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東歷史
-
2 # 談秦說漢
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提到文種獻計“伐吳七術”,只用到三條就消滅了吳國,其中一條就是向吳國借糧,但沒到提到次年歸還時是用煮熟的糧食,還被吳國當成種子。包括越王勾踐敬獻美女西施給吳王夫差以亂其心志也隻字未提。
趙曄在《吳越春秋·卷九》有提到文種獻“滅吳九術”,描述了越國向吳國借糧,歸還時將糧食煮熟曬乾,被吳國人當成種子後,顆粒無收。所以司馬遷與趙曄的記載是有些出入的,但《吳越春秋》記載更加具體,亦並未推翻《史記》的記載。
《吳越春秋》成書比《史記》要晚,有可能趙曄在司馬遷的基礎上做了補充,可以判斷越國確實是遭受了饑荒,並向吳國借糧食,度過了荒年。但越國到底有沒有將煮熟的糧食還給吳國,吳國有沒有將越國歸還的糧食當作種子,還得深入分析。
《吳越春秋》之越國荒年向吳國借糧公元前484年,越國發生了饑荒,文種趁此機會獻計向吳國買糧,以掏空他們糧食儲備。越王勾踐派文種親自前往吳國,找到吳王夫差哭窮,說:“今年越國旱澇交併,導致大饑荒,百姓無以為食,路上到處都是逃荒的人群,請求跟上國購糧。”
因為越國是臣屬於吳國的戰敗國,因此越國向吳國購糧也理所當然,但一直對越國深懷戒心的伍子胥極力反對,並說應該在越國最困難的時候,出兵將其一併拿下,以永絕後患。但越王勾踐都被放回去了,吳王夫差根本就聽不進伍子胥的勸告。
但吳王只是將糧食借給越國,而不是買。這跟文種原先設計的思路有點不一樣,但這不重要,越國借糧的目的,一是為了滿足越國災年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為了掏空吳國的糧食儲備。很顯然,目標已經達到,百姓看到文種運回的糧食高呼萬歲。
《吳越春秋》之越國歸還煮熟的糧食給吳國災年之後一般都是豐年,次年越國果然收成不錯。這時,文種又獻出一條毒計,將糧食煮熟之後再還給吳國,以其當作種子後顆粒無收。同時,又派人攜重金賄賂太宰嚭,讓其仍然幫越國說好話。糧食煮熟曬乾後,顆粒長而飽滿,運到到吳國。
吳國陪著越國勒緊褲腰帶過了一年後,收到越國連本帶利還回來的糧食,卻發現顆粒跟吳國的穀子有點不一樣。太宰嚭因為收了越國的賄賂,說:"越地肥沃,其種甚嘉,可留使吾民植之。"夫差明明有點懷疑糧食有問題,卻被他三言兩語岔開。
吳王聽信其言,為改良吳國的糧食基因,還下令百姓用越國的糧食作為種子。果然,百姓播下這些“良種”,後來全部爛在地裡,顆粒無收。這一年,吳國真的鬧起了饑荒。於是吳國向越國借糧,但迎來的卻是越國堅兵利甲、訓練有素的軍隊。
寫在最後趙曄的“滅吳九術”在社會上很有市場,特別是范蠡敬獻西施給吳王以迷亂其心志,出現過很多種版本的傳說。但我認為“貴糴粟縞、以空其邦”之借生糧還死糧的可能性不是很高,糧食是國之根本,吳國不可能掏空全國的糧倉全部借給越國。
另外,越國將煮熟的糧食還給吳國,就算吳王夫差不能分辨出來,相信長期種田的老百姓一定有這個能力。做過飯的人都知道,穀子煮熟曬乾後,再重新去煮,根本就煮不成米飯。另外,煮熟的種子,幾天之後發不出芽,完全有時間重新換種。
而且,越國是趁吳王帶領國內精兵到參加“黃池會盟”,國內只剩下太子與老弱殘兵時進攻吳國。而如果是因為越國的種子造成吳國顆粒無收,吳、越兩國恐怕在這之前已經開戰了。因此,越王勾踐借糧是真,但歸還的是煮熟的糧食可能是假。
2020/11/24
-
3 # 紫日經天
這樣的是很可能是真的,今天國家和國家也有貿易往來古代國和國之間我有貿易這很正常。不過史書上說越國後來給吳國的種子用鍋炒過這種說法不靠譜,首先炒過的種子有香味能看出來和嚐出來,在這也可以提前試一下發芽率。借糧食是真的還糧食也是真的只不過還的時候的加上利息而已。
回覆列表
這事情並不是完全的杜撰,在《史記》中有一點記載,說了借糧一事:
越大夫種曰:“臣觀吳王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卜其事。”請貸,吳王欲與,子胥諫勿與,王遂與之,越乃私喜。
《史記》說了勾踐借糧,但是沒有說還糧的事情。
另外,《史記》也提到了大夫種給勾踐進獻了七條計策:
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但是,《史記》沒有說這七條計策具體是什麼。
而文種借糧在《東周列國志》中記載的是七條計策之一:
文種破吳七術: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曰貴糴粟囊,以虛其積聚;三曰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曰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弊。”
《東周列國志》是明末馮夢龍所寫 ,屬小說範疇。
而東漢趙曄所寫的《吳越春秋》就已經詳細的記載了這個故事:
二年,越王粟稔,揀擇精粟而蒸還於吳,復還鬥斛之數,亦使大夫種歸之吳王。王得越粟長太息謂太宰嚭曰:“越地肥沃,其種甚嘉,可留使吾民植之。”於是吳種越粟,粟種殺而無生者,吳民大飢。
看來,這事情也並非是完全的空穴來風。
問題中提到的農民是否發現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很難。
因為書中提到的說的都是粟,粟是啥?小米!
小米的種子那麼小,蒸熟之後,再曬乾,並不是很容易分辨。如果外觀上一眼就能看出來,我想勾踐也不敢堂而皇之的送過去。
那會兒產量低,既然吳王發了良種,那麼老百姓自然會把原來留的種子給吃掉,這導致後面欠收,理論上也是說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