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虎堂

    諸葛亮是從他的戰略認知角度去分析未來局勢的走向,他透過分析各方實力,得出未來的可能發展,並給劉備指了一條路,這條路也是諸葛亮自己設計好的,相當於劉備要開公司,諸葛亮給了他一套方案,按著做,就能在強手林立中立足,並會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這和諸葛亮能打多少天下沒有關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人和事都是共存的,諸葛亮在那個時候遇到一無所有的劉備,他只能先幫劉備安身,然後再立命。劉備也是厲害,一點就通,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三國鼎立其實才是開始,在消除了小割據之後,諸葛亮才謀求進一步發展。但是劉備後面和東吳的戰爭,打破了諸葛亮的計劃。後面三國轉為互相牽制,蜀國的實力又不及魏國,諸葛亮能夠做到進出自如,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

    諸葛亮的能力是全方面的,他不僅僅會運籌帷幄,而且還會經營國家,發展經濟。劉禪後面能夠偏安幾十年,也和諸葛亮治理的結果有關係。但可惜諸葛亮太強,劉禪太弱。正如司馬昭所言,雖臥龍在世,尚不能輔,況乎姜維?

  • 2 # 木木愛燒烤

    諸葛亮是結合時局給劉備指了條明路,三分天下的戰略意圖很務實。劉備後面也是照這麼做的,高光時刻是贏得漢中之戰,關羽發動襄陽之戰水淹七軍。後面失了荊州,一統天下無望,打破了劉備的戰略佈局,所以劉備不惜老本出征東吳,就是想奪回荊州,把腿接起來,結果敗走白帝城,。能不能打下天下,除了自己能力外還要考慮本集團的檯面實力,諸葛亮還是有打下天下的能力的

  • 3 # 文傑爸爸洪軍

    其實很有道理,諸葛亮一生為劉備就打下這三分天下,他的能耐和本事就這麼大,因此羅貫中就寫了諸葛亮未出矛廬,差點沒寫成矛房,便知三分天下。其實諸葛亮不謙虛,一下就把自己的本事說了出來,其實一個人的能耐有多大,是註定的,他如果能統一天下就說出來了,種種跡象表明他就是有這麼大本事了。

  • 4 # 蒼海白雪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劉玄德三顧茅廬,與諸葛孔明深入討論了天下的形勢和今後的去向。在這個歷史性的會見中,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一個長遠的戰略規劃,建立根據地(擁有荊州和益州),而後事業發展成就"帝業",按諸葛亮的策劃,劉備進可一統中華,退可三分天下,從此劉備有了一個能夠讓他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的總設計師。但是,諸葛亮剛剛走出隆中時,還只是劉備的私人顧問,無具體職務,只是劉備的"私密"。

    第一:劉備此時還是"光桿司令",封不了諸葛亮什麼頭銜。第二:此刻諸葛亮只是"紙上談兵",並沒有表現出自己處理政治事務的實際操作能力,理論上還是比較成立的。第三:諸葛亮的"三分天下"只是紙上藍圖,並無實施方案。比方說,取劉表而代之,如何取,如何代,無具體辦法。諸葛亮並非沒有辦法,而是需要機會。劉備也是其同宗,也是劉表的客人,總不能鳩佔鵲巢,明搶吧!所以,諸葛亮"三分天下"之說,實是預料精準,"漢室可興"雖然沒有實現,事實證明,後來形勢的發展,也完全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也既"帝業"不成還有"霸業","霸業"不成還有"事業",總之,都在諸葛亮佈下的局中。

  • 5 # 使用者吉祥如意392

    (一)羽扇綸巾出隆中,

    三分天下早認清。

    智聯東吳退阿瞞,

    計取西蜀定都城。

    七擒孟獲平蠻夷,

    六出祁山破曹兵。

    命運不隨先生願,

    大功未成身已薨。

    (二)

    先生才華世所稀,

    隆中高臥曉玄機。

    治國安邦賽管仲,

    攻城掠地勝樂毅。

    知恩圖報酬三顧,

    鞠躬盡瘁佐兩帝。

    命隕陣前未隨願,

    長使英雄淚沾衣。

    (三)

    自比管樂志向高,

    隆中決策逞英豪。

    反掌可將江山定,

    揮扇能把社稷保。

    鞠躬盡瘁酬三顧,

    嘔心瀝血佐兩朝。

    五丈原前大星隕,

    霧籠祁山雨瀟瀟。

  • 6 # 王俊傑猛

    天下三分是當時的格局決定的,不止諸葛亮,許多人也都知道,比如魯肅。

    諸葛亮未出茅廬,只是沒有出仕而已,並不是一個農民,或者關門讀書的學生。

    諸葛亮在鹿門書院讀書,鹿門書院是當時頂尖的教育機構,許多世家弟子在那兒學習。

    鹿門書院當然不是閉門讀死書,而是在各地派有類似打探訊息的人,把各地的軍政資訊帶回鹿門書院,然後供鹿門書院的人分析學習。

    當時的情況,曹操基本統一北方,而孫權精力主要放在在平定江東,交州太遠,沒什麼價值,只有荊州和益州可以圖謀。

    荊州四戰之地,可以居有,但不適合作為穩定的後方,道路閉塞的益州當然更適合作為大後方。

    所以,隆中對有天下三分的論述。當然,這不是諸葛亮首創,劉邦也是佔據漢中後才攻略天下。

    當時的謀士,龐統,魯肅,郭嘉,賈詡,荀攸,程昱等人當然都能看到這一點。

    能看到是一回事,能做到又是一回事。

    曹操雖然統一北方,其實只是表面統一,遼東,西涼等地,並未真正臣服。烏桓,鮮卑,羌族,匈奴等異族在北方虎視眈眈,曹操不能不防。

    孫權的江東同樣存在百越造反,世家有異心的局面,所以,孫權也要消化打下的地盤。

    地盤不是打下來就是你的,而是要經營好,否則,要麼內亂,要麼被別人奪走。

    這種情況下,劉備按照諸葛亮的思路經略益州荊州,最終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

    這是天下大勢造成的,不是諸葛亮一人之力。

    當然,不否定諸葛亮是卓越的政 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不能一統天下,也是大勢所趨。孫曹劉都是人傑,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能互相掣肘,而不能滅掉對方,畢竟,大家都沒有絕對的實力吃了對方。

    三國鼎立的本質,其實是三國妥協。

  • 7 # 永葆江山

    諸葛亮村夫仍在做隱士,而劉備不辭勞苦地三顧茅廬時,他就已經根據當時的實情對劉備道出三分天下的觀點。在今天看來,諸葛亮的觀點是否真偽,如果不是歷史考究權威人員的人們,也只能把它看作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中的描述。縱觀當時的情形,就算諸葛亮在《三》中並未道出這樣的觀點,人們也會略知當時的時勢走向。當時,大軍閥袁紹佔據著北方,聰明的謀士數不勝數,糧草豐足兵多猛將廣,乃綜合實力最強,碾壓性的軍事優勢令四方寢食不安。而官渡一戰,袁紹由於做不到知己知彼且剛愎自用,被原處於絕對劣勢的曹操所擊潰,無可奈何鎩羽而歸。此後,袁紹也由於一系列的錯誤犯傻,導致在軍事上毀滅性的失誤,最終身敗名裂地將軍、政統治強權拱手相讓於曹操。曹操也從始成為了威振北方的一代梟雄,毫不誇張地說,在當時那個環境裡,能傲立於天下軍事強勢者,舍孟德其誰也?東吳的存在也僅僅為明哲保身而已,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顫顫抖抖地過日子。劉備就更不用說了,處境與乞丐無二,家徒四壁居無定所,天當被褥地為家,軍事實力也就是那十幾人來七八條槍。如果沒有川西的立足,我們的皇叔權當為一個“行行好”之人了。曹操雖說在火燒赤壁中嚴重受挫,但此役並未從根本上動搖魏曹根基,瘦駱駝還是比馬大呀。儘管後來大權旁落司馬家族,但東吳、蜀漢仍逃不出被毀滅的厄運,——駕鶴西去的曹操作“孽”不淺呵!可見,諸葛孔明亦真亦假的三分天下之見也屬正確。然而,就當時的實際情況,無論是諸葛孔明也好,諸葛孔暗也罷,想從根本上憾動曹操自建魏時就夯實的基礎,絕對不可能。你蜀漢那些個本事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何足掛齒,又何能在三分天下中獨佔鰲頭?不難看出,最終的三國晉歸司馬人,也是弱肉強食令人刻骨銘心的見證。《三國演義》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如既往強勁的手腕,就會陷入落後,進而頹廢,——落後就挨人家欺負,頹廢就遭人家暴揍。

  • 8 # 夢之河520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三分天下,只是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中原,統一全國的第一步,由於劉備的底子比較薄弱,要想“統一中原,恢復漢室”必須循序漸進,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的來實現,才有可能會實現,我們透過《三國演義》中描述得知,諸葛亮初見劉備的時候,就提出過著名的“隆中對”。具體內容我們分析一下: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以上隆中對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出這樣一副戰略遠景,就是劉備三分天下之後,必須同時擁有荊州和益州,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招攬人才,整備軍馬,待天下有變之時,劉備就據兵起事,就很大可能可以統一中原,恢復漢室。但這期間早期必須東和孫權,以保荊州不丟失,出兵中原才有最大的可能獲得成功,可是後來事與願違,孫權的突然奪取荊州,關羽被殺,以及後來劉備在夷陵之戰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把諸葛亮前期辛苦經營起來的大好局面給斷送了,從此蜀漢一蹶不振失去了一統中原的能力。

    縱觀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我們不難發現,如果一切都向著諸葛亮所規劃的那樣有條不紊的進行,中間不出任何披露,那麼諸葛亮能夠輔佐劉備一統天下,也未可知,就是因為後來發生諸多的不利因素,徹底把諸葛亮的“隆中對”計劃徹底摧毀了,並不是諸葛亮能力不行,而是時局的瞬息萬變已經超出諸葛亮的之外,對此,他也只有後來不斷的北伐,希望還能重塑大好時機,能夠一統中原,哪怕只有一絲機會,他也絕不會放棄,可惜他始終沒能如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