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明開國兩百多年,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當時清軍的人數遠比明軍少,而且崇禎還是比較有骨氣的,選擇上吊自殺,我搞不懂為啥明朝會亡!
7
回覆列表
  • 1 # 那丹哈達嶺老哥

    首先要說的是,吳三桂投降大清時,明朝已經亡了,李自成攻克北京時,崇禎帝已自殺。致於說南明最終滅亡,吳三桂的作用就不是決定性的了,南明滅亡,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正如佛教所說:緣起緣滅。

  • 2 # 大白的淺度思考

    要不是被邀回答問題,像這種低階問題,都不想回答。

    崇禎死和吳三桂降有什麼關係?

    崇禎是因為李自成打到北京了才上吊的。

    當你能明白“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文臣皆可殺”這兩句話的意思之後,你就不會問出這個問題了。

    多看看書吧,如果圖快,不妨進我主頁裡,看看我寫關於明朝的哪幾篇吧。

    哎,人吶,學點知識,不要圖快。也不要別人說啥就是啥,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 3 # jianchi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其實就是部農民鬥爭史,夏商周我就不說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建立大秦,卻二世而亡,皆因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而起,各地農民響應,秦朝隨亡,由劉邦的大漢取代。

    王莽篡漢立新,亡於綠林赤眉起義。

    唐朝國力強盛萬國來朝,最後也亡於黃巢起義軍叛將朱溫。

    歷朝歷代都想解決農民問題,但誰都解決不了,大明興於農民起義,亡於農民起義,吳三桂還在山海關抵禦清兵,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打進北京城,崇禎帝在煤山上吊,你說大明亡國和吳三桂有毛關係?

    歸根結底,大明還是沒解決好農民的問題。

  • 4 # 咖啡狐仙

    對於明王朝的滅亡,它是一個王朝週期率的興亡過程,它的滅亡有主客觀多重因素因素,吳三桂的投降只不過更快的加速了其滅亡。

    明王朝是漢族主導的王朝,它將中國的科技文化推進一個新高度!廢除了草原牧民統治中華的落後野蠻制度。

    同樣,作為一個王朝也經歷了產生、興旺、衰敗和滅亡的過程。它的興盛暫且不表,主要說說明朝末期敗亡主客觀原因:

    一,明朝經過發展興盛,人口得到了極大繁衍,人口基數已很龐大,萬曆年間人口已經過億,超過了歷朝歷代,達到當時條件下的頂峰,王朝中後期人地矛盾已經非常突出。(當然人口是雙刃劍,江南人口繁盛和教育興盛,江南已經出現工廠經濟的初步資本主義,北方就不行)。

    二、明朝末年,地球又進入一個氣候下行期,氣候變冷和乾旱,草原牧民南下頻繁掠奪,秦嶺淮河以北頻繁出現天災,尤其黃河流域和關中平原,農業受災甚至顆粒無收,為逃荒流民準備了客觀條件.

    三、地球進入下行期後,瘟疫流行,死人和致病致殘,天災瘟疫人禍,黎明百信生活雪上加霜。

    四、明朝末期,官僚結構膨脹(老朱家子孫就有一百來萬人靠人民餵養),吏治貪汙腐敗,朋黨之爭,宦官專權,結黨營私,出現天災人禍不能及時賑災疏解民困,對人民苛捐雜稅,殘酷盤剝,阻礙經濟發展。

    五、王朝末年,實現殘酷的特務統治到了王朝極致,東廠西廠特務遍及各地,皇帝不理政事,不務正業,王朝已病於膏肓,腐朽不堪。

    六、王朝末年,土地兼併極其厲害,貴族官吏的土地動輒千畝萬畝幾十萬畝的,而大量農民卻少地無地失地,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再這些主客觀因素其他原因下,百姓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了,只能揭竿而起,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李自成起義、張獻忠起義等幾乎摧毀明王朝政權,加上農民起義軍的短視,給了東北後金政權極大的可趁之機。

    MAN人入關,吳三桂等一批典型投機分子,絲毫沒有民族氣節,引浪入關,充當MAN人打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跑馬圈地。

  • 5 # 那你給我起個名吧

    明朝的滅亡早就是要註定的,明朝的封建統治者皇帝皇朝太腐敗腐朽了,吳三桂只是把明朝和垃圾皇帝們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割斷了!

  • 6 # 一般小角色9527

    關於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很難準確的說是因為某一個具體的原因導致了明朝滅亡。再說,像朝代更迭這樣的大事,通常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下面羅列一些比較主流的觀點:

    1.小冰河時代的影響:這是一種特殊的氣候現象,表現形式就是夏天暴雨洪澇、冬季奇寒無比。僅憑這個文字描述,我們就不難想象這種災難性的氣候現象對農耕文明的影響有多麼巨大。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在1973年指出寒冷的冬季出現在1470—1520、1620—1720及1840—1890年期間,最冷時候是在17世紀,特別是在約1650—1700年間。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年指出小冰河的時間約於1550年—1770年這220年間,即是中國明嘉靖二十九年到清乾隆三十五年。不止是現代學者們持有這種觀點,在部分古文典籍中也有對小冰河時代的具體描述,中國明末清初人葉夢珠撰寫的《閱世編》、清朝中後期人陳其元撰寫的《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可以設想,災難性的氣候持續出現,糧食歉收、災荒連年導致的財稅不足、國庫空虛、農民起義,對一個以農耕為主封建王朝是一個多麼巨大的衝擊。

    2.黨爭。明朝亡於黨爭這是主流的觀點。明朝後期,宦官成為一大政治勢力,皇帝利用宦官制衡文官集團;文官集團結成同盟對抗閹黨。原本這種政治平衡在皇帝的操控下還得以維持和運轉,但隨著魏忠賢的一家獨大,初登大寶的崇禎皇帝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文官集團及所謂的“清流”反過來打擊宦官。這就打破了微妙的政治平衡。而閹黨倒臺後,文官集團也並沒有團結一心,而是又按照籍貫、年資等分裂成小的派系,互相傾軋、勾心鬥角。這麼做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但凡政治鬥爭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立場優先於對錯,一個人一旦選邊站,那麼他看待問題的角度,處理問題的方式以及行為的動機都將隨之固定。雖然明朝的有些黨派爭鬥也是出於公心,但黨爭左右了明朝的政局,消耗了明朝的力量也是不爭的事實。

    3.鼠疫 ;鼠疫的危害不必多言,鼠疫在歐洲被稱為“黑死病”,曾造成歐洲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不幸的是,這種可怕的疾病也在明朝末期大肆流行。前面曾提到,明朝末年是小冰河的災害氣象,夏季多雨洪澇,冬季乾旱寒冷,這種氣候環境更容易滋生瘟疫。而瘟疫中最為可怕的鼠疫也在明朝末年肆虐於北方地區。明末鼠疫大爆發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以極快的速度傳播到了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這場明末大鼠疫使得“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類似的記錄在明朝後期的文獻中屢見不鮮:“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崇禎十七年(1644年),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每逢大疫,軍中更甚;軍營這種人口密集的場所,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疫情的重災區,明朝軍隊幾乎在鼠疫的打擊下十不存一。不僅是士兵死亡,連戰馬也不能倖免,有記錄顯示,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時,明朝北京駐軍的2.7萬匹戰馬,只存活不到一千匹,明軍已經失去了野戰能力。雖然明朝在各地還有不少的駐軍,尤其是在遼東還駐紮了精銳的關寧軍,但面對內憂外患的環境和急轉直下的情勢,實在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4.土地兼併和財政負擔。封建王朝的滅亡通常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土地兼併。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部分人淪為了無業者,遇到災荒年,無業者生存沒有著落,就容易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隨之動搖封建王朝的統治。而明朝的制度更特別一些,朱元璋不僅對貪官狠,對百姓也狠。明朝的制度對百姓盤剝很重。尤其是朱元璋的後代,他們的日常起居都有地方財政供養,起初老朱家族人少倒沒什麼,但有記載顯示,明朝末年老朱的後代多達數萬,這些人的奢華生活和開支都轉嫁到地方百姓頭上,是一個 沉重的負擔。

    5.官員貪腐、軍隊各自為戰。儘管明朝初年,飽受貪官迫害的老朱建立了一套針對貪官的剝皮法,算是狠狠震懾了一下貪官。但到了明朝中後期,顯然這套制度的威懾力已經大不如前。這裡我們舉一個比較冷門的例子加以說明。“衣冠禽獸”這個詞誕生於明朝初年,原本是個褒義詞,因為明朝的官服,文官繪禽,武官繪獸。說人衣冠禽獸有祝人前途遠大的意思。但到了明朝末年,衣冠禽獸已經轉變為了現在的含義,指一個人外表華貴,內心齷齪。由此可見明朝末年人們對當時官員的憎恨。而說到軍隊,明朝末年不乏猛人,洪承疇、盧象生、左良玉、袁崇煥、毛文龍、孫傳庭等都是優秀的將領,但他們有的受同僚掣肘,有的被崇禎猜忌,很難有大的作為。尤其是還要受到朝中各種政治勢力的擺佈,比如袁崇煥一度也不得不為魏忠賢建生祠以討好之。

    6.崇禎帝的才華心胸太小。崇禎是個勤勞的皇帝,但作為君主他算是“有大略、無雄才”。他發掘了一些人才,可又猜忌這些人才。他憎恨朝臣宗室的自私貪腐,可又對其無能為力。這與他最初以雷霆萬鈞之勢掃蕩魏忠賢一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然,說這裡有鍵盤說當然輕巧,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畢竟是少數天才。我們也只能為這位勤勞的皇帝感到惋惜了。

    7.敵人太強。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最初成不了氣候,這是農民軍的本質決定的,並不代表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就是無能之輩。恰恰相反,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的表現表明,他們也是一代人傑。這些暫且不提。滿清前期從努爾哈赤到多爾袞、多鐸、豪格、鰲拜等都是一代名將,是當時最好的軍事家和戰略家,大明面對的是虎狼之敵,並不是什麼泛泛之輩。

    8.其他因素。這裡面就包含了吳三桂投敵等原因,俗話說得好,不怕鬼子進村,就怕漢奸帶路。以吳三桂為首的一批叛臣,以及早年投降滿清的不少明軍,所帶來的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但那並不是主因。

  • 7 # 俺是飛狐

    明朝的覆亡,與吳三桂放清軍入關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歸根結底與明朝末期腐朽的政治制度和連年的災荒有莫大的關係,可以說1644年是一個悲壯的年份,大明王朝從李自成攻陷紫禁城、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殉國開始,就走向了覆滅之路。一片石之戰李自成潰敗退出京師,原明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隨後清朝入主中原,先後攻滅南明的三個獨立小王朝(弘光政權、隆武政權和永曆政權),最終確立了統治地位。

    喜歡研究明史的讀者朋友一定會對明朝立下的“不和親,不賠款”的明朝祖訓非常的痴迷。明末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曾經這樣悲壯的評價過明朝諸帝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數文人墨客都為明朝的結局感到惋惜,但是歷史就是歷史,無法修改。

    本人也喜歡歷史,平時也耗費大量的時間研究明史,儘管網路中有不乏許多歷史愛好者將明朝的覆亡簡單歸結於吳三桂倒戈放滿清入關,以及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大家試想,明朝末期雖然朝廷腐敗,連年的災荒導致民不聊生,但是疆域遼闊,東北的女真雖然兵力確實很強盛,但是想輕易跨越長城卻從未成功過,更何況1644年以前也未嘗佔領過明朝長城以內的尺寸領土。那麼明朝的滅亡,絕非是吳三桂等人放滿清入關導致明朝的滅亡, 而是明朝自己作死!

    從1644年明朝崇禎皇帝以身殉國,北京城淪陷於起義軍手中,後又被滿清定都於此,但是明朝的大部分江山還存在,親王路王朱常芳,福王朱由崧也一同南渡建立了南明江山,只不過他們只沉溺於聲色犬馬,不思進取,最終才導致南明被吳三桂和八旗軍隊聯合消滅。明亡的根本原因在於腐敗的朝廷、宦官閹黨當權、再遇上天災人禍、國庫虧空,所有的內憂外患加起來致使明朝徹底的崩盤。

  • 8 # 小晏說史

    肯定還有其他原因啊。

    一,文官集團勢力大,皇權受到抑制。嚴嵩死後,大明的文官們一直是鐵板一塊,皇帝再也無法分化,控制,萬曆不上朝。他們把持朝政,壓抑皇權,為了他們的信仰與教條不怕流血犧牲,其直接結果是皇帝也無可奈何。

    萬曆皇帝

    二,明末經濟制度的超前發展。糧食生產安全是中國古代的第一要義,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禁止海外貿易,正是為了限制農業人口從事非農行業,導致糧食減產。而明末,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海外貿易活躍,大批的農業人口進入手工業或從事海外貿易,而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實物稅轉變為貨幣稅,人們不生產糧食也可以交稅。

    明朝發達的商品經濟

    三、再來談談張居正的賦稅改革。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經濟邁了一大步,但正是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經濟過度發展,從而導致明朝的滅亡。

    張居正

  • 9 # 歷史的陪伴者

    中國古代王朝都遵從“興起—強盛—滅亡”這套規則,從大秦王朝到滿清,無不遵從一套原則。明朝也遵從這套規則演繹,不管吳三桂投不投降,都改變不了明朝走向滅亡的道路。那麼,中國古代王朝為什麼擺脫不了這一條規則呢?這都由封建帝國的性質所決定,這也導致了無數王朝擺脫不了“不滿三百年”的歷史詛咒。

    帝國的興起

    一個皇權專制的帝國興起,必須建立在天下開始戰亂的年代,或者舊帝國王朝的腐敗和崩塌之上。比如,大秦帝國就是建立在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戰亂,它結束了天下人脫離了戰火連年的日子;大漢帝國則是建立在秦王朝的崩塌之上,它開啟了新的帝國王朝模式,當然體制上依舊沿用大秦體制。

    因此,當一箇舊的帝國不再適應歷史趨勢的時候,比如這個帝國勞民傷財、過度使用勞動力、官僚腐敗到骨髓、國力不足以支撐帝國的運轉,以及帝國體制的崩潰,都會導致這個帝國不適應歷史趨勢,它將被歷史所淘汰。於是,新的政權就有機可乘,逐漸壯大自己的實力,然後顛覆舊政權的地位。因為人們在舊帝國晚期長期受到壓迫和剝削,他們開始渴望新的政權出現,希望這個新政權代替舊帝國的統治地位,希望在新的政權看到出路,這就成就了新的政權。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天下分崩離析太久,天下人飽受戰火的摧殘,大家都極度渴望和平,只要出現雄才偉略的人物,那麼這個人很有可能君臨天下,結束戰爭。這就是一個統一王朝的興起。

    帝國走向強盛

    中國帝國王朝從興起大都會走向強盛,因為這些帝國從萌芽到建立是歷經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戰爭。這讓天下人走到了絕境的邊緣,一旦給足夠的時間讓天下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再加上統治者得當的舉措與政策,那麼帝國的經濟將會得到高速發展,帝國國力也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強大。這樣,一個新的帝國從弱小逐漸變為強盛,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強盛帝國。

    一般一個帝國至少需要三十年的修養,國力才逐漸緩過來,一;再過三十年,那麼帝國就會逐漸強大;再過三十年,帝國走向到了巔峰。比如西漢帝國,從劉邦建國到漢武帝強大,需要八十多年,到漢宣帝則是巔峰時期,剛好一百三十多年。同樣大唐帝國,李世民和李淵用了將近三十年提高大唐的國力,到了李治開始強盛,開元盛世的時候正是大唐巔峰時刻,剛好一百年多一點。大明也是朱元璋用了三十年休養生息,到了永樂年間開始強盛,仁宣時期是大明綜合國力最強大的時候,土木堡之變後實力開始衰退。總之,帝國走向強盛前都必須經過休養生息,這樣才能走向巔峰時期。否則,就像晉朝一樣,沒有好好休養,最後亂得一團糟。

    帝國的滅亡

    帝國的滅亡是必然的,因為帝國的前期,統治者大都懂得勵精圖治,讓帝國從弱小走向強大。一旦帝國強大後,統治者和官僚階級開始腐敗、自滿、不求上進,帝國因此也開始走下坡路,直到帝國的滅亡。這是中國古代帝國王朝的通病,大明帝國也不例外。

    西漢斷送萬莽的手裡,大唐埋喪在安史之亂中,大明因為吳三桂投降而覆滅。這些觀點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其根本原因是帝國早已經腐敗不堪,這些人、這些事件只不過是加速帝國的衰敗而已。假如大唐從上到下都一直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識,安祿山能造反得起來嗎?假如西漢帝國沒有腐朽,統治者又勵精圖治,王莽還有機會篡漢那?假如大明依舊如永樂年間那樣強悍,政治清明,就算吳三桂投降,滿清也不能入關,李自成這造反不了。因此,大明帝國的滅亡不是一個吳三桂能左右的,問題的出現了大明帝國本身,再加上自然災害,大明帝國更是雪上加霜。可惜,歷史沒有假如,只有結果。

    雖然吳三桂不能左右大明的滅亡,但是他的投降確實加速了大明帝國的覆滅。就算吳三桂不投降,以崇禎皇帝的才能,以及大明帝國的衰敗,也避免不了滅亡的結局。因為大明帝國內部已經出現很多問題,不是一個崇禎就能力挽狂瀾,更不是吳三桂所能主導的。因此,把大明的滅亡歸給吳三桂,這確實有點冤。但是,吳三桂出賣國家利益,這確實不假。

  • 10 # 進圖V5哦咯嘛

    主要是氣數盡了,朱明王朝後代太多,基本都封王,隨時間積累,國家資源都集中在皇家手中,加上末期天氣是小冰河期,天災加人禍,百姓苦不堪言,造反的多,朝內有東林、閹黨的兩黨之爭,又大大削弱朝廷統治,這時外地的入侵,必然加速大明滅亡。

  • 11 # 東望臨江

    明朝亡於財政破產。

    落後的財稅政策支援不了帝國龐大的開支。想改革稅制,開發新的稅源,又受到體制內既得利益者的阻撓。

  • 12 # 皖北隱士

    感謝邀請。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明末官僚地主兼併土地嚴重,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大明朝內部潛伏著危機。諸如宦官專權,大臣結黨營私,國庫空虛等更是矛盾重重。為了籌餉,又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人民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了農民起義。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啊!

    不僅內患嚴重,外部還有滿人窺伺。大明朝貌似強大,實則搖搖欲墜。崇貞之死與吳三桂關係不大,再說一個吳三桂能拯救大明王朝嗎?答案是否定的。明朝亡於農民起義。

    滿人早就勵精圖志,有取代明朝的野心。滿洲貴族圖謀關內久矣!他們實行八旗制度,兵不多卻精。有資料說,八旗兵最多時不超過20萬,但個個精於騎射。還有,滿洲貴族招賢納士,網羅漢族能士為其所用。反觀大明朝,君臣猜忌,宦官專權,文武大臣皆多貪,能不亡嗎?

  • 13 # 南洛平

    明亡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沒有必然關係,只有相關關係。造成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天災2黨爭3農民起義4外敵5官僚體制腐敗6搶班奪權。一般情況一個政權在以上某一個問題上犯下重要錯誤都可能倒臺,更何況明朝這幾方面基本涵蓋了。所以明朝滅亡的一點兒不冤。

  • 14 # 馬沐駟後裔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明朝統治者內部原因,崇禎帝執政之前的萬曆朝,甚至往前追溯,幾任皇帝要麼信任宦官,如正德皇帝時的劉瑾、天啟年間的魏忠賢,打擊朝臣,要麼追求得道,煉丹如嘉靖皇帝,謀求長生不老,要麼沉迷於木工,如天啟帝朱由校。嘉靖,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導致了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激化,天災人禍,堆積到了崇禎帝,積重難返。其次是統治者與農民的矛盾,導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如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推翻了明朝(北方政權)。第三是民族矛盾即後金崛起,東北遊牧民族向中原擴充底盤,變更生活方式,強大的戰鬥力經常騷擾京畿地區,分散了明朝鎮壓農民起義的力量。第四是吳三桂關鍵時刻投向清軍,徹底改變了李自成與清軍的力量平衡。

    綜合以上原因,甲申年(1644年)是一個特殊年份,多重勢力起伏變化——李自成進京、崇禎帝自縊、吳三桂降清、滿清入關、南明政權建立,有的煙消雲散,有的笑到了最後。

  • 15 # 山野論史

    首先要確定,吳三桂是在明朝滅亡後投降清朝的,滅掉明朝的是李自成,這時候南明小朝廷還沒有建立。吳三桂等於是承認了李自成的大順,他屬於叛順投清。

    京城告急,吳三桂帶兵支援京城,剛走到玉田,北京城就陷落了,於是吳三桂就返回了山海關。李自成佔領北京以後,沒有處理好與吳三桂的關係,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下搶走,使本來舉棋不定,在降清還是降李之間搖擺的吳三桂對李自成有了看法,但是吳三桂的家屬都在李自成手裡,他只能答應投降李自成。不過李自成做了個至今都無法理解的做法,揮兵東進。這等於是不信任吳三桂,於是吳三桂聯絡多爾袞,想與清軍合作,對付李自成。

    這時的吳三桂並不想投降清朝,他與清朝談條件是合作,消滅李自成後與清朝隔黃河而治。但是李自成已經大軍壓境,吳三桂被逼到了絕路,幾乎沒有了和清軍談判的條件,獨立沒有得到清朝的同意,在山海關和一片石,三方力量打了一仗,李自成敗北。但是吳三桂保住了對自己部隊的獨立管理權。其實他有一個機會,在入關後投靠南明皇朝。

    明朝的滅亡幾乎已成必然,與吳三桂反不反沒有太大關係,明晚期,崇禎皇帝算是個勤奮有理想的皇帝,但是並不是個有能力的皇帝。他處理大宦官魏忠賢和袁崇煥都有些欠考慮,魏忠賢雖然在排除異己時心狠手辣,但它能夠使得朝廷政令統一,令行禁止。而且在對抗後金和農民起義方面措施還算得當。魏忠賢的倒臺,直接結果是東林黨當政,這群人都是書呆子,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用聖賢經典對做事的人指手畫腳,不管你怎麼做,他們幾乎都能找到毛病。最後是朝廷無所適從,做事舉棋不定,左右搖擺。朝廷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之中。

    東林黨對農民起義提倡用朝廷的善政,用懷柔的態度對待義軍。善政沒有錯,但是要落實,而實際上東林黨怎做的?江南因為商業發達,人生活富裕,魏忠賢加大江南商業稅收,減少西北災區賦稅,以安撫百姓。東林黨都出身於江南大族,所以他們當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減免江南賦稅,恢復西北賦稅。造成大量災民投入到起義軍懷抱。

  • 16 # 雲帆萬里任我行

    明朝的滅亡,看似是吳三桂“衝發一怒為紅顏”引起的,和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異曲同工差不多。根本不是紅顏惹的禍,而是自己的根本已經爛了,需要刮骨療毒的藉口而已。就像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樣,再怎麼甩鍋,也掩蓋不了歐美資本主義的失敗,封殺不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17 # 門把手放在菜板上

    歷史原因,永遠都是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相結合的綜合結果,任何一個因為…所以…導致…的這種句式,都是耍流氓。更何況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明朝是亡在李自成手裡的。

    我是修手機的,你問我BP機壞了,是因為啥,我咋回答?

  • 18 # 蛋蛋狠宅

    每個朝代到了綜合國力衰退,加上內部鬥爭,民不聊生等問題持續的時候,朝代的更迭也只是時間問題,即使沒有吳三桂及各種農民起義等,等待它的也是滅亡,只是加上這些因素促進及加速了朝代的更替而已。

  • 19 # 小可超

    一個王朝的興衰主要責任還是在於皇帝本身,並不能在責任怪到某個人或者是某個事件上面去。事情的發展都是因果迴圈。明朝的滅亡第一點在於皇帝長時間不理正事,並且持續了好幾代。國家病情積重難返,第二點在於崇禎皇帝剛愎自負,雖然有雄心重振大明。可是他用藥太猛而且太急。從他從政以來不知道殺了多少大將和謀臣,就是應為他太急切想重振大明瞭。並且崇禎不能理性看問題與實事求是。面子大過天,最後城破身死,這其實都不能怪吳三桂。

  • 20 # 獨賞寒江雪

    李自成攻佔北京城後,崇禎皇帝就選擇了梅山自溢。這一刻已經宣告了明朝的滅亡,都群龍無首了關吳三桂啥事,吳三桂就算不投降滿清又能如何,是選擇割據一方還是選擇自立為王?無論他作何選擇,在後人眼裡他都不是忠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巡洋艦驅逐艦30節以上的航速有實戰意義嗎,20幾節不夠嗎?