春晚節目《陽臺》,無人機送燒雞的那一段(嗯。。。我一個武漢的朋友表示十分憤怒),完全沒有讓親歷者產生共鳴,反而是對虛假的情節深感無語。其實2021春晚抗擊疫情的小品確實有必要搬上舞臺,但是情節的設計也應該走心一點吧。小品最重要的是貼近群眾,脫離了真實,談何高質量。

    小品的演繹也很依賴臺上演員的實力,現在春晚小品演員的表演能力整體在下降,新鮮血液不能舉起曾經的表演藝術家的大旗,看看當年的《主角與配角》,陳佩斯的賊眉鼠眼,朱時茂的一身正氣,豐富的肢體語言和麵部表情足以讓我們拍手叫好。現在的表演,要麼有背對著觀眾喊嗓子的,要麼就是演得浮誇讓人不適,要麼就是趕緊唸完臺詞急著下場的,沒有代入感的表演能有喜的效果嗎?

    最後放一張神預言圖片

    “還”應該為“愛”

  • 12 # 悠遊鹿鳴

    你可能對小品有一點誤會。我認為,小品的宗旨不是搞笑,而是在發笑中針砭時弊、棄惡揚善、啟蒙民智、啟發自覺。

    因此,喜感、搞笑只是一種藝術形式。不過,形式也非常重要,小品自帶的喜感自然也很重要。實際上,小品貌似脫離了喜劇的本質的說法不夠準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是小品脫離了喜劇的本質,而是觀眾的欣賞水平提高了,特別是欣賞渠道多了。現在,幽默段子、搞笑內容處處可見,小品創作想創新越來越難,許多小品的段子,早就被網路內容“劇透”了,在一個段子上笑兩次的人並不多。同時,隨著抖音、快手等影片平臺的推廣,到處都是裝瘋賣傻的搞笑影片。大家笑多了,只能看小品的笑話了,而不是被小品逗笑了。

    第二,不是小品脫離了喜劇的本質,而是被“和諧”掉的內容可能比較多。現在的小品,越來越具有主流色彩了,這個你懂得。不是主流色彩不正確,而是小品創作本身是需要劍走偏鋒的。不少富有喜感但相對比較“刺激”的小品被槍斃了,或者小品中比較“刺激”的內容被槍斃了,還哪來的喜感呢。一旦小品本身被戴上面具,觀眾必然也會被戴上面具,笑不笑誰知道。

    第三,不是小品脫離了喜劇的本質,而是小品提供方越來越商業化、庸俗化了。這裡既有舉辦方的問題,也有創作方的問題,還有演藝方的問題。越來越功利性,越來越浮躁化,小品界的“工匠精神”逐漸消失殆盡,經典難以“重出江湖”。

    你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炫耀的小孩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